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EB病毒(EBV)感染与抑癌基因PTEN的关系。方法选择胃癌芯片有效组织476例,用原位杂交法检测胃癌组织中EBV编码的小RNA(EBERs),分析EBV相关胃癌病理形态及临床特征;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核PTEN蛋白表达,分析EBV和核PTEN在胃癌的表达与患者淋巴结转移、Lauren′s分型的关系。结果 476例胃癌中检测出EBV感染18例(3.8%),其中的14例伴淋巴结转移癌,所有癌细胞均表达EBERs,EBV相关胃癌分化程度低。核PTEN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17.0%(81/476);核PTEN与EBV感染胃癌呈负相关。结论 EBV相关胃癌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胃癌组织中的抑癌基因核PTEN对判断胃癌的恶性程度和估计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EB病毒在鼻咽癌形态发生学的哪一阶段进入鼻咽上皮细胞。方法 从3212例鼻咽癌活检组织切片中筛选并收集到具有各种癌旁上皮病变的鼻咽癌标本85例,用核酸原位杂交法检测癌旁上皮病变中EB病毒编码的小RNAS(EBERS)感染,其中31例具有癌旁鳞状化生病变的鼻咽癌组织进一步用核酸原位杂交法检测EB病毒溶解期产物EA-D(early antigen-diffuse)mRNA。结果 85例鼻咽癌标本共观察到154个癌旁上皮病变病灶:39个柱状上皮单纯增生灶、43个化生鳞状上皮增生灶、41个上皮异型性变(轻度、中度和重度)灶、17个原位癌灶及14个微小浸润癌灶。所有癌旁正常或单纯增生的柱状上皮、化生鳞状上皮均显示EBERs阴性。一部分(11/41,26.83%)癌旁异型性变上皮中的少数细胞表达EBERs,大部分原位癌(12/17,70.59%)及全部微小浸润癌都显示相当数量的EBERs阳性癌细胞。31例可见癌旁鳞状化生上皮病变的鼻咽癌中有10例癌旁上皮角化细胞的细胞核上显示出EA-D mRNA阳性信号。结论 EB病毒可以首先感染异型性变的上皮细胞,然后可能与其他致癌产物协同对鼻咽癌变过程起了重要的作用。此外,从鼻咽癌细胞中释出的EB病毒可以重复感染癌旁鳞状化生上皮内的角化细胞,这种溶解性感染不具有重要的病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云虹 《河北医药》2012,34(10):1535-1536
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是一种高度特异性的嗜上皮性病毒,属双链闭环的小DNA病毒,它由蛋白衣壳这层外衣和被包裹着的核心构成.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居我国癌症死因的第四位,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和许多因素有关系,近年来HPV感染和食管癌的发生之间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通过免疫组化SP法检测HPV和P53在60例食管癌及其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来探讨HPV感染在食管癌和癌旁组织中的不同及与P53表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感染与胃癌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Southern技术检测185例胃癌组织和相应癌旁组织中EBVDNA,对阳性标本进一步用原位杂交试验检测EBV编码的小RNA(EBER-1),以确症EB病毒感染的存在。结果185例胃癌组织中有13例EB病毒感染,阳性率为7.03%,而相应癌旁组织中均未检测到EB病毒感染,二者有显著性差异(χ2=11.077,P<0.005)。结论EB病毒感染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宫颈浸润性鳞状细胞癌(ISCC)中β-连结蛋白(β-cat)、细胞周期素D1(CyclinD1)、Ki67及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的表达,分析它们在宫颈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将73例ISCC、30例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32例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和21份正常宫颈组织(NCE)应用组织微阵列法制成组织芯片,同时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HPV16/18,31/33D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β-cat、Cy-clinD1和Ki67蛋白的表达。采用χ2检验。结果①HPV16/18,31/33在宫颈病变中的阳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宫颈鳞癌中HPV16/18阳性患者易发生脉管癌栓(OR=3.875),HPV31/33阳性患者临床期别更易进展为高期别(OR=3.5)。