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论肝脾不调     
杨树德 《新中医》1992,24(5):11-12,39
肝脾为患,其病多端,其病理虽皆肝脾不调,但证候却有别。本文就肝气之亢与郁,脾气之虚与实,肝脾为病之主与从,将肝脾不调常见之肝旺乘脾、肝郁脾滞、脾虚肝贼、脾壅肝郁四证,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2.
肝气虚证在《内经》中已有记载,但临床较少诊断,这主要是肝气虚证的症状涉及面广,极易与其他证候混淆,因此要认识肝气虚证,必须重视与其他病证的鉴别。肝气虚与肝气滞,气虚可因虚致郁,兼有肝气涩滞之症。但单纯之肝郁,病情每随情志之抑乐而进退,病程短,并有肝气升发上逆之势;而肝虚兼郁者,其症情不以情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按肝气虚血滞证微观定量辨证参考标准认定80例肝气虚血滞证老年人剖检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国际上先进、特异性高度专一的单克隆抗体标记特异表面抗原淋巴细胞的免疫组化技术及病理学方法,首次对老年肝气虚血滞证进行了免疫病理学研究。结果表明,96.4%的异常老人有肝气虚血滞证表现:肝气虚表现在红细胞数量、比积及血红蛋白值减少,血浆蛋白总量降低,肝重量减轻;血滞则表现在凝血酶原,部分凝血酶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含量升高。并且研究发现,老年肝气虚血滞证病例100%有肝内淋巴细胞浸润,且与肝胆道疾患无直接关连,可能为老年自身免疫亢进的现象。肝内漫润的淋巴细胞83.44%为 CD 3~+T 细胞,T 细胞亚群分类情况,与肾脏、肾上腺、甲状腺等其它脏器不同,CD 8~+T 细胞有所增高,CD4~+/CD8~+比值因而降低,似为老年肝脏特殊的固有现象,提示老年人免疫功能失调在肝气虚血滞证表现较为明显。75%的病例有肝内 NK 细胞浸润,部分病例的 NK 细胞浸润频度,15例肺炎为93.3%,20例肝外肿瘤为55%,10例肝内肿瘤为60%,说明老年肝气虚血滞证肿瘤免疫功能较之感染免疫降低;老年肝气虚血滞证还表现为白细胞介素2受体淋巴细胞阳性率(仅占总体的16.3%)明显低下,乃细胞免疫反应低下之体现。  相似文献   

4.
《医学衷中参西录》为近代医家张锡纯所著,书中张氏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了肝气虚真实存在的理论依据。张氏指出,肝气虚的发病归结于内因与外因,外因以平伐过度为主,内因多由情志内伤,脾肾功能失调也可累及肝脏,诸因素损伤肝气,导致肝气虚。张氏认为肝气虚临证可见气机失调、肝脾不和、元气上脱与大气下陷证候。对于肝气虚的治疗,张氏提出以补肝、脾、肾为切入点,补肝气当补中寓疏,同时应重视补肾健脾,临证擅长使用黄芪、山萸肉升发固守以补肝气。  相似文献   

5.
柔肝小议     
针对柔肝是治疗肝阴虚的方法的见解,提出柔肝之法主要用于肝气之病。作者认为,肝气本属本虚标实之证。柔肝,即在养肝体的基础上,使郁滞者疏,横逆者缓,从而恢复肝木柔和之性。  相似文献   

6.
略论“肝虚诊治”之鉴是为了进一步阐述肝气虚的客观认识和中医辨证。通过肝虚不同属性的病因病机,主证与临床、症侯分析及治则方药,首先认识肝虚症的客观存在,而后分辨肝虚的不同属性,从脏腑分辨的理论上阐述气血阴阳的肝之虚损虽病位在肝,同属虚证,但症候各异,治则有别,以致进一步导引出探索肝气虚认识的认同。  相似文献   

7.
肝气虚与脾气虚证治辨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气虚,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但始终没有引起后世医家的重视,使之名存实亡。究其原因,一是由于肝的生理病理特点所决定,肝气虚证确定比其他肝征少见,因而被忽略;二是因为没有确立肝气虚证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方药,临证没有依据可循;三是肝气虚与脾气虚之证治有许多类似之处,往往出现以脾代肝的错误。肝,与其他脏一样,阴阳气血俱全。肝气,乃肝之生理功能,主持疏泄与藏血,外荣筋脉而司运动。肝气一旦用之过度,则损耗而虚。正如明代医家张景岳所说:"运动过度,筋必疲极。"(内经)认为,人到"五十岁,肝气始衰"《灵抠·天…  相似文献   

8.
浅谈肝气虚证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一峰 《中医研究》1995,8(1):35-41
浅谈肝气虚证治甘肃745300正宁县第一人民医院赵一峰主题词肝(中医)/病理生理学,气虚传统认为“肝气虚”、“肝无补法”,就虚而言,多为肝血虚、肝阴虚,很少提及肝气虚。一般教科书中,也无肝气虚证,但在临床上,笔者认为此证颇多,遂留心观察,并予以相应方...  相似文献   

9.
张锡纯"肝气虚"理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中有论治肝病的专门篇章“论肝病治法”,其中议有治肝八法,全面论述了肝主气化、体阴用阳之生理,并指出:“肝无补法,原非见道之言。”提出肝气虚寒、肝虚致脱的证治,创温补肝气、酸敛补肝之治法,其立论独特,用药精湛,在论肝及肝病证治上独树一帜,为临证开拓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谈肝气证治     
毛德西 《河南中医》2007,27(5):10-12
“肝气”一词,出自《内经》。其义有二:一是生理名词,指肝的生发之气,即生理功能;二是疾病名词,指肝脏病气,即病理状态。后世医家多将“肝气”作为病名,俗称“肝气病”。“肝气”病机乃肝脏作用过强使然,而肝郁为肝脏作用不及所成。二者病机不同,症状亦异。“肝气”大致可分为肝气内结证、肝气上冲证、肝脾不和证、肝胃不和证、肝气冲心证、肝气夹痰证、肝气下逆二阴证、肝气下逆任冲证等。其证候演变有一定规律,临床用药当遵《内经》之旨:“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酌情加用行血、养肝、降气之品,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