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邪蒿素及其衍生物的合成及镇痛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合成天然产物邪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新方法,以7-羟基-8-乙酰基香豆素或取代香豆素为原料,经与丙酮缩合、还原、脱水得到单一的角型三环邪蒿素类化合物。三步反应条件温和,各步收率均>80%。12个邪蒿素类衍生物的小鼠醋酸扭体镇痛试验结果表明合成的邪蒿素(4a)和4,8,8-三甲基-9,9-二氢-吡喃[2,3-f]色烯-2,10-二酮(2b)具有明显的镇痛活性,抑制率分别为85%和50%,明显优于或相当于同试验中的对照药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2.
尤文春  晋慧  韩大雄 《中国现代医药》2010,27(12):1109-1111
目的 研究氧化钌在顺式凯林内酯合成上的应用。方法 以2-甲基-3-丁炔-2-醇和7-羟基香豆素为原料,经过羟基的烃化以及Claisen重排反应得到邪蒿素,再以邪蒿素为原料,利用氧化钌为催化氧化剂,得到顺式凯林内酯。结果 产物经熔点测定、质谱及核磁共振氢谱得到确认。结论 该研究给顺式凯林内酯的合成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蜕皮甾酮在Caco-2细胞模型中的摄取和跨膜转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以Caco-2细胞单层模型,首次研究了蜕皮甾酮的口服吸收与转运特性。方法采用普通Caco-2细胞模型、表达活性CYP3A4酶的Caco-2细胞模型,分别从AP→BL方向和BL→AP方向研究蜕皮甾酮的摄取和跨膜转运规律。结果蜕皮甾酮在2种模型中的表观渗透系数(Papp)在0.1×10-6~1×10-6cm.s-1之间,药物吸收情况为1%~10%;在4 h的实验过程中,4种浓度蜕皮甾酮的ER值均小于1.5。结论研究表明,蜕皮甾酮主要以被动扩散的方式被细胞摄取和转运,其跨膜转运特性未受到CYP3A4-介导机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葡萄糖转运蛋白是细胞膜上的跨膜糖蛋白,介导细胞内外的葡萄糖以易化扩散的方式相互转运,是目前研究最为彻底的易化扩散转运体.葡萄糖的易化转运体家族到目前为止已有6种葡萄糖转运蛋白被鉴定,分别命名为葡萄糖转运蛋白-1~5(Glut-1~5)和葡萄糖转运蛋白-7(Glut-7),它们各自的功能取决于细胞的类型与代谢状态[1,2].现将Glut-1的生物特性及临床意义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聚乙二醇-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PEG-DSPE)胶束在单层上皮细胞的转运过程进行研究。方法: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包载荧光探针香豆素6的PEG-DSPE胶束,建立测定香豆素6含量的荧光分析法,考察马丁达比犬肾单层上皮细胞(Madin Darby canine kindey,MDCK)对香豆素6胶束的摄取和吸附作用,考察温度、不同内吞抑制剂对胶束在单层MDCK细胞跨膜转运的影响。结果:香豆素6 PEG-DSPE胶束可以很快被细胞吸附和摄取,随时间增加,吸附和摄取达动态平衡。胶束在单层细胞上的跨膜转运受温度的影响,4℃下,跨膜转运受到明显抑制;甲基-β-环糊精、高渗蔗糖、氯丙嗪及制霉菌素对胶束的内吞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中甲基-β-环糊精的抑制率高达88%。阿米洛利对胶束的内吞无影响。结论:胶束在MDCK单层细胞上的跨膜转运是主动的、能量依赖性的过程,跨膜转运机制是多因素的,包括了小窝蛋白介导的内吞过程和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研究远志皂苷水解物主要活性成分3,4,5-三甲氧基肉桂酸(TMCA)、对甲氧基肉桂酸(PMCA)和细叶远志皂苷(TF)的肠转运特性,预测其口服生物利用度.方法 利用Caco-2细胞模型,以及所建立的LC-MS/MS分析方法,研究上述3个成分在不同浓度下从顶侧(AP)到基底侧(BL)以及从BL到AP2个方向的转运特性.结果 TMCA和PMCA 2个酚酸化合物具有较好的膜通透性,在不同浓度下从AP到BL的表观渗透系数(Papp)均>10×10-6cm·s-1,而三萜皂苷TF的通透性较差,Papp值均<1×10-6cm· s-1.3个化合物的转运量均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Papp值保持基本一致,且各自2个方向的Papp值无明显差异.结论 TMCA和PMCA具有良好的肠通透性,属吸收较好的化合物,而TF则通透性较差,口服吸收可能很有限;3个化合物均以被动扩散形式转运,且无外排转运机制.  相似文献   

