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雪瑞  戢艳琼 《医学信息》2018,(14):183-185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盐酸替罗非班诱发的极重度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特点及护理情况,为替罗非班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护理提供临床参考。方法 2017年11月我院收治1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应用盐酸替罗非班致极重度GIT的临床资料及护理情况进行报告。结果 患者PCI术前血小板计数正常,术后应用盐酸替罗非班6 h后出现全身多处瘀斑,血小板计数严重下降至0×109/L,立即停用替罗非班、阿司匹林、氯吡咯雷,并输注血小板、冷冻血浆及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做好防出血护理、用药护理、生活护理、心理干预,血小板计数逐渐升高,约84 h恢复正常。结论 PCI患者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有诱导的GIT发生风险,积极监测患者血小板变化,加强防出血护理及心理干预,能促进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构建人源性抗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IⅡb/Ⅲa)Fab噬菌体抗体库,筛选抗GPⅡb/Ⅲa特异性的噬菌体抗体,并对其功能进行研究.方法:取血小板膜糖蛋白抗体(抗GPⅡIb/Ⅲa)阳性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脾细胞,采用噬菌体抗体库技术构建人源性抗GPⅡb/Ⅲa Fab噬菌体抗体库,以表达GPⅡb/Ⅲa的CHO123细胞筛选抗体库,并以ELISA法检测噬菌体抗体;用Western blot对抗体进行鉴定,并测定其与血小板抗原的结合;观察筛选到Fab抗体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结果:筛选出2株能够与血小板膜GPⅡb/Ⅲa特异性结合的Fab抗体,其序列与人免疫球蛋白轻、重链可变区序列具有高度同源性,表达纯化的Fab抗体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结论:成功地从人源性抗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 Fab抗体库筛选出特异性识别GPⅡb/Ⅲa,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的人源性抗体.  相似文献   

3.
GPⅡb/Ⅲa作为血小板膜上粘合蛋白(Integrin),主要参与血小板的聚集作用。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和相关实验技术的应用,逐渐的对 GPⅡb/Ⅲa的分子结构和基因结构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GPⅡb/Ⅲa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也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本文就血小板膜GPⅡb/Ⅲa的分子结构、基因结构特征和基因突变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中华眼镜蛇毒F组分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机制.方法 用比浊法测定中华眼镜蛇毒F组分对二磷酸腺苷、花生四烯酸和血小板活化因子诱导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影响,流式细胞术观察中华眼镜蛇毒F组分对荧光标记的单克隆抗体CD41(FITC-CD41)和CD61(FITC-CD61)与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结合的影响.结果 中华眼镜蛇毒F组分明显抑制二磷酸腺苷、花生四烯酸和血小板活化因子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其作用呈现一定程度的剂量依赖关系.中华眼镜蛇毒F组分可以明显降低单克隆抗体CD41(抗GPⅡb)与血小板的结合率,而对单克隆抗体CD61(抗GPⅢa)与血小板的结合率没有影响.结论 中华眼镜蛇毒F组分可以抑制多种激动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其机制和中华眼镜蛇毒F组分与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的结合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小板表面GPⅡb/Ⅲa、CD62P的表达情况,以探讨其在ITP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美国BD公司的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对32例ITP患者、17例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21例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及20例健康正常人的血小板表面GPⅡb/Ⅲa、CD62P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ITP患者GPⅡb/Ⅲa血小板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其它三组(P<0.01),但CD62P血小板阳性表达率四组无明显差别(P>0.05),15例无临床症状ITP患者GPⅡb/Ⅲa表达明显高于17例有临床症状ITP患者的表达(P<0.01).结论GPⅡb/Ⅲa作为监测血小板活化指标,对ITP的鉴别诊断及监测病情发展、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ITP患者的GPⅡb/Ⅲa表达明显增高,但CD62P表达并不增高,CD62P并非监测ITP患者循环中活化血小板的理想标志物.  相似文献   

7.
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 a基因突变与脑血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血小板糖蛋白(GP)是一种存在于血小板质膜表面的糖蛋白,在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血小板膜上存在多种糖蛋白,其中GPⅡh/Ⅲa属于整合素家族黏附受体,是血小板膜含量最多的糖蛋白。GPⅡb/Ⅲa是纤维蛋白原的受体,参与血小板的聚集。GPⅡh/Ⅲa受体的基因突变影响血小板表面受体表达的数量与质量,从而影响血小板聚集。因此,GPⅡh/Ⅲa基因的突变与脑血栓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研究其基因突变及其与脑血栓的关系将为脑血栓的早期诊断和防治提供分子遗传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应用扫描电镜(SEM)对镍钛记忆合金血管内支架表面吸附有抗人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单克隆抗体的L-聚乳酸(L-PLA)涂层的抗血栓性能做了初步的研究.实验结果显示L-PLA抗体涂层能与支架稳定结合,并发挥抗血小板作用,阻止血小板在支架表面的黏附.L-PLA抗体洗脱性血管内支架是具有更好血液相容性和抗血栓形成双重作用潜力的新型药物洗脱性血管内支架.  相似文献   

