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章概述了日本人口学科体系的发展历程,指出在这个发展历程中,日本人口学界涌现出经济人口学派、历史人口学派、社会人口学派、地域人口学派、生物人口学派、政治人口学派和数理人口学派等。文章认为,人口科学在国际上表现出国际化、数理化和多元化的特点。日本不仅形成了多种人口学派,而且还重视对国外人口问题的研究,至少有50%以上的日本学者研究的是国际人口问题。而中国的大部分学者则主要侧重于国内的人口问题研究,视野不够开阔,缺乏国际型的思维模式和研究理念。  相似文献   

2.
人口生育率与死亡率的动态变化与社会经济、文化、卫生发展水平互相制约;研究不同经济,文化,卫生模式的人口生育率与死亡率的分布与趋势是研究人口规律、预测人口发展,制订人口规划的重要信息,也是控制人口数量、制订卫生保健服务计划、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依据,是人口学、社会学、医学等学科研究的基础资料。 卢湾区是毗邻上海市中心的一个7.5平方公里面积,48万人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卫生保健网完善的工商业区,海门县是位于长江三角州北岸一个923平方公里、98万人口的农业县,经济,文化、卫生水平在全国农村平均水平以上。卢湾区与海门县均为卫生部、公安部的全国生命统计试点单位之一。  相似文献   

3.
人口学是一门方兴未艾的朝阳科学 ,2 1世纪正是人口科学的用武之时 ,人口学科学体系构成的研究是人口学研究中的重要环节。国内外学者对人口学学科体系的认识并不统一 ,对重大人口学问题的看法也有待商榷。人口学分支学科是人口科学研究进一步深入的载体 ,是人口科学发展与创新的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4.
李智环  杨军昌 《西北人口》2009,30(1):111-114
本文从人口学、社会学及民族学等学科视角,以学界鲜有涉足的“人口传统文化素质”作为切入点。探究贵州乡村旅游与乡村人口传统文化素质的互动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提高乡村人口传统文化素质来促进贵州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以期为贵州旅游事业与乡村人口的全面发展提供有益思路。  相似文献   

5.
论文作者通过对数十年来中国人口婚育行为模式、家庭结构与类型、死因构成模式转变的简要描述,指出仅在传统和最基本的人口动态、即人口出生、死亡和增长的角度来理解和认识人口转变、包括中国的人口转变,已远远不够,难以适应时代和人口发展的要求。提出人口转变是一个多维的动态历史过程,是一系列特定人口转变的集合。其中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变动仅仅是人口转变的表象和外壳,其内核则是通过制度、文化和技术等承载的人口行为及其动力机制,由此引致的变化才代表了人口的内在转变,强调关注人口的内在转变是理解中国特色人口转变道路的重要视角和基础。在对人口转变内涵探索的前提下,借助于对国内人口学界近些年有代表性的人口转变理论研究成果的介绍和分析,作者初步探讨了人口转变理论研究的拓展和创新问题。  相似文献   

6.
稿约     
《中国人口科学》自1987年创刊以来,发表了大量有影响、高质量的理论文章,及时反映人口与劳动领域及交叉学科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是各界人士了解人口与劳动学科发展的重要窗口,它为国家和政府决策部门提供理论信息和对策建议。《中国人口科学》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并连续三届获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7.
人类学对人口研究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人类学(Demographic Anthropology)是人类学和人口学交叉学科的研究。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对人口学研究的贡献是最近的几十年才被人口学界所认识到的。人类学家人口研究的特点是定量分析相对少,定性分析、描述性的研究比较多。注重文化对人口变化的作用,也探讨人口的变动对婚姻、家庭以及社会组织等方面的影响。文化与计划生育也是人口人类学家研究的一个重点。人口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对在中国深入进行人口学的研究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从社会建构主义视角回顾和分析美国人口学的发展历程,展现人口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人口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学科特色是人口学者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为建构出来的。人口学本身是不断的调整和发展的,人口学者们应注意到这一现象,不要被人口学所谓的内在学科特色所束缚。  相似文献   

