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将数学文化融入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开阔视野,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提升数学核心素养.新课标强调了数学文化的教育功能,并要求数学文化应尽可能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本文中以笔者的市级公开课“斐波那契数列”课堂教学实践为例,阐述“基于数学文化的教学设计理念和思路,如何将数学文化渗透到日常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体验数学文化的魅力,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从数学文化视角对《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进行了"数学史"、"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维方法"、"数学家的相关故事"、"数学美"及"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案例的研究与设计,并将教学案例融入该课程的实践教学中,使教学过程关注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而是包括数学知识在内的整个数学文化,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最终目标是培养大学生具有深厚底蕴的数学文化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3.
高中即将实施的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将数学文化融入课程内容之中,课堂是课程的落脚点,数学文化融入课程首先要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数学文化是以数学学科为核心,不仅包括数学知识、方法、思想,还包括数学精神、数学史、数学审美与数学应用价值,教师不可将数学文化狭隘成数学史.  相似文献   

4.
高中即将实施的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将数学文化融入课程内容之中,课堂是课程的落脚点,数学文化融入课程首先要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数学文化是以数学学科为核心,不仅包括数学知识、方法、思想,还包括数学精神、数学史、数学审美与数学应用  相似文献   

5.
<正>数学文化是指“数学的思想、精神、语言、方法、观点,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还包括数学在人类生活、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和意义,以及与数学相关的人文活动”[1].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融入数学文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提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1]1研究综述诸多学者对如何在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发展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相关研究.聂晓颖、黄秦安[2]给出了构建数学课堂文化的四个维度;侯代忠、喻平[3]就如何在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提出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该思考的三个问题,即“(1)为什么要研究这个知识?(2)是怎么研究这个知识的?(3)这个知识有什么价值和意义”;李院德、史嘉[4]提出了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数学文化教育的具体实施策略.本文中综合运用文献[2-4]中的相关策略,以“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一节新授课为例,探究如何将数学文化融入数学课堂,提升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过程.  相似文献   

6.
章飞  胡晋宾  顾继玲 《数学通报》2023,(10):19-23+46
<正>历史是一面镜子,数学史融入中小学课程、教材、教学,具有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数学思维、彰显理性文化等多元价值.2021年1月教育部颁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明确指出,“在中小学数学课程教材中纳入我国传统数学内容,对于学生感悟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1].  相似文献   

7.
刘海涛 《数学通讯》2023,(14):50-56
数学文化是数学学科特有的文化,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有利于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本文将以数学文化为背景的曲线与方程问题进行分类,展示不同曲线的考查形式,以期对教学、学习和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林群雄 《中学数学》2022,(17):87-88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是学科发展、个人发展的需求,教师应加强对教材中的数学史的挖掘,重视发挥学科的文化属性并不断地将数学中美的元素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产生兴趣进而热爱学习.  相似文献   

9.
杨文霞  何朗  周俊 《大学数学》2022,38(1):38-44
探讨了线性代数课程思政建设与教学实践.通过优化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从线性代数相关历史人物、课程知识点及教学拓展案例三个方面,积极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切入点.加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线性代数课堂混合式教学,增加对学生思政学习的过程性评价.教学实践表明,线性代数课程思政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受到学生...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数学分析课程,以"第二型曲面积分"概念教学为例探索了思政元素与概念教学的结合点.通过实际问题引入;融入数学史、数学家简介;融入数学建模思想;融入人生哲学之道和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等五方面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丰富了数学分析教学改革的内容,充实数学专业学生的思政教育,延伸《数学分析》概念教学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要求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数学课堂教学,以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树立文化自信的宝贵资源和重要抓手.在追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数学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在知识获得中理解数学意义,在方法体验中形成数学思想,在情境感受中拓展数学思维,在文本解读中发展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2.
根据创新教育的要求和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针对高等学校应用数学类课程的特点和课堂教学现状,探讨建立应用数学类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模式.以《离散数学》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为例,探讨如何根据应用数学类课程的知识特点,在教学设计中合理融入思政教育,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培养其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提高数学素养与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3.
数学文化历来在数学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将数学文化充分渗透到数学课堂中,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中蕴涵的数学文化,了解“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本文探索数学文化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策略,以期得出有效途径,更好地用以指导教学实践活动,推动数学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吴冬春 《中学数学》2023,(3):15-16+19
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中职数学课程内容与教学中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本文中结合具体教学设计从挖掘数学演进相关文献史料、数学美育元素和数学家的数学探索过程等方面探讨了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中职数学课程教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王璐  卢鹏  徐昌贵 《大学数学》2021,37(5):64-70
国家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对数学建模课程教改提出了新的挑战.以金课为目标将课程思政融入数学建模课程,从更高的视角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要求和教学设计等要素进行了重构.具体表现在,高阶性是以"五位一体"的方式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创新性以开设慕课的形式,内容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同时线上线下共同协作,进行混合式教学;挑战度可在课程考核中增加课程思政元素的要求,课堂讨论中增加价值取向、探索精神等内容,另外让学生面对真实世界的思政问题.文章最后给出了课程思政融入建模教学过程中的几个关键点.  相似文献   

16.
数学文化是概率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概率论课程教学中非常有必要展示所蕴含的数学文化,才能使概率论课程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工程数学学习与应用技能的同时,又能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与素养.从概率论的发展历程、概率论的数学思想与方法,概率实际应用案例等几方面阐明概率论中蕴含的数学文化.概率论课程教学与数学文化的融合能够解读枯燥的概率知识,降低概率知识的抽象性,用数学文化自身的魅力吸引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应用等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7.
基于整体建构的教学策略——用框图引领数学课堂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框图>是新课程教材新增内容,框图在培养学生主动建构的意识,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学会用框图语言表达和交流思想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如能将框图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渗透到日常的数学教学中,用框图引领数学课堂教学,将有利于数学的发现,有利于知识的建构,有利于过程的提炼,有利于方法的渗透.  相似文献   

18.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核心素养已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所谓数学核心素养,是指适应学生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数学品格”和“关键数学能力”。近年来,我校将珠心算教学作为校本课程融入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之中,  相似文献   

19.
孙达  张静 《数学之友》2023,(15):14-15+20
我国教育对于数学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而越来越高,除了学生对于数学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掌握情况和能力外,教师还需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促进两者的结合.实践性是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显著的特征,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会运用到大量的实验活动,因此,数学实验工具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从而教师就可以利用数学实验工具,将数学文化渗透和融合,以此达到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和学习能力的目标,促进初中数学的教学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20.
围绕着“文化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这一问题,通过对教学案例的数学文化解读,探索了数学文化融入小学课堂的有效途径:①“回溯数学之源、叩问数学之真、感受数学之美、建构数学模型、触摸数学灵魂”是数学文化育人的基本路径;②挖掘与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中的数学智慧并融入日常的课堂;③学生走出校门,在田野山间里,在乡村生活情境中选择具有科学性、民族性、区域性的“学、讲、做”元素引入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有“味道”,有“灵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理性思维和辩证思维,培养“科学精神”素养,落实“文化育人,立德树人”之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