9.
血小板粘附分子基础研究与临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小板在止血、凝血机制中具有重要意义,主要通过血小板表面的粘附受体或称粘附分子来实现。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有关血小板粘附分子基础与临床领域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拮抗剂——依替巴肽(Eptifibatide,ETBT)对血小板聚集、释放、收缩血块和促凝活性等的影响。方法:在正常人全血或富血小板血浆(PRP)中加入不同浓度ETBT,分别检测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rPAmax)、血小板CD62p表达百分率、血块收缩率和血小板3因子(PF3)有效性,通过与对照组比较获得ETBT对血小板功能的抑制率。结果:各种浓度(0.5~5.0μM)ETBT均对rPAmax有显著抑制作用(P0.01),且随ETBT浓度增加而增加;较高浓度(5.0~10μM)ETBT对血块收缩有显著抑制作用(P0.01);ETBT(0~80μM)ETBT对血小板CD62p表达(P=0.425)和PF3有效性没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ETBT显著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但对血小板CD62p表达和促凝作用的影响较小;ETBT抗血小板聚集及抑制血块收缩的作用与其浓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小儿急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aITP)外周血单核细胞(MC) IgG-Fc受体(FcγR)表达变化.方法 急性ITP患儿组27例,同龄健康对照组25例,流式细胞术检测单核细胞表面活化型受体FcγR Ⅰ及FcγRⅢ表达;荧光定量PCR( real-time PCR)检测MC活化型FcγRⅡa及抑制型FcγRⅡb 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IFN-γ、IL-4和IL-10浓度.结果 (1)急性ITP患儿组MC FcγR Ⅰ和FcγRⅢ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FcγRⅡa mRNA及FcγRⅡa/FcγRⅡb mRNA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及治疗后,经地塞米松治疗后,活化型FcγR Ⅰ、FcγRⅢ、FcγRⅡa mRNA表达下降,抑制型FcγRⅡb mRNA表达增加,FcγR活化型/抑制型平衡逐渐恢复.(2)血浆炎症细胞因子IFN-γ浓度较对照组显著增高;抗炎因子IL-4显著低于对照组.IFN-γ浓度水平与MC FcγRⅡa mRNA表达显著正相关(r=0.79,P<0.05),IL-4与FcγRⅡb mRNA表达正相关(r=0.84,P<0.05).结论 单核细胞活化型FcγRs过度表达,抑制型FcγRⅡb表达降低,活化型/抑制型FcγRs表达失衡可能参与儿童急性ITP免疫发病机制,MC FcγRs异常表达可能与细胞因子IFN-γ、IL-4的改变有关,地塞米松治疗可恢复FcγRs活化型/抑制型平衡表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血清抗核抗体(ANA)临床特点及与B细胞活化因子(BAFF)之间的关系以及预后意义。方法:分析初治ITP患者70例,研究患者免疫学异常特点,观察患者ANA与临床表现、近期疗效的关系;动态分析ITP患者43例,观察有无进展为SLE等结缔组织病;ELISA检测ANA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BAFF有无差异。结果:ITP患者存在多项免疫异常,ANA阳性、抗干燥综合征抗原(SSA)阳性、IgG增加比例高;起病时ANA阳性患者血小板计数(PLT)较ANA阴性患者低,出血症状较ANA阴性患者重;ANA阳性患者BAFF水平高于阴性患者;ANA阳性患者对激素治疗的近期疗效优于ANA阴性患者;43例动态分析患者平均随访期限为(48.44±4.80)月,2例随访过程中进展为SLE,均为较高滴度(分别为6.23和4.1)的ANA阳性患者。结论:起病时ANA阳性患者病情较重,对激素治疗的近期疗效较ANA阴性患者好,ANA阳性患者BAFF水平高,ANA可能与ITP发病及病情进展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u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儿童外周血中miRNA-150以及血小板膜糖蛋白(glycoprotein, Gp)特异性抗体表达情况和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ITP患儿总共98例设为观察组, 另选择同时间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健康体检儿童100例设为对照组,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应检测并比较两组研究对象外周血miRNA-150以及Gp特异性抗体水平, 分析观察组不同疾病分期和不同疗效患儿外周血中miRNA-150水平及有关抗体表达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外周血miRNA-150水平高于对照组[(1.14±0.30)比(0.39±0.05), t=24.65, P<0.05]。观察组中新发ITP组的miRNA-150水平、抗GPIIb/Ⅲa抗体阳性率高于持续性ITP组以及慢性ITP组[(1.24±0.22)比(1.15±0.20)、(0.88±0.16), 75.00%比54.05%、61.90%, F/χ2值为14.35、11.38, P值均<0.05]。观察组中治疗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制抗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 Fab抗体。方法:通过问接免疫荧光试验和血小板聚集抑制试验,选取鼠源抗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单克隆抗体(mAb P140)。从分泌该mAb的杂交瘤细胞株(P140)中,克隆到抗体轻链基因和重链Fd段基因,构建原核表达重组质粒p3MH/P140x-Fd,并在XLI-Blu菌株中进行表达。采用钴亲和层析法对P140 Fab抗体进行纯化,用SDS-PAGE、ELISA和Western blot等方法,对P140 Fab抗体进行检测,并通过血小板聚集抑制试验,观察P140 Fab抗体的抗栓活性。结果:SDS-PAGE和Western blot表明,纯化的P140Fab抗体的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47000。ELISA的结果显示,P140 Fab抗体可与人血小板特异性结合。在体外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试验中,P140 Fab抗体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成剂量依赖性,IC50的平均值为16.85mg/L。结论:成功地研制出具有抗栓活性的抗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的Fab抗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氟达拉滨致顽固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分析。方法选自我院收治的三例淋巴瘤患者出现氟达拉滨致顽固性血小板减少症。结果3例患者中1例患者放弃治疗出院,2例患者治疗后血小板均在缓慢恢复中。结论氟达拉滨引起的全血细胞减少可能同时通过自身抑制造血外还有免疫因素参与其中。应从中吸取教训,用药要慎重。  相似文献   

