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时病论》为清末医家雷丰所撰。是书对四时外感病,特别是温病颇多阐发,很切临床实用。本文就其温热观,探讨如下: 一、注重时令节气《时病论》以四时为主线,阐述了不同季节外感病的发生发展机理和证治特点。一年有春、夏、秋、冬四时的更迭,四季又各有主气,感受不同的时气,可引起不同的疾病,故外感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就温病而言,春之温病,虽有新感、伏气之分,均是由于感受时气而发。夏之温病,多因感受暑邪引起,但感邪  相似文献   

2.
外感疾病有寒温之分,就其狭义的伤寒和温病而言,它们是对立的(前者是外感寒邪为病,后者是外感温邪为病);就其广义的伤寒和温病而言,它们又是统一的(都属外感四时六淫之邪为病)。这里所讨论的是广义的温病,包括外感四时温邪所致的如春之春温、风温,夏之暑温,长夏之湿温,秋  相似文献   

3.
雷少逸论治四时咳嗽经验100700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焦扬清末名医雷少逸精于诊治时病,是著名的温病学家。雷氏所著《时病论》一书,对四时咳嗽证治的论述很具特色,现分析和探讨如下:阐发病因病机一、将外感咳嗽分为新感咳嗽和伏气咳嗽:雷氏将四时咳嗽分为新...  相似文献   

4.
藿香正气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健胃的功效。笔者用于四时外感和妊娠诸病,颇有体会和收益,现浅述如下:一、四时外感本方随症化裁,可治四时外感。1.暑湿外感以本方去枣草之甘腻滞  相似文献   

5.
对俞根初"三化"学说实质进行了剖析,指出"三化"学说是阐明四时外感病证的演变规律的学说,它紧扣外感病的病机,为治疗外感病证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外感热病属于中医伤寒、温病、瘟疫、四时感冒或时行感冒范畴,古代及现代文献对其病因病机论述较多。通过古今文献研究,分析总结外感热病的病因病机及现代科学对其的认识,以期对本病做进一步的研究,从而为临床针对病因病机进行辨证论治外感热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时病论》创新点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时病论》是一部论述时令之病的的专书,为清末著名江南温病学家雷少逸所著。此书以《素问》八句经旨“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痃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为纲,分四时立论为目,一改中医古籍繁冗复杂的特点,体例简洁独特,逻辑严密;对外感病的辨证提出多层次、多方法的知时论证,按时分病,共列四时之病七十二种,自拟治法六十种;提出以法统方,拟用诸方皆以法名之,杜绝用某方治某病;按四时五运六气治时病,不拘寒温之分,寒温合论,寒温并用,克服了历来寒温对立之局限,构建了全新的中医外感病分类治疗体系。  相似文献   

8.
对俞根初“三化”学说实质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俞根初“三化”学说实质进行了剖析,指出“三化”学说是阐明四时外感病证的演变规律的学说,它紧扣外感病的病机,为治疗外感病证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辛凉解表法的历史形成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辛凉解表是温病学派治疗四时外感热病表证的基本方法 ,经临床实践证明有实效。然而 ,明清温病学说成熟之前 ,人们受广义伤寒学说的影响 ,普遍以温热发汗的方法治疗四时外感热病表证 ,即用经方麻黄汤、桂枝汤治疗广义伤寒的太阳表证。而以温热发汗的方法治疗四时外感热病表证 ,用之不当 ,则易变成坏病 ,形成弊端。所以 ,历代医家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 ,逐渐认识了辛凉解表法治疗四时外感热病表证 ,既发展了外感热病学说 ,又丰富了外感热病表证的治疗方法。1 仲景之前无辛凉解表法《素问·热论》认为“今夫热病者 ,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  相似文献   

10.
对罗师治疗小儿咳嗽经验总结,简洁明了。对于外感四时之邪气,所致小儿咳嗽,明辨何邪,对证施治。内伤所致常见小儿咳嗽,论理透彻,辨证精详。此虽然是在论小儿咳嗽,实者对于外感所致一些病都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1.
<正> 李新然老师,是辽宁省营口市老中医,现年八十一岁,从事中医临床六十余年。其学识深,思路广,辨证活,用药精,擅长内科,更以温病著称。其学术别具风格,现将李老师的学术经验做一简要介绍如下: 一、对“温病学”的见解独树一帜温病,是感受四时不同的温热病邪所引起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这是迄今为止,中医学术界多数所公认的。“温病”与“伤寒”,统称外感时病,而杂病,通常指外感时病以外的内科疾病。在此基础上,李老师又认为:温病学实则包括许多内科杂病,许多内科杂病由温病之变症而来,或外感、内伤杂合而病。故常谓:“门诊看病,温病占十之七、八”,“会治温病,杂病亦通”;又说:“不会温病,内伤外感不辨,开口动手必错”。李老师在诊断,用药临床实践中,大都贯穿这一观点。因此,李老师对许多慢性病的辨证论治,首先辨是外感还是内伤。外感者是温病还是伤寒;内伤者,是否由外感引发或外感变症或内因外因同  相似文献   

