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荀子》一书既有性恶的说法,也有性朴的说法.很多论者不注意后一种说法,而在注意到它的人之中,甚少有人认为它与性恶的说法是冲突的.日本学者免玉六郎别出心裁地以性朴论来解释《性恶》,而国内也有个别学者倾向于提出类似的解释.事实上,性朴与性恶是无法协调的.《性恶》无性朴的意思.我们在客观理解儒家人性论时要摆脱不正确的先入为主.荀子和董仲舒是性朴论的代表,而众多从王充开始先入为主的说法让人们不容易接受这一点.平心静气地读他们的原著,则可以发现以性恶论来说荀子,以情性阴阳论来说董仲舒是大有问题的.王充对董仲舒人性论的叙述难以在他的著作中获得支持.  相似文献   

2.
荀子非性恶论者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千多年来,人们皆以荀子为性恶论者,其基本依据是当然是《荀子》一书中的《性恶》篇。但是,该篇极可能不是荀子本人所作,而是其后学所为,因为,它对人性的看法与《劝学》、《礼论》、《天论》、《正名》、《荣辱》等篇对此的看法严重相悖。在这些多篇文章中,荀子都不以人性为恶,而以之为朴、为善恶未定、为可善可恶等。荀子的弟子、《史记》的记载、西汉时代的人性论等也可以旁证荀子不以人性为恶。  相似文献   

3.
今本《荀子》既说“性恶”也说“性朴”,且“性恶”说仅出自《性恶》篇.该“性恶”说与同篇及他篇的“性朴”说相冲突,与同篇中反对抽象化、价值化、无符验化地论人本性的立场相矛盾,且“性恶”结论前的论证文字实不能有效证明“性恶”而只能证明“性不善”以辩驳性地反对孟子“性善”说.荀子是“性补”论者,他在驳斥孟子性善说时所建构的是“材—性—伪”及伪性有别、伪材有关、化性起伪、积伪成圣的学说,并强调治世必须依人性、人情而教化与管治并行.《性恶》篇的“性恶”系“性不善”之讹,始讹时间约在西汉末年汉成帝时;以“性不善”校勘之,可厘正荀子文本、廓清荀子思想、恢复荀子声誉而揭开此二千年的学术谜案.  相似文献   

4.
邱培彪 《江淮论坛》2014,(3):127-131
性朴论是被长期忽视的儒家人性论,它事实上是儒家教育哲学的核心理论之一。这种理论对人性之或善或恶持较中立的态度,但同时也肯定人性含有善的潜质。《荀子·劝学》、《礼记·学记》、《中庸》等儒家教育哲学经典,都有性朴论。《中庸》的名言"天命之谓性",说的不是善之性,而是质朴之性。是质朴之性而不是善之性或恶之性需要教化,这才是根本的儒家教育哲学理念。与性朴论相关连的儒家教育哲学,充分肯定了人性平等和人性的可变性,二者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观念。  相似文献   

5.
性朴论是被长期忽视的儒家人性论,它事实上是儒家教育哲学的核心理论之一。这种理论对人性之或善或恶持较中立的态度,但同时也肯定人性含有善的潜质。《荀子·劝学》、《礼记·学记》、《中庸》等儒家教育哲学经典,都有性朴论。《中庸》的名言"天命之谓性",说的不是善之性,而是质朴之性。是质朴之性而不是善之性或恶之性需要教化,这才是根本的儒家教育哲学理念。与性朴论相关连的儒家教育哲学,充分肯定了人性平等和人性的可变性,二者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观念。  相似文献   

6.
李巍 《人文杂志》2023,(8):16-25
荀子以“本始材朴”言性,实际是因袭了道家的修辞传统,因为以“朴”喻性主要是道家文本特别是《庄子》中的典范譬喻。但道家对人性之“朴”抱有美好想象,因此推崇性朴、贬低教化,这又是荀子不能接受的立场。所以他对人性的论述,虽然名义上针对孟子,却在思想的客观呈现上与道家的性朴观念尖锐对立。尤其是,荀子对人性恶的主张可被视为对“本始材朴”之性做出了与道家截然相反的判断。因此在荀子眼中,性朴并非中性,而是本能地趋向于恶,也即性朴与性恶是可兼容的。那么将荀子刻画为性朴论者,以瓦解其作为性恶论者的传统形象,这种名为“性朴论”的流行解释就很难成功。  相似文献   

