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4 毫秒
1.
张瑶 《南方农机》2023,(10):186-188
在“双碳”战略目标提出后,需要明确碳减排发展目标,考虑“双碳”战略实施对农业发展产生的影响,在农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制定完善的发展部署和发展决策。农业发展需要遵循“双碳”原则,明确农业生产绿色导向,促进“双碳”理念的稳定落实。笔者针对“双碳”目标背景下现代农业的困境和出路进行了研究,综合农业发展现状,提出了“双碳”目标下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径。结果表明,我国农业排放未达标,要实现碳中和,必须主动转变农业发展机制,健全发展规划和发展决策,农业发展必须坚持“双碳”方针,实现低碳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战略有力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同时也增加了乡村的碳排放量,阻碍了乡村的绿色低碳发展。如何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又不违背“双碳”目标的实现,是当前乡村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课题组概述了乡村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分析了“双碳”背景下乡村振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乡村振兴在“双碳”背景下构建绿色低碳的发展路径,旨在为乡村振兴绿色低碳发展提供策略,从而为“双碳”目标的实现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双碳目标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庭院循环经济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之一,其能源利用方式和能量流动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文章在黑龙江省抚远市生德库村生产场景下,围绕农业庭院循环经济模式下的能源利用以及碳排放规律开展研究。首先,基于生产场景,设计适用于当地的庭院循环经济供用能模式;其次,基于供用能模式,针对庭院循环经济模式下零碳运行进行研究,提出该模式下的碳排放计算方法;最后,通过算例验证庭院循环经济供用能模式零碳运行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秸秆综合利用减排固碳贡献与潜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提升农业农村减排固碳能力,针对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温室气体排放因子基数不明、底数不清等问题,基于IPCC指南(2006年)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理论框架,构建秸秆综合利用评价方法.明确评价范围与边界,科学核算不同秸秆利用技术的温室气体排放因子,评价秸秆五料化减排固碳底数,基于不同情景预测2030年和2060...  相似文献   

5.
以生命周期法为指导,应用排放系数法对猪粪秸秆好氧堆肥路径下碳排放量进行计算。本文研究的范围包括:堆肥厂内微生物降解活动产生的直接排放;加工设备电力消耗等上游活动产生的间接排放;有机肥作为化肥替代品减排量、土地施用后的土壤碳结合等下游活动减排量。结果表明:项目日处理420吨原料,可生产20吨有机肥,堆肥生物降解过程产生的直接排放为19.26 tCO2e,电力消耗间接排放为17.84 tCO2e,产品作为化肥替代品的减排量为0.87 tCO2e,土地施用固碳量为113.4 tCO2e。生命周期范围内,生产及施用有机肥净碳汇量为77.18 tCO2e,可实现负碳排放,有效提升土壤固碳能力,可为农业减排降碳提供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6.
掌握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规律对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江西省2011~2020年农业数据资料,阐明了江西省农业温室气体(甲烷、氧化亚氮)的二氧化碳排放当量在种植业、养殖业和能源消耗领域的排放水平和时空演变规律;并用STIRPAT模型在多情景模式下模拟分析了江西省在2030年和2060年的减排潜力。结果表明:2011~2020年江西省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3686.91~3967.56万t,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空间上呈现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种植业、养殖业和能源消耗年均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当量占比分别约为71.5%、26.9%和1.6%;种植业中稻田甲烷和农用地氧化亚氮的二氧化碳排放当量的占比分别为72.77%和27.23%;养殖业中动物肠道甲烷、动物粪便甲烷和动物粪便氧化亚氮的二氧化碳排放当量的占比分别为31.53%、43.90%和24.57%。在基准发展模式和低碳发展模式下的预测结果表明,2030年江西省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降幅将达到国家要求,分别为12.66%和14.91%。因此,在满足江西省农业生产目标的基础上,江西省农业的减排固碳应聚焦种植业和养...  相似文献   

7.
张弼程 《河北农机》2023,(7):121-123
低碳农业是践行我国提出“双碳”目标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农业农村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领域。作为中国农业大省,对河南省低碳农业的研究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系统分析相关国内外文献综述,从低碳农业及与之相关理论概念着手,结合河南省这一特定地理区位,通过数据的分析与对比,研究近年来河南省低碳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对河南省进一步探索低碳农业的发展模式,坚持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采用田间试验,对不同保水剂用量条件下冬小麦碳吸收、碳排放、碳成本、碳效率及碳净汇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生产过程中虽然保水剂和各种农资投入会产生一定的碳足迹,但其同时促进了作物生长,提高了作物的干物质量,从而显著提高碳吸收,降低碳成本,提高碳效率和碳净汇。各处理中60 kg/hm2保水剂用量的碳成本最低,较对照减少了25.6%,而其碳效率和碳净汇最大,较对照分别提高了35.3%和30.6%。施用保水剂提高了冬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且以60 kg/hm2保水剂用量效果最佳。相关性分析表明水分利用效率与碳吸收、碳效率和碳净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碳成本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温室效应带来的气候变化正威胁着人类,减少碳排放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从国内外碳排放现状和我国双碳目标出发,阐述了发展碳移除技术的意义。通过对现阶段常用的碳捕集技术深冷法、吸收法、吸附法和膜分离法的简述,分析了各种技术方式的应用条件和优缺点,提出未来采用多技术集成拓展碳捕集应用领域,是提高碳捕集技术经济性和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途径,并对碳捕集工艺设计和捕集方法选用提出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0.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中的能源消耗大户,作业过程中碳排放量大,搞好农机的节能减排对搞好整个农业的节能减排至关重要,意义重...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01—2017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农业相关统计数据,采用碳排系数法对农业碳排放进行测算,并对其EKC检验,运用LMDI模型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农业碳排放与农民人均收入之间呈现"倒U型"EKC曲线关系,拐点出现在2014年左右;农业生产效率是该区域农业碳排放增加的最主要抑制因素;农业生产结构整体上对农业碳排放增加起到促进作用;农业经济水平是农业碳排放增加的最主要驱动因素;农业劳动力规模总体上保持减排效应。针对上述研究结论,对长江经济带农业低碳绿色发展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努力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不断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积极推动农业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建立健全农业碳减排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12.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农村既是能源消费者,也是能源生产者;既是污染物排放源,也是污染物消纳地。发展农村能源,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不仅能够缓解国家能源压力、优化能源结构、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而且有效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农村节能减排  相似文献   