12.
外感咳嗽为机体因感受外邪致肺气失于宣肃而出现的咳嗽。历代中医学家通过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外感咳嗽的治疗上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对现代治疗咳嗽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本文通过查阅我国古代具有代表性医家关于外感咳嗽治疗的中医方面的古籍文献,发现古人认为外感咳嗽的病因与四时六气有关,病机为外邪侵袭,肺气失宣,肺气上逆而咳,治疗上以宣肺止咳为主,并注意结合四时节气变化,重视化痰顺气。忌用苦寒润降及敛肺止咳药,同时,宣肺亦不可太过,过犹不及。  相似文献   

13.
时行病为晋·王叔和《伤寒例》首先提出。王氏以六淫作为外感病的病因,并分为四时正气和时行之气为病二大类。所谓时行之气,即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应暖而反大寒,夏应热而反大凉,秋应凉而反大热,冬应寒而反大温,这是与四时正气相对而言的反常的四时气候变化。时行病由时行之气所致,都系感而即发,概属新感范畴。因其“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故又称时行之气为时疫之气,这说明王氏已认识到时行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时疫病,见于明吴又可的《温  相似文献   

14.
汗法是临床常用方法之一,不仅可用于外感病证,也可用于内伤病证,不仅可用于表证,还可用于里证。治疗外感病证不应以发汗为目的,而应以散邪为宗旨。通过辛散使病邪从表而解。四时感冒,往往是风寒与风热相兼为病,故辛温  相似文献   

15.
总结洪敏俐教授治疗感染后咳嗽的临床经验。洪师认为,感染后咳嗽是因外感六淫侵袭肺系,导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临症时根据患者四诊信息,结合四时感邪、年龄、素体禀赋、宿疾等因素不同,进一步分析其病因病机,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6.
四时常见的疾病中以外感病为多见,而发热又是各种外感性疾病的常见症状,是正邪相搏,正气奋起抗邪的一种生理、病理性反应。发热具有正气可能战胜病邪的有利的一面;但是,发热必然要消耗机体的津气,损害机体,因而也有不利的一面。外感病的病因有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以及疠气等。六淫致病多有明显的季  相似文献   

17.
四时、六气、阴阳的变化与疾病的发生、流行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在探讨四时、六气、阴阳与气象要素时发现,四时、六气、阴阳的变化与气象要素中的气温、辐射量、日照时数的变化呈同步变化,与相对湿度、降水量,气压呈负相关变化,然而,祖国医学运气学说中四时、六气变化的不同与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流行有密切关系。那么,气象要素与外感热病的流行具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将邢台地区一九六八年至一九七九军的流感、流脑、痢疾各月平均发病情况与之同期月平均气象资料进  相似文献   

18.
《通俗伤寒论》(以下简称《通俗》)是清末浙江绍兴名医俞根初先生所著。俞氏勤求古训,博采众法,理论精深,又临证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体会到《伤寒论》虽是外感病的专书,但所论述仅以风寒为主;而叶香岩《外感温热篇》、王士雄《温热经纬》只讨论了温(热)、湿二邪为主的证治,各有所偏。只有六淫合论,才能成为四时外感病之  相似文献   

19.
正雷丰(1833—1888),字少逸,号松存,晚清医家,浙江三衢(今衢州)人,是"浙派中医"中时病学派的代表人物,著有《时病论》《逸仙医案》《医家四要》等~([1])。雷丰所著《时病论》在《黄帝内经》基础上以四时为轴,论述不同季节外感时病和伏邪致病的发病机理和证治特点,以法立方,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体现了浙派医家在时病诊治上的贡献~([2])。《时病论》概括了时病的60种治法(处方),约二分之一处方使用了鲜药,  相似文献   

20.
凡因气候变化而影响身体发生病变的疾病,统称外感病,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均为发病之诱因。者之风,夏之热,长夏之暑湿,秋之燥,冬之寒,本力四时之正气。太过不及皆能使人生病,故内经有冬仿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必餮泄,夏伤于暑,秋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