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131例药疹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贻飞 《海峡药学》2010,22(10):227-229
2004年1月至2008年6月门诊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药疹的潜伏期、致病药物、类型、治疗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131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73例,女58例,年龄2-88岁,平均年龄48.17岁。105例患者有明确的潜伏期,其中30例≤1周,61例1-2周,14例〉2周。112例为单一用药,引起药疹的常见药有β-内酰胺类40例,解热镇痛药28例,生物制品18例,中成药15例,其他致敏药物有磺胺类、喹诺酮类、抗癫痫药、镇静催眠药以及心血管药物等。药疹的类型有: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疹(发疹样疹)(45例)、荨麻疹型(38例)、多形红斑(15例)、固定性药疹(9例)、紫癜性疹(3例)、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湿疹样疹(各1例)。发疹样疹主要由抗生素β-内酰胺类(28例)、喹诺酮类(4例)所致。荨麻疹主要由生物制品(14例)所致。多形红斑型药疹主要由解热镇痛药(6例)及β-内酰胺类(5例)及所致,所有患者经用抗组胺药物、皮质激素以及对症支持治疗后全部痊愈。  相似文献   

2.
173例药疹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药疹与某些致敏药物以及患者发热、肝肾损害的关系.方法查阅1996年1月~2000年12月住院病历173例,对致敏药物的种类、疹型及发热、肝肾损害临床表现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可疑致敏药物23种,其中青霉素类86例(49.7%),解热镇痛药类17例(9.8%),磺胺类15例(8.7%),中成药11例(6.4%).药疹的分型以发疹型最多(48.6%),其次为多形红斑型和荨麻疹型.29.5%的患者入院前合并发热,44.5%的患者合并肝肾损害.结论最易引发药疹的药物为青霉素类,其次为解热镇痛药类、磺胺类及中成药.在诊疗药疹患者时,应重视发热及肝肾损害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住院药疹患者的致敏药物、皮疹的临床表现类型。方法收集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近五年的药疹住院患者,对其致病药物、药疹类型进行分析。结果致敏药物多见的是抗生素类(42.5%)、解热镇痛药类(27.08%)和中药类(11.25%)。药疹类型多见的是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发疹型(42.92%)、多形红斑型(22.92%)和荨麻疹型(9.58%)。固定性药疹81.82%是男性。结论药疹的最常见致病药物是抗生素类,中药类也不容忽视;最常见的药疹类型为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发疹型;固定性药疹男性发患者数显著多于女性。  相似文献   

4.
吴庭  夏清 《医药导报》2001,20(3):197-198
目的:探讨引起药疹的药物分布情况。方法根据药疹类型、肝脏损害情况对94例药疹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致敏药物主要有四大类;抗菌药物(55.3%)、解热镇痛药(26.6%)、中成药(9.6%)、生物制品(8.5%),药疹多表现为荨麻疹型、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型、多形红斑型、固定型。结论引起药疹的主要致物仍为抗菌药物及解热镇痛药,但中成药及生物制品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我院患者药疹的主要致敏药物及类型,以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的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39例药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由抗生素所致药疹最多,其中头孢菌素类28例,青霉素类19例,解热镇痛类位居第2,生物制品位居第3;而药疹类型以发疹型、荨麻疹型、固定性药疹多见。结论主要致敏药物为抗生素类、解热镇痛药和生物制剂,主要药疹类型为发疹型、荨麻疹型、固定性药疹。  相似文献   

