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张艳清  李丽娟 《中国校医》2010,24(7):543-544
目的了解玉林师范学院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健康教育需求,评价健康教育效果,为制定该校健康教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健康教育开展前后抽取860名大学生匿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大学生对蚊虫叮咬不能传播艾滋病的知晓率从41.69%提高到72.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3.18,P〈0.01);大学生对及早治愈性病可预防艾滋病和洁身自爱是预防艾滋病的主要措施的知晓率仍较低,分别为67.47%和68.92%。大学生现有艾滋病知识来源主要是网络(68%),希望获得艾滋病知识的途径是学校健康教育(71%)。结论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掌握不全面,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力度应加强。广播、网络等宣传媒介可提高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识,可作为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2.
滨州市某高等学校学生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生对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和传播途径的认知情况,评价在大学生中实施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2005年3~10月,随机整群抽取滨州职业学院在校大学生进行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并在教育前后进行有关知识的问卷调查。[结果]健康教育前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的知晓率在50%以上的仅有4项,健康教育后各项知识的知晓率均在50%以上;健康教育后与健康教育前比较,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均有明显提高(P〈0.01)。[结论]开展以学校为中心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
肖青  李祖媛  蒋婷 《中国校医》2012,26(3):183+185-183,185
目的了解师范大学新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现状,艾滋病健康教育需求情况,为有效进行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和研究预防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探讨切实可行的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模式。方法在广西某师范大学大一新生中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利用自行设计问卷对756名新生进行匿名自填方式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新生艾滋病基本知识总知晓率为78.79%,新生既往获得的艾滋病知识信息来源依次为报刊书籍、广播电视、课堂教育等。来源于学校健康教育的相对较少,大多数学生对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有强烈需求,希望在大学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最佳方式为专题讲座(83.27%)。其中板报、展板定期宣传(34.29%),学校网络和广播(30.90%),新生对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内容需求基本相似,但对健康教育的方法有不同选择。结论在大学新生中进一步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是必要和有效的,应在大学校园中开展内容全面、形式多样的艾滋病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湛江市某高校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结合2007年世界艾滋病日开展大型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大学生预防艾滋病认知水平,并评价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效果。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分别在健康教育前后抽取大学一年级学生447名和637名进行调查。结果健康教育后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改善明显,艾滋病总知识知晓率从86.8%提高到91.0%,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艾滋病非传播途径“蚊子叮咬”及“共用浴缸、游泳池”答对率分别从71.6%和67.8%提高到80.8%和74.7%,对性病患者和同性恋患者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性认知,健康教育前后认知率分别从63.5%和73.4%提高到71.9%和84.9%,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为态度方面改善有限,且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教育后,有88.4%的学生对艾滋病病人持同情、理解态度,只有22.5%学生支持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做好保密工作,愿意与艾滋病病人一同工作、学习的只有57.9%。有97.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却只有72.8%的学生愿意向其他人宣传预防艾滋病知识。除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新闻媒体外,他们希望通过讲座/会议和医生/护士等途径获取更多的相关知识。结论本次大型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效果明显,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有一定幅度提高,但需要进一步做好相关态度转化。  相似文献   

5.
