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加快产业调整和城市转型步伐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产业结构演进过程进行分析,旨在寻找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模式和结构调整的途径,从而使其绕过经济衰退陷阱,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城市应改变过去对当地资源的高度依赖状况,按照结构调整必须坚持以企业为主体的要求,从资源导向型战略逐步转变为市场导向型战略,逐步建立市场导向下的产业自动调整机制,强化自身的综合价值,推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同时,要按照政府是经济结构调整的"第一推动力"的要求,不断提升产业操作能力,逐步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群落、一个有序的产业要素流动机制和一个各个环节相互协调的产业生态链,从而形成具有连续稳定发展能力的协调的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2.
根据资源型城市发展阶段性特征,提出了成熟期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指出资源型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在城市支柱产业成熟期进行转型,核心是产业结构调整。分析了成熟期资源型城市及其产业结构特征与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淮南市产业发展及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导向和途径及其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资源型城市作为中国重要的资源战略保障基地,在低碳经济发展的驱动下,对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研究提出了新的科学问题。从经济转型、产业转型和发展模式3个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相关梳理结果发现:在经济转型方面,通过政策、市场和技术等方式可有效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降低碳排放;在产业转型方面,注重产业结构优化、改造或拓展传统产业及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发展模式方面,依靠政策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和健全法律法规等方式促进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的展。通过综述低碳经济下不同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经验,为国家进行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统筹规划和协调推进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4.
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演进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十六大”提出资源型城市转型以来,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在概述了国内学者关于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得到学者对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总体变化的研究较少。应用产业结构变化率,研究了资源型产业结构变化特征;应用产业结构偏离度,研究了产业结构协调性;偏离-份额分析了引起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通过以上分析方法得到:资源型城市产业结〖JP2〗构变动幅度强于全国,个体变动差异明显;产业协调性优于全国,但需要协调的产业不同;10年(1999-2008年)来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增长主要由产业结构转移份额和全国增长份额贡献,区域竞争力份额有待提高;全国增长份额在东-中-西部资源型城市中表现出“3-2-1”的倍数递减效应;产业结构转移份额是引起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第二产业显著地促进了经济增长;资源型城市区域竞争力有待提高,急需注重竞争力的培育;注重朝阳产业培育的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速度均较快,产业结构调整不力的资源型城市发展缓慢。  相似文献   

5.
本文把企业竞争战略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区域经济的研究,从公共管理部门的角度看待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为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出了可以选择或借鉴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思路。说明公共管理部门如何通过合理的选择接替产业,实现城市的转型,促进经济的发展,并结合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大庆加以运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把企业竞争战略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区域经济的研究,从公共管理部门的角度看待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为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出了可以选择或借鉴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思路.说明公共管理部门如何通过合理的选择接替产业,实现城市的转型,促进经济的发展,并结合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大庆加以运用.  相似文献   