②β-cat的异常表达、CyclinD1和Ki67的阳性表达在宫颈病变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β-cat在LSIL、HSIL和ISCC中为异质性表达。③宫颈鳞癌年龄增大则病理分期增加(OR=1.063)。结论 HPV16/18,31/33的感染与宫颈鳞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并与进展有关;Ki67可作为宫颈病变诊断的客观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6、11亚型(HPV6/11)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相关性。方法对163例CIN合并HPV感染的病理组织学诊断和原位杂交检测HPV6/11、16/18DNA分型的结果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在CIN的每个级别中,都有HPV6/11的单一存在,在CINⅢ中HPV6/11、16/18混合感染占75%,而单一的HPV16/18感染只占18.75%。结论HPV6/11导致CIN的风险不容忽视,与HPV16/18同时存在时,致癌风险较单一HPV16/18感染增加3~4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HPV、P16在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鳞癌中的表达状态,探讨其相关性及意义,以利于宫颈癌的防治和早期诊断。方法选取宫颈活检病理确诊为CIN及宫颈鳞状细胞癌标本105例,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16、原位杂交法检测高危HPV,并取正常宫颈组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在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及宫颈鳞癌组织中表达的相互关系,P16、HPV间的表达具有高度正相关性(P<0.01)。结论 P16在宫颈上皮内瘤病变及宫颈鳞癌的高度表达与HPV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CIN)中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DNA,观察其表达,分析其意义。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技术对171例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组织进行HPV6/11、16/18的检测。结果在CINⅠ中,HPV6/11阳性表达率(42.7%)高于HPV16/18阳性表达率(18.3%)(P<0.05),显示CINⅠ以HPV6/11感染多见;CINⅡ中HPV16/18阳性表达率(39.1%)明显高于HPV6/11阳性表达率(26.1%)(P<0.05),CINⅢ中HPV16/18阳性表达率(58.1%)高于HPV6/11阳性表达率(28.0%)(P<0.05),说明在CINⅡ及CINⅢ中以HPV16/18感染多见;而HPV6/11感染概率与年龄之间关系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16/18感染概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P<0.05)。结论原位杂交技术可以有效准确的发现并检测HPV感染。针对不同的CIN分型有所侧重的选择探针检测HPV感染类疾病,可以使更多宫颈病得到确诊,减少浸润性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乳腺良恶性肿瘤中人乳头状瘤病毒(HPV)16/18DNA和P16蛋白的阳性率,分析HPV16/18感染与抑癌基因P16蛋白表达的相关性以及HPV16/18感染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对2008年1月至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普外科手术切除的35例乳腺癌组织、35例癌旁组织、30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以及30例乳腺纤维瘤旁正常组织进行HPV16/18DNA分子原位杂交和P16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乳腺癌组织中HPV16/l8的阳性率为71%,与纤维瘤组织和瘤旁正常组织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HPV16/18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腋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r=0.152,P=0.021),与患者月经状况、肿瘤大小无关;HPV16/18DNA和P16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0.662,P=0.000)。结论 HPV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对乳腺癌的发生具有病因学意义。HPV感染与乳腺癌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可以作为评价乳腺癌发展和预后的指标。