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摘要] 目的 研究姜黄素PLGA-TPGS纳米粒(Curcumin-loaded PLGA-TPGS Nanoparticles,CPTN)在小鼠体内的分布及对肝脏的靶向性。〖HTH〗方法 经小鼠尾静脉注射CPTN和姜黄素溶液(Curcumin solutions,CS),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时间时姜黄素在小鼠血浆、肝、心、脾、肺、肾中的浓度。用靶向指数(targeting index,TI)、选择性指数(selective index,SI)、相对靶向效率(relative targeting efficiency,Re)和靶向效率(targeting efficiency,Te)4个指标全面评价CPTN对肝脏的靶向性。〖HTH〗结果 CPTN组1、2、4 h时肝内药物浓度远高于血浆、脾、肺(P<0.05)和心、肾(P<0.01),药物持续作用时间明显长于CS组;TI和SI值均>1(SI在0.08 h和0.5 h除外),CPTN在肝中的AUC是CS在肝中AUC的31.6倍,且CPTN组的Te值均>3。〖HTH〗结论 CPTN对肝脏有良好的靶向作用。  相似文献   

2.
【立论依据】 肝纤维化及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的最终共同转归,减缓或阻止肝纤维化进程是重要的治疗对策,开展抗纤维化治疗有重大意义。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是肝纤维化时ECM的主要来源细胞。因此,肝纤维化的主要效应细胞HSC成为抗纤维化治疗的“靶细胞”。临床上常用的水飞蓟素制剂为国产益肝灵片或德国进口的利肝隆胶囊剂,但由于水飞蓟素的低溶解性问题影响了其临床疗效,可采用固体脂质纳米粒(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 SLN)来提高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增加靶向性。本实验旨在探讨不同粒径分布的水飞蓟素固体脂质纳米粒载药体系的肝靶向性,并探讨水飞蓟素在TGF-β1刺激HSC-T6增殖中对TGF-β1/Smads信号转导通路的作用。 【设计思路】 (1)通过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水飞蓟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工艺并探讨粒径与靶向性之间的相关性;(2)体内实验观察该载药体系对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3)探讨水飞蓟素的抗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 【实验内容】 以水飞蓟素为模型药物,制备固体脂质纳米粒,通过处方优化制备合适粒径的SIL-SLN并具备较好的趋肝性;复制肝纤维化动物模型,比较SIL与SIL-SLN的治疗作用;体外培养大鼠肝星状细胞评价细胞增殖情况;进行细胞凋亡与相关蛋白的表达的检测。 【材料】 AnnexinV FITC 试剂盒;ALT、AST试剂盒、TGF-β1、Smad2/3、Smad7等抗体。 【可行性】 前期采用Box-behenken效应面实验设计优化了水飞蓟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处方,并对所制备的固体脂质纳米粒进行了形态表征,结果显示所制备的固体脂质纳米粒平均粒径在230 nm左右,为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创新性】 (1)构建不同粒径分布的固体脂质纳米粒载药体系,考察粒径与静脉注射吸收程度的相关信息,探讨肝靶向的影响因素。(2)研究载药固体脂质纳米粒在肝星状细胞的转运机理以及细胞转运与靶向性的内在联系,并通过药效学实验和分子水平检测进行验证,为中药抗肝纤维化药物新剂型开发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水飞蓟素PLGA肠溶纳米粒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方法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大鼠灌胃市售制剂水飞蓟素片益肝灵片与水飞蓟素PLGA肠溶纳米粒后的血药浓度,并采用3P97药代动力学软件处理数据.结果 在25.3~5 051.0 ng/mL范围内,水飞蓟宾血药浓度呈线性关系,r=0.999 9,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8.5%;灌胃给药水飞蓟素PLGA肠溶纳米粒后,药-时曲线符合二室模型,药代动力学参数Cmax为(2 255.84±315.44)ng/mL,t1/2p为(13.85±2.29)h,相对益肝灵片的生物利用度为126%.结论 本方法准确、简单、专属性好,适合大鼠血浆中水飞蓟素PLGA肠溶纳米粒药代动力学学研究.水飞蓟素PLGA肠溶纳米粒提高了口服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4.
