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雪冬  陈勇  姜涛  徐剑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2):5438-5439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诊断要点、手术方式及预后转归。方法对2005-2008年收治的8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6例行患侧及峡部全切,对侧次全切除;14例行患侧次全切除;4例行全甲状腺切除;1例行肿瘤局部切除。结论 PTC的治疗应以患侧及峡部全切、对侧次全切除为主,全甲状腺切除仅适用于双叶癌、多灶癌及有远处转移术后需行放射性碘治疗的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7月-2001年5月间经病理证实的甲状腺微小癌46例。结果:术前正确诊断7例,诊断率为15.2%,术中诊断16例,诊断率为34.8%;21例行患侧腺体及峡部全切除,8例行一叶全切及对侧次全切,7例行联合根治术,6例行双侧腺体全切除术,2例行一侧叶全切除术,1例行一侧叶次全切除术,1例行甲状腺全切除;乳头状癌39例,滤泡状癌6例,1例混合癌,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20例,甲状腺腺癌2例。结论: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微小癌的关系密切,在结节性甲状腺的手术中应想到并存微小癌的可能;就单纯微小癌的治疗来讲,行单侧叶及峡部切除即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中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结节性甲状腺肿中甲状腺微小癌46例临床资料进行总结,主要分析其易误诊原因及探讨其手术治疗原则。结果本组48例中,术前可疑甲状腺微小癌诊断6例,诊断率为12.5%,其余则诊断为结节性甲状腺肿40例,甲状腺腺瘤2例;术中诊断37例,诊断率为77.1%。冰冻漏诊率为6.3%(3/48)。双侧病变时手术方式为患侧全切除+对侧次全切,一侧病变时采用患侧甲状腺及峡部全切除术式。结论术中对可疑结节进行仔细解剖研究及快速冰冻检查是诊断该病的主要方法。患侧全切除+对侧次全切或患侧甲状腺及峡部全切除是该病的主要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结节性甲状腺肿伴微小癌的有的效诊疗方法及手术疗效的随访结果,以提高对结节性甲状腺肿伴微小癌的认识。方法选取结节性甲状腺肿伴微小癌患者22例,就病理类型、术前检查结果及手术方式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结节性甲状腺肿伴微小癌22例中,其中乳头状癌19例,滤泡状癌3例;术中冰冻切片发现15例(68.2%),全部术后病理确诊。行患侧腺叶+峡部切除术2例,患侧腺叶+峡部切除+对侧腺叶次全切除术5例,患侧腺叶+峡部切除+对侧腺叶次全切除+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术10例,甲状腺全切除+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术5例。全组22例无一例手术死亡和出现术后并发症。结论结节性甲状腺肿伴微小癌者,以乳头状癌多见,患侧腺叶+峡部切除+对侧腺叶次全切除+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术是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伴微小癌较理想的术式,有淋巴结转移者同时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术前彩超检查结合术中冰冻切片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甲状腺微小癌病例资料。结果术前仅9例疑为甲状腺微小癌,术中冰冻切片确诊的35例,占94.59%。术后病理确诊2例,占5.41%。17例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颈淋巴结转移8例。患侧腺叶加峡部全切对侧次全切除33例;双侧腺叶全部切除2例。双侧腺叶次全加峡部切除2例。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8例,随访全部健在。结论甲状腺微小癌在女性发病较多,以单发癌结节为主。运用B超、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等方法以求提高甲状腺微小癌的检出率,主张积极手术治疗,并根据肿块的数目、分布及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选择手术方式。甲状腺微小癌手术治疗的预后较好,但术后仍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CK19和Galectin-3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MCT)中的表达状况,了解这两种抗体组合对PMCT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并探讨临床手术术式的选择及预后.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23例中CK19和Galectin-3的表达情况,并术后随访2~72个月.结果 CK19和Galectin-3在23例PMCT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1.31%和95.66%,23例患者中行患侧甲状腺腺叶或次全切除15例,双侧甲状腺腺叶切除6例,患侧甲状腺全切加峡部加对侧甲状腺次全切除2例;随访观察,除2例失访,其余21例患者均健在无复发或死亡.结论 CK19和Galectin-3对PMCT的早期诊断及与甲状腺良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显著作用.PMCT预后较好,对于偶然发现或低危的PMCT可行甲状腺腺叶或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并保持临床长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7.
