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正常肠上皮作为物理屏障能限制肠道微生物的入侵。肠上皮细胞极低表达Toll样受体(TLR)4和髓样分化蛋白(MD)-2,不与脂多糖(LPS)反应。目的:探讨以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干扰素(IFN)-γ和LPS刺激人结肠癌细胞系HT-29后,TLR4和MD-2的表达及其对LPS反应性的变化。方法:将FIT-29细胞分为8组,分别加入RPMI1640、TNF-α、IL-1β、IFN-γ、LPS、TNF-α+LPS、IL-1β+LPS、IFN-γ+LPS干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内IL-8水平;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各组细胞TLR4和MD-2 mRNA的表达。结果:TNF-α、IL-1β和IFN-γ能显著上调HT-29细胞TLR4、MD-2 mRNA和IL-8的表达(P〈0.01);HT-29细胞与,TNF-α、IL-β、IFN-γ预孵育后再以LPS刺激,IL-8的表达进一步上调(P〈0.01)。结论:细胞因子(TNF-α,IL-1β,IFN-γ)可增加肠上皮细胞TLR4和MD-2的表达,促进其对LPS的反应,引起肠上皮细胞对常驻菌的过度反应.从而启动或加重肠道炎症。  相似文献   

2.
测定Th1细胞因子IFN-γ、TNF-,αTh2细胞因子IL-4、IL-10在干扰素α联合病毒唑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中表达的变化并分析其意义。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40例正常对照、48例CHC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IFN-γ、TNF-α、IL-4、IL-10 mRNA表达水平的相对含量。结果发现CHC患者Th1类细胞因子IFN-γ和TNF-α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治疗后完全应答组Th1类细胞因子IFN-γ和TNF-α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提示CHC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可能是病毒持续感染的原因之一;有效激活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与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Th)亚群平衡偏移及其意义。方法收集78例UACS患者(慢性扁桃体炎25例、鼻后滴流综合征17例、过敏性鼻炎36例),与4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以γ-干扰素(IFNγ-)代表Th1型细胞因子,白介素4(IL-4)代表Th2型细胞因子,ELISA法测定患者血清IL-27、IFN-γ、IL-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水平。结果正常组与UACS组之间比较,IL-27、IFN-γ、IL-4和TNF-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正常组IL-27和IFN-γ浓度高于UAC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正常组IL-4和TNF-α浓度低于UACS组,且UACS组Th1/Th2比例失衡。结论 Th1、Th2细胞因子参与了UACS的发病,且Th1/Th2比例失衡可能是导致其发病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炎性因子的表达及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HDAC1)的表达,探讨其在不同程度肝损伤患者中发生的意义。方法:收集临床乙型病毒性肝炎重型、重度、轻度患者及健康人外周血标本,分离血清及单个核细胞(PBMC),用ELISA方法检测各组血清中IL-4、TNF-α、IFN-γ的表达及PBMC中HDAC1的表达,用RT-PCR方法检测PBMC中HDAC1 mRNA的表达。结果:IL-4、TNF-α、IFN-γ与HDAC1蛋白表达水平的相关性较高,重型组与重度组之间以及轻度组与正常人组之间的炎性因子表达及HDAC1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与轻度组和正常人组相比,重型组和重度组的IL-4、TNF-α、IFN-γ及HDAC1的蛋白表达以及HDAC1 mRNA的表达均升高。结论:IL-4、TNF-α、IFN-γ等相关炎症因子与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情程度密切相关,HDAC1在炎症因子的表达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肺结核患者与健康对照外周血T淋巴细胞中γ干扰素(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多功能性T细胞在结核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与特异性结核抗原共培养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8+、CD4+T细胞以及CD3-CD8+细胞中抗原特异性IFN-γ和TNF-α的表达情况.通过非参数检验比较患者与PPD阳性健康对照者之间的表达差异.结果 根据细胞因子分泌的类型将每群细胞分成3个亚群,分别为两个单阳性细胞亚群(IFN-γ+ TNF-α-或IFN-γ-TNF-α+)和一个双阳性细胞亚群(IFN-γ+ TNF-α+)即多功能性细胞亚群.经统计学分析,肺结核患者三群细胞中抗原特异性多功能性细胞的比例均高于PPD阳性健康对照者(P=0.001,0.001和0.014),且对照组该亚群的比例大部分均在结核病患者均值以下.结论 多功能性T细胞很可能在结核的疾病进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GILZmRNA的表达及作用。