磁性药物纳米粒在体内的靶向分布及其对肝癌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磁性药物纳米粒在体内的靶向分布及其对肝癌的疗效研究。方法 将磁性药物纳米粒经肝动脉注入患有植入性肝癌的小鼠体内。结果 经过外部磁场的诱导 ,磁性药物纳米粒在肝脏肿瘤部位积聚 ,在正常肝组织和肺组织中显著减少 ,在肾脏、心脏、脾脏、小肠及胃中持续维持低水平。纳米粒能够选择性分布在肿瘤组织中。结论 利用磁性纳米粒以提高肝癌的治疗效果 ,减少药物对重要器官的副作用是很有发展潜力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槲皮素脂质体纳米粒在大鼠体内分布情况。方法采用SD大鼠,随机分为槲皮素对照组(n=25)和槲皮素脂质体纳米粒实验组(n=25),分别给予尾静脉注射槲皮素悬浊液和槲皮素脂质体纳米粒悬浊液,于一定的时间点采集大鼠血液及主要脏器,使用HPLC法测定其槲皮素的浓度。结果实验组大鼠肝脏的槲皮素的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呈缓慢下降趋势。结论槲皮素脂质体纳米粒具有良好的肝靶向性,并证实其有一定的缓释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水飞蓟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载药机制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膜滤法和凝胶柱色谱法对不同方法制备的水飞蓟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载药形式进行研究。结果 采用不同的制备方法以及不同分散溶剂均对纳米粒的载药形式有较大的影响,冷压一匀质法制备的纳米粒药物以包裹或吸附的形式存在,以无水乙醇为分散溶剂时,药物以包裹为主;热融一匀质法主要形成以脂质为核、药物吸附于表面的纳米粒。结论 不同制备方法对水飞蓟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载药形式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7.
白蛋白阿霉素磁纳米粒在大鼠体内的生物分布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观察白蛋白阿霉素磁纳米粒肝动脉给药与肝动脉给予高剂量的游离药物在体内生物分布上的差异。通过直接测量组织中阿霉素的浓度,进一步证实白蛋白阿霉素磁纳米粒的靶向性。方法:大鼠正中开腹,胃十二指肠动脉插管。实验组:肝动脉注射白蛋白阿霉素磁纳米粒(相当0.5mg/kg阿霉素)左肝外叶应用磁场30min,磁场去除后,动物处死。对照组:肝动脉注射10倍于实验组剂量的阿霉素(5mg/kg),30min后处死。动物处死后,取靶区肝组织、非靶区肝组织、心、肾、脾和肺捣碎、匀浆,用乙醇提取法提取阿霉素,用荧光光度计测量。结果:实验组左肝外叶应用磁场30min,磁区肝组织阿霉素的浓度较非磁区肝组织的阿霉素浓度明显升高,磁共肝组织阿霉素浓度为非磁区肝组织的2.6倍,对照组靶区肝组织和非靶区肝组织的阿霉素浓度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和心和肾组织的阿霉素浓度平均为实验组的9倍以上,脾为4.6倍,肺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而对照组靶区肝组织的阿霉素只有磁区肝组织阿霉素浓度的1/4。实验组心、肾、肺和脾组织与靶区肝组织阿霉素浓度的比值大大低于对照组。结论:通过纳米粒加磁场的方法从肝动脉给予阿霉素在靶区产生的药物浓度比肝动脉给予10倍剂量的游离阿霉素在靶区产生的药物浓度高3倍。而在心、肾和脾的阿霉素浓度比对照组大为降低。另外,实验组心、肾、肺和脾组织和与靶区肝组织阿霉素的比值比对照组明显降低,其意义若在靶区产生同样的阿霉素的浓度,实验组肝外脏器的阿霉素浓度将大大降低对照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O-羧甲基乳糖酰化壳聚糖-聚乳酸阿霉素纳米粒在大鼠体内的靶向性。方法全部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30只,A组:游离阿霉素组;B组:O-羧甲基壳聚糖聚乳酸阿霉素组;C组:壳聚糖-聚乳酸阿霉素纳米粒组;D组:O-羧甲基乳糖酰化壳聚糖-聚乳酸阿霉素纳米粒组;经舌静脉,按分组分别注射;取全血、心、肺、肝、脾、肾。全血制成血浆,器官组织制成匀浆,盐酸乙醇法提取阿霉素,用荧光光度计测量。结果静脉注射同等剂量、不同剂型的阿霉素药物后,半乳糖化修饰后纳米粒的肝靶向性明显增强,肝外器官的浓度明显降低。结论O-羧甲基乳糖酰化壳聚糖-聚乳酸阿霉素纳米粒对正常大鼠肝脏具有明显的靶向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槲皮素肠溶PLGA纳米粒各肠段的吸收特性.