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系统地研究猪囊尾蚴发育过程中的组织结构变化。方法 仔猪感染猪带绦虫卵不同时间后剖杀,取囊尾蚴寄生部位作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同一宿主不同部位甚至同一宿主同一部位囊尾蚴的组织结构发育程序不同。感染后19d在骨骼肌中即有幼年期囊尾蚴出现,组织学检查显示了头节的早期发育,其他组织器官内未发现有囊尾蚴寄生。感染后30d骨骼肌肉寄生的囊尾蚴出现小钩及吸秀的雏形。随着猪囊尾蚴体内发育时间的延长,头节区逐渐分化,出现吸盘及折叠。感染后60d,肌骼肌内寄生的囊尾蚴头节区出现较大的吸盘和大量折叠。70d以后的囊尾蚴在组织学上和60d的囊尾蚴相似。在每一发育阶段均有退化变性的囊尾蚴出现。(本文图1-6,见封底)。结论 猪囊尾蚴的最早出现时间大约是感染后19d,而成熟时间大约是感染后60d,在猪囊尾蚴的组织结构发育过程中囊壁相当于暂时的胚胎,头节在囊壁的基础上分化而来。  相似文献   

2.
目的系统地研究猪囊尾蚴发育过程中的组织结构变化. 方法仔猪感染猪带绦虫卵不同时间后剖杀,取囊尾蚴寄生部位作病理组织学检查. 结果同一宿主不同部位甚至同一宿主同一部位囊尾蚴的组织结构发育程度不同.感染后19 d在骨骼肌中即有幼年期囊尾蚴出现,组织学检查显示了头节的早期发育,其他组织器官内未发现有囊尾蚴寄生.感染后30 d骨骼肌内寄生的囊尾蚴出现小钩及吸盘的雏形.随着猪囊尾蚴体内发育时间的延长,头节区逐渐分化,出现吸盘及折叠.感染后60 d,骨骼肌内寄生的囊尾蚴头节区出现较大的吸盘和大量折叠.70 d以后的囊尾蚴在组织学结构上和60 d的囊尾蚴相似.在每一发育阶段均有退化变性的囊尾蚴出现.(本文图1~6,见封底) 结论猪囊尾蚴的最早出现时间大约是感染后19 d,而成熟时间大约是感染后60 d.在猪囊尾蚴的组织结构发育过程中囊壁相当于暂时的胚胎,头节在囊壁的基础上分化而来.  相似文献   

3.
猪带绦虫囊尾蚴发育规律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选择出生不久的仔猪,分别感染不同剂量的猪带绦虫卵,然后定期观察受染猪体各个部位组织内囊尾蚴的发育变化。感染后90d 剖检,中度和重度感染猪有17.65~20.11%的虫体发育不成熟,呈粟粒状,无囊泡形成;已形成囊泡的虫体经胆汁培养,翻出头节较短,约3~4mm,不活动。感染后180d 剖检,中度和重度感染组仍可见到不成熟的虫体(约占12.5~22.23%),虫体较90d 时略大,头部已见吸盘、顶突和头钩,但无囊泡形成;成熟之虫体经胆汁培养,头节翻出较长,可见到摆动。至感染后270d,虫体全部发育成熟。本实验表明,囊尾蚴的生长发育成熟时间应为60~270d。各部位囊虫的成熟率,成活率及密度有明显差别;虫体的大小与生长时间和密度有关;中度组重复感染未见虫体密度明显增加,表明机体受感染后可产生一定的保护性免疫。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猪带绦虫卵实验感染中间宿主家猪后,囊尾蚴发育过程中在家猪体内各个器官的分布及其发育成熟所需的时间等。方法以猪带绦虫卵(4.2万个/头)实验感染20~30日龄的家猪15头,在感染后不同时间宰杀,肉眼观察囊尾蚴在家猪体内各个器官上分布、数量、初次出现以及发育成熟所需时间等。结果感染后的第10d剖杀仔猪,肉眼观察各部位及脏器内均未见到囊尾蚴生长。感染15~30d时只在肝脏组织内见到少量未成熟囊尾蚴。感染40~70d时在肝脏寄生的囊尾蚴数量增多,同时开始在前肢和后肢的肌肉、胸肌、颈肌、脑组织、肾脏、肺脏内逐步见到未成熟的囊尾蚴。感染80~100d时肝脏、前肢和后肢的肌肉、胸肌、颈肌、脑组织、肾脏、肺脏内部分囊尾蚴开始先后发育成熟,但各器官组织内囊尾蚴的成熟率不等,肝脏内囊尾蚴成熟率(82.00%)高于其他器官,各器官内囊尾蚴成熟率随感染时间增加而增高。感染110~130d时肝脏内囊尾蚴成熟率(98.97%)仍高于其他器官内囊尾蚴成熟率。实验的全过程中,各器官内未见到死亡和钙化的囊尾蚴,脾内未见囊尾蚴生长。结论猪囊尾蚴可以在猪的肝脏内寄生,而且在肝脏内初次出现和发育成熟的时间均比其在全身的肌肉、脑等更早。提示猪肝脏也是囊尾蚴寄生的主要部位,在防治和卫生宣教工作中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6.
猪囊尾蚴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凋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猪囊尾蚴发育过程中猪囊尾蚴细胞是否存在凋亡。方法 仔猪感染猪带绦虫卵后 ,定期剖杀 ,剥离囊尾蚴 ,作组织切片 ,采用TUNEL法检测囊尾蚴头节和囊壁细胞的凋亡率 (S -AI和W -AI)。结果 头节细胞和囊壁细胞均存在凋亡现象 ,尤以囊壁细胞凋亡明显。感染后 19d时头节细胞和囊壁细胞凋亡率较高 ,分别为 7%和 15 %左右。以后随感染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至 80d时稍有回升 ,并分别稳定保持在 4 %和 8%左右。结论 猪囊尾蚴发育过程中猪囊尾蚴细胞存在凋亡 ,且囊壁细胞凋亡明显。  相似文献   