广州市外来务工人员艾滋病干预效果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索在外来务工人员中有效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方法并评价其效果。方法在基线调查基础上,对干预对象采取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1个月后通过问卷调查,对预防艾滋病的知识、态度、行为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后在艾滋病传播途径方面的知晓率有所提高,其中对蚊虫叮咬不会传染艾滋病(干预前为32.9%,干预后为53.3%)、安全套能降低感染性病艾滋病的危险(干预前为45.0%,干预后为60.1%)的知晓率明显提高;在态度方面干预后有显著改变(P〈0.05)。结论掌握安全性行为的观念和技能是外来务工人员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宣传前后建筑工地农民工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态度的改变,分析其感染的风险因素,探索在建筑工地开展艾滋病防治宣传的模式。方法整群抽取10个建筑工地作为宣传对象。采用多部门合作、形式多样的宣传模式。在宣传前和宣传后各从5个建筑工地分别随机抽取了210人和151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对象平均受教育的年限分别为8.22和8.63年,干预前,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总知晓率较低(57.8%),日常接触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仅41.7%,10.5%的发生过商业性性行为,而这部分人群中59.1%的在发生性行为时从不使用安全套。宣传干预后,总知晓率显著提高,日常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由41.7%提高到75.2%(P〈0.01)。90.9%的人表示喜欢这种宣传与干预模式。结论多部门合作、多种形式开展宣传与干预的模式对建筑工地流动人口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路亮  王黎  徐丹  汤雪琴  付玲 《职业与健康》2013,(19):2455-2458
目的了解南昌市在校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状况及对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的建议与需求,为开展相关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在8所高校内,根据年级与专业进行整群抽样,共抽取2192名大学生参与艾滋病知识及需求问卷匿名调查。结果收集有效问卷2060份,调查对象平均年龄(19.5±1.3)岁,农村生源占50.0%,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60.3%,来自于农村、接受过艾滋病学校教育以及对艾滋病知识感兴趣的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相对较高;67.4%的学生对学校开展的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并不满意,主要问题包括:过于简单肤浅(32.9%)、缺乏吸引力(17.4%)、没有真实感(17.3%)、缺乏趣味性(32.6%)、不具备参与性(25.O%)、宣传频率低(19.4%);大学生最愿意接受的宣传教育形式排在前3位的是观看影片(45.8%)、专家讲座(43.7%)和感染者亲身经历分享(43.1%);大学生最愿意寻求帮助的对象为专业医生(44.9%),形式为保密的电话咨询、专业机构咨询和互联网咨询。结论学校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宣传教育工作存在形式和内容上的不足,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为平台,对外来育龄妇女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提高外来育龄妇女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水平以及对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的知晓率和接受意愿,改变其相关行为以减少感染艾滋病的风险。方法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外来育龄妇女实施基线调查。然后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与相关行为干预,1年后,采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干预后调查。比较干预前后被调查对象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VCT相关知识和意愿的变化,以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外来育龄妇女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均高于干预前;HIV感染的意识为4.8%,较干预前明显升高(P〈0.05);最近一个月安全套经常使用率上升为12.8%:VCT知晓率、检测地点回答正确率和检测意愿显著上升,分别为:64.8%、69.1%和82.8%。结论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为平台的干预研究提高了外来育龄妇女的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安全套使用率、VCT相关知识和意愿。因此.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开展艾滋病预防干预是控制外来育龄妇女感染艾滋病有效的、可行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杭州市开发区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知识的认知程度,评价对流动人口实施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为对流动人口实施艾滋病干预决策提供参考。方法 对开发区流动人口开展多种形式有关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包括艾滋病防治知识讲座、宣传版面展示、提供咨询、发放宣传资料、免费提供安全套等形式,在健康教育前后对流动人口进行问卷调查,对其健康教育前后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程度进行比较。结果 被调查人员对问卷中13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除“输血会传染艾滋病”健康教育前后没有统计学差异外,其他12项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健康教育后被调查对象对待艾滋病病人的态度与健康教育前比较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改善(P〈0.05)。健康教育后被调查对象“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国家针对艾滋病的四免一关怀政策”两项知识的知晓率仍低于50%;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态度正确率也低于50%。流动人口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途径主要为电视(78.20%)、报纸和杂志(65.92%),喜欢的宣传方式主要为电视(58.13%)、报纸、杂志等(43.08%)。结论 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的认知程度,但被调查对象对艾滋病部分知识认知程度仍很低,应继续有针对性的加强该人群的艾滋病相关知识教育。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男大学生艾滋病(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多元参与式健康教育模式。方法以前期调查研究为基础,在全校范围开展干预活动涉及网络教育、专家讲座、艾滋病知识进寝室、现场宣讲和同伴教育大赛等内容。干预前后分别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本次干预对男大学生艾滋病和男性同性恋部分知识知晓率提升和态度改变显著(P<0.05)。干预前有70.4%的人认为HIV可通过共用牙刷或剃须刀传播,干预后有81.2%的人同意这一观点。干预前有54.7%的人认为同性恋不是一种病,干预后有66.4%的人同意这一看法。结论在大学生中,尤其重点针对男大学生开展艾滋病多元参与式健康教育活动能有效提升和改善男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和态度,值得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分析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对艾滋病认知的现状及健康教育干预效果,为高校开展相关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西安某所高职院校的女大学生进行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干预,通过选修课和专题讲座的方式阶段性进行,为期6个月,共3次.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在干预前(950份)和干预后(902份)进行问卷调查,获得认知现状并评估干预效果.结果 健康教育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女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概念的掌握显著增强(95.9%vs 83.0%,χ2=77.486,P<0.01),对高温消毒杀灭艾滋病病毒的知晓率明显提高(90.6%vs.73.6%,χ2=86.838,P<0.01),对安全套预防的知晓率明显提高(85.6%vs 58.7%,χ2=159.382,P<0.01);干预后,对艾滋病各种传播方式的知晓率均显著提高(均P<0.01),对不会感染艾滋病方式的知晓率也均显著提高(均P<0.01);但是,女大学生对艾滋病病人的认知和态度在干预前后并无显著性改变(χ2=1.742~2.817,均P>0.05);有60.3%的女大学生仍然希望通过专业人员知识讲座和选修课的形式获取艾滋病相关健康知识.结论 健康教育可显著提高女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高校应依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做好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2.
