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肝硬化患者血氨浓度的影响。方法共收集肝硬化住院患者83例作为实验组,分Hp(+)组和Hp(-)组,Hp(+)组予以奥美拉唑、克拉霉素及替硝唑行Hp根治性治疗,并选取同期住院的幽门螺杆菌阳性的胃溃疡患者77例作为对照组。记录并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氨浓度以及Hp(+)组行Hp根治性治疗前后血氨浓度变化。结果肝硬化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组,血氨浓度明显升高(P<0.05),根治性治疗后血氨浓度显著降低(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导致肝硬化患者血氨浓度升高,根治性治疗后能明显降低血氨浓度,有效预防肝性脑病。  相似文献   

2.
杨颖 《临床医药实践》2004,13(9):669-670
目的 :观察幽门螺杆菌 (Hp)感染对肝硬化患者血氨浓度的影响。方法 :对 39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和 1 4C-尿毒呼气试验检测 Hp,并采空腹静脉血测血氨浓度 ,之后全部患者均给予根除 Hp三联治疗(奥美拉唑、阿莫西林与甲硝唑 )。治疗结束 4周后复查 Hp及血氨浓度。结果 :39例患者中 2 5例 Hp阳性 (6 4 .1% )。Hp阳性组血氨浓度 [(5 5 .6 5± 19.32 )μmol/ L ]与 Hp阴性组血氨浓度 [(4 9.91± 17.78)μmol/ L ]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根除 Hp治疗后 ,Hp阳性组中 Hp根除者血氨浓度降至 (4 2 .33± 13.90 ) μmol/ L,Hp阴性组血氨浓度降至 (36 .19± 15 .11)μmol/ L ,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 (P<0 .0 1,P<0 .0 5 )。结论 :肝硬化患者血氨浓度与是否感染 Hp无明显关系 ,但根除 Hp治疗可显著降低肝硬化患者的血氨浓度  相似文献   

3.
王学祥 《河南医药信息》2010,(23):127-127,129
目的观察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根治疗法对肝硬化患者血氨浓度的影响。方法将确诊Hp感染的肝硬化患者40例,在护肝及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质子泵抑制剂、甲硝唑、阿莫西林治疗,疗程10d。对照组30例仅常规肝硬化护肝及对症疗法,未用根治HP药物。结果治疗组A级及B级肝功能血氨浓度明显下降(P〈0.05),C级肝功能患者的则无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氨浓度则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导致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血氨升高,Hp感染根治疗法可明显降低A级及B级肝功能肝硬化患者的血氨浓度,对预防肝性脑病的发生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HP)对肝硬化患者血氨影响与肝功能分级之间关系。方法:对56例肝硬化患者通过胃镜检查分为HP阳性组和HP阴性组并分别对其血氨测定,按肝功能分级(child分级)分组,对HP阳性组予以抗HP治疗后测定血氨浓度,对各组间及治疗前后血氨浓度比较。结果:HP阳性患者血氨浓度较HP阴性患者血氨浓度高,对HP阳性患者抗HP治疗后血氨下降。二者差异有显著性,同时发现肝功能越差血氨浓度越高。结论:肝硬化血氨升高患者在传统降氨治疗同时应检测HP感染情况。根除HP有助降氨,减少肝昏迷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益生菌制剂对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后血氨的影响。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112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前者采用常规治疗加口服益生菌制剂,后者只采用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氨水平和精神意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血氨水平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血氨水平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精神意识变化情况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益生菌制剂治疗肝硬化高血氨症,能有效将血氨水平降低,并且能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精神状况、性格行为等,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血氨血水平及肝性脑病(HE)的作用,探讨根除HP治疗对血氨水平和HE发病的影响。方法对148例高氨血症的肝硬化发生肝性脑病患者行13C呼气试验测HP,口服尿素(13C)片,30min后吹气测试结果,记录HP感染率,生强350干化学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氨水平。结果发生HE肝硬化患者中HP阳性率为64.86%,HP阴性率35.13%。HP阳性和HP阴性肝硬化患者HE发病率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1)。HP阳性患者的血氨水平(88.4±24.9)μmol/L显着高于HP阴性患者(30.5±13.3)μmol/L,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1)。结论 HP感染加重肝硬化血氨浓度升高,促成HE发作,根除HP及有效地降低血氨有助于治疗和预防肝硬HE发生。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通过分析肝硬化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根除前后血氨浓度的变化来探讨二者的关系。