6.
凌芳  倪鸿昌 《中国药房》2009,(29):2303-2305
目的:为临床预防和诊治药疹提供参考。方法:对1998--2007年我院102例住院药疹患者的致疹药物、药疹类型等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致疹药物以抗感染药(45例)最为常见,其次为解热镇痛药(15例)、中药(15例);皮疹类型以多形性红斑型最为常见(39例),其次为荨麻疹型(18例)、固定性红斑型(15例)。结论:临床医师在诊治疾病时,应详细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和用药情况,尽可能减少药疹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药疹临床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药疹的主要临床特征,为药疹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5年来对确诊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药疹的致敏药物、皮疹类型等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致敏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中以青霉素类最常见,其次为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磺胺类、大环内酯类等,对确诊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药疹的皮疹类型依次为发疹型、荨麻疹型、湿疹型、固定型、剥脱性皮炎型、多形红斑型、大疱性表皮松解型、紫癜型等。结论:临床医生在用药时应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尽可能减少药疹的发生。注意搜集、分析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药疹资料,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住院药疹患者临床分析与药学监护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华锋  卢军  朱玉华  李丽  许静 《医药导报》2010,29(12):1573-1575
[摘要]目的分析皮肤科住院药疹患者的病历资料,了解住院患者药疹的情况和重症药疹的临床特点,并对此提出药学监护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 12 月九江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收治确诊的药疹患者42例。结果药疹致敏药物主要构成为抗菌药物类(50.00%),解热镇痛类(19.05%),生物制品类(4.76%),抗痛风类(2.38%);药疹疹型主要构成为红斑疹型(69.05%),斑丘疹型(14.29%),猩红热样型荨麻疹、麻疹样型荨麻疹、多形红斑荨麻疹型(共占7.14%),固定型疹(4.76%)及重症药疹(4.76%)。结论抗菌药物类是药疹的主要致敏药物,抗癫药是重症药疹主要致敏药物。对入院患者用药史要详细询问,及时停用可疑致敏药物,对其个体化用药并加强药学监护。  相似文献   

9.
262例药疹住院病例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黄瑞珍  孙秋宁 《中国药房》1999,10(4):176-177
目的:探讨药疹与某些致敏药物的联系。方法:查阅了1994年1月~1998年11月我院药疹住院病历262例,对致敏药物的种类及疹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怀疑致敏药物105种,其中抗生素138例,占52.67%;解热镇痛药51例,占19.47%;其次为疫苗类和中药等。药疹的分型以荨麻疹型最多,占36.26%:其次为麻疹样和猩红热样型。结论:引发药疹最多的药物是抗生素.其次为解热镇痛药、疫苗类和中药。  相似文献   

10.
151例药物性皮疹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良荣 《海峡药学》2009,21(2):140-142
对151例药物不良反应中出现药疹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引起药疹的致敏药物依次为头抱菌素类(27.11%)、青霉索类(18.07%)、解热镇痛药(13.86%)和中药针剂/中成药(12.05%)。药疹以荨麻疹型、固定型药疹和多型红斑型最为常见。药疹发生的同时可伴发其他系统损害,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胃肠系统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11.
我院252例药疹住院病例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逸枫  蒋献 《中国药房》2010,(42):4006-4008
目的:探讨临床用药与药疹发生的关系及临床表现。方法:对我院2008~2009年药疹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2例患者中,最常见致敏药物为抗感染药(占46.06%),其次为非甾体类抗炎药(占19.68%)、中药制剂(占15.51%)。药疹类型以皮疹型居首位(占38.10%),其次是多形红斑型(占16.67%)、荨麻疹型(占13.10%)。结论:临床应合理、规范用药,杜绝药物滥用。  相似文献   

12.
刘慧敏  吴平  王世君 《中国药师》2006,9(6):544-545
目的:对我院2003-2005的药疹病例进行统计分析。方法:对收治的292例药疹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致敏药物18种,其中排在前4位分别是抗菌药类49.7%、解热镇痛类16.4%、磺胺药14.4%、中药12.3%。药疹的临床类型以猩红热型、荨麻疹型、多形性红斑、固定型药疹为多见。其中轻型270例,重型22例,2例死亡。结论:我院引起药疹的致敏药物以抗菌药中氨苄青霉素最多,中药有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3.
35例卡马西平致药疹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卡马西平致药疹的临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CNKI、CBM、PubMed、Medline、Embase、VIP等数据库,搜集卡马西平导致药疹的文献,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原患疾病、过敏史、药物使用情况以及药疹临床表现等数据进行汇总并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35例卡马西平所致药疹的个案报道,均为重症药疹,其中重症多形性红斑18例、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症9例,剥脱性皮炎8例。结论:卡马西平所致药疹的潜伏期平均约为2周,多数患者在短期内可发展成重症药疹,及时停药和使用足量的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使皮损好转或痊愈。  相似文献   