了解江苏省青年学生防艾知识现状及艾滋病教育效果,探索提升防艾意识的有效措施,为进一步深入开展高校防艾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从江苏省6所防艾试点高校中随机整群抽取3 422名青年学生,开展艾滋病视频播放与防艾处方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比较教育前后知识、态度的改变情况,从而评价健康教育效果.结果 教育后“国八条”总体知晓率从69.1%上升到82.2%(x2=147.335,P<0.01);各个条目的上升幅度介于3.8~ 16.6百分点之间.学生认为“学校讲授艾滋病相关知识较为重要”“怀疑被染了艾滋病病毒会马上做抗体检测的意愿”及“发生性行为时,避孕套会一直使用的意愿”分别从干预前的91.53%,88.5%及56.37%上升到干预后的94.99%,92.8%及60.92%(x2值分别为31.151,34.895,20.862,P值均<0.01).结论 江苏省青年学生防艾知识、态度有待提高,艾滋病视频播放与防艾处方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取得了显著效果,可在高校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校外青少年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利用大学生爱心大使队伍,采取参与式方法向校外青少年传播艾滋病预防知识。并于干预前后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干预后校外青少年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率显著提高,总知晓率由干预前的19.0%,提高到干预后的55.0%(P0.01)。其中对"共用注射器可能感染"、"不使用安全套性行为增加风险"、"母婴会传播艾滋病"在干预后知晓率均达到90%以上。干预后"提供艾滋病病毒自愿咨询检测服务地点"、"可以得到免费安全套地点"显著提高,分别由9.0%提高到22.0%(P0.01)和由8.0%提高到70.0%(P0.01)。结论利用爱心大使向校外青少年传播预防艾滋病知识具有明显效果,应予以借鉴。需加强艾滋病相关服务的的宣传,提高利用度。  相似文献   

14.
某高校大学新生艾滋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索适合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的健康教育模式及途径,为有效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在高校的流行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某高校选修和未选修健康教育课新生各900人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干预前后大学新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状况。结果实验组AIDS相关知识知晓率从干预前的71.7%提高到干预后1个月、8个月的95.0%和95.5%,干预前、后及与对照组(80.6%)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正向态度率从干预前52.2%提高到干预后1个月、8个月的66.4%和67.7%,干预前、后及与对照组(57.7%)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正向行为率从干预前70.0%提高到干预后1个月、8个月的80.0%和80.2%,干预前、后及与对照组(71.5%)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高校艾滋病防治应以大一新生为重点,强调性行为、性道德教育,专题授课、播放VCD、图片展等健康教育模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吴琳  徐静静 《中国学校卫生》2022,43(10):1484-1487
目的 分析高校实施艾滋病防控综合干预策略的效果,为进一步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实践和促进健康教育行为改变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18年9月在干预前分别选取成都市某高校(2018年9月开始实行大学生艾滋病“3+2”干预策略)582名新生和590名大四学生为研究对象,并于2022年3月对2018级577名学生进行跟踪调查。通过问卷的方式,比较综合干预前后大学生艾滋病防控知识掌握情况。结果 相对于干预前,综合干预策略的实施深化了大学生对艾滋病传播途径、危害性、自我保护和关爱艾滋病患者意识的认识,全部15个问项的知晓率均显著高于干预前(P值均<0.01),其中13个问项的知晓率高于80%(10个问项的知晓率高于90%)。相对于对照组(2018年的四年级学生),14个问项的干预后知晓率有显著提高,其中知晓率超过90%的问项数从1个提高到10个。结论 艾滋病防控综合干预策略在提升大学生艾滋病防控知识知晓率过程中有明显干预效果。在宣传教育策略中应增加低年级学生教育强度,以及艾滋病相关的医学知识和正确对待艾滋病的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淮南市中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检验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活动效果,为相关部门开展中学生防艾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随机抽取淮南市3 