方法选择未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ITP患者23例(病例对照组)、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的患者22例(治疗组)及健康体检者22例(正常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RT—PCR法检测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GILZmRNA的表达,同时采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中IFN-γ、IL-10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病例对照组GILZ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1),IFN-γ表达明显升高(P〈0.01),IL-10表达明显降低(P〈0.01),而治疗组GILZmRNA、IFN-γ、IL-10表达差异则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糖皮质激素可以上调TP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GILZmRNA表达;GILZmRNA表达上调可明显抑制Th1细胞因子分泌,增强Th2细胞因子分泌,纠正ITP患者血清中Th1/Th2的失衡。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树突状细胞(DC)—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共培养用于急性白血病(AL)化疗后免疫治疗的疗效,及其对自然杀伤(NK)细胞表面活化受体NKG2D表达的影响。方法 31例AL患者经诱导治疗骨髓达完全缓解后,给予DC-CIK共培养治疗。治疗前后检测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表达、血清IL-2、IL-12、TNF-α、IFN-γ水平及外周血中NKG2D的表达。结果所有患者治疗结束后骨髓均处于完全缓解状态;DC-CIK共培养治疗后,CD3+、CD3+CD8+、CD3+CD5+6/CD1+6高于治疗前(P均<0.05);血清IL-2、IL-12、TNF-α、IFN-γ水平高于治疗前(P均<0.05);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NKG2D阳性表达率为25.41%±8.47%,高于治疗前的8.07%±2.02%(P<0.05)。结论 DC-CIK共培养用于AL化疗后的免疫治疗效果较好,能更有效地清除微小残留病灶,提高外周血中NKG2D的表达,纠正AL细胞对自体NK细胞的免疫编辑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IFN-α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D1α树突状细胞的体内诱导作用。方法在干扰素-α(IFN-α)抗乙型肝炎病毒的同时,采用流式细胞检测技术,检测2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1α树突状细胞状况,观察IFN-α仅治疗前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D1α树突状细胞的变化,同时观察对照组(1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D1α树突状细胞的变化。结果IFN-α治疗组在IFN-α治疗3个月后CD1α树突状细胞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比率增加,对照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D1α树突状细胞差异无显著性。抗病毒治疗组中,治疗后HBV-DNA转阴组CD1α树突状细胞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比率高于未转阴组。结论IFN-α在体内有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树突状细胞的作用,IFN-α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D1α树突状细胞的体内诱导作用可能是IFN-α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一重要免疫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TO)对BXSB狼疮小鼠生存时间、外周血抗dsDNA抗体水平及离体脾脏单个核细胞白细胞介素(IL)-4、干扰素(IFN)-γ分泌水平的影响。方法BXSB狼疮小鼠44只,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予腹腔内注射ATO,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其外周血抗dsDNA抗体水平,并将生存时间作比较;另外,通过体外培养脾脏单个核细胞比较C57和BXSB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分泌IL-4、IFN-γ水平的差异,然后观察ATO对BXSB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IL-4、IFN-γ分泌水平的影响,同时观察ATO对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ATO可延长BXSB狼疮小鼠的生存时间,显著降低其外周血中抗dsDNA抗体的水平;1μmol/L浓度的ATO对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的活性无明显影响:与C57小鼠相比,BXSB狼疮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经有丝分裂原刺激之后分泌IL-4、IFN-γ水平较高,ATO能显著抑制其分泌。结论ATO可延长BXSB狼疮鼠的生存时间,降低其外周血抗dsDNA抗体的水平.