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17例行大量小肠切除术的短肠综合征患者进行肠内肠外营养支持,3例死于严重并发症,14例进入代偿稳定期,死亡率为17.7%。其中1例仅残留小肠28cm,经营养支持治疗已6年,肠功能代偿完全,普通饮食能满足机体需求。结果表明,肠外营养的应用使短肠综合征患者生存率明显提高,生存时间延长;肠内营养促进肠管代偿,能耐受普通饮食。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参与短肠综合征(SBS)伴胆汁淤积患儿的营养支持治疗以及药学监护,探讨临床药师合理参与临床SBS药学监护的方法,发挥临床药师在营养支持小组(NST)的作用。方法:临床药师通过参与1例SBS伴胆汁淤积患儿的营养治疗过程,参与制订个体化给药方案和药学监护计划。结果:合理的肠外肠内营养治疗有利于SBS伴胆汁淤积患儿维持生命,增强患儿的肠内耐受性,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结论:临床药师可协同临床医师、营养师优化治疗方案,实施药学监护,促进营养支持治疗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临床药师参与1例肠衰竭相关肝病患儿的临床治疗实践,探讨临床药师在肠衰竭相关肝病营养支持治疗中的作用。方法:临床药师结合肠衰竭相关肝病患儿个体情况,参与制订个体化营养支持方案和药学监护计划。结果:在临床药师和临床医生共同制定的营养支持方案下,患儿生长发育良好,胆汁淤积有所缓解,总胆红素由376.8 μmol/L降至121.6 μmol/L,直接胆红素由274.7 μmol/L降至87.4 μmol/L。结论:合理的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有利于肠衰竭相关肝病患儿维持生命,提高肠内营养耐受性,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自二十世纪以来,随着对小肠生理功能和细胞动力学的临床观察和实验室研究,短肠综合征的治疗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肠外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肠瘘患者行先肠外,再肠内+肠外,最后逐步过渡到肠外营养的支持治疗方法,比较肠内及肠外治疗后PA,IL-6,TNF-α及血浆内毒素的测量值。结果肠内营养治疗后PA,IL-6,TNF-α及血浆内毒素的测量值均优于肠外治疗后(P<0.05)。结论肠内营养支持可保护肠道功能,减轻炎症,降低循环内毒素水平,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应在腹腔引流通畅及腹膜炎症局限的前提下尽早使用肠内营养。  相似文献   

6.
根据美国胃肠病学协会年会上的研究结果,NPS医药公司的teduglutide(I)有望减少短肠综合征患者肠外营养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短肠综合征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二十世纪以来,随着对小肠生理功能和细胞动力学的临床观察和实验室研究,短肠综合征的治疗取得了很大的成功。Haymond在1935年总结257例肠切除病例得出了以下结论,即切除远端1/3的小肠可基本上保留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切除1/2被认为是安全的上限。随着静脉营养学的不断发展,患有短肠综合征的病人经过静脉营养的治疗,增加了保留肠段的吸收功能,故能够较长时间地生存。现就短肠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照研究胃肠道手术后肠外营养支持疗法与规范化序贯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疗法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6月至2013年8月行胃肠道手术的326例患者,将其分为早期规范化序贯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疗法组( n =203)和肠外营养支持组( n =123),观察监测患者手术前和术后7 d的体重、体重指数、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的变化情况,同时比较2组患者胃肠道的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天数。结果术前2组患者的各相关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7 d,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组患者前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肠外营养支持疗法组( P <0.05);白蛋白水平亦显著高于肠外营养支持疗法组( P <0.05);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组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显著低于肠外营养支持疗法组( P <0.05)。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组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显著短于肠外营养支持疗法组( P <0.05)。结论胃肠道手术的早期规范化序贯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疗法可以明显改善机体胃肠道手术后的前白蛋白水平,利于患者的胃肠道功能的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9.
狄淑群  彭宏伟 《江苏医药》2007,33(11):1166-1168
目的 探讨上消化道重建术后肠内肠外营养(EN-PN)支持治疗应用及疗效.方法 上消化道重建术后220例患者随机分成EN-PN组及完全肠外营养(TPN)组,每组11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体重、血浆白蛋白和血浆前白蛋白)、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总医疗费用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手术后体重及白蛋白均明显下降(P<0.05),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EN-PN组较TPN组肛门排气恢复时间、排便恢复时间、平均住院费用/营养治疗费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 两种支持方式对改善营养状况均有作用;与TPN比较,EN-PN组可明显促进肠功能的恢复,具有符合生理、安全、有效、价廉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王东升  夏彩宁  何立新  闫瑞芳 《河北医药》2013,35(16):2477-2478
胃癌根治术后营养支持状况是患者能否恢复的关键所在。而这些病人术前已存在营养不良,术后恰当的营养支持治疗,能改善机体的代谢状况,纠正负氮平衡。本研究入选我院69例胃癌根治术后患者,探讨胃癌术后早期肠外肠内营养(PN+EN)序贯支持的疗效。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入选2012年3月至2013年1月我院69例胃癌  相似文献   