7.
赵辉 《资源与产业》2015,17(3):8-13
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保障基地,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榆林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和石油战略基地,在经济快速增长、人口城市化率提高的同时,也存在产业结构重型化、公共服务水平低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结合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榆林市需要通过优化产业体系和产业布局、建设现代化农业和参与区域分工实现经济有序发展,并通过制度改革、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教育培训和建立区域发展协调机制改变城市经济的二元化结构,通过健全生态补偿制度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期主要会遇到产业转型艰难、企业倒闭、就业形势严峻、财力不足等诸多困难,转型期的体制机制建设有待加强。本文以萍乡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为例,分析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面临的下岗职工就业问题突出、居民生活困难,产业结构单一、财政收入不足,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等方面的巨大压力,在总结、探讨对国内外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期在多元化经营、产业整体退出以及新主导产业扶植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就成立强有力的协调管理机构、建立健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以及完善长效机制的配套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循环经济的资源型城市五次产业结构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资源型城市发展中存在经济和产业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以及传统的三次产业结构体系产业接续断层和产业链缺损等问题的分析,指出循环经济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的途径,并提出构建环境建设、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物质再资源化的五次产业结构体系,实现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资源型城市由于资源依赖所导致的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其衰弱的根本原因。为此,运用指标分析法和偏离—份额分析法,对钟祥市2003—2014年时间序列,测度区位商、比较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偏离度,剖析产业结构整体和各产业内部的特性与问题,从而探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结构评价及其适应性调整。研究结果表明,钟祥市产业的发展对资源有较大的依赖性,产业结构的整体层次偏低,产业结构不甚合理,但存在一定的产业竞争力。依据钟祥市的独特优势,延伸资源型产业链,大力发展与培育接续替代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及促进劳动力转移,从而实现钟祥市可持续发展,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矿业城市在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改革开放滞后,受传统计划经济影响较深,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城市基础设施欠账较多,长期大规模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相当突出。通过政策扶持和体制创新,解决矿业城市历史遗留和转型中接替产业的发展问题。主要是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的援助机制。在税收、土地信贷、项目核准方面出台扶持政策,支持矿业城市经济转型,加快矿业城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基于循环经济的资源型城市五次产业结构体系构建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通过对资源型城市发展中存在经济和产业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以及传统的三次产业结构体系产业接续断层和产业链缺损等问题的分析,指出循环经济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的途径,并提出构建环境建设、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物质再资源化的五次产业结构体系,实现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建立资源型城市补偿机制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型城市在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占据了突出地位。资源型城市经过长期开发 ,大多数城市面临着资源递减和枯竭 ,因此 ,研究解决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经济振兴和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的问题显得十分重要。本文通过论述和分析资源型城市转型中面临的问题 ,建议应及早把资源型城市的持续发展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 ,从产业布局、政策、制度、措施等诸多方面 ,建立起对资源型城市的有效补偿机制。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可供资源型城市在实现持续发展决策上参考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摘 要:城市收缩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特别是资源型城市,随着资源的枯竭,产业结构的调整,在一定时间内会出现城市人口减少、经济水平下降等城市收缩现象。鞍山市作为东北地区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在资源开发和钢铁工业的带动下,城市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近年来也出现了明显的收缩问题。本文以鞍山市为研究区域,在城市收缩背景下,从社会、经济和空间三个维度构建城市综合发展指数评价体系,测度2009—2020年间的城市综合发展水平;利用超效率DEA模型对鞍山市经济、资源和环境效率进行分析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2013年以来鞍山市城市发展进入收缩状态,2013—2016年收缩比较明显,2016年以后趋于平稳;②2013年鞍山市经济效率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而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③城市发展与经济效率具有正相关性,与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不具有相关性;④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集约式发展方向的转变是资源型城市发展路径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美国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对美国现行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与管理体制进行了剖析 ,指出了美国天然气市场化体系和竞争性的价格机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并对其市场结构进行了比较系统地分析 ,在此基础上 ,文章总结出了对于我国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和管理体制的一些启示 ,文章认为 ,我国应逐步建立和完善天然气市场体系 ,在加强市场宏观调控的同时 ,适度放松政府管制 ,进一步引入竞争机制 ,努力健全和完善天然气市场 ,以促进我国天然气产业的健康和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6.
资源型城市依托矿产等资源开发而兴起,由于资源的可耗竭性,城市可能出现"矿竭城衰"的危机,采取转型对策推进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资源型城市徐州为例,运用耗散结构理论分析其耗散结构特征及熵流变化。结果表明,资源型城市是一个处于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具有非线性动力学过程和耗散结构功能。徐州市熵流值由2002年的0.0074上升至2005年的0.1892,无序度增大,主要因为矿产资源枯竭、产业衰退、生态环境破坏。通过产业转型和生态修复,徐州市熵流值呈现下降趋势,并于2010年下降至-0.1414,表现为负熵,说明城市有序度不断提高。本研究对其他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磊  张欣 《中州煤炭》2019,(2):111-114
山东省微山县曾经过分依托煤炭产业快速发展,而低级的产业结构与单一的产品结构导致的经济不均衡发展的弊端日益显现。为了保持经济持续发展,在对既有的煤炭开采带来的环境破坏进行修复的过程中,综合优化采用多元化的生态产业结构发展模式,短期内实现从煤炭支柱的经济形式转变为以煤炭产业为核心的多元化的生态产业体系,长期内完成微山县从资源型城市向旅游型城市的调整。  相似文献   

18.
提升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能源效率,保障能源安全是加快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途径。以黄河流域36个资源型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建立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能源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7-2019年能源效率投入产出指标的统计数据,采用C2R模型和SBM模型测算比较考虑环境污染产出和不考虑环境污染产出的能源效率值,并采用Tobit模型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进出口、外商直接投资、政府影响力和资源开发程度方面分析考虑环境约束下资源型城市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除庆阳市、鄂尔多斯市、洛阳市、濮阳市、三门峡市、东营市、宝鸡市、咸阳市和榆林市外,黄河流域大部分资源型城市能源效率处于非有效状态;根据不同分类标准,成长型、油气类、下游地区资源型城市能源效率水平最高;经济发展水平对全部和下游地区资源型城市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上游地区资源型城市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产业结构对上游地区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下游地区资源型城市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对上游和下游地区资源型城市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政府影响力对全部资源型城市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开发程度对全部城市、上游地区资源型城市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鉴于此,建议各地市需寻求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模式,重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外商直接投资力度,提升政府影响力和加大加快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9.
我国煤炭资源长期大规模的开采与利用,使得煤炭资源型城市形成了经济增长粗放式、环境污染严重、治理成本高、煤炭资源濒临枯竭,经济增长缓慢等特点。本文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自主勘探设计和自主开发的大型煤炭基地平顶山市为例,充分挖掘该地区地质遗迹资源、地热资源和地质文化资源,通过规划平顶山市绿色矿业城市生态涵养带、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地质文化产业园、绿色矿业发展国际交流中心和清洁能源试验区(4+1模式)。通过绿色发展破解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困局,将城市打造成集能源、绿色、生态、旅游于一体的国家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和国际一流绿色矿业城市。打造全国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板区,为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