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1 毫秒
1.
上海高层建筑打入桩基长期沉降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上海地区25栋高层建筑打入桩基长期沉降观测资料,分析桩端持力层的种类、桩端压缩层砂土比、桩周土层特性以及建筑物施工速率对打入桩桩基长期沉降特性的影响,并探讨了桩周砂土层的存在对软土地区打入桩沉降影响的机理。  相似文献   

2.
周红波  卢剑华  蔡来炳 《工业建筑》2006,36(11):76-82,97
通过考虑上海饱和土体的固结流变特性以及桩端压缩层为砂土的三层土层剖面,运用有限元分析程序ABAQUS,对钻孔桩基和打入桩基的沉降特性进行了模拟分析,并对浅层砂土的存在对两种桩基的影响进行分析。通过引入小孔扩张理论模拟打桩引起的超静孔隙水压力,模拟验证施工效应对桩基沉降的影响,并基于打桩施工对浅层砂层的挤土效应,模拟分析了浅层砂土对减少打入桩基沉降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宁波某工程不同桩长桩的静载试验,对比分析钻孔灌注桩在两个不同持力层深度时桩底注浆与不注浆的承载力和沉降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选择第8土层——粉砂土作为持力层,桩长为55 m,并采用桩底注浆技术能显著地提高桩基承载力和减少桩顶沉降;选择第13土层——含黏土的砂砾层为持力层,其下为基岩,虽然能有效地防止桩端刺入破坏,但由于桩长为88 m,施工时需要穿越第8层厚度达20 m左右的粉砂层,施工难度很大,施工质量难以保证。这易导致桩侧泥皮和桩端沉渣厚度较大,从而降低单桩承载力,使实测桩基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从定量的角度进行技术经济分析,优化选择桩基持力层,在确保工程桩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成本和方便施工,最终选择粉砂土层为持力层。  相似文献   

4.
大直径钻孔灌注桩静载荷试验时,对桩顶及桩端沉降的同时进行观测,可以计算桩身压缩量、桩侧极限承载力,判断桩端持力层性状及桩端的沉渣,对桩基的承载性状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本试验方法几乎不增加成本,不影响工期,可供类似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5.
桩基后压浆技术在某体育场灌注桩中的应用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体育场总建筑面积约25万m^2.桩基为钻孔灌注桩,为提高桩基的承载力和降低桩基沉降,采用后压浆技术。桩径为800mm,桩端持力层为⑨层卵石、圆砾石,桩端进入持力层不小于1m,桩长31~37m。  相似文献   

6.
深厚砂土中钻孔桩基承载力异常分析和处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周红波 《建筑施工》2005,27(2):11-14
结合某工程试桩资料,从施工工艺与技术上分析深厚砂土层中钻孔桩基承载力以及深层砂土层摩阻力偏低的原因,引入附加泥皮的概念来解释钻孔桩的桩端效应,并提出了提高其桩基承载力的有效措施-桩端后压浆技术。  相似文献   

7.
<正> 桩的持力层选择和入土深度是桩基设计的重要环节,就砂性土持力层而言,如何合理地确定桩尖插入持力层的深度,发挥它对桩基的支承作用,则是影响桩基工程可靠性和经济性的重要前题。南通市桩基工程为解决这一问题,曾在9根桩的静载荷试验中分别对不同桩端标高进行了测试,由此找出桩入砂土层深度的变化规律。本文系综合该项试验成果,就提高当地打入桩承载力问题提出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武汉市桩基工程若干特征及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武汉地区桩基的室内实验、和现场载荷实验资料对桩基若干工程特性做了分析研究,得出桩端持力层标准和钻孔灌注后压浆桩承载力值,研究结果对武汉地区桩基选型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砂土地基大直径混凝土灌注长桩受力性状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砂土地基中灌注桩竖向静载试验资料分析,确定了单桩承载力、研究了持力层为卵石层的长桩轴力的传递规律、沉降量与桩身压缩量的关系及桩侧阻力发挥机理。  相似文献   

10.
由于桩基施工过程中会对桩周土体产生扰动,在桩侧、桩端产生沉渣及泥皮,影响桩基质量,造成桩体竖向承载力大大降低。后注浆技术能固化桩侧及桩端土体,提高其刚度及强度。以福州市某高层住宅工程为背景,对一组钻孔灌注桩进行桩侧、桩端后注浆处理,研究后注浆桩竖向承载力增强效应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桩基注浆后,对桩端土体产生预压作用,改变了桩土界面条件,使桩侧摩阻力显著提高,同时后压浆固化了桩底沉渣,加固了桩端土体,提高了持力层强度,使得桩端阻力提前发挥,从而在桩端位移较小的情况下,桩基发挥出了较大的桩端阻力,降低了桩基沉降量,增强了竖向承载力,提高了桩基承载性能。  相似文献   