7.
<正>香青兰(Dracocephalum moldevica L.)为唇形科青兰属植物,具有治疗高血压、高血脂、心绞痛和冠心病作用,田蓟苷(Tilianin)是其主要活性成分[1-2]。因其水溶性差,口服给药吸收不理想[3]。为增加田蓟苷溶解度,课题组前期进行了微乳制备工艺的研究[4]。在此基础上,依据大鼠与人小肠生理状况相似的特点[5],采用大鼠在体单向灌流模型和外翻肠囊模型考察田蓟苷肠灌流液、田蓟苷微乳在大鼠各肠段吸收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Caco 2细胞对毛萼乙素(ERB)的摄取和跨膜转运特性。方法采用体外培养的人肠腺癌上皮细胞模型研究Caco 2细胞对ERB的摄取与跨膜转运,考察时间、浓度及温度对Caco 2摄取和转运ERB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ERB含量,计算其表观渗透系数(Papp)。结果Caco 2摄取和转运ERB过程中,A B侧表观渗透系数在45 min前与时间、温度呈正相关,与有效浓度也呈正相关。结论ERB主要以被动扩散方式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并实现跨膜转运。  相似文献   

9.
葡萄糖转运蛋白是细胞膜上的跨膜糖蛋白,介导细胞内外的葡萄糖以易化扩散的方式相互转运,是目前研究最为彻底的易化扩散转运体。葡萄糖的易化转运体家族到目前为止已有6种葡萄糖转运蛋白被鉴定,分别命名为葡萄糖转运蛋白-1~5(Glut-1~5)和葡萄糖转运蛋白-7(Glut-7),它们各自的功能取决于细胞的类型与代谢状态。现将Glut-1的生物特性及临床意义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5-氨基水杨酸(5-ASA)的跨膜转运是否涉及P-糖蛋白和多药耐药蛋白(MRP2)。方法:以Caco-2、L-MDR1、MRP2等三种细胞为模型,测定5-ASA跨膜转运的转运率和表观渗透常数。此外还研究了5-ASA对地高辛在Caco-2细胞转运的影响。结果:在Caco-2、L-MDR1和MRP2细胞,5、50、500μmol·L-15-ASA从底端(B)→顶端(A)方向和A→B方向的转运率和表观渗透系数(Papp)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Caco-2细胞,与未用5-ASA组相比,各浓度5-ASA组(50μmol·L-1~5mmol·L-1)对地高辛的Papp和B→A方向的净转运率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5-ASA可能不是P-糖蛋白和MRP2的底物,也不能提示5-ASA是P-糖蛋白的抑制剂或诱导剂。  相似文献   

11.
王凌  蒋学华  周静  杨俊毅 《中南药学》2005,3(6):363-366
1 前言 药物在体内的吸收过程都要通过具有复杂分子结构与生理功能的生物膜(包括细胞膜及各种细胞器的亚细胞膜).众所周知,分子主要经3种途径通过胃肠道上皮细胞进入血液:①跨细胞膜被动扩散(跨膜途径);②相邻细胞间的被动扩散(细胞旁路--即经由紧密连结的途径);③载体介导转运(载体介导跨细胞膜途径).亲脂性分子通过跨膜转运轻松穿过细胞膜,而不被载体介导的亲水性分子不能跨过疏水膜,因此主要通过细胞旁路透过上皮屏障.比如,亲水性的分子比如广谱抗生素头孢西丁[1]经由细胞旁路途径通过肠上皮细胞,然而紧密连结的存在严重影响其转运过程,因此口服生物利用度低.  相似文献   

12.
5-氟尿嘧啶在Caco-2细胞模型中的吸收特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研究5-氟尿嘧啶(5-FU)在Caco-2细胞模型中的吸收特性,用Caco-2细胞模型,分别测定了在各种条件下对5-FU的吸收。结果显示:吸收在pH6的介质中为佳;吸收的初速随浓度的增加趋于一个饱和值,Michaelis常数Km=24mmol·L-1;吸收可被氰化钠、哇巴因、双嘧达莫等代谢抑制剂抑制,也被同类结构的化合物尿嘧啶、胸腺嘧啶、尿核苷等抑制。由此可知,5-FU的吸收可由尿嘧啶载体转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青黛跨膜吸收转运机制。方法:采用Caco-2细胞模型,进行双向转运实验,说明药物转运方式,并比较两种青黛区别,最后考察不同浓度的P-gp、MRP和CYP3A4抑制剂维拉帕米、丙磺舒和酮康唑对青黛分散片与原剂型有效成分的转运量的影响。结果:固体分散技术可以促进青黛有效成分的跨膜转运,该转运为被动转运过程,转运吸收不受P-gp、MRP和CYP3A4影响。结论:固体分散技术可通过青黛溶解度促进其有效成分的吸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坎地沙坦(Cand)与坎地沙坦酯(Cil)在Caco-2细胞中的跨膜转运特征.方法 采用Caco-2细胞单层膜模型来考察药物的浓度、介质pH与P-gp抑制剂维拉帕米对Cand与Cil跨膜转运的影响,并比较两者双向跨膜转运的差异.结果 两者的吸收转运具有pH依赖性,分泌转运具有浓度依赖性,其分泌(BL-AP)方向转运均快于吸收(AP-BL)方向转运,且Cil的AP-BL方向转运比Cand快;在P-gp抑制剂维拉帕米存在下,两者的转运外排率显著下降(P<0.01).结论 Cil容易通过Caco-2细胞的单层膜,且外排蛋白参与了Cand与Cil的跨膜转运.  相似文献   

