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了解锦江区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2005-2009年麻疹监测报告资料及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07年锦江区麻疹年平均发病率10.09/10万,2008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后,麻疹发病率为3.69/10万,2009年全区仅有1例麻疹病例,发病率为0.15/10万。麻疹发病高峰在3~6月,发病数占68.39%。≤14岁发病例数占81.03%。结论 2005-2009年锦江区麻疹发病总体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效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北京市房山区2005~2007年麻疹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5~2007年全区麻疹年均发病率为10.67/10万,以2006年发病率最高,2007年发病率又有所下降。年龄主要集中在<5岁组和>30岁组,分别占总病例数的41.39%和21.85%,发病年龄呈双向移位现象。职业以散居儿童和学生为主。全部病例中无麻疹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者占总病例数的84.11%。以3~5月为高发季节,占总病例数的65.15%。病例主要集中在人口密集、流动人口聚集的乡镇。结论:麻疹免疫空白仍然是麻疹发病的主要原因。提高麻疹接种率,消除免疫空白仍是当前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2005-2012年该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探讨麻疹控制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该市2005-2012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该市2005-2012年共报告麻疹病例673例,无死亡病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5.17/100万,其中以2009年发病率最高为61.89/100万,以2012年发病率最低为0.36/100万;发病率前3位的县为新泰市、泰山区和东平县,占全市病例数的72.07%;季节性高峰明显,2-5月为高发季节,占总病例数的81.72%;1岁儿童及19~40岁人群是近阶段麻疹发病主要人群,分别占总病例数的30%、46.36%;8月龄儿童发病数占16.64%;有明确免疫史病例占总病例数的10.70%。结论落实麻疹疫苗常规免疫、对重点人群开展补充免疫和查漏补种等免疫策略是实现消除麻疹的根本措施;医疗机构医源性感染是造成麻疹播散的最主要隐患。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麻疹流行特点,为控制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内蒙古自治区传染病报告系统和年度麻疹发病统计表,对2004-2008年麻疹发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4-2008年内蒙古自治区共报告麻疹病例11880例,年均发病率为9.94/10万,其中,2005年发病率最高,达14.96/10万。不同年份间麻疹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盟市均有病例报告,年均发病率居前3位的是巴彦淖尔市(23.82/10万)、鄂尔多斯市(19.91/10万)、呼和浩特市(16.80/10万)。不同地区间麻疹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月份均有发病,以3~6月份发病最多,占65.7%。发病年龄属混合模式,以1~14岁为主,占44.0%,同时出现双向移位现象,即大年龄组(≥15岁)和<1岁组病例数增加,分别占病例总数的40.1%和15.9%。结论内蒙古自治区麻疹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应加快麻疹控制工作,提高人群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掌握茂名市茂南区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和调整麻疹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茂南区2007—2011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茂南区2007—2011年共报告麻疹816例,其中男性516例,女性300例。各年发病例数分别为294、514、3、3、2例,发病率分别为37.19/10万、64.59/10万、0.37/10万、0.37/10万、0.24/10万。市区报告病例数占病例总数的66.67%(544/816)。麻疹发病从2007年5月起逐渐增多,12月达到高峰,2008年6月之后得到控制。发病主要以散居儿童为主,占总发病数的47.18%(385/816)。年龄分布以学龄前儿童和在校学生为主,其中1~4岁组占病例总数的43.50%(355/816),5~9岁组占19.73%(161/816),10~14岁组占11.03%(90/816)。结论人口密集以及监测敏感度高是茂南市区发病率高的原因,免疫空白及免疫失败人群的自然积累是麻疹发病的主要原因。高覆盖率的常规免疫结合强化免疫和有效的疾病监测系统是控制麻疹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嵩县麻疹流行特征及发病因素,为制定嵩县麻疹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嵩县2002年-2006年麻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2年—2006共报告麻疹病例876例,死亡1例,年均发病率32.44/10万,麻疹死亡率0.57%,2003年发病率最高为92.41/10万,2005年发病率最低为3.89/10万.