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39例研究对象均为住院患者,经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CT及胃镜检查确诊为肝炎后肝硬化。其中男性30例,女性9例,年龄27~65岁,平均45岁,肾功能正常,2周内未行抗HP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肝硬化患者血氨浓度的影响以及根除后血氨的变化。方法65例肝硬化高血氨患者分为Hp阳性组42例,阴性组23例。两组都给予口服乳果糖15mg,tid,一般治疗5d,治疗前后分别测空腹静脉血氨。随后将Hp阳性组随机分两组,A组21例,给予奥美拉唑20mg,阿莫西林1.0g,替硝唑1.0g;B组21例,给予奥美拉唑20mg,A、B两组药物用法均为po,bid,疗程2周。治疗结束及停药1个月后测空腹静脉血氨。结果肝硬化Hp阳性组血氨浓度(103.4±9.1)μmol·L-1,明显高于Hp阴性组血氨浓度(80.6±9.7)μmol·L-1(P<0.05)。Hp阳性A组根除Hp治疗后血氨(55.6±18.9)μmol·L-1,Hp阳性B组治疗后血氨(103.8±15.4)μmol·L-1,A、B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Hp感染能导致肝硬化患者血氨升高,可能为肝性脑病的诱因之一。根除Hp治疗能有效降低血氨,应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9.
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紊乱,肝脏消除毒物能力下降,极易形成高血氨及高内毒素血症[1].由于血液中长期反复内毒素升高可导致炎性因子反应,引起肝脏持续性损害,加速肝病的恶化和促使肝硬化并发症形成[2].近年来研究发现肝硬化经常规范的保肝、利尿和支持治疗,能改善与营养肝脏,纠正肠源性内毒血症,调节炎症因子的分泌,抑制炎性反应,减少肝组织损伤的作用[3].本研究观察了肝硬化患者经常规保肝、利尿和支持治疗后肝功能、血氨、血浆内毒素和炎性因子的变化,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白班俊  黄国美 《贵州医药》2005,29(2):139-140
幽门螺杆菌(Hp)公认是许多消化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子,关于Hp感染与肝硬化高氨血症关系研究已是热点之一。本文通过观察感染Hp阳性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血氨浓度、以及行Hp根除治疗后浓度变化,旨在探讨幽门螺杆菌与肝硬化高氨血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血清纤维化指标与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按Child-Pugh分级标准将100例肝硬化患者分为A、B、C三级组,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测定肝纤维化4项指标和肝功能4项指标。结果结果在A、B、C三级组中,TBIL、TBA水平随着Child-Pugh积分的增高而升高(P<0.05);CHE和ALB水平随着Child-Pugh积分的增高而下降(P<0.05);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水平随Child-Pugh积分增加而呈上升趋势(P<0.05),肝纤维化4项指标与肝功能4项指标之间有相关性(r=0.8580~0.0053,P<0.05),与TBIL、TBA呈正相关,与CHE、ALB呈负相关。结论联合检测血清CHE、ALB、TBIL、TBA及PCⅢ、Ⅳ-C、LN、HA水平对估测肝硬化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金晓慧  王伟军 《中国药师》2012,(12):1756-1758
目的:探讨乳果糖对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及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64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患者予常规保肝、利尿和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乳果糖口服液10 g,2~3次/d,根据大便次数适当调整乳果糖剂量使患者保持大便1~2次/d,连用6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和肠黏膜屏障功能变化。结果: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ALT、AST和血总胆红素(TBIL)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0.01),且观察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血浆内毒素、D-乳酸和尿乳果糖/甘露醇比值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0.01),且观察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结论:乳果糖口服液能加速肝功能恢复的作用,降低肝硬化患者肠通透性,促进肠黏膜的修复,保护与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癌并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的治疗体会。方法根据病情分别行根治性远端胃次全切除、根治性近端胃次全切除、全胃切除及姑息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手术,并对临床结局进行分析。结果共死亡9例,其中因创面广泛渗血死亡3例、因肝性脑病死亡2例、因肝功能衰竭死亡4例,病死率为17.6%;发生并发症14例,其中瘘管渗出致腹腔感染4例、肝功能衰竭5例、大量腹水5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7.5%。