7.
应用透射电镜观察了取自猪体和人体的猪囊尾颈部和囊壁的形态结构特征。其基本结构为皮层、间质层和实区。皮层表面密布微毛,内面是基质区,含光面内质网,大量囊泡的圆形空泡,并有数量不等的呈哑铃状的棒状器,线粒体多分布在基质区的近基膜处。皮层以基膜间分开。间质层为网状纤维样,并形成分为深入实质区,起支架作用。  相似文献   

8.
将2头20日龄三元杂交乳猪分别感染猪带绦虫虫卵和亚洲带绦虫虫卵,8×104个/头。感染后40 d分别收集寄生在肝脏的未成熟猪带绦虫囊尾蚴(简称猪囊尾蚴)和亚洲带绦虫囊尾蚴,制备囊尾蚴蛋白,并进行蛋白双向电泳分析,用ImageMaster 2D Plantinum 6.0软件分析差异表达蛋白。结果显示,感染后40 d肝脏寄生的未成熟猪囊尾蚴和亚洲带绦虫囊尾蚴蛋白的双向电泳凝胶上分别有(236±12)和(231±14)个蛋白斑点,差异表达2倍以上的蛋白共10个,其中猪囊尾蚴表达上调的蛋白3个,下调的蛋白7个。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仙游县猪带绦虫和猪囊尾蚴感染率居全省之首。2004年有一家3人先后发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应用透射电镜观察了取自猪体和人体的猪囊尾蚴颈部和囊壁的形态结构特征。其基本结构为皮层、间质层和实质区。皮层表面密布微毛,内面是基质区,含光面内质网,大量囊泡和圆形空泡,并有数量不等的呈哑铃状的棒状器。线粒体多分布在基质区的近基膜处。皮层以基膜与间质分开。间质层为网状纤维样,并形成分支深入实质区,起支架作用。肌组织位于间质层中,外层为环肌束,内层为纵肌束,间质层向内为实质区,有实质细胞、皮层细胞、成肌细胞及成石灰颗粒细胞。排泄系统中除不同孔径的排泄管外,可见3~5成群的焰细胞与毛细管相通。神经系统中有神经索。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免疫组化、双向电泳(2-DE)结合蛋白质印迹(Western-blotting)技术分析猪囊尾蚴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表达。方法用猪带绦虫卵1 mL(8万个/mL)灌胃20d龄健康乳猪6头,于感染后40d、80d和120 d分别宰杀2头猪并取含囊尾蚴的肌肉及肝脏(120 d除外)制作4μm厚石蜡切片,采用Envision二步法,观察不同时期寄生在肌肉及肝脏的猪囊尾蚴GST的表达;同时制备感染后40d取自肌肉的猪囊尾蚴蛋白进行2-DE分析,将凝胶蛋白斑点转移至聚偏氟乙烯膜(PVDF膜),用本课题组自制的大鼠抗猪带绦虫GST血清作为一抗、健康大鼠血清作为阴性对照进行western-blotting分析。结果不同时期寄生在肌肉及肝脏的猪囊尾蚴均表达GST,随感染时间增加,寄生在肌肉的猪囊尾蚴GST的表达变化不大(P〉0.05),寄生在肝脏的猪囊尾蚴GST的表达升高(P〈0.05);双向电泳凝胶共检测到207±9个蛋白质斑点,相对分子质量(Mr)为14 400-94 000,等电点(pI)为3.0-10.0。Western-blotting分析显示,实验组特异性抗原抗体阳性杂交斑点为1个,阴性对照未见阳性杂交斑点。将Western-blotting检测的抗原抗体阳性杂交斑点与原双向电泳凝胶斑点进行比对,找到对应蛋白斑点,经ImageMaster 2D Platinum 5.0软件分析后初步确定该蛋白斑点的pI/Mr为6.6/25 548,与猪带绦虫GST的理论推导值接近。结论感染时间及感染部位组织学特征不同,猪囊尾蚴GST的表达略有差异。  相似文献   