全县16个乡中有13个乡有麻疹病例报告,发病主要集中在3月-6月,占总病例数的88.7%(777/876),病例以7岁-12岁小学生为主(占总数的79.22%),学龄前散居托幼儿童次之(占15.63%)。登记完整的663例麻疹病例中,有44.04%的病例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2002年-2006年嵩县共报告麻疹暴发疫情17起,有3起经实验室确诊。结论继续做好麻疹疫苗的基础和加强免疫工作,是预防和控制麻疹的最经济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和掌握深圳市龙岗区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和调整麻疹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深圳市龙岗区2006—2010年麻疹发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2010年共发生麻疹病例2 865例,麻疹发病率分别是16.88/10万、30.18/10万、15.10/10万、2.31/10万、0.71/10万;男女病例分别为1 757例和1 108例。主要发病月份是5—8月,占59.34%(1 700/2 865);主要发病年龄是5岁以下儿童(1 448例,占50.54%)和20~30岁青年(554例,占19.34%);主要发病职业是散居儿童(1 487例,占51.90%)和工人(572例,占19.97%)。95.36%病例(2 732例)无麻疹疫苗接种史或免疫史不详。结论 5岁以下散居儿童和外来劳务青工属于麻疹防控重点易感人群,2007年以后麻疹发病率明显下降,但今后需要继续加强对易感人群进行麻疹疫苗接种。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孝感市2005年麻疹发病情况,为今后的麻疹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孝感市2005年麻疹监测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5年全市共报告麻疹疑似病例268例,确诊263例,麻疹发病率为5.26/10万。病例主要集中在4~6月份,占全年发病数的71.48%(188/263)。发病主要以散在流行为主,暴发病例占全市总病例数的13.69%,主要发生在小学。发病年龄在3岁以下的占60.46%。在所有麻疹病例中有免疫史的占22.43%,无免疫史占38.02%,免疫史不详占39.55%。结论该市麻疹流行主要原因是部分地区和流动人口的MV常规免疫工作未落实。应在加强MV常规免疫的同时,对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适时开展强化免疫,同时完善入托、入学查验接种证制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2007—2009年汕头市龙湖区麻疹发病情况,为预防控制、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7—2009年汕头市龙湖区麻疹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07—2009年龙湖区免疫规划麻疹监测专报系统共报告麻疹病例170例,平均发病率为13.31/10万,其中各年份发病率分别为30.29/10万,6.98/10万、2.76/10万、发病率逐年大幅度下降,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年间总发病高峰为6—11月份(70.59%,120/170);2~6岁发病数最多,占28.82%(49/170),0~8月龄及14岁以上患者分别占12.94%(22/170)、22.35%(38/170);病例中流动人口最多,占62.35%(106/170)。170例中,完成麻疹疫苗全程免疫的5例,占2.94%,未完成全程免疫患者27例,占15.88%,未接种过麻疹疫苗的63例,占37.06%,免疫史不详的75例,占44.12%。结论人口频繁流动,免疫接种率低下是麻疹发病率升高的主要原因。应提高麻疹免疫接种质量,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尤其应加强流动人口等特殊人群麻疹免疫规划工作。  相似文献   

10.
巩义市2005-2007年麻疹监测和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巩义市2005~2007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进一步控制麻疹发病、降低其发病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巩义市2005~2007年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及麻疹专报系统的麻疹病例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6年麻疹发病率较低为1.74/10万,2005年麻疹发病率为14.2/10万,2007年麻疹发病率为16.12/10万,均超过河南省平均发病水平,最高达1倍。巩义东西中部近几年发病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发病季节主要在3~6月份、病例主要集中在小年龄组,﹤8月龄占发病总人数的比例高于河南省平均水平;8月龄~1岁占发病总人数的比例在12.3%左右,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的病例占总病例的75.09%,流动人口占发病总人口的8.17%,主要集中在市区及城郊。[结论]应试行新婚夫妇查验接种证制度,查漏补种,减少成人和8月龄以下婴儿的发病率;当周边及本地区麻疹发病明显上升时,政府应落实基层疾控人员的工资待遇,投入专项经费保证人群普查普种工作顺利开展,控制疫情蔓延。