HPV感染与抑癌基因P16的失活在乳腺癌中呈负相关,二者可能在乳腺癌的发病中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乳腺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薄层液基细胞学(TCT)检测联合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检测在宫颈病变早期筛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6000名接受宫颈病变早期筛查的女性职工中TCT阳性[非典型鳞状细胞-意义不明(ASC-US)及以上]的203例体检者分别进行高危型HPV及四点病理活组织检查.结果 203例TCT阳性体检者中,ASC-US、鳞状上皮低度病变(L-SIL)、非典型鳞状细胞-不除外上皮内高度病变(ASC-H)、鳞状上皮高度病变(H-SIL)与病理学结果的阳性符合率分别为37%(28/75),70%(50/71),82% (9/11),92%(35/38);HPV检测与病理学结果阳性符合率分别为: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伴HPV感染52例(75%),CINⅡ伴HPV感染10例(85%),CINⅢ伴HPV感染41例(98%);TCT阳性及HPV检测阳性与病理学结果符合率:114/203 (56.2%),HPV检测阳性与病理学结果符合率:103/203(50.7%),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CT检测与高危型HPV检测均是宫颈病变早期筛查的有效手段,联合使用也可有效提高对宫颈病变诊断的符合率,为宫颈癌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EB病毒抗体在鼻咽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ⅡF)测定124例患者(其中包括鼻咽癌53例、鼻息肉26例、鼻咽炎31例、颈部淋巴结炎14例)和正常体检40例血清中4项EB病毒抗体。结果EBV VCA-IgA与EBV-EA-IgG在鼻咽癌组与鼻息肉、鼻咽炎和颈部淋巴结炎组及正常对照组的检测阳性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EBV- CA-IgA在鼻咽癌患者的检测阳性率71.7%。以VCA-IgA和EA-IgG两项指标进行平行试验,其敏感性(Sen)为86.1%。以VCA-IgA和EA-IgG两项指标进行序列试验,特异性(Sep)为99.5%。结论鼻咽癌病人的EBV-CA-IgA、EBV-EA-IgG阳性率高、特异性强,可作为鼻咽癌血清学诊断指标。EBV-CA-IgA与EBV-EA-IgG两种抗体同时检测可提高鼻咽癌血清学诊断敏感性和特意性。鼻咽癌以鳞状细胞癌较多,其分化程度越高,EBV-CA-IgA抗体滴度越低。  相似文献   

12.
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方法对一组头颈部恶性肿瘤病人口咽部含漱液中的Epstein-Bar病毒(EBV)DNA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鼻咽癌、恶性肉芽肿和扁桃体恶性淋巴瘤病人全部阳性,其他如喉癌、鼻腔鼻窦癌、甲状腺癌等病人中也有部分阳性结果。肿瘤组病人中总阳性率为74.47%;对照组为鼻、咽、喉慢性炎症病人,仅1例结果阳性(7.14%)。结果提示EBV可能参与了这些癌肿的发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伏立诺他(SAHA)联合GCV对EBV阳性鼻咽癌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有效时间点,为临床化疗提供依据。方法。利用Real-timePCR检测SAHA作用下EBV阳性鼻咽癌细胞C666TK的表达情况;通过MTI"检测SAHA联合GCV的细胞毒性。结果SA—HA作用16h时TK的表达最多,并且MTr结果显示SAHA作用16h后联合GCV两者的细胞毒作用最强。结论SAHA作用16h后联合GCV抗鼻咽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外阴尖锐湿疣和宫颈尖锐湿疣的HPV—DNA分型,探讨两者之间的联系。方法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FQ—PCR)对167例女性尖锐湿疣(CA)患者进行人乳头瘤病毒-DNA(HPV—DNA)分型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67例患者中,仅有外阴CA的有129例,合并宫颈CA的有38例,在外阴167例标本中,检测出HPV6,11型114例(68.26%),而HPV16,18型有82例(49.10%),38例合并宫颈CA的38个标本中,HPV6,11型有18例(47.37%),HPV16,18型有31例(81.58%),外阴和宫颈HPV6,11型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明外阴处以HPV6,11型感染为主;而外阴和宫颈处HPV16,18型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表明宫颈处以HPV16,18型感染为主。结论外阴尖锐湿疣以HPV6,11型感染为主,宫颈尖锐湿疣以HPV16,18型感染为主。  相似文献   

15.