方法 采用高压均质法结合复乳-溶剂挥发法等方法制备槲皮素PLGA纳米粒,进行纳米粒形态学分析与粒径考察及包封率的测定,并优化制备工艺;考察药物在人工胃液、人工肠液不同介质中的槲皮素PLGA纳米粒的释放度;分别以Eudragit L100、Eudragit L100-55、Eudragit S10、HP55、HP50等肠溶包衣材料与PLGA以一定比例量制备槲皮素纳米粒,比较粒径、包封率,筛选肠溶材料及制备方法;分别于人工胃液及人工肠液中测定不同槲皮素肠溶PLGA纳米粒释放度,与槲皮素PLGA纳米粒比较;从吸收部位、药物质量浓度、灌流速度三个方面对槲皮素肠溶PLGA纳米粒的各肠段吸收特性进行考察.结果 5种不同肠溶包衣材料与PLGA以一定比例量制备槲皮素纳米粒的包封率、粒径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PLGA浓度为100 mg/mL和50 mg/mL时析出大颗粒沉淀;在人工肠液中的槲皮素PLGA纳米粒释放度明显高于人工胃液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人工肠液中的槲皮素PLGA纳米粒释放度为(84.6±9.8)%,明显高于人工胃液中的(64.7±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1,P<0.05);质量浓度为1μg/mL时,药物吸收速率常数为(6.6±1.6)Ka/h,质量浓度为10μg/ml时,药物吸收速率常数为(3.5±1.5)Ka/h,质量浓度为20.0μg/mL时,药物吸收速率常数为(2.0±0.4)Ka/h,十二指肠、空肠中的药物吸收速率常数为(7.5±2.5)Ka/h,回肠、结肠中的药物吸收速率常数为(2.7±1.4)Ka/h;灌流速度为0.2 mL/min时,药物吸收速率常数为(15.5±3.5)Ka/h;灌流速度为0.8 mL/min时,药物吸收速率常数为(26.5±1.7)Ka/h;药物吸收速率在质量浓度10~20μg/mL范围内出现了自身浓度抑制;在十二指肠、空肠的药物吸收速率常数明显高于回肠、结肠段,且药物吸收速度常数随着灌流速度的增高而逐渐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制备槲皮素-聚乳酸-羟基乙酸(QC-PLGA)纳米粒可显著提高抗肿瘤的缓释作用,在质量肿瘤切除术后残留癌灶方面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制备黄芩素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并对其理化性质、体外释药以及体外角膜细胞相容性进行研究。[方法]使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黄芩素PLGA纳米粒,评价其性质和体外缓释效果,主要包括:纳米粒粒径,纳米粒包封率,药物载药量和体外缓释曲线等。采用细胞增殖实验评价黄芩素PLGA纳米粒的细胞毒性。[结果]黄芩素PLGA纳米粒粒径(92.5±2.35)nm、Zeta电位(-21.1±2.5)mV、包封率(92.5±2.35)%、载药量(23.12±1.45)%。体外缓释实验提示:突释阶段黄芩素释放率在1 d内达(8.37±0.31)%,缓释阶段纳米粒可稳定释放,在10 d时释放达(51.30±0.50)%,细胞增殖实验提示黄芩素PLGA纳米粒对细胞体外生长无不良影响,细胞相容性好。[结论]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的黄芩素PLGA纳米粒具有良好的缓释效应和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相似文献   

11.
王芳侠  陈赞民 《中国热带医学》2007,7(8):1433-1433,1448
目的 建立测定1,4-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肠溶片中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 以C18(4.6mm×250mm,5μm)色谱柱,以缓冲溶液(取甲酸铵5.8g和辛烷磺酸钠1.0g,加水1 000ml溶解,用甲酸调Ph值至2.6)-甲醇(75:2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60rim;流速为1ml·min^-1,柱温30℃.结果 1,4-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在322.51~1209.4μm/ml^-1浓度范围内与其相应的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1856.3X+119.06(r:1.0000.n:12).精密度试验RSD为0.57%(n=6),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2%,RSD为0.51%(n=9).结论 所建立的HPLC方法灵敏、准确、重现性好,操作简便,可有效测定1,4-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肠溶片的含量.  相似文献   

12.