15.
目的设计合成5-羟基-1H-吲哚-3-羧酸乙酯类化合物,评价其抗流感病毒和抗呼吸道合胞病毒活性.方法经IR、1H-NMR和MS确证目标物结构,并经体外抗病毒试验进行活性筛选.结果与结论合成了9个5-羟基-1H-吲哚-3-羧酸乙酯类化合物,初步活性试验表明,具有一定的抑制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作用,其中,化合物Ⅷ1、Ⅷ2、Ⅷ5的抗病毒活性与利巴韦林和阿比朵尔相当.  相似文献   

16.
5-氟尿嘧啶口服微乳的制备及其大鼠肠吸收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文浩  何应 《中国药房》2008,19(7):501-503
目的:制备5-氟尿嘧啶(5-Fu)口服微乳,并考察其在大鼠肠吸收的作用。方法:以肉豆蔻酸异丙酯为油相、单辛/癸酸甘油酯为乳化剂,借助伪三元相图法对不同5-Fu微乳处方进行评价;用外翻肠囊法制备肠吸收离体模型,考察5-Fu微乳的吸收部位和促吸收效果。结果:选择肉豆蔻酸异丙酯-单辛/癸酸甘油酯-无水乙醇-水(Km=1∶2)体系作为5-Fu微乳的载药体系;与其溶液比较,5-Fu微乳可明显改善药物的肠吸收,小肠中后段是其最佳吸收部位,90min时累积吸收率微乳是溶液的3倍。结论:所制备的5-Fu微乳性质稳定、肠吸收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Caco-2细胞Transwell模型研究仙茅苷的跨膜转运机制。方法:建立Caco-2细胞Transwell吸收模型,用聚酯碳酸酯膜培养Caco-2细胞21天,形成致密的单层细胞模型。研究浓度、时间、温度、细胞旁路转运及跨膜转运蛋白(P-糖蛋白,多药耐药蛋白,乳腺癌耐药蛋白)在仙茅苷跨膜转运中的作用。结果:仙茅苷在Caco-2细胞模型中的跨膜转运存在一定的浓度及时间依赖性,细胞旁路转运不参与其转运,仙茅苷的外排转运存在一定的能量依赖性,且由P-gp参与。结论:仙茅苷在Caco-2细胞模型上主要以主动转运方式作跨膜转运,且P-gp参与其跨膜转运。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马丁达比犬肾上皮(MDCK)细胞模型研究广藿香醇跨膜转运机制。方法采用Agilent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广藿香醇浓度,色谱柱为Agilent HP-5ms(5%苯基甲基硅氧烷,30 m×0.25 mm,0.25μm),载气为氦气;质谱采用电子碰撞离子源,电子倍增电压模式,检测离子为m/z 222.2(广藿香醇)和m/z 190.1(内标异土木香内酯)。建立MDCK细胞模型,通过改变广藿香醇浓度、转运方向考察广藿香醇的跨膜转运机制;分别加入外排蛋白P-糖蛋白(P-g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抑制剂,考察外排转运体对广藿香醇跨膜的影响。结果广藿香醇浓度40、20和10μg·m L~(-1)的双向转运表观渗透系数(P_(app))值均大于10×10~(-5) cm·s~(-1),各剂量组不同转运方向的P_(app)比值均小于1.5。抑制转运试验中,加入P-gp抑制剂后,双向P_(app)值变化显著;加入BCRP抑制剂后,双向P_(app)值变化不显著;加入MRP抑制剂后,广藿香醇肠内壁侧到肠腔侧的P_(app)值显著降低。结论广藿香醇具有高透膜性,其跨膜转运机制以被动转运为主,同时可能有转运载体参与。P-gp和MRP可能参与到广藿香醇跨膜过程,BCRP不参与广藿香醇的转运过程。  相似文献   

19.
药物的肠吸收受肠道内的外排转运蛋白影响,其中ABC跨膜转运蛋白为目前已知的主要外排转运蛋白。近年开发的可直接抑制转运蛋白外排作用的外排抑制剂大多属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植物天然成分。本文综述这两类外排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设计合成5-羟基-6-溴-1H-吲哚-3-羧酸乙酯类化合物,评价其抗流感病毒和抗呼吸道合胞病毒活性.方法 经1H-NMR和MS确证目标化合物结构,并经体外抗病毒试验测定其抗病毒活性.结果与结论 合成了11个未见文献报道的5-羟基-6-溴-1H-吲哚-3-羧酸乙酯类化合物.初步活性试验表明,11个目标化合物均具有一定的抑制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作用,其中,化合物X9的体外抗病毒作用与阳性对照药物金刚烷胺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