13.
根据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数据,农业污染是污染物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资源型城市由于其前期的粗放式发展给当地的农村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农业污染减排是打造生态文明的重要战场,目前,农村环境污染源主要包括农业生产污染、农村生活垃圾污染、城镇垃圾向农村转移垃圾污染以及工业污染。形成原因主要包括法律体系缺失、行政管理体制不完善、村民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乡镇企业缺乏一体化运行发展以及卫生保洁市场化机制不完善等。提出如下建议:完善农业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构建农业农村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提高农民环保意识以及卫生保洁的市场化机制。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向世界作出"3060"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庆元作为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绿水青山指数"排名全国第一,是最有条件践行这一承诺并率先实现"双碳"目标的县域之一。庆元县积极开展"双碳"路径研究,借助政策、技术、数字等多元赋能,通过打造低碳能源、低碳生活和低碳场景等方式,全面助力乡村"富美"建设,探索出一条完成"双碳"目标环境下"可实施、可推广、可复制、可示范"的百村振兴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
绿色种养循环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重要举措,通过粪肥还田再利用,减少化肥施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民的种植收益和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助力乡村振兴。丹阳市是畜牧养殖大县,通过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提高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提高土壤固碳增汇的能力,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相似文献   

16.
正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启动仪式在北京、上海、湖北三个会场同时举办,三地连线共同启动上线。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制度创新,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首批纳入碳市场覆盖企业的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我国碳市场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市场。  相似文献   

17.
《农业工程》2010,(11):384-384
近年来,面对能源需求与资源环境保护的突出矛盾,发展可再生、清洁、环保的新能源已经成为我国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农业和农村作为我国清洁能源生产与消费的重要领域,对国家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举足轻重。开发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风能、地热能等,已经成为农业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为了加强学术交流,提升我国清洁能源开发和利用的水平,展示相关科研成果,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的发展,《农业工程学报》、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村能源工程专业委员会将共同组织召开“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学术研讨会”。会议将围绕太阳能  相似文献   

18.
节能减排是缓解能源约束、减轻环境压力、保障经济安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任务。农业、农村的节能减排是国家节能减排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借鉴美国农业节能减排领域的作法,提出符合我国农业农村实际情况的建议,进一步推进我国农业机械化节能减排取得新成效。  相似文献   

19.
杨蕊菲 《湖南农机》2016,(4):133-135
运用南昌市2003~2013年主要农业经济作物、农业投入等统计数据,对该市的农田生态系统进行碳源/汇估算,并将各类具体因素与碳排放量及碳吸收量用SPSS17.0做相关性分析,得到以下结论:近年南昌市的碳排放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从2003年的713万t增加至2013年的909万t,播种面积及化肥使用量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并与其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南昌市碳吸收量总体呈现稳步增加状态,从2003年的118万t增加至2013年的226万t,稻谷、花生和豆类等农作物产量是碳吸收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碳足迹呈现平稳下降趋势,可见南昌市农田系统种植结构是有利于增强农田系统谈吸收功能稳定增长趋势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近年来,我国为解决严峻的碳排放问题,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方法】课题组从原理、应用及意义三个方面对农业废弃物基料化利用及新型基质种植技术进行了介绍,并明确提出未来农业废弃物基料化利用及新型基质种植技术的发展存在规模化问题、经济问题和政策环境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及科研人员共同合作才能逐步解决。【结果】1)保证泥炭地的碳汇对于实现“双碳”目标有绝对重要的意义,对农业废弃物进行基料化利用替代传统泥炭基质,可以显著减少泥炭的开采,保证泥炭地的自然碳汇;2)对农业废弃物进行基料化利用不仅可以减少其他基质材料资源损耗,还能减少秸秆类废弃物燃烧导致的污染排放,而新型基质种植技术的发掘可以显著增加绿色植物种植面积,助力实现人工碳汇。【结论】未来,可以尝试建立“农业废弃物—基料化利用—植物种植—农业废弃物”的近闭环系统,不断克服技术难点、体系问题、规模化问题和政策环境等方面的挑战,以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