000名中学生进行艾滋病相关健康教育干预,并在干预前、后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淮南市中学生主要通过电视、网络和书籍等途径获取艾滋病相关知识;经过对其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艾滋病相关知识总体知晓水平从干预前的44.1%提高到干预后的86.0%,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采取干预措施后,学生们除“是否对艾滋病感到恐惧”外其它方面态度均得到明显正向转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通过对中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其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率和对待艾滋病的态度得到明显正向转变,提高了中学生对艾滋病的认识;学校应加强对学生艾滋病相关危险行为的预防宣传,同时做好心理教育工作,减轻学生对艾滋病的恐惧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大学新生关于艾滋病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测试分层逐步推送的网络模式进行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入学的同一批预科生作为调查对象,在新入学不久,实施艾滋病知识宣传教育前调查1次,在教育后调查1次,两次调查共收集到关于艾滋病知识问卷调查表1 992份和1 986份。结果 对艾滋病是传染病、输入带有艾滋病病毒血液能否被感染、多性伴侣会增加HIV感染率等艾滋病一般知识知晓率在受教育前后平均值为92.47%和99.1%(χ2=6.22,P<0.05)。但对于目前艾滋病能否治愈、是否有预防HIV感染疫苗、HIV感染患者未发病时是否具有传染性等知识,在受教育前后的知晓率平均值为52.97%和91.53%(χ2=37.98,P<0.05)。经新模式教育后,关于艾滋病知识的正确认识率都有极大提高,基本达到90%以上。对艾滋病的态度方面,愿意和艾滋病携带者一起生活和学习的不到50%,经教育后也不超过55%。值得警惕的是“恋爱前询问对方是否携带HIV”和“恋爱前告诉对方自己是否携带HIV”两项在教育前分别是32.7%和22.3%,经教育后也只有41.7%和32.6%。结论 分层逐步推送的网络教育模式能极大地提高大学生对艾滋病的正确认知。  相似文献   

18.
高唐县长途卡车司机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长途卡车司机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及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干预的效果,以期对预防艾滋病工作提供借鉴。[方法]2005年2~12月,在高唐县对时风集团部分长途卡车司机进行调查与健康教育干预,并评价干预效果。[结果]艾滋病基础知识知晓率干预前为56.41%,干预后为80.53%(P<0.01),10项基础知识的知晓率干预后均高于干预前(P<0.01)。干预前后调查对象对不洁性行为可以传播艾滋病的知晓率均在90%以上;对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均较低,干预后均有明显的提高(P<0.01)。干预前,调查对象对艾滋病存在恐惧心理,干预后对艾滋病病人或HIV感染者的态度均有所好转(P<0.01)。[结论]对长途卡车司机进行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干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铁路客运乘务员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评价健康教育干预的效果。[方法]2008年在济南铁路局抽取596名客运乘务员进行艾滋病知识的培训干预,于干预前后分别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596人,68.46%希望获取艾滋病的预防知识,16.61%希望获取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知识,14.93%希望获取艾滋病表现症状及治疗知识;艾滋病预防信息59.23%从电视获得。认为应该允许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继续工作者所占比例,干预前为83.39%,干预后为89.43%(P〈0.01);表示愿意与感染HIV或患艾滋病的朋友继续交往者所占比例,干预前为71.14%,干预后为78.69%(P〈0.01)。健康教育后,调查对象绝大部分知道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艾滋病,其中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等7个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干预后均高于干预前(P〈0.01或〈0.05)。[结论]对铁路乘务员开展艾滋病知识的健康教育干预,对于提高他们的艾滋病知识水平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海盐县各类普通人群开展预防艾滋病知识宣传,评价健康教育效果。方法应用多种宣传形式对各类普通人群进行预防艾滋病知识宣传,开展健康教育干预,在干预前和干预后,用无记名问卷进行两次随机抽样调查。结果健康教育干预后,增加了各类人群从各种途径获取艾滋病知识的频次。对艾滋病可通过“性接触传播、经血传播、母婴传播”3种传播途径的知晓率和对“握手”、“共同进餐”、“共用浴缸、游泳池”,“蚊虫叮咬”等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均有大幅度的提高(P值均〈0.01)。对预防艾滋病经性接触传播措施的知晓率,对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态度,干预后也有一定幅度的提高。对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和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了解情况,干预后比干预前有明显提高(P〈0.01)。结论开展预防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干预,取得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