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某台1000MW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回热加热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小扰动理论和等效焓降分析理论,全面考虑两次中间再热、外置式蒸汽冷却器、加热器布置方式和形式等因素的影响,推导出二次再热机组加热器抽汽压损对机组经济性影响的数学模型,该方法形式简单并利于理解。应用此数学模型计算机组在100%THA实际运行工况下,抽汽压损对机组经济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抽汽压损使得煤耗和热耗分别增加2.7g/(kW·h)和23.7kJ/(kW·h)。  相似文献   

2.
综合考虑锅炉侧和汽轮机侧的设计协调,构建了1 350 MW二次再热机组原则性热力系统。针对不同给水泵汽轮机配置进行了计算与分析,定量分析了背压抽汽式与凝汽式小水泵汽轮机两方案对再热蒸汽流量、机组热耗和回热加热器设计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额定工况下,背压抽汽式给水泵汽轮机系统的一、二次再热器蒸汽流量分别比凝汽式系统小266 t/h和289 t/h,从而有利于锅炉对流受热面设计;背压抽汽式系统的4号、5号加热器进汽温度相比凝汽式系统分别降低350℃和297℃,有利于加热器设计和运行。但背压抽汽式系统比凝汽式系统机组热耗高约为6 kJ/kWh。部分负荷下的计算结果表明背压抽汽式系统一、二次再热蒸汽流量仍小于凝汽式系统,机组热耗相比凝汽式系统仍稍高。  相似文献   

3.
再热、回热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大容量、高参数火电机组上。但是,随着再热蒸汽温度的提高,再热热段抽汽过热度也越来越高,增加了相应回热加热器内的不可逆损失,削弱了回热效果。因此,本文提出了加装背压式回热汽轮机的改造方案,并以1 000 MW超超临界机组为例利用简捷计算和等效热降方法进行了计算和理论分析。研究发现通过将再热冷段蒸汽直接引入回热汽轮机做功,并用其抽汽及排汽再向回热加热器供汽,可以有效降低回热抽汽的过热度,减小回热加热器内的不可逆损失,从而提高机组的热经济性。计算表明,当回热小汽轮机相对内效率为0.86时,机组标准发电煤耗率可降低0.38 g/(k W·h)。为了降低成本,可利用回热汽轮机拖动给水泵,从而取代给水泵小汽轮机,则可基本不增加设备,还能够额外做功。当回热小汽轮机相对内效率不足时,为了提高给水泵运行的可靠性,可利用更高一级抽汽作为回热汽轮机汽源。  相似文献   

4.
以某在建660MW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回热加热系统为对象,采用损分布矩阵方程和单耗理论分析了不同负荷下各加热器效率、损和附加煤耗的分布特征,依据《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讨论了附加煤耗引起的污染物排放状况。研究表明:该二次再热机组高加侧总损和总附加煤耗均高于低加侧,3号高加引起的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量最大,2号和4号高加外置蒸汽冷却器效果明显使其经济性显著。总体上,二次再热机组高加侧的效率高于一次再热机组,而低加侧恰相反。受蒸汽参数不同和结构变化的影响,同负荷下两种机组的损和附加煤耗分布的差异较大。100%负荷下,二次再热机组回热系统的附加煤耗及其引起的CO2、SO2、NOx和碳粉尘排放量分别为3.35g/(k W·h)、38 041.35t/a、1 045.03t/a、579.89t/a、10 515.50t/a。  相似文献   

5.
以700℃高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为研究对象,结合文献确定机组热力系统及主要热力参数,分别采用给水等焓升法和蒸汽等焓降法对机组抽汽参数进行计算及分析。给水等焓升方法计算出的超高压缸和高压缸内级组焓降明显较大,超高压缸和高压缸的功率明显大于中压缸和低压缸;蒸汽等焓降法计算的各级抽汽压力相对较低,且低压缸抽汽量较大,中压缸和高压缸的抽汽量相对较小,蒸汽等焓降法得到的机组热效率为0. 5469,给水等焓升法得到的机组热效率为0. 5344,采用蒸汽等焓降法得到的抽汽位置及抽汽参数使机组具有较高的热经济性。  相似文献   

