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翼状胬肉是我国常见的眼表可致盲眼病之一,发病率较高,发病机制不甚清楚。翼状胬肉的眼部表现是结膜组织向角膜中央呈浸润性生长,治疗以手术为主,手术方法有多种,但单纯手术切除不易切净,容易复发,预后较差。近年来,许多学者在胬肉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较新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翼状胬肉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吕明  张晓农 《眼科研究》2003,21(2):209-212
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有多种不同的解释。目前尚无一种公认经典的发病机制理论。临床治疗效果也不是人意,复发率较高。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该疾病发病机制及治疗方面的较新文献,对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作一综述,以期能对该疾病研究情况有一较全面报解。为今后研究翼状胬肉瓜子放治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翼状胬肉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翼状胬肉的病因复杂,相关学说众说纷纭.紫外线辐射的病因学说通过流行病学及其组织病理学改变两个方面得到证实.研究表明其发病机制可能与某些细胞因子的异常表达、正常细胞凋亡程序的破坏及p53基因突变等有关.对翼状胬肉发病机制在细胞因子及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吴兵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6):1058-1060
翼状胬肉是眼科临床常见的眼表疾病,该病发病率高,切除后复发率高。目前其发病机制仍然不甚明确,学者们一致认为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有关。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有关翼状胬肉基于基因与分子水平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现将翼状胬肉发病机制的研究状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翼状胬肉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淑琳 《眼科研究》2009,27(3):248-252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有多种不同的解释,而确切机制尚不清楚,但多数研究表明,翼状胬肉的主要诱因是环境因素,紫外线过强刺激与翼状胬肉的发生密切相关,还有如眼部长期受到风沙、烟尘、热、花粉等过度刺激,遗传因素、营养缺乏、泪液分泌不足、过敏反应及解剖因素等等,种种诱因使角膜缘上皮屏障破坏,继而结膜变性与增生而发生本病,在此过程中,免疫因素参与的成纤维细胞转化起重要作用。对翼状胬肉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翼状胬肉是常见的眼表疾病之一,其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其发生、发展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现有研究表明,翼状胬肉的发生与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眼部长期遭到阳光照射及风沙、花粉、粉尘等长期慢性刺激是主要诱因。多种因素促使角膜缘屏障功能障碍,诱发各种生长因子及炎症因子,使结膜组织变性增生向角膜生长形成胬肉。我们对翼状胬肉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翼状胬肉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翼状胬肉是仅见于人类的常见的眼表疾病之一。对其发病机制的了解仍十分有限,治疗效果也欠满意。有关翼状胬肉发病机制众说纷纭。免疫机制、角膜缘干细胞移行机制、细胞凋亡与增生异常机制及基质金属蛋白酶作用机制均是近几年研究的重点,遗传的易感性也被众多学强调,但尚无统一定论,对此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翼状胬肉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翼状胬肉是仅见于人类的常见的眼表疾病之一。对其发病机制的了解仍十分有限,治疗效果也欠满意。有关翼状胬肉发病机制众说纷纭。免疫机制、角膜缘干细胞移行机制、细胞凋亡与增生异常机制及基质金属蛋白酶作用机制均是近几年研究的重点,遗传的易感性也被众多学者强调,但尚无统一定论,对此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翼状胬肉发病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83,自引:0,他引:83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多发病、复发率高。近年来,众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治疗方法的探索上,然而疗效仍不尽人昨发率居高不下。目前对其治疗和防治复发依然是眼科临床较为棘手的问题。本文着重从免疫病理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重演学等角度主胬肉发病机制综述如下,以期用于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0.
翼状胬肉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其确切的发病机制直今还没有一致的观点,该病的发病率及复发率较高。多数研究表明,翼状胬肉的主要诱因是环境因素,紫外线过强刺激与其发病密切相关,还有风沙、粉尘等,现受到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对该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有了较新的认识,本文就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彭立  谢青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10):2007-2010
翼状胬肉是局部球结膜纤维血管组织增生侵犯角膜的一种疾病,是人类常见的眼表疾病之一,该病不仅直接影响面部美观,还可能由于牵拉引起眼部不适和散光,严重者影响视力且引起眼球运动障碍。关于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但术后复发率较高。许多科学家对其发病机制提出了多种解释,创立了多种学说,但尚未有一种得到公认。明确认识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对于阻止翼状胬肉的发生、发展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战略和现实意义。现就国内外在细胞凋亡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氧化应激、免疫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13.
14.
翼状胬肉发病机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0,他引:7  
翼状胬肉是一种常见的眼表疾病,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其与紫外线的照射有关,但其确切的发病机制还不清楚,发病机制的研究是有效治疗和预防翼状胬肉发生和复发的关键,目前就国内外在细胞凋亡抑制、氧化应激、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对接触毒物、粉尘、辐射线及混合性因素的3982名工人为接触组,及不接触职业危害的637名为对照组,进行了翼状胬肉的发病调查。结果表明:接触组检出率为9.54%,对照组检出率为5.18%。提示翼状胬肉的发病与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有密切关系。接触组比对照组高0.34~2.08倍。各工龄组之间的翼状胬肉发病均呈中、高度相关,P<0.001或<0.005。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翼状胬肉发病机制和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翼状胬肉是常见的眼表疾病之一。关于它的发病机制尚未达成共识。最近的研究发现翼状胬肉是一个增殖性而不是以变性为特征的病变,并与紫外线的照射有关。翼状胬肉的治疗目前还是以手术治疗为主,同时联合使用抗代谢类药物,最近关于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在分子及生化方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许能够发现更小创伤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翼状胬肉胶原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慰祖  宋蓓雯  方健  杨冠  丁韧 《眼科研究》2003,21(4):433-433
翼状胬肉的病理生理非常复杂,参与因素繁多,迄今病因未明。大量资料证明,广泛存在于胬肉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有分泌胶原的功能,而研究胶原的变化有助于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揭示原发性樊状胬肉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8.
姜勇  李海东 《国际眼科杂志》2019,19(7):1232-1234

目的:探讨原发性双眼翼状胬肉与高脂血症之间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原发性双眼翼状胬肉患者(胬肉组)40例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40例,胬肉组按翼状胬肉分级分为1级(Group1)、2级(Group2)和3级(Group3)。所有研究对象空腹抽静脉血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和载脂蛋白B(APOB)。比较胬肉组与对照组、翼状胬肉分级组间的血脂水平。

结果:胬肉组TC、LDL-C和APOB高于对照组(P=0.024、0.012、0.009); 胬肉组TG高于对照组,HDL-C和APOA1低于对照组,但均无差异(P>0.05)。三组翼状胬肉分级组间L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6±0.57、3.40±0.96、3.85±1.16mmol/L,P=0.036),而其余指标比较无差异(P>0.05); Group3组LDL-C高于Group1(P=0.012)。

结论:原发性双眼翼状胬肉与高脂血症之间关系密切,可能是其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翼状胬肉发病机理的免疫学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翼状胬肉发病机理的免疫学研究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柳林,杨德旺,王莉莉翼状胬肉(以下简称胬肉)是一种常见眼病,其发病机理历来有许多争论。近年来,随着免疫遗传学、免疫组织化学、电镜及单克隆抗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人们对此病的认识不断提高。目前有些学...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