16.
血小板减少是临床常见的以凝血功能障碍、出血为特点的疾病,妊娠时除妊娠生理原因,孕妇本身的各种内科合并症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外,许多妊娠并发症也能引起血小板减少,重度血小板减少可致产妇产后出血、胎死宫内及新生儿颅内出血等,对母婴存在潜在的危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血小板活化的影响因素。方法:采集6名志愿者静脉血,枸橼酸钠为抗凝剂, 室温放置不同时间后进行三色免疫荧光标记,FCM检测血小板早期活化标志物纤维蛋白原受体(Fib-R,即PAC-1)和晚期活化标志物P选择素(CD62P)的变化。结果:血小板活化标志物PAC-1和CD62P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而表达增加(P< 0.05)。抽血后10 min和30 min PAC-1和CD62P测定值分别相差2.7%和3.5%。且抽血后在不同的活化水平下重复检测多次,结果重复性好,其变异系数(CV)<5%。结论:在室温,枸橼酸钠抗凝条件下,放置时间对血小板活化标志物PAC-1和CD62P的检测结果有较大影响,宜在30 min内对采集血液免疫荧光标记后进行流式细胞仪检测。  相似文献   

18.
吴宁  陈晓  王新英 《医学信息》2019,(19):136-138
目的 探讨丙种球蛋白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儿科住院治疗的72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病例,按不同的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n=37)和对照组(n=35)。两组均给予抗感染、止血等对症治疗,对照组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及预后,观察指标包括血小板计数、不良反应发生率、出血症状控制情况及3个月复发的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30%,高于对照组的82.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各时间点血小板计数均有所提升,观察组提升幅度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对比(8.10% vs 5.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症状消失时间的情况对比,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复发情况,观察组与对照组对比(2.70% vs 5.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丙种球蛋白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效果显著,起效快,显著缩短血小板提升时间,可有效控制出血,不良反应少,预后佳。  相似文献   

19.
王文荣  闫玉虎 《医学信息》2009,22(12):2774-2776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lnbocytolaenia purlaura,ITP)又称为Werlhofs病,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为自身产生IgG型抗血小板抗体,使网状内皮系统加速血小板的破坏,使血小板异常减少,临床特点为血小板减少和皮肤粘膜出血 [1].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CD4+的T淋巴细胞中共刺激分子CD28的表达及与IFN-γ/IL-10比率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30例ITP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和26例正常对照外周血CD4+T细胞上CD28表达率,用ELISA双夹心法检测外周血血清中IFN-γ和IL-10的水平,评价CD4+ CD28+与IFN-γ/IL-10平衡状态、血小板计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ITP患者治疗前CD4+ CD28+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TP患者治疗前IFN-γ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IL-10水平显著降低,IFN-γ/IL-10比值显著增高(P<0.01),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TP患者治疗前CD4+ CD28+与IFN-γ/IL-10比值呈正相关(P<0.05),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P<0.05).结论 共刺激分子CD28与ITP免疫紊乱密切相关,可能通过参与Th1优势状态形成而在ITP的发病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