6.
二次再热是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节能减排重要方向。以我国首台二次再热机组为对象,依据热力学分析法,建立了热力系统分析的数学模型,研究了该超超临界机组及主要部件的效率和损失,讨论了负荷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二次再热机组TMCR工况下效率为45.9%,高于同等级的一次再热机组,其中锅炉效率为55.3%,汽轮机效率为88.1%。在机组损失分布中,锅炉损率最大,占机组的84.1%,其中以燃烧损失和传热损失为主。对于回热系统,高压加热器效率高于低压加热器。变负荷时,随着负荷的增加,锅炉和回热系统效率有所提高,同时锅炉损率有所降低,汽轮机损率有所升高。  相似文献   

7.
蒸汽再热后,循环的吸热平均温度得到了提高,同时减小了汽轮机低压缸的湿汽损失,使系统的循环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二次再热比一次再热效率要高。为了使二次再热机组获得更高的效率,采用枚举算法对再热压力进行优化,然后在此基础上对给水加热器焓升进行优化。同时为了比较不同回热级数对机组经济性的影响,设计了8级回热和10级回热两个热力系统。最后发现,通过优化再热压力与加热器焓升,二次再热机组循环效率超过49%;考虑到系统的复杂性、投资增加及运行维护的便利性,认为8级回热比10级回热经济性要好。  相似文献   

8.
为了较准确地确定汽轮机湿蒸汽区的抽汽焓值和排汽焓值,定义了级的指示性相对内效率,在能量平衡法和曲线外推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湿蒸汽区蒸汽焓值的计算模型,并对汽轮机的各种工况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对能量平衡法的迭代初值要求较低,对机组各种工况均有较好的适用性,湿蒸汽区回热抽汽焓值和低压缸排汽焓值的计算精度较现有的计算模型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9.
针对1 000 MW机组热力系统回热抽汽过热度偏高的问题,提出采用外置式蒸汽冷却器系统,比较了变负荷条件下1 000 MW机组常规系统和外置式蒸汽冷却器系统的(火用)损系数,分析了外置式蒸汽冷却器系统节能效果。结果表明:相比常规系统外置式蒸汽冷却器系统的发电效率提高0.19%,发电煤耗降低0.54 g/(kW·h);外置式蒸汽冷却器系统中锅炉(火用)损系数和回热加热器(火用)损系数均低于常规系统,在两种热力系统中,回热加热器的(火用)损系数随着负荷的降低而降低,锅炉(火用)损系数随着负荷的降低而增大。  相似文献   

10.
提高蒸汽初参数是提高机组热经济性的一个重要途径。以300 MW等级亚临界机组为例,当亚临界机组主蒸汽、再热蒸汽温度提升后,对现有加热器的换热能力进行计算分析,在充分发挥其换热能力的基础上,对回热抽汽参数进行优化设计,合理分配各段抽汽参数,避免了4台加热器的更换;就抽汽参数优化对汽轮机热耗率的影响进行了定量计算。通过回热抽汽参数优化设计,减少项目投资600余万元,降低汽轮机热耗率1.72‰。  相似文献   

11.
The issues related to the reliability of hydrogen engines of unmanned vehicles and increasing the efficiency of using hydrogen as fuel when using the method of its production during the decomposition of hydrogen-containing molecules of liquid-phase organic compounds in a plasma discharge under the action of intense ultrasonic exposure are considered. Experiments have shown that as a result of decomposition in the acoustoplasma discharge of liquid hydrocarbons, solid-phase carbon-containing products are formed, chemical transformations occur in the liquid phase and hydrogen-containing combustible gas is formed. Hydrogen-containing gas can be used as fuel immediately after synthesis, i.e. it does not require separation, since in addition to hydrogen it contains only impurities of CO2 and water vapor.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formalize the basic conditions for tightening the control of mutual compliance with the efficiency of hydrogen engines of the same series in the conditions of their mass production. Methods of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hardware-software modeling were used in the study. The term “unerroric of quality mutual compliance control” is introduced to describe a set of hardware and software tools for such control. The principle of in-depth testing of the technical condition of such engines of one series is described in a multidimensional formulation of the quality control problem for three of their operating parameters at once. The conditions for increasing the mutual correspondence of the measured values of such parameters in the conditions of serial production of hydrogen engines are formalized.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介绍了在煤焦混粉燃烧的情况下,粉尘化学成分和粉尘比电阻的变化对静电除尘器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基于《水工混凝土掺用氧化镁技术规范》中的Ⅰ型氧化镁(MgO),研究了该型MgO膨胀剂(MEA)细度对掺粉煤灰水泥浆体膨胀性能的影响。即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及同步热分析(TG DSC)分析了掺MEA水泥浆体中MgO的水化性。结果表明,养护温度相同时,MEA的细度对水泥浆体内MEA中MgO的水化和水泥浆体的膨胀无显著影响,产生的膨胀均能补偿水泥浆体的收缩;MEA的细度可从试验设计采用的45 μm筛筛余15%左右增加到30%左右,这将有利于MEA生产企业的节能降耗。  相似文献   