术中冰冻切片不能确诊的甲状腺癌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临床高度怀疑甲状腺癌而术中冰冻切片不能确诊的甲状腺癌的诊断和治疗对策。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19例临床高度怀疑甲状腺癌而术中冰冻切片阴性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中冰冻切片不能确诊的甲状腺癌19例,术后石蜡切片证实为癌。其中3例行一期患叶全切 峡部切除术,1例加同侧颈前淋巴结清扫术。二期患叶全切 峡部切除 对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13例。双侧甲状腺全切 峡部切除术2例。全组淋巴结清扫5例。随访:2例术后1~2年复发而行第三次手术,1例术后5年死于心衰,余无复发转移。一期和二期手术的并发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具有高危因素而冰冻切片不能确诊的甲状腺癌行一期患叶全切 峡部切除术是较为理想的选择,并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138例PTMC患者诊断和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138例患者术前均无临床不适症状,为查体时超声波检查所发现.所有病例甲状腺超声显示结节直径≤1.0 cm,结节内有钙化122例,血流丰富84例,边界不清53例.其中术前通过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和细胞学检查54例,明确为微小癌46例,假阴性8例.其余均为术后病理证实.所有病例中单侧单发甲状腺微小癌96例,单侧多发甲状腺微小癌20例,双侧多发甲状腺微小癌22例.采用患侧+峡部切除+对侧腺叶次全切除64例;患侧+峡部腺叶切除35例;双侧甲状腺切除18例;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25例.行颈部淋巴结清扫76例,未行颈部淋巴结清扫62例.其中合并淋巴结转移26例,无淋巴结转移112例.术后随访1~6年,出现喉返神经损伤4例,喉上神经损伤2例,一过性甲状旁腺损伤2例.局部复发4例,无远处转移和死亡病例.结论 甲状腺高频超声波检查是发现PTMC的重要手段.术前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和细胞学检查是及时判定结节性质的最可靠方法.手术是治疗PTMC的最佳治疗方式.而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是提升治疗效果、较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甲状腺患侧叶及峡部切除术治疗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94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全切组和研究组,各47例。全切组采用甲状腺全切术+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研究组采用甲状腺患侧叶及峡部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1年用药量)、甲状旁腺素水平、血清钙水平、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复发率。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1年用药量小于全切组,手术、住院时间短于全切组(P<0.05);术后7 d研究组甲状旁腺素、血清钙水平高于全切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4.26%低于全切组的19.15%(P<0.05);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患侧叶及峡部切除术治疗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能改善手术情况,减轻对甲状旁腺的影响,减少并发症发生,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在颈侧淋巴结阴性cN0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作者对本院2006年1月-2013年4月收治的经病理学确诊的PTMC患者39例行患侧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并与行患侧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的23例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甲状腺微小癌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特征、诊断与治疗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29例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7例行术前B超检查,均发现甲状腺的微小占位,提示可疑癌5例,其中伴颈部淋巴结肿大1例经活检诊断为转移性甲状腺癌.均予手术并行术中冰冻病理检查,阳性诊断23例,6例于术后经石蜡切片病理确诊.术后均获得随访,其中2例行患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患者分别于术后2、3年复发;1例死于脑出血.结论 甲状腺微小癌术前不易确诊,术前B超及术中冰冻病理检查是主要诊断手段,患侧甲状腺加峡部切除术可作为主要手术方式,甲状腺微小癌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2.
收集我院从1991-2008年02月间行分化型甲状腺微小癌再手术122例,随访5年,做如下分析。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性40例,女性82例,男女比例1:2.05,最小11岁,最大68岁。二次手术距首次手术时间最短5日,最长3个月,第一次行甲状腺肿块切除50例,行患侧叶甲状腺部分切除术31例,行患侧叶甲状腺次全切除术41例。术后病理均诊断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或滤泡癌。  相似文献   

13.
分化型甲状腺癌近期再手术3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再次手术的原因、手术时机及其手术方法。方法:对因误诊误治后再手术的37例分化型甲状腺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再手术原因有:首次于外院误诊为甲状腺瘤16例行甲状腺肿瘤局部切除,9例诊断为甲状腺癌者6例行患侧甲状腺叶次全切除,3例行患侧甲状腺叶加峡部切除术。我院冰冻切片误诊为良性肿瘤5例。两次手术间隔时间6d~3个月。患侧残留腺叶全切、峡部切除加对侧叶次全切除30例,附加患侧功能性淋巴结清扫7例,传统颈淋巴结清扫2例。再手术后残留甲状腺及周围疤痕迹组织无残癌9例,有残癌21例;5a、10a生存率84%、64%。结论:甲状腺癌误诊误治而导致术式选择不当,术后具有较高的残癌率,应尽早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行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14.