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北京市顺义区1996-2007年麻疹发病特征,为制订消除麻疹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麻疹病例发病构成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96~2007年累计发病357例,累计发病率4.86/10万,2005年发病明显增高(137例),发病率为18.60/10万。不同年份间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麻疹主要发生在1~6月,占80.95%;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0~19岁,占66.67%,0岁组发病最高,占29.97%,20岁以上成人麻疹发病高峰得到有效控制;发病人群主要是流动人口,占69.23%,职业主要是散居儿童和学生。[结论]顺义区麻疹发病的主要人群是15岁以下学生和散居儿童,成人麻疹发病高峰得到有效控制。应继续坚持流动人口的成人麻疹疫苗季节性强化免疫,同时提高2剂次麻疹减毒活疫苗(MV)接种率和满8月龄婴儿MV及时接种率,做好2~7岁儿童第2剂次MV接种,建立和完善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以控制15岁以下小年龄组人群发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资阳市麻疹发病特征,为防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对2003~2007年资阳市麻疹发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3~2007年共报告麻疹病例2242例,报告发病率为9.46/10万,死亡1例,病死率0.004%。以2007年发病率最高,2003年发病率最低,不同年份间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雁江区发病率最高,为16.31/10万,乐至县最低,为4.80/10万,不同地区间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4~7月。男性发病1173例,占52.32%;女性发病1069例,占47.68%。职业以7岁以下儿童为主,发病1661例,占74.09%;其次是学生460例,占20.52%。2242例麻疹病例中,有详细免疫史的1695例,占75.06%。[结论]加强麻疹监测,适时开展对学生麻疹疫苗的加强接种,同时加强基层防保队伍建设是控制麻疹发生与流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滕州市麻疹流行特征,为制定消除麻疹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滕州市1999-2007年麻疹发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99-2007年共报告麻疹221例,年均发病率为1.39/10万。发病率以2002年最低,2007年最高,不同年份间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城区发病率为3.63/10万,农村发病率为0.91/10万,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病年龄为14 d至49岁。其中,〈8月龄的38例,8-11月龄的36例,〉20岁52例。78例(35.29%)的有麻疹疫苗免疫史,111例(50.23%)的无免疫史,32例(14.28%)免疫史不详。病例主要集中在3-5月,共124例,占56.17%。2007年发病季节与往年有明显不同,病例主要集中在10-12月,占全年总病例的78.79%。[结论]滕州市麻疹发病率长期以来低于山东平均水平(4/10万以下),但近3年来麻疹发病出现较大回升。提高麻疹及时接种率、开展麻疹成人免疫检测、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是消除麻疹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姜广启  刘晓川  隋宏 《职业与健康》2009,25(12):1275-1277
目的分析天津市西青区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其原因及防治策略。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分析西青区2006—2007年麻疹的的发病情况,揭示其流行病学特征。结果2006与2007年发病率较高,分别为22.1431/10万,34.6634/10万;发病集中在4—6月份,占发病总数的74.64%;〈8月龄和≥15岁为高发年龄段,分别占总发病数的25.84%和47.19%;流动人口占发病总数的58.43%。结论控制医院内感染,在流动人口中开展高质量的MV强化免疫,是控制、消除麻疹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掌握章丘市麻疹流行特征,探讨近期高发原因,更好地控制疫情。[方法]对章丘市2007-2009年麻疹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7-2009年共报告麻疹141例,排除24例,实验室确诊117例,死亡1例。2007-2009年发病率分别为1.39/10万、7.93/10万、2.27/10万(P〈0.01),平均为3.87/10万。年均发病率,城区为10.04/10万,乡村为3.36/10万(P〈0.01);男性为4.53/10万,女性为3.21/10万(P〉0.05);〈1岁为162.97/10万,≥1岁为2.34/10万(P〈0.01)。117例中,2-6月发病的占64.96%,3-11月龄的占40.17%,散居儿童占54.70%,无麻疹疫苗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的占88.03%。[结论]2007-2009年章丘市麻疹疫情有所升高,城区为高发地区,婴儿和散居儿童为高发人群。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莱芜市莱城区麻疹疫情状况,为制定麻疹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7~2009年莱芜市莱城区麻疹监测系统和法定传染病常规报告系统的麻疹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7~2009年莱芜市莱城区合计报告麻疹疑似病例654例,确诊438例,年均发病率为15.26/10万。