结论胃癌并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手术难度大,要对手术时机选择及围手术期慎重处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益生菌在使用抗生素后的肝硬化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肝硬化患者60例临床资料,随机分配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另选住院后1个月内未使用抗生素及益生菌的肝硬化患者30例为正常对照组。结果研究组益生菌使用后LPS、ALT、AST、ALB、TBIL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研究组自发性腹膜炎、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硬化患者规律服用益生菌后可以改善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内毒素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健康教育对肝硬化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对肝硬化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2004年6月~2006年6月我科住院的60例肝硬化病人,从饮食、活动、心理、用药等各方面给予健康指导.结果 健康教育后患者遵医行为、健康生活方式、健康活动行为、治疗满意度及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与健康教育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对肝硬化病人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是稳定病情,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切实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合并有胆囊结石的肝硬化患者其发病机制以及临床特征。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2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肝硬化并胆囊结石患者135例作为观察组,选取进行体检的肺肝硬化患者140例为对照组。将肝硬化患者根据Child-Pugh分成Ⅰ级、Ⅱ级、Ⅲ级,并且分析单纯胆囊结石以及合并有胆囊结石的肝硬化患者的发病率有无统计学差异,比较不同类型的肝硬化其发病率,比较各个级别患者期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比较和分析不同类型的肝硬化患者其胆囊结石发病率差异。结果合并有胆囊结石的肝硬化组患者的发病率是44.44%,而对照组患者的发病率是7.86%,肝硬化组要明显高于对照组。肝硬化患者的类型不同其发病率不同,不同类型的合并胆囊结石的肝硬化患者其发病率都不相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合并有胆囊结石的肝硬化患者其发病率和肝功能损害程度相关,这其中肝功能损害为Ⅰ级的其发病率是50.79%、肝功能损害为Ⅱ级的其发病率是39.22%、肝功能损害为Ⅲ级的其发病率是38.10%,3个级别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并发有胆囊结石的肝硬化患者由于其临床症状不明显,所以很容易漏诊,经常被医师所忽略,所以在临床诊断时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腹水超滤浓缩回输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1年11月—2013年12月北京军区总医院全军肝病治疗中心收治的肝硬化顽固性腹水60例,采用腹水超滤浓缩回输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腹围、体重、尿量、肝肾功能、腹水检测、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60例均顺利完成治疗。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者腹围减小、体重下降、尿量增多、血浆白蛋白升高,腹水经超滤浓缩后总蛋白和钠升高,钾和氯降低(P<0.05),总有效率为78.3%。7例出现低热自行缓解,2例发热和3例出现肝性脑病给予相应处理后好转。结论腹水超滤浓缩回输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复方牛胎肝提取物(COFLE)对肝硬化腹水患者血清白蛋白及腹水消退的影响。方法:95例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7例,采用基础治疗;治疗组48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COFLE2片,po tid。疗程均30 d。结果:治疗组ALT和血清TBi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Alb高于对照组(P<0.01);腹水消失时间、住院时间亦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基础治疗加用COFLE,能改善肝硬化腹水患者肝功能,提高血清Alb水平,从而促进腹水消退,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护理方法,从而为以后的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共收集了48例肝硬化并发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经过心理护理、基础护理、生命体征的观察、预防并发症、饮食护理等有效的护理措施后,观察病情缓解及后遗症的情况。结果止血成功共计43例(89.6%),主动放弃治疗3例,2例(4.2%)因发生肝性脑病而死亡。结论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给予精心的心理、基础护理,积极的预防并发症发生,给予合理的营养支持,均是降低肝硬化并发消化道出血病死率,提高本病的治疗疗效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