12.
猪带绦虫六钩蚴超微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猪带绦虫六钩蚴的超微结构。 方法 猪带绦虫病患者驱虫,收集成熟虫卵。次氯酸钠法破卵壳后,等渗细胞分离液(Percoll)收集六钩蚴,人工肠液激活。热琼脂离心法制备电镜样品,透射电镜观察。 结果 猪带绦虫成熟六钩蚴呈卵圆形,(14~17)μm ×(10~13)μm,表面有不规则的突起或皱褶。六钩蚴小钩从外至内由颗粒带、纤维层和芯髓组成。成熟六钩蚴具成肌细胞、小钩生发细胞和皮层细胞等几种细胞类型。 结论 猪带绦虫六钩蚴的超微结构和缩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diminuta)六钩蚴的超微结构相似,但小钩的结构不同;猪带绦虫六钩蚴有形成上皮的双核细胞。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带绦虫分类是根据成虫和囊尾蚴的形态特征,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对形态相近的虫种鉴别困难.近年来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从基因水平检测带绦虫种间或种内个体间的遗传差异,若将两者有机结合,虫种鉴别将更加全面和客观.该文综述了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ly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DNA序列分析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带绦虫分类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猪囊尾蚴病(Cysticercosis cellulosae)俗称囊虫病(Cysticercosis)是由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 Ts)中绦期幼虫猪囊尾蚴(cysticercus cellulosae)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该病呈全球性分布,主要流行于中非、南非、拉丁美洲、东亚和南亚等地区。我国主要流行于黑龙江、吉林、河南、河北、山东、广西、云南、四川和贵州等31个省市自治区。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Ts生活史不同阶段的抗原基因进行克隆、表达及生物学功能研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就Ts六钩蚴、囊尾蚴、成虫阶段重要重组抗原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鉴定云南大理洱源(E1-E2)、鹤庆(H1-H2)、双廊(SL)、挖色(WS)带绦虫的种.方法 首先对大理分离株带绦虫成虫进行形态学鉴定,从成虫节片中抽提DNA,PCR扩增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mtDNA-Cyth)的部分序列并测序;结合GenBank中已知猪带绦虫、牛带绦虫和亚洲带绦虫mtDNA-Cytb序列,经DNAMAN软件处理后构建系统发育树状图.结果大理带绦虫E1的形态和牛带绦虫相似,系统发育树显示大理分离株E1、E2、SL、WS带绦虫标本与亚洲带绦虫的遗传距离最接近,距牛带绦虫较远,与猪带绦虫则更远.大理分离株H1、H2带绦虫标本与猪带绦虫的遗传距离最近,距牛带绦虫和亚洲带绦虫则较远.结论 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云南大理分离株E1、E2、SL、WS带绦虫标本属于亚洲带绦虫,而H1、H2株带绦虫标本属于猪带绦虫.  相似文献   

16.
猪囊尾蚴病DNA疫苗是近年来出现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疫苗,不仅可以引起体液免疫,而且还能诱导高水平的细胞免疫应答,在猪囊尾蚴病预防方面优势明显。本文就猪囊尾蚴病DNA疫苗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我国西部4地牛带绦虫成虫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观察贵州省都匀、从江新疆乌什和西藏拉萨等4地牛带绦虫成虫的形态学特征。 方法 分别测量采自都匀(42条)、从江(41条)、乌什(7条)和拉萨(18条)等4地完整牛带绦虫成虫的长度,计数链体节片数,并采用整体染色封制法观察头节、成节和孕节的形态结构,进行显微测量、计数和摄影。结果 都匀的成虫平均长为(1.81±0.69)m,显著短于从江的(3.84±1.32)m、乌什的(2.76±0.86) m和拉萨的(3.72±1.12)m成虫(P<0.05)。都匀成虫的链体平均节片数为(574.64±189.33),也显著少于从江的(913.84±317.41)、乌什的(971.29±168.30)和拉萨的(940.38±368.26) (P<0.05)。都匀牛带绦虫成节的排泄管间距与卵黄腺长度比值平均为(1.71±0.13), 明显小于从江的(2.23±0.06)、乌什的(2.03±0.21)和拉萨的(2.31±0.15)比值(P<0.05)。染色观察都匀牛带绦虫10个头节中有3个明显可见发育不良的顶突。 结论 都匀的牛带绦虫成虫形态特征与牛带绦虫亚洲亚种相似,而从江、乌什和拉萨等3地的牛带绦虫成虫形态特征与牛带绦虫指名亚种相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牛带绦虫可溶性抗原蛋白组分.方法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对牛带绦虫成虫、牛囊尾蚴及牛带绦虫虫卵的可溶性抗原进行分析.结果牛带绦虫不同抗原的蛋白质区带主要分布于14~116kD之间.成节显示37条,主带14条(分子量分别为100,68,63,45,43,41,37,35,29,25,20,17,15,13kD);孕节显示35条,主带11条(分子量分别为68,63,45,43,35,29,25,20,17,15,13kD);虫卵显示9条,主带3条(分子量分别为68,38,25kD);囊尾蚴显示12条,主带6条(分子量分别为68,36,35,16,14,12kD).结论成虫的成节和孕节的蛋白图谱差别不大但与囊尾蚴的蛋白图谱有显著差别, 成虫和囊尾蚴的抗原可能有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