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委托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负责筹备的第二届重力学及固体潮学术讨论会,于1984年10月6日至11日在北京召开。参加本届讨论会的共有60个单位、120多名代表。会议收到103篇论文摘要,有110名代表宣读了学术论文。 讨论会除了大会报告外,主要按精密重力测量与仪器、重力资料的处理与解释、地球重力场理论及天文大地重力和固体潮四个专题分小组进行报告和交流。  相似文献   

2.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四届全国重力场和固体潮及重力与形变仪器学术讨论会于1988年12月9日至15日在四川省乐山市召开。参加会议的有中国科学院、国家地震局、国家测绘总局、地矿部、石油部、国家技术监督局和高等院校等单位共61人。 本届学术讨论会共收到135位作者提交的91篇论文和摘要。讨论会按地球重力场、重力勘探、重力潮汐、重力测量及重力与形变仪器专业进行学术交流。其中有11篇在大会上交流,有42篇在分组会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三届地球重力场和固体潮、重力和形变仪器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10月27日至31日在西安市举行。出席会议的有全国54个单位120余名代表。理事长顾功叙出席了开幕式并作了重要讲话。 会议共收到论文130余篇,宣读近百篇。内容广泛,涉及地球形状与外部重力场;利用大地水准面和陆地及海洋重力资料研究地壳、上地幔结构;固体潮理论及计算方法,观测技术及资料处理和海洋负荷潮的研究;重力和形变仪及其测量;地球动力学及地震问题等。这些报告反映了近两年来我国关于地球重力场、固体潮及测量仪器等方面所取得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于1982年11月28日至12月3日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岩石物理性质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有关59个单位的代表80名。会上宣读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顾功叙的书面发言,总结了过去,提出了方针。 会议分两个组(岩石电性、磁性组,弹性和其他物性组)进行学术交流,共宣读了论文41篇。论文表明:我国的岩石物性工作,近年来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在磁性测量方法,岩、矿石磁性的影响因素以及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质学会勘探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于1988年9月2日至6日,在北京十三陵举行了第一次全国航空物探学术讨论会。到会代表101人,他们分别来自全国八个部门的42个单位。这是我国首次跨部门的航空物探专业的学术活动。会议共收到论文54篇。  相似文献   

6.
一门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新兴学科——灾害学正经历着由单一部门、单一学科的灾防研究向多部门、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协调的防灾抗灾系统过渡。人类辛勤耕耘、呕心沥血创造的两个文明,有很大一部分被自然和社会  相似文献   

7.
国家地震局于1979年8月6日至11日在北京主持召开了“固体潮研究学术讨论会”。到会代表47人,除局所属研究所,省局等19个单位外,还邀请了科学院测地所、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和总参地震办公室等单位的代表参加。 会上宣读了论文、报告19篇,主要内容可归纳为:1.重力固体潮观测结果的调和分析,有北京、四川郫县、上海、昆明等地区的分析成果;2.固体潮理论值的计算;3.重力固体潮观测结果的误差分析及重力仪格值常数的标定;4.水平摆仪器的研制与测试,5.从潮汐应力和震源物理等角度初步探讨潮汐与地震的  相似文献   

8.
全国第一次火山学术讨论会于1993年7月3日至9日在吉林省长春市举行。会议的主题是“火山灾害与环境”。并对长白山的天池火山进行了实地考察。会议由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震害防御司、地震联合基金会和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火山学会联合主办,由吉林省地震局承办。参加会议的专家来自国家地震局直属研究所、有关省市地震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和地质矿产部有关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长春地质学院等31个单位。到会代表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委托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筹备召开的第一次地震成因学术讨论会于1983年8月20日至24日在兰州举行。中国科学院、国家地震局和大专院校等38个单位8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王仁主持了会议,大会宣读了学部委员、学会理事长顾功叙的书面发言。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一次天电哨声及地磁脉动学术讨论会于1984.9.10—9.14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有关的十四个单位二十八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哨声观测是从地面间接探测地球外层空间的手段之一,是空间等离子体的有效的诊断工具。天电哨声地磁脉动的研究,不仅在探索地球磁层结构、研究磁层电离层物理过程中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而且  相似文献   