7.
《文史哲》2017,(6)
人们习惯于以荀子为性恶论的代表,但实际上他是性朴论的代表,性恶论为荀子后学所持。刘向编《荀子》时把《性恶》夹在显然属于非荀子作品的《子道》和《法行》之间,这一历史细节非常重要。孔子所谓"性相近,习相远"亦显示出性朴论的取向。性朴论与性恶论尖锐冲突,无法协调。主张"性者,天质之朴"的董仲舒,是西汉性朴论的最重要代表。在他之前的贾谊和与他同时的韩婴也持性朴论。引入"性朴论"这一概念研究中国人性论史,可以产生很多新的、富有启发性的看法,同时也可澄清历史上的一些误解。  相似文献   

8.
人性是个复杂的问题,文学艺术在表现人性上是从古至今争论不休的议题之一。对人性的看法,在我国古代哲人那里始终是莫衷一是,众说纷纭的问题,有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告子的性无善无恶论,董仲舒的“性三品”说、王充的性有善有恶论、韩愈的人性上、中、下三等新的“性三品”说、北宋的二程“天理”与“人欲”对立的人性论、明代罗钦顺“天理”与“人欲”相统一的人性论、王廷相以形气为基础的人性论、李贽功利主义的人性论等十多种观点。从总体内涵上说,人性应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从对人的本身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功利角度上观照,人性又有优点与弱点之分,这与  相似文献   

9.
胡宏的人性论非常接近于性无善恶论或性超善恶论,但他所支持的其实是性善论,其性论的特点之一是认为性善之善不与恶对。在南宋早期,这种性善之善不与恶对论曾短暂流行于支持性善论的理学家中,流行范围并不止于湖湘一派。而性善之善不与恶对论,事实上是理学性善论对北宋性无善恶论的一种理论回应。性无善恶论和理学性善论都认为性静无恶,但由于善恶因相互对立而共生,既然人性无恶,那么人性中同样也没有与恶相对的善。这一问题成为性善论的一个理论困境。南宋早期的性善论者为了回应性无善恶论的批评,便采取性善之善并非与恶相对之善的思路来维护性善论。朱熹极力批评性善之善不与恶对论,又赋予性善以先验性来回应性无善恶论,朱熹认识到善恶一经产生,其各自的意义便不会消失,善恶不须随时相对。此后,这种颇为独特的性善之善不与恶对论便很快消失于人们的视野中。  相似文献   