蒲月英  张万超  何文富 《西部医学》2012,24(1):94-95,97
目的观察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不稳定心绞痛78例随机分成A、B两组,均常规给予硝酸酯类、ACEI类、钙拮抗剂或β受体阻滞剂治疗,A组在上述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拜阿司匹林100mg每天1次;B组在A组治疗基础上加服氯吡格雷75mg每天1次及阿托伐他汀10mg每晚1次,疗程均为4周。结果 A、B组总有效率分别为52.6%、8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B组发生急性心脏事件及再入院情况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确切、安全,能减少再入院率及急性心脏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标准桃金娘油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峰  吴宗强 《四川医学》2009,30(4):539-540
目的探讨标准桃金娘油肠溶胶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疗效。方法10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A组(实验组),B组(对照组)。分别口服标准桃金娘油肠溶胶囊及氨溴索片,观察相关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A组用药后PaO2。PaCO2改善及临床症状消失及好转明显优于B组(P〈0.05),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少。结论A组在疗效上明显优于B组,标准桃金娘油肠溶胶囊是值得推荐的治疗呼吸道炎症的良效药物。  相似文献   

14.
制备了氧化苦参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OM-PBCA-NP),采用透析法观察OM-PBCA-NP体外释药行为,通过小鼠尾静脉注射氧化苦参碱溶液(OM-SOL)和OM-PBCA-NP,考察两种制剂在血液和肝脏中的分布。结果表明,氧化苦参碱溶液在体外4 h内已释放完全,而OM-PBCA-NP 4 h仅释放出总药量的36.73%;OM-PBCA-NP与氧化苦参碱水溶液小鼠静脉注射后在肝脏中的AUC之比为8.338。结果表明,OM-PBCA-NP不仅可以缓慢释药,而且具有一定的肝靶向性。  相似文献   

15.
刘铁刚 《当代医学》2022,28(6):66-69
目的 分析胃苏颗粒联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128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各64例.对照组采用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治疗,研究组采用胃苏颗粒联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治疗,比较两组胃黏膜功能[胃泌素(GAS)、胃蛋白酶原Ⅰ(P...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考察杠柳毒苷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静脉注射杠柳毒苷后,组织样品中杠柳毒苷的质量浓度。结果 大鼠iv杠柳毒苷0.74 mg/kg,2、10、20 min后肝中杠柳毒苷的质量浓度分别为(2.447± 0.687)、(0.631±0.272)、(0.292±0.228) μg/g,在肝中最高,其次是肾、心、肺、脾和脑。结论 杠柳毒苷静脉注射后,在大鼠体内分布迅速,主要分布于肝、肾和心中。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加替沙星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并对其肝损害模型大鼠体内过程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健康和肝损害造模大鼠口服20m g/kg加替沙星后5m in、15m in和4h测定各组织药物浓度,大鼠口服加替沙星后收集尿液、胆汁与粪便,测定累积、排泄率。结果:健康和肝损害造模大鼠口服20m g/kg加替沙星后5m in、15m in和4h快速分布在各组织中,其中肝、肾、小肠、胃分布最多,大脑未测到药物。大鼠口服20m g/kg加替沙星后48h尿液、胆汁与粪便药物累积及排泄率分别为(66.2±8.8)%与(71.2±13.6)%、(8.05±3.08)%与(1.62±0.67)%、(3.63±1.65)%与(3.92±1.87)%。结论:加替沙星在肝损害模型大鼠组织分布和尿液、粪便的排泄未受到影响,胆汁排泄存在统计学差异,通过了解加替沙星体内过程,可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水飞蓟素脂质体(L-SIL)对四氯化碳(CCl4)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昆明种小鼠8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CCl4急性肝损伤模型组及L-SIL低、中、高剂量组和益肝灵(T-SIL)低、中、高剂量组共8组,测量并比较各组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及肝组织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和丙二醛(MDA)含量,并观察各组小鼠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与CCl4急性肝损伤模型组相比,L-SIL各剂量组血清ALT、AST水平明显降低(P〈0.05~0.01),L-SIL各剂量肝组织匀浆GSH-PX水平及L-SIL高剂量组SOD水平明显升高(P〈0.05~0.01),并具有剂量依赖性,L-SIL高剂量组肝组织匀浆MDA含量明显降低(P〈0.01).L-SIL对ALT、SOD、GSH-PX水平的作用优于相应剂量T-SIL组(P〈0.05~0.01).组织学观察L-SIL中、大剂量组的肝损伤明显轻于模型组和相应剂量T-SIL组.结论:L-SIL对小鼠CCl4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且其保护作用明显优于T-S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