14.
对柴油的化学组成及物理性质进行了分析,叙述了柴油理化性能与柴油机工作状态的关系,探讨了柴油质量指标的控制措施,为今后的柴油检验和机车检修工作提供了实用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前在研究水工隧洞地震响应时只考虑了单向地震激励,忽略了双向地震激励,故不能合理地分析不同方向地震激励对水工隧洞位移的影响。因此,选取合理的材料参数和模型边界条件,应用ANSYS建立了某水工隧洞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单向地震激励和双向地震激励下的水工隧洞进行了位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方向的地震激励对水工隧洞的水平位移和竖直位移影响不同,水平位移主要受x方向地震激励影响,竖直位移主要受y方向地震激励影响,并根据单向地震激励和双向地震激励存在的相关性,建立了位移数学关系模型。  相似文献   

16.
摩托车整车振动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春兰CL250T摩托车研制过程中的出现的振动现象,分析了各种振动原因。通过试验模态分析和结构分析,找出结构存在的缺陷。通过改进局部设计和工艺等措施,使整车振动问题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7.
General expressions for the heat of vaporization of mixtures at constant pressure; at constant temperature; and at constant pressure, temperature, and composition are proposed. The last one is related to the liquid-vapor interface where steady vaporization or condensation is taking place. Numerical examples by the proposed expressions are shown for binary mixtures of HCFC22(R22) and (HCFC123(R123) © 1997 Scripta Technica, Inc. Heat Trans Jpn Res, 25(1): 12–24, 1996  相似文献   

18.
气门圆弧形锁夹槽中心至杆端面以及至盘锥面量规线的距离(如图1中L、H). 在过程检验中如用普通量具难以测量,如用仪器测量则速度慢,效率低.为便于生产过程控制,确保工序质量,我们采用锁夹槽定位,用标准件比较测量的专用检具(如图2)进行测量.为保证锁夹槽定位准确以适应不同型号的气门,并防止气门测量时轴向窜动和左右摆动,采用了V型定位叉,使锁夹槽以四点定位,V型叉口的宽度,根据锁夹槽圆弧半径大小确定:约为圆弧的三分之二处(图3,图4).  相似文献   

19.
锅炉烟尘测试时,必须对锅炉出力进行测试。但监测中,许多小型锅炉往往不具备相关的计量装置和仪表,为解决这一问题,文章提出了用烟气量和空气过剩系数来计算锅炉的出力的公式,在实际使用中,该方法简单易行,其结果和实测值具有很好的一致怀。  相似文献   

20.
朱成章 《中国能源》2001,(12):14-16
世界发电燃料结构在不断的转换过程中。18世纪60年代从薪柴转到煤炭,19世纪到20世纪初大量发展燃煤电厂;20世纪20年代又从煤炭转向石油和天然气,20年代上半叶又大量发展燃油电厂;20世纪末由于天然气生产的发展,天然气因环境影响小,受到工业发达国家的青睐,加速发展天然气电厂。我国70年代初和90年代曾两次发展燃油电厂,由于石油危机和石油价格暴涨而受到制约,不得不实行以煤代油,改造燃油电厂。现在似乎认为燃油电厂不能再搞,但又出现发展燃气电厂的热流,发展燃气电厂确实是当今的世界潮流,但是同当年发展燃油电厂一样,要研究是否符合中国的国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