赵玉婵  李莲  张连梅  刘晓兰 《河北医药》2013,(21):3218-3220
目的:观察核转录因子-κB ( 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HPV16/18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0例宫颈癌( CSES )、70例子宫颈上皮内瘤样变( CIN)及50例正常子宫颈组织( NCE) NF-κB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80例CSES组织HPV16/18的感染情况。结果在CSES、CIN及NCE中,NF-κB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 w.5%、18.6%、0, CSES组织NF-κB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CIN和NCE( P <0.05)。 NF-κB表达与宫颈癌不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状况及HPV16/18感染有关( P <0.05),与患者年龄和组织学类型无关,且二者表达呈明显正相关( r =0.884, P <0.05)。结论宫颈癌患者存在NF-κB的过表达,且与HPV16/18感染密切相关,二者协同作用共同促进了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可作为宫颈癌治疗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慢性宫颈炎合并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型的感染情况。方法宫颈细胞学正常并经病理证实的慢性宫颈炎患者151例,根据宫颈拭子HPV16/18检测结果分为HPV16/18( )组和HPV16/18(-)组,分析患者年龄、临床表现、阴道镜检查结果,并对全部病例予宫颈激光治疗。结果HPV16/18阳性21例,阳性率为13.91%,两组患者年龄、临床表现差异无显著意义,HPV( )组异常阴道镜图像多,经激光治疗半年后,宫颈光滑17例,占80.95%,HPV16/18转阴16例,转阴率为76.19%。结论对合并高危HPV感染的慢性宫颈炎患者予以治疗,去除病灶,对预防宫颈癌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伏立诺他(SAHA)联合GCV对EBV阳性鼻咽癌细胞的细胞毒作用,为临床化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EBV阳性鼻咽癌细胞C666和EBV阴性鼻咽癌细胞NP69中,通过MTr检测SAHA联合GCV的细胞毒性;利用Western—B10t检测SAHA诱导C666细胞裂解期蛋白EA—D的表达;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SAHA及其联合GCV诱导细胞凋亡情况。结果MTr结果显示SAHA联合GCV能增强GCV的细胞毒性,随着时间延长SAHA诱导C666E-D表达增多;SAHA及其联合GCV诱导细胞凋亡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SAHA联合GCV增强了GCV的细胞毒性,此协同作用可能与SAHA诱导EBV阳性鼻咽癌细胞进入裂解期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EB病毒DNA含量,探讨EB病毒感染单个核细胞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38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发热7d内,起病1、3、6、9个月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及血浆中EB病毒DNA,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EB病毒衣壳抗原IgM。结果38例患者在EB病毒感染发病7d内,PBMC中EB病毒DNA检出阳性34例,阳性率为89.5%(34/38);EB病毒衣壳抗原IgM检出阳性22例,阳性率为57.9%,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88,P〈0.05);血浆EB病毒DNA检出阳性16例,阳性率为42.1%,与EB病毒衣壳抗原Ig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5,P〉0.05);PBMC与血浆中EB病毒DN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05,P〈0.05)。起病后1个月,血浆EB病毒DNA阳性2例、PBMC中EB病毒DNA阳性17例;起病后3、6、9个月血浆EB病毒DNA均为阴性,而PBMC中EB病毒DNA分别检出6例、4例、3例阳性。结论EB病毒感染初期,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EB病毒DNA,可作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早期、快速、敏感的诊断方法;EB病毒可长期存在于单个核细胞中,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PBMC中EB病毒DNA亦可作为判断疗效及监测病情的一种有效手段。EB病毒感染患者表现出多系统损伤可能与PBMC中EB病毒感染相关。  相似文献   

19.
T细胞淋巴瘤与EB病毒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妙侠  梁国桢 《贵州医药》1998,22(6):401-403
收集贵州地区100例T细胞淋巴瘤进行了EB病毒检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确定肿瘤细胞的T细胞表型;用聚合酶链检测EB病毒特征的DNA序列(EBV-DNA),用原位杂交法检测EB病毒编码的RNA(EBER1/2),研究结果表明,贵州地区T细胞淋巴瘤与EB病毒关系极为密切,EB病毒在鼻咽部T细胞淋巴瘤中起着一定的作用,淋巴母细胞性性T细胞淋巴瘤与EB病毒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