9.
中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只属于发展中国家,在人口数量上却是世界第一二人口大国,因而落后的经济与庞大的人口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这对于当今中国人口学界而言就意味着人口的出生与增长问题的研究是头等重要的课题。整个国家如此,贫困地区  相似文献   

10.
“中国、日本、韩国人口与发展国际学术会议”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人口变动与发展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重要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本次中国、日本、韩国人口与发展国际学术会议,就各国的生育水平、生育文化、人口政策、老龄化等问题交流学术观点,这对于加强各国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城镇人口历史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达到51.27%,但这一社会结构历史性转变的背后却存在城镇化水平虚高的问题。如果将城镇人口总数扣除被迫城镇化且生活困难的失地农民,以及未享受市民待遇的流动人口,我国真实的城镇化水平约为41.6%。同时,城镇人口过半以后也面临诸多挑战:整个社会没有建立起顺应城市社会形态的价值体系;对于城镇的作用以及应该怎样发展城市缺乏清醒认识;城市管理对城镇化发展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城市常住居民享有平等的市民待遇任重而道远。因此,应对城镇化挑战,提升城镇化质量的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城市化的作用和实质,遵循城市发展的自身规律以及积极探索建设顺应城市社会形态的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2.
王芳  周兴 《人口研究》2012,(2):50-59
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2009年度数据,运用OLS及分位数回归计量方法,对1291名18周岁以下儿童的健康状况(HAZ)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后发现,在剔除了生理遗传因素的影响后,家庭所在的地理位置、家庭长期福利水平、父亲受教育水平、父母的职业类别以及儿童的年龄都与儿童的健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同时,孩子的性别及家庭中孩子的性别组成显著影响我国儿童的健康。具体而言,男孩的健康状况优于女孩,双子女的家庭规模最利于儿童的健康,且与家庭中只有同一性别的孩子相比,孩子性别比例更为均衡的家庭更利于儿童健康。  相似文献   

13.
朱宇 《人口研究》2012,(2):31-36
从迄今国际通行的传统城乡人口划分原则和标准以及当今城乡界限淡化背景下城乡人口划分和统计的演变趋势两个方面,对2011年末中国大陆51.27%的城镇化率数据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现行城镇人口的统计口径基本上符合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城乡划分原则和标准,不应因为城镇化进程中某些问题的存在而否定我国已有半数以上人口聚居于城镇、且拥有国际公认的城镇人口基本特征的事实。文章还认为,我国现行的城镇化数据不仅没有高估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反而存在着未能涵盖大量具有相当城镇特性、但仍未被纳入常规市镇人口统计的"准城镇人口",从而低估实际城镇化进程的广度和深度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予以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口城镇化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重点分析人口城镇化的中国特色;在对人口城镇化未来发展趋势判断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战略目标、路径和举措。研究表明,人口城镇化将成为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国情,将对未来繁荣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产生重大影响;目前中国人口城镇化面临滞后于工业化、土地城镇化,户籍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等问题;"十二五"期间中国人口城镇化发展方向将由单纯速度向速度与质量并重转变,改革进入以推进深度人口城镇化为特征、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新阶段;需要把人口城镇化作为深化改革的主导力量,以扩大城镇就业、户籍制度改革为基本导向,大力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和质量,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人口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5.
Demography in China: from zero to now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ien HY 《Population index》1981,47(4):683-710
After 20 years of neglect the study of population and demography in China have come to be considered imperative. China has even accepted $50 million from the UN Fund for Population Activities to defray the cost of the 1982 census and help pay for action, training, and research programs. Institutions directed toward population studies have been established in many provinces during the 1970s. The principal types are population training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offices with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n addition institutes outside the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special units of population studies in various medical colleges were initiated. Between 1957-77 the large increase in population began to cause economic problems which were not admitted until the late 1970s. Since 1979 the country's efforts to lower the level of fertility have been organized in major policy statements calling for 1 child/couple and a rate of natural increase causing zero population growth by the year 2000. The Institute of Population Research was created in 1974 and it has provided population projections that have helped form population policy with a major focus on historical stages of growth in China as well as counteracting the lopsided population optimism which existed earlier. In 1978 a conference was held on the science of population theory which identified areas for study such as: 1) population and economics, 2) capitalist population theories, 3) population policies, 4) family planning and economics, and 5) population problems in foreign countries. The author describes some of the literature which was published after the 1978 conference and the reappearance of academic journals in 1979 as well as the 1979 conference. 1980 and 1981 studies dealt with such topics as debates on Malthusian theory, zero population growth, urban and rural populations, historical demography, housing, employment, health improvement of the population, minorities, and fertility determinants. Chinese scholars have also begun to cooperate with their foreign colleagues in a variety of studies. In order to illustrate the wide variety of directions which Chinese population studies are taking the author provides a bibliography of population studies from 1977-81.  相似文献   