10.
荀子人性论的再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荀子的人性论以性恶最为著名,但性恶并非荀子所谓人性的全部内涵。荀子认为人性中还有非恶而又非善的一面存在。荀子的人性概念是一个多层次的意义结构,它的最一般的意义是指人生而就具有的本能;它的第二层意义是二元的,由恶的情欲之性和无所谓善恶的知能之性构成。认识荀子的人性论,必须把握其性概念的这一意义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11.
论文提出文学作品的文本分析,旨在以优秀的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探寻文学作品艺术价值形成的原因和机制。这一性质决定了文本分析作为一种文学研究活动和方式,区别于一般的文学欣赏,区别于文学史研究、文学思潮史研究、以作品为核心的作家论、与时代同步的文学评论等其他文学研究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文本分析主要以优秀文学作品即文学经典为分析的对象。文学文本多层次立体结构性地存在,是文本分析的可能空间。文本分析的路径为由果溯因的诗歌学模式即语言学模式。文本分析需要采用方法,方法在文本分析中的功用是: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更具个性的艺术特征;运用方法进入文本分析,能够产生比较机制。方法论一般原理是文本分析方法的基本原则,方法具体操作为走综合的路子,即各种方法对应于文本不同的层面,并且进入文本后互相结合和转换。文本分析的意义在于:深化对于叙事性文体诸如小说的见解;是文学史科学化的基础性工作;担当文化传承和文学理论传承的作用;是文学理论概括和提升的基础性工作;对于文学创作具有借鉴意义;对于读者文学阅读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美·爱·自由·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定意义上,美学是信仰之学。美的绝对性与永恒性构成了信仰的核心部分。信仰本质上是从此岸的、经验的世界向彼岸的、超验世界的超越。信仰的终极指向是真、善、美,真是存在的本体,善是存在的趋向,美是存在的表征。美作为表征既包含了真,也包含了善,既包含了存在的统一、完整、坚实,也包含了存在的秩序、节奏、和谐。人们可以从不同途径通向信仰,但必须从对美的体验开始并最终形成美的意境或境界。美从直觉之美到想象之美,到生命体验之美,内在地存在着一种秩序,这个秩序与人自身的爱的秩序是相互对应的。这种秩序是信仰之所以存在,所以可能,并成为人的基本情结的原因。信仰实际上是人类的自我调节、自我解放、自我完善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3.
Normative and social structural explanations for changes in tolerance are tested using racial attitude items from 11 surveys between 1958 and 1978. Over the 20 years, while there were changes in the overall levels of racial tolerance, there were also changes in the upper and lower ends of a tolerance spectrum which differentially depended on cohort and educational effects. Regardless of the position in the tolerance spectrum, most of the change in racial attitudes resulted from across-the-board changes in all cohort and educational groups. The most racially conservative end of the spectrum was slightly eroded by increase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the population, while the most racially liberal position was somewhat advanced by cohort replacement. In the final analysis, the normative perspective demonstrated the greater potential for applications to other, more complex, configurations of tolerance.  相似文献   

14.
关于伊玛堪采录、翻译、整理、编辑出版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玛堪是赫哲族宝贵的民族文学遗产 ,其成书过程遇到了重重困难。本文对伊玛堪的采录、翻译、整理、编辑出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退出权、合作社与集体行动的逻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前国内农村研究界存在一种隐含的研究前提,即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农民,可以通过自愿的办法建立农村社会的内生秩序,从而实现公共品的最优供给.这一隐含的研究前提混淆了公共品与私人品的差别,忽视了对乡村秩序社会文化基础的考察.其后果不仅在于无法正确解释新中国农村发展的历史,而且无法为目前中国农村的发展提供有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领袖在制度成长中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政治实践中,由于领袖所处的政治地位、所行使的政治权力、所承担的政治职责与所拥有的政治资源,其启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运行、定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价值、设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文本、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机制,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长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新时期,在中国现代国家治理逻辑充分展开的过程中,领袖仍将是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长的重要力量,但领袖必须是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提供的机制与空间内展示其雄才大略、原创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17.
蝮蛇的形态、生态及命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过研究700余条蝮蛇类标本的形态、鳞片、花纹、骨骼等特征,实地观察了蝮蛇的自然生境,记录了713条蝮蛇的数据,用差异系数法统计、讨论了蝮蛇间的共性和差异,得到了以下结论:秦岭蝮和六盘山蝮不是独立的种,短尾蝮和乌苏里蝮同域分布,但在活动季节上占据不同生态位。  相似文献   

18.
自主创新的理论、国际经验和模型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主创新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不断取得进步的动力之一,世界各国都将其作为一项国家战略任务加以实施,我国也不例外。近期我国政府明确提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的重大决策,表明自主创新已被提升到战略地位。基于自主创新的重要性,本文着重探讨了自主创新的理论源泉、国际经验,并从中加以提炼,构建出自主创新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网络环境下企业交易成本以及有效边界的变化情况,研究发现网络能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和信息成本,并进而影响企业的横向和纵向边界,当然这种影响会随着企业信息依存度的不同而变化;另一方面网络提高了部分企业的资本专用性,推动网络企业纵向一体化,又会使企业重新面临管理约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干杏娣,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国际金融,中国金融政策与市场。1980年8月至1983年7月就读于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86年9月至1989年12月为南开大学学金融学系博士研究生,1990年获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干杏娣教授长期从事于国际金融理论以及中国金融政策与市场的研究,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