11.
为推动有关韵律现象的深入研究,提高对某些灾害性事件发生时间的预测能力,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赞助、兰州地震研究所具体负责筹备的全国地球物理韵律现象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6月20—25日在甘肃省敦煌县召开。来自国家地震局及其所属的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质研究所、分析预报中心,甘肃、河北、山东、广东、新疆、青海、天津等地震局,中国科学院所属的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天文台、兰州高原大气研究所,国家气象局气象科学研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于1984年11月26日至12月1日首次在广州召开了地球电磁感应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43个单位的106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59篇,其中23篇在会上宣读。 会议介绍了近十年来我国在大地电磁测深、频率测深、地磁测深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为了进行广泛  相似文献   

13.
《应用地球物理》2008,5(4):F0003-F0003
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应用地球物理》英文版编辑部、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一届应用地球物理学术讨论会于2008年11月29-30日在同济大学顺利召开。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华东)、中国地质  相似文献   

14.
之三评述了1982年在南宁召开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全国笫一次地壳与上地幔物理学术讨论会的概况及其主要收获,包括取得了一批有关地壳与土地幔结构和性质研究的新成果,其中涉及地震活动和地震发生背景等方面的新进展,并在理论、方法和仪器设备上取得了新成绩。  相似文献   

15.
本文概述了1985年9月23—27日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的第10届固体潮国际学术讨论会的情况,参加会议的包括东道国西班牙,以及联邦德国、比利时、英国、中国、美国等22个国家的代表共140余人,其中中国代表13人,有11人在会上分别作了报告。本文的内容包括:会议的一般概况;参加会议的中国代表情况;学术讨论会内容简述以及本届讨论会的决议全文。前届会议主席、国际固体潮中心(ICET)常务委员会主席郭宗汾教授的开幕词及 IUGG 秘书长、ICET 常务委员会秘书长梅尔基奥尔(P.Melchior)教授的 ICET 工作报告在本期另文作了摘译。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次物理模型学术讨论会于1988年10月18日—22日在长沙举行,来自全国38个单位的77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自1986年首次物理模型学术讨论会以来,实验地球物理学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果。特别是在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商品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大会收到和报告的90篇学术论文,就是这种形势的生动体现。在这些报告中,其新的进展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17.
由中国力学学会、地球物理学会、地震学会联合举办的全国第三届地球构造动力学学术会议于1986年3月31日至4月4日在宜昌市举行.代表和列席代表共有75人,提交学术论文50余篇. 学术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地震与地壳应力场、构造动力机制、工程地质动力学和岩土力学性质的实  相似文献   

18.
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委托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刘国栋教授负责组织筹备的第2次全国大地电磁学术讨论会,于1991年12月17日至21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得到全国15个单位的大力支持,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共95人,收到国内外学术论文68篇。 这次学术会议除大会报告外,还进行了专题讨论。报告内容主要涉及大地电磁仪器设备与数据采集,方法理论与资料处理,畸变效应与静位移校正,资料解释与二维正反演,应用成果和软件开发等方  相似文献   

19.
1956年由兰伯特(W.D.Lambert)、布兰杰(J.D.Boulanger)和梅尔基奥尔(P.J.Mel-chior)三位教授组成的国际大地测量学协会(IAG)特别委员会推荐了“在国际地球物理年期间的地球潮汐观测计划”,使1957—1958年国际地球物理年的国际合作付诸于行动。正如在他们的“观测目的”中所陈述的:“在潮汐观测中,这一点是已知的。即:月与日对地球作为一个整体的直接作用必须同海水质量(海洋潮汐)的上升和地壳表面上空气质量运动的间接影响区分开来。这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9届重力学与固体潮及重力仪器暨中国测绘学会1998年重力与地球形状学术讨论会,于1998年12月20-23日在福建厦门市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解放军郑州测绘学院及总参测绘研究所、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等16个单位的36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重力与固体潮专题组主持。中国科学院武汉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许厚泽院士作了题为《大地重力学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的特邀报告,介绍了近两年来国内外在地球重力学领域的研究现状、进展和发展趋势,阐述了6个热点问题:1.围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