提示ATO对BXSB狼疮鼠有一定的治疗作用;ATO抑制该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IL-4和IFN-γ的分泌可能是其发挥治疗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中α干扰素(IFN-α)、白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B(TGF-B)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98例SLE患者(SLE组)及55例健康人(对照组)血清中的IFN—α、IL-10、TGF—β,采用RT—PCR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的IFN—α、IL-10、TGF-β mRNA。结果SLE组血清中的IFN-α、IL-10及PBMCs中的IFN—α、IL-10 mRNA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活动期高于稳定期(P〈0.05);SLE组血清中的TCF—β及PBMCs中的TGF-β mRNA低于对照组(P〈0.05),且活动期低于稳定期(P〈0.05);SLE组血清及PBMCs中的IFN-α、IL-10及其mRNA呈正相关(r=0.80、0.75,P均〈0.05),IL-10、TGF-β及其mRNA呈负相关(r=-0.45、-0.25,P均〈0.05),IFN-α、TCF-β及其mRNA无相关性。SLE组血清及PBMCs中IFN—α、IL-10、TGF-β与其相应的mRNA呈正相关(r=0.90、0.82、0.91,P均〈0.05)。结论SLE患者外周血中IFN-α、IL-10高表达,TGF—β低表达;三者相互作用参与SLE的发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TNF-α、IFN-γ、IL-6水平与慢性病贫血( ACD)的关系。方法选择ACD患者24例( ACD组)、缺铁性贫血( IDA)患者16例( IDA组)、正常健康志愿者16例(对照组),比较各组TNF-α、IFN-γ、IL-6及血清铁( SI)、铁蛋白( SF)、血红蛋白( Hb)、CD8+T细胞比例。分析ACD组TNF-α、IFN-γ、IL-6水平与SI、SF、Hb、CD8+T细胞比例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IDA组Hb、SI、SF及ACD组Hb、SI明显下降(P均<0.05),ACD组SF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IDA组比较,ACD组TNF-α、IFN-γ、IL-6水平明显升高(P均<0.05)。 ACD组TNF-α、IL-6水平与SI、Hb呈负相关(P均<0.05),TNF-α、IFN-γ、IL-6水平与SF呈正相关(P均<0.05)。 ACD组TNF-α、IFN-γ、IL-6水平与CD8+T细胞比例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 TNF-α、IFN-γ、IL-6参与了ACD的发生和发展,是造成并加重ACD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α-干扰素治疗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oll样受体4(TLR4)的表达及血清Thl/Th2型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50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予以普通α-干扰素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月和6月,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TLR4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FN-γ和IL-4水平,并同时检测ALT、HBV DNA水平。结果在治疗3个月和6个月时,早期应答组和无应答组患者血清IFN-γ水平均升高,IL-4水平均降低;两组TLR4水平较治疗前均下降,但应答组患者TLR4下降更明显,有显著性差异(P〈0.05);IFN-γ和IL-4的变化与TLR4的变化无明显相关(P均〉0.05),TLR4与ALT呈正相关(r=0.78,P〈0.01),TLR4的变化与HBV DNA变化无相关(P〉0.05)。结论在干扰素-α治疗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hl/Th2型细胞因子的变化可能与TLR4表达的变化无相关,而对干扰素治疗的疗效可能与TLR4表达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测定 Th1 细胞因子 IFN-γ 、TNF-α和Th2 细胞因子IL-4 、IL-10分析在干扰素α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时诱发甲状腺功能低下后Th1/Th2表达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13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在干扰素治疗不同时间甲状腺激素水平及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IFN-γ、TNF-α、IL-4 、IL-10 mRNA表达水平的相对含量,并与26例青年丙型肝炎患者、15例老年男性患者和20例同期正常体检患者的血清甲状腺激素作对照研究.结果 老年女性组干扰素治疗12 w时与治疗前比较,甲状腺激素减低,TSH升高,T3 、T4 、FT3、FT4降低,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Th1类细胞因子IFN-γ和TNF-α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5),Th2类细胞因子IL-4和IL-10的表达水平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 干扰素α可能通过调节Th1 /Th2平衡导致CHC患者甲状腺功能低下.  相似文献   

14.