11.
针对高速列车通过小跨度桥梁时列车活载对桥桩的影响分析来获得动力加载参数,进而对位于软粘土地层中的钻孔灌注桩进行了轴向循环荷载长期作用下的动力试验,测试和研究了循环荷载长期作用下桩的动位移幅值、桩顶沉降、桩身轴力、桩侧动摩阻力和单桩极限承载力等参数的发挥和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列车循环荷载长期作用下,灌注桩的桩身轴力发生了局部调整,砂性土层的桩侧摩阻力具有增强效应,淤泥质粘性土的桩侧摩阻力具有退化效应;列车循环荷载对软土地区单桩的承载能力和桩基的工后沉降影响甚微,但会使单桩竖向刚度降低。  相似文献   

12.
长短桩组合桩基础设计思想及其变形特性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杨敏  杨桦  王伟 《土木工程学报》2005,38(12):103-108
针对土层中存在上下两层或多层可供利用的桩端持力层,且建筑物对沉降要求较高的情况,基于减沉桩原理,根据长桩控制变形、短桩提供承载力的基本思路提出长短桩组合桩基础设计思想。采用简化模型对全短桩、全长桩及长短桩组合桩基础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变形特性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长短桩组合桩基础不仅可以大量减少长桩用量,而且可有效地控制基础整体沉降和差异沉降,显示其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结合某高速公路工程中的两座特大桥梁桩基的现场静载试验,研究了桩端压力灌浆技术对卵石地层中灌注桩的适应性以及卵石地层中的灌注桩采用桩端压力灌浆技术后的承载特性。结果表明:桩端压力灌浆技术对卵石地层中的灌注桩具有较好的适应性,能显著的提高桩基的承载能力,减小桩基的变形,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桩端压力灌浆后,桩的弹性工作范围延长,有利于桩承受重复荷载和动力荷载。同时,桩端压力灌浆后,灌注桩有可能发生材料强度破坏的失效模式,在设计中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4.
不同持力层钻孔桩桩底后注浆应用效果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钻孔桩桩底后注浆的机理和工艺技术。采用分层位移迭代法对不同桩基持力层注浆前后的Q-s曲线进行了理论分析,发现持力层从粘土→粉砂→砾石层,颗粒越粗,桩底后注浆的效果越好。还通过试桩作了注浆前后的对比静力试验,得出了以下结果:桩的承载力的增幅注浆后比注浆前一般可提高20%30%,对砾石持力层,可超过40%,且沉降量明显减少;注浆后桩身轴力可发挥更大潜力;注浆后桩侧摩擦力能明显提高。文末,并对砾石层、粉砂层、粘土层及基岩四种持力层的钻孔桩桩底后注浆的适用性和应用效果给出了分析结论。  相似文献   

15.
桩底注浆技术的应用及注浆效果的实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介绍了钻孔灌注桩桩底注浆施工工艺和技术特点的基础上 ,分析了某工程 4根大直径钻孔灌注桩采用桩底注浆提高承载力的效果。通过注浆前后的桩身应力实测表明 ,注浆以后桩底承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桩底位移减小 ,而桩侧阻力变化程度较小。  相似文献   

16.
 在典型工程的地基加固方案优化设计中,采用有限元分析法,对天然地基上的筏板基础、短桩加固、长短组合桩加固、长桩加固等方案进行系统计算与分析。作用相同荷载时,短桩加固地基的荷载水平–变形曲线接近天然地基,长短组合桩加固地基的荷载水平–沉降曲线接近长桩加固地基。基础中心剖面上土体的沉降分布及5 m深处平面上的沉降分布也是短桩加固地基接近于天然地基,长短组合桩加固地基接近于长桩加固地基。短桩加固地基与天然地基具有相似的塑性开展强度及范围,且集中在上部土层。长短组合桩加固地基则与长桩加固地基相似,塑性点往深部传递到桩端持力层。长短组合桩与长桩加固地基的反力分布及大小接近。  相似文献   

17.
针对大直径钻孔灌注长桩承载力分析的实际问题和工程评价需要,在大量桩基载荷试验资料基础上,提出适用于北京地区非均质互层地基钻孔灌注长桩的荷载传递分析方法。考虑层状非均质地基条件、桩长与桩侧土埋深、灌注桩后压浆等因素,改进荷载传递函数,并建立确定荷载传递参数的目标优化及预估单桩承载力的方法。通过对具体工程实例的应用分析,表明采用提出的荷载传递模型和参数优化方法,计算结果能够反映互层地基土层的单桩竖向荷载传递特征,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的方法和得出的结果是可行和可靠的。  相似文献   

18.
拟建杭州钱江铁路新桥与既有钱江二桥均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由于二者桥台间距较近(约10.0m),新建铁路桥在钻孔桩施工过程中可能对二桥桩基础产生一定的扰动,使得二桥产生水平位移或沉降。本项目组通过在钱江二桥周围埋设测斜管、测斜仪、土压力盒、孔隙水压力计以及分层沉降仪等监测设备对新桥钻孔桩施工过程中周围土体的侧向变形、土压力、孔隙水压力以及分层沉降进行了现场实际监测。结果表明:钻孔桩施工对周围土体水平位移影响范围一般在5倍桩径范围之内;引起的最大沉降量仅为5mm;对周围土压力和孔隙水压力影响不大。因此,新桥钻孔桩施工对钱江二桥安全基本不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