11.
内科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宗立彦 《中国医药》2006,1(6):381-382
临床危重患者会发生营养不良而需要营养支持,合理的营养治疗可以改善危重症患者的免疫机能,减少感染的发生率。降低合并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随着肠外营养导管引起的并发症及代谢紊乱,尤其对肠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会引起全身性改变,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特别是对肠生理功能研究的深入,肠道已成为应激反应的中心器官,这使肠内营养日益受到重视。肠内营养的优点主要是营养物质直接经门静脉进入肝脏,有利于内脏的蛋白质合成和分解代谢,在同等热量和氨水平时,肠内营养优于肠外营养,且远比肠外营养安全。肠内营养对抢救和治疗临床危重症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其临床效果肯定。远期疗效高,应广泛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研究胃癌术后进行肠外营养支持与肠内营养支持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随机的将2011年6月~2013年6月本科进行胃癌根治术的94例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7例,对照组患者术后应用肠外营养支持,试验组患者术后应用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周时血清前白蛋白含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术后1周试验组患者血清总蛋白含量明显的高于对照组患者、试验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少于对照组患者、试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术后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较肠外营养支持更有益于患者营养状态的快速恢复,有利于患者胃肠功能的及早恢复,以及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胃癌术后更为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重症脑卒中患者早期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两种不同供养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2例重症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1例,A组给予肠内营养支持,B组给予肠外营养支持,观察2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营养指标水平、病死率和死亡患者存活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结果 A组较B组并发症较少,血红蛋白(Hb)与血清白蛋白(Alb)含量高,血糖(BG)水平低,住院时间短且费用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对重症脑卒中患者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营养指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节省患者医疗开支,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5.
短肠综合征系指小肠广泛切除后(保留的小肠长75cm以下)残存的功能性肠管不能维持营养需要所引起的营养吸收不良综合征。我科于2000年6月至今收治5例因消化道疾病行肠切除术后剩余肠管约50cm(保留回盲瓣)的患儿,针对术后出现的短肠综合征,施行全肠外营养(TPN)疗法,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研究胃癌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的治疗效果。方法按照数字表法将2010年1月~2013年4月本科行胃癌根治术的66例患者分成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各33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平均排气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以及营养指标的变化。结果肠内营养组术后平均排气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肠外营养组,两组比较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与肠外营养组营养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术后1周营养指标与肠外营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胃癌根治术后应用肠内营养对改善术后胃肠功能、促进快速康复以及改善营养状态的效果好于肠外营养,而且肠内营养更经济和安全,应用前景广泛。  相似文献   

17.
肠外瘘是外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大多为创伤、手术后的并发症,它造成生理紊乱,并发症严重,治疗难度大,时间长,耗费大,死亡率高。近年随着TPN(全胃肠外营养)在国内广泛开展,肠瘘治愈率大大提高,病死率降低至目前20%左右。但长时间TPN不但病人经济负担重,机体营养供给不全面,且易造成肠粘膜萎缩等并发症。我院从1989年12月至1999年12月,共收住14例肠外瘘病人,采用肠外营养(PN)和肠内营养(EN)相结合等综合方法配合治疗,取得较满意效果,缩短营养天数及住院费用,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14例中,男性11例,女性3例;年龄最大69岁,最…  相似文献   

18.
陈倩予 《河北医药》2002,24(7):559-560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营养支持的临床疗效及最佳途径。方法 4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术后48h内开始分别经肠内营养(EN)同肠外营养(PN)途径进行同等热量营养支持,2周后监测各项营养指标、代谢指标及营养支持并发症和营养费用。结果 EN和PN均有效地维持了各项营养指标,但PN组代谢指标及营养支持并发症及营养费用均显著高于EN组。结论 早期积极的营养支持能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两组均能获得满意疗效,而EN更具有营养全面、简易安全、方便价廉等优点,作为营养支持的首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6例普外科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与肠外营养组(PN组)各33例,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d的指标: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及氮平衡。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呕吐、腹泻、腹胀发生率,每天平均血糖值、胰岛素使用量及住院时间、营养费用、总住院费用。结果治疗7 d后, EN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及氮平衡均高于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呕吐、腹泻、腹胀发生率和平均血糖值及胰岛素使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PN组营养费用、住院总费用高于E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明显提高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营养指标,且肠道不耐受现象发生率未见增加,减少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20.
吴树堂 《黑龙江医药》2011,24(6):977-978
目的:研究胃大部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支持的效果。方法:将38例胃大部切除的患者随机分为EN组和PN组。检测营养支持前后营养指标,氮平衡,观察肠功能恢复情况、住院时间、营养支持费用、各种不良反应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2组患者之间的营养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N组营养支持费用较PN组降低(P〈005).2纽观察期间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胃大部切除术后给予EN比PN更有助于肠道功能的恢复,减少住院天数,较为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