14.
78例药物性肝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0月78例药物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中最多的为抗生素25例(32.05%)、其余依次为中草药24例(30.77%)、非甾体抗炎药14例(17.95%)、抗甲状腺功能亢进及降糖药7例(8.97%)、心血管用药5例(6.41%)、减肥药2例(2.56%)、化疗药1例(1.28%);肝细胞损伤型46例(58.97%)、胆汁淤积型6例(7.69%)、混合型26例(33.33%)。结论: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以抗生素、中草药及非甾体抗炎药为主,其临床特点与病毒性肝炎相似,并无特异性,早期诊断是关键,重点在预防。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中成药用药合理性对用药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收集广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1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收到的中成药(含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从报告中提取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疾病、引起不良反应的可疑药物、合并用药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信息,按照拟定的中成药处方评价标准,从适应证、辨证用药、用药方法、用药剂量、中成药联用、中西药联用和用药适宜性等7个方面分析报告中的不合理用药情况并计算不合理用药率。结果共收集到符合入选标准的中成药不良反应报告283份,涉及患者283例,其中男性150例,女性133例,年龄2个月-88岁,平均(44±23)岁。原发疾病排前3位者为呼吸系统疾病(71例)、神经系统疾病(45例)和肌肉骨骼系统疾病(42例)。不良反应报告中涉及的中成药品种主要有清热解毒剂、活血祛瘀剂及补益剂3大类。283份不良反应报告中针对适应证、用药方法、用药剂量、中成药联用、中西药联用及用药适宜性的不合理用药率分别为27.2%(77份)、6.0%(17份)、7.1%(20份)、5.3%(15份)、6.7%(19份)、0.7%(2份)。在32份能辨识中医证型的报告中,15份(46.8%)用药不符合辨证施治原则。结论不合理用药对中成药用药安全性有明显影响,可能是引起中成药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之一。临床使用中成药应以辨证用药为首要原则,避免超适应证用药,注意用法用量,谨慎联用功能相似的中成药和药理作用类似的中西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中成药所致药疹的特征及发生原因,为药疹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对本院37例中成药致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中药注射剂是诱发药疹的主要剂型(占44.4%),以联合用药者见多(占75.7%);仅发生1次药疹者较少(占8.1%).结论 提高对中成药所致药疹的认识,慎用中药注射剂,减少联合用药,详细询问用药史,可以有效预防药疹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儿童药疹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1儿童药疹的年龄分布、致敏药物、药疹类型及治疗。结果学龄前发病26例(83.9%),荨麻疹型12例(38.7%),麻疹型13例(41.9%),多型红斑型6例(19.4%)。致敏药物有4类,第一是抗生素类有19(61.3%),其中青霉素类8例、头孢霉素类11例。第二是解热镇痛药类5例(16.1%),第三是中药制剂4例(12.9%)。除2例转院外,9例轻型药疹经停用可疑药物采取抗组胺药物及钙剂、维生素C治疗后3~7d而愈。地塞米松治疗10例均获痊愈,平均治愈时间(7.23±1.30)d。氢化可的松治疗10例全部痊愈,平均治愈时间(7.20±1.29)d。结论儿童药疹以学龄前多见,占83.9%,致敏药物以抗生素为主,占61.3%。皮疹类型以荨麻疹、麻疹型为主,占80.7%。但要与儿童感染性皮疹鉴别。积极抗过敏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8.
李娜  刘宁 《中国药业》2014,(2):62-63
目的统计和分析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病例,寻找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患者性别、年龄、不良反应损伤系统、发生不良反应药品名称、单次用药剂量、不良反应分级及评价进行分析。结果共计828例抗茵药物不良反应,男392例(47.34%),女436例(52.66%);皮肤及附件损伤为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共计428例(51.69%);B一内酰胺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病例数最多,共计497例(60.02%);20~60岁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数量最多,共计415例(50.12%)。药品种类、患者年龄与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应用其他β一内酰胺类药物和喹诺酮类药物超量时易发生不良反应;60~69岁年龄组患者超剂量用药时易发生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症药疹的临床特点、常见致敏药物及治疗,为临床安全用药,减少重症药疹发生提供参考。方法:对华山医院2006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19例重症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致敏药物类别以抗菌药物最多见(43例,30.1%),最易引起重症药疹的两种药物为卡马西平(32例,26.9%)和别嘌呤醇(23例,19.3%);药疹类型中,重症多形性红斑型为最常见的重症药疹;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为最凶险的类型,死亡2例,死因均为呼吸衰竭。结论:对易致重症药疹的药物临床使用中应加强药学监护,发现异常及时停药,并早期、足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控制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