16.
申鹏 《西北人口》2010,31(2):1-6
制度人口学主要是从制度变革视角探讨人口行为方式.研究制度对人口行为的制约、调整扫引导作用。本文通过对制度人口学已有研究的综述.结合中国人口实践探讨了制度人口学的研究内容。笔者认为。制度人口学的研究内容包含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两个主要方面:从两种生产理论推演出“削度决定人口”的命题。由此得出两种生产理论是制度人口学研究的理论源泉和指导思想:两种生产理论和制度创新理论是制度人口学的基本理论:具体人口制度研究除了人口生育制度之外,笔者还将人口死亡制度、人口流迁制度、人口教育制度、人口就业制度、人口保障制度及人口文化制度等纳入了人口制度研究的范畴。  相似文献   

17.
Wu X  Treiman DJ 《Demography》2004,41(2):363-384
The Chines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hukou), which divides the population into "agricultural" and "nonagricultural" sectors, may be the most important determinant of differential privileges in state socialist China, determining access to good jobs, education for one's children, housing, health care, and even the right to move to a city. Transforming one's hukou status from rural to urban is a central aspect of upward social mobility. Using data from a 1996 national probability sample, we show that education and membership in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re the main determinants of such mobility.  相似文献   

18.
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中国城乡居民对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这些因素到底对中国社会保障模式选择影响有多大?对于这些问题,至今我们的了解仍显不足。对重庆市城乡居民福利态度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城乡居民呈现出较为明显社会公平取向的特征。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特征、制度效果等因素对城乡居民均有显著影响。制度效果、恩格尔系数和文化程度、性别等因素对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模式取向的影响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潘丹  宁满秀 《南方人口》2010,25(3):45-50
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2006年的数据,本文采用负二项回归方法考察了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收入水平和收入结构的变化对妇女生育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加入收入结构变量后,家庭持久总收入对妇女期望孩子数的负向影响显著地降低,而且相比于收入水平,收入结构在妇女的生育意愿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因而在未来人口政策的制定过程中,除了不断强调提高农民收入外,也要进一步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比重,这对于农村生育意愿的转变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Coital frequency is at the heart of the debate over low marital fertility in pretransition China. This study argues that coital frequency in contemporary China is indicative of sexual behavior in an earlier era. Frequency of intercourse is low in China relative to Europe, a natural outgrowth of a traditional family system and related sexual culture only partially transformed by a century of family revolution. Customary sexual behaviors and breastfeeding practices together shaped the Chinese historical fertility regime as they did the European. As explanations for China's low marital fertility, these proximate determinants leave little scope for the operation of fecundity‐reducing malnutrition on the one hand, or deliberate fertility control on the other. The fertility regimes of other pretransition agrarian societies more closely resemble China's than Europe's, seeming to confirm a pattern of European demographic exceptionalis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