凤城、鹏泉、张家洼、高庄4个街道办事处和苗山镇、口镇镇、牛泉镇3处乡镇合计发病368例(占84.02%),3~5月合计发病375例(占81.51%),学生和儿童合计发病242例(占55.25%),男性232人,女性206人,14岁以下192例(占43.84%),有麻疹疫苗免疫史者79人(占18.04%)。2008年有11处暴发点,发病279例(占63.70%)。[结论]2007~2009年莱芜市莱城区麻疹发病率较高,无麻疹疫苗免疫史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米易县麻疹流行特征,为制定消除麻疹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米易县2001~2008年麻疹发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1-2008年共报告麻疹104例,年均发病率为6.35/10万。2001年发病最高达22.72/10万。2006年发病最低为1.42/10万,不同年份间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县城区发病率为29.85/10万;农村发病率为52.46/10万,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年龄为4个月至48岁。其中,1~14岁66例,〉20岁27例。25例(24.04%)有麻疹疫苗免疫史,61例(58.65%)无免疫史,18例(17.31%)免疫史不详。病例主要集中在每年2~4月,共68例.占65.38%。学生的发病数最多,共51例,占49.04%。[结论]米易县麻疹流行情况存在每隔4~6年出现一次流行高峰的特点,其间出现有2次发病高峰,峰值呈总体下降趋势。控制麻疹流行必须提高麻疹疫苗接种率、开展适龄人群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是消除麻疹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沈阳市和平区麻疹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为科学制定消除麻疹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06-2010年和平区麻疹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和平区2006~2010年累计报告麻疹病例255例,年均发病率为7.18/10万。2006-2010年麻疹发病率分别为17.17/10万、0.14/10万、2.65/lO万、14.90/10万、1.84/10万。2006~2010年年均发病率,〈1岁为264.35/10万,1~2岁为22.21/10万,3~6岁为20.54/10万,7~14岁为15.31/10万,15~54岁为21.15/10万(P〈0.01);男性为8.29/10万,女性为6.00/10万(P〈0.05);城区及城乡结合部为6.15/10万,农村为52.47/10万(P〈0.01)。255例病例中,家务待业人员占33.33%,散居儿童占22.75%,学生及幼托儿童占14.90%,其他职业者占29.02%;3~6月发病的占84.31%;有麻疹疫苗免疫史的占37.26%;散在发病的250例,占98.04%。[结论]和平区麻疹发病率有降低趋势,农村为高发地区,家务待业为高发人群。  相似文献   

19.
全国2004~2006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和预防控制措施分析   总被引:87,自引:6,他引:87  
目的了解全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2004~2006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和预防控制(防控)措施,为进一步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依据。方法对麻疹发病和防控措施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全国2005年麻疹疫情回升,报告发病率为9.50/10万,2006年(1~6月,下同)总体发病水平低于2005年同期。2004年以前西部地区麻疹发病率较高,2005年开始东部地区和东北三省麻疹发病率上升明显,西部地区麻疹发病率相对下降。<15岁儿童麻疹病例数分别占2004、2005、2006年总病例数的83.90%、70.33%、66.81%,呈逐年减少趋势,但≤1岁儿童麻疹病例构成逐年增加,从2004年的4.54%上升到2006年21.15%。2005年流动人口麻疹病例占总病例数的37%,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较快的省和大城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贵州省麻疹疫苗(MV)强化免疫效果明显。结论应进一步加强MV常规免疫,防控麻疹爆发;高发省份在适当时候开展MV强化免疫;针对近年麻疹一些流行病学特征发生变化,开展防控和消除麻疹应用性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黄山市2007~2013年麻疹流行特征,探讨控制和消除麻疹的策略。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黄山市2007~2013年麻疹发病资料和消除麻疹策略进行分析。结果黄山市2007~2013年麻疹年平均发病率为1.37/10万,2008年最高,为2.72/10万。2009年初始强化免疫后,2010年比2009年麻疹发病下降了77.14%。2010年、2011年再次开展强化免疫,2012年麻疹发病下降到历史最低,为0.47/10万。发病季节高峰仍为3~5月份。发病人群以≥15岁为主,占总发病数64.14%,且有上升趋势。结论实施含麻疹成分疫苗(MCV)强化免疫(SIA)工作能迅速将麻疹发病率降低到一个较低水平,但要最终消除麻疹并巩固消除成果,必须在做好常规免疫接种工作前提下,尽快开展成人麻疹控制和相关策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