研究表明,1型糖尿病(DM)是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多种因素共同参与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以胰岛β细胞选择性破坏为特征。β细胞凋亡是其死亡的主要形式,许多细胞因子参与调控β细胞凋亡。其中以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与B细胞凋亡关系最为密切,下面就其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免疫功能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4例HCC患者、6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23位正常献血员采用双抗体夹心法,一抗为生物素标记的抗IFN-γ、TNF-α、IL-2、IL-4、IL-10、IL-12P70抗体,根据样本的OD值及曲线的斜率计算出细胞因子的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外周血CD3+、CD4+和CD8+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银染法检测T淋巴细胞核仁形成区嗜银蛋白,流式细胞仪测定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黏附单个核细胞CD83及HLA-DR表达。结果 HCC患者血清IFN-γ含量为(4.92±2.15)pg/mL,低于健康献血员(19.16±2.34)pg/mL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1.42±6.86)pg/mL(P〈0.05)。HCC患者IL-2、IL-12P70含量降低,而TNF-α、TGF-β1、IL-4、IL-10含量增高。根据肝癌体积大小对患者分组比较血清IFN-γ水平,随着肿瘤体增大,血清IFN-γ水平下降,调节IFN-γ分泌的IL-12P70水平与IFN-γ的变化趋势一致,但HCC患者血液中都存在IFN-γ。根据甲胎蛋白的水平将未经治疗的HCC患者分成2组,结果提示甲胎蛋白含量高时血清IFN-γ水平下降,调节IFN-γ分泌的IL-12P70水平与IFN-γ的变化趋势一致。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健康献血员相比,HCC患者CD4+T淋巴细胞、CD4+/CD8+比值降低,反映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的AgNORs降低。黏附细胞悬液CD83和HLA-DR表达降低。结论 HCC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与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甲泼尼龙对难治性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患者外周血T辅助(Thelper,Th)细胞活化状态及其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用三色流式细胞分析法对AS患者治疗前后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胞内细胞因子(IFN-γ、TNF-α及IL-4)和Th1、Th2细胞进行分析,同时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IFN-γ、TNF-α及IL-4水平,分析其与临床疗效指标的相关性。结果难治性AS患者外周血Th1细胞百分率及血清IFN-γ,TNF-α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与BASDAI、BASFI、BASMI评分、夜间痛、血沉和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P〈0.05);Th2细胞百分率及血清IL-4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与以上疗效评价指标呈负相关(P〈0.05)。甲泼尼龙治疗后Th1细胞百分率及血清IFN-γ、TNF-α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h2细胞百分率和血清IL-4较治疗前升高。结论难治性AS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存在Th1和Th2细胞平衡偏移,Th1细胞占优势。甲泼尼龙治疗可下调Th1细胞功能,抑制促炎因子IFN-γ、TNF-α分泌,并能显著改善AS患者的关节症状和疾病活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软肝冲剂治疗前后肝硬化(LC)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干扰素-γ(IFN-γ)和白介素18(IL-18)的mRNA表达及分泌水平的变化。探讨软肝冲剂对肝硬化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RT—PCR检测20例正常对照组和25例肝硬化患者软肝冲剂治疗前、治疗2、4、6月后PBMC中TGF-β1、IFN-γ和IL-8的mRNA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PHA体外诱生PBMC培养上清中TGF-β1、IFN-γ和IL-18分泌水平。结果:肝硬化患者PBMC中的TGF-β1 mRNA表达水平及TGF-β1分泌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O.01)。而IFN-β1和IL-18的mRNA表达水平及IFN-γ和IL-18分泌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经软肝冲剂治疗后,TGF-β1 mRNA表达水平及分泌水平逐渐下降,6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但仍高于对照组;IFN-γ和IL-18的mRNA表达水平及IFN-γ和IL-18分泌水平逐渐上升,6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但仍低于对照组。结论:软肝冲剂能通过下调PBMC中TGF-β1 mRNA和上调IFN-γ和IL-8 mRNA表达,对肝硬化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囊虫病患者体内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水平. 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27例脑囊虫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IFN-γ(代表Th1水平)和IL-10(代表Th2水平)两种细胞因子的变化. 结果 24例有细胞因子表达,3例未测出.在24例有细胞因子表达的患者中,7例表达IFN-γ和IL-10两种细胞因子,17例仅表达IL-10. 结论脑囊虫病患者存在Th1/Th2的漂移现象,明显表现为Th2型细胞因子表达,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而体液免疫功能升高,存在Th1/Th2平衡失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分析干扰素α治疗老年慢性丙型肝炎(CHC)时Th1/Th2细胞因子表达的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20例正常对照、54例CHC患者(老年女性组13例、老年男性组15例和中青年组26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IFN-γ、TNF-α、IL-4 、IL-10 mRNA表达水平的相对含量.结果 CHC患者中老年女性组更容易出现Th1类细胞因子IFN-γ和TNF-α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Th2类细胞因子IL-4和IL-10的表达水平无显著变化,与正常对照组、老年男性组和中青年组存在显著差异(P <0.01,P<0.05).结论 干扰素α在治疗老年女性丙型肝炎患者发挥抗病毒治疗作用的同时,能够引起Th1/Th2细胞因子失衡,可能是导致自身免疫疾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柯江维  段荣  江英 《山东医药》2007,47(13):24-25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0例窒息新生儿(实验组)和30例新生儿肺炎、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对照组)血清白介素2(IL-2)、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水平;同时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两组患儿血浆β-内啡肽(β-EP)水平。结果提示窒息缺氧导致新生儿细胞因子紊乱,β-EP可能在细胞因子紊乱的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