分化型甲状腺癌初次手术方式的探讨(附10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约占甲状腺癌的80%~90%,包括乳头状癌(PTC)和滤泡状癌(FTC)。DTC生物学行为较好,生长较缓慢,生存期长,病死率低,仅占恶性肿瘤死亡率的0.4%。手术是公认治疗DTC的最佳选择,但对于DTC的甲状腺切除范围以及是否常规行颈淋巴结清扫一直存有争论。本院对2000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分化型甲状腺癌初次手术的103例患者,分析研究病理资料和手术方式,随访治疗效果,探讨初次手术切除范围和颈淋巴结清扫的方式。1临床资料103例患者男22例,女81例,年龄13~82岁,平均41岁。其中PTC 77例,FTC 26例。PTC 45岁以上42例,FTC 45岁以上19例。肿瘤位于甲状腺右叶49例,左叶43例,峡部2例,双侧腺叶9例。肿瘤直径≤2 cm者30例,直径2 cm且≤4 cm者52例,直径4 cm者21例。根据2002年UICC制定的国际临床分类及分期标准,本组病例可分为:Ⅰ期57例,Ⅱ期23例,Ⅲ期21例,Ⅳ期2例。手术方式见表1。表1 103例分化型甲状腺癌病理类型与手术方式手术方式颈清术乳头状癌滤泡状癌患侧全切+峡部切除未10 3有13 2患侧全切+峡部切除+对侧次...  相似文献   

15.
付逢吉  谭玉花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1):1715-1716
目的:分析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总结1990年1月至2006年6月手术治疗的36例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2例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14例以甲状腺腺瘤就诊。以针吸细胞学检查及组织病理检查确诊。9例行腺叶加峡部切除术,1例行全甲状腺切除术,26例行腺叶加峡部并同侧同期或分期颈淋巴结清除术。随访中因肿瘤死亡3例。结论:提高甲状腺微小癌的术前、术中诊断率,有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微小癌应予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6.
王建国 《临床医学》2011,31(10):44-46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方法和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10年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49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B超、CT、针吸细胞学检查的术前诊断率分别为26.5%、73.0%、76.2%。手术方式根据原发癌大小、是否穿透甲状腺包膜及有无颈淋巴结转移而不同。结论 B超、CT、针吸细胞学是术前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主要方法。术式选择:微小癌行腺叶+峡部切除即可,腺叶+峡部+对侧部分+中央区清扫适合大多数患者,无颈淋巴结转移证据时不提倡预防性颈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7.
甲状腺良性病变合并甲状腺微小癌2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甲状腺良性病变合并甲状腺微小癌(TMC)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分析1994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经外科手术和病理证实为甲状腺良性病变合并甲状腺微小癌28例临床资料。结果 术前确诊2例,仅占7.1%,28例均送术中冰冻切片检查发现阳性16例,诊断阳性率57.4%,17例术前、术中确诊者行患侧腺叶并峡部切除,颈VI区淋巴结清除术,平均随访4~6年无复发。术后病理确诊者3例见手术标本周围组织癌细胞浸润,包膜受侵犯,再次手术后无复发。结论 甲状腺微小癌漏诊率高,术前术中要高度重视质实可凝小结节,提高术中冰冻切片阳性率是关键。对于甲状腺良性肿瘤应常规行腺叶切除,可避免二次手术。术前术中确诊者应行患侧腺叶+峡部切除,颈VI区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确诊者应检查TMC周围组织有无癌细胞浸润,包膜有无侵犯,如证实TMC已完整切除,则不必再行手术,如发现包膜受侵犯或切缘有癌细胞浸润,应补行二次手术。  相似文献   

18.
宗兵  朱江帆 《中国临床医学》2005,12(2):241-242,244
目的:探讨隐匿性甲状腺癌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隐匿性甲状腺癌的临床资料。结果:男性14例,女性20例。年龄24~62岁,平均年龄41.3岁。乳头状癌33例,滤泡状癌1例。单发癌19例,合并甲状腺良性疾病15例。健康体检发现甲状腺肿块占52.9%(18/34)。术前确诊4例,术前疑癌17例。术中快速冰冻病理确诊24例,术后确诊6例。行患侧腺叶 峡部切除11例;患侧腺叶 峡部 对侧腺叶次全切除23例;合并中央区或颈部淋巴结清扫8例。淋巴结转移率17.6%(6/34),均发生于单一癌灶病例。无术后并发症,平均随访5.8年无肿瘤复发,无颈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无死亡。结论:1)每年健康体检结合B超、同位素、CT、超声引导针吸细胞学检查的综合检查有助于隐匿性甲状腺癌的早期诊断。2)建议治疗选择单侧腺叶 峡部切除或甲状腺次全切除,癌已穿透甲状腺被膜应行颈淋巴结清扫术。常规术中冰冻病理检查,术后服用甲状腺素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甲状腺患侧腺叶+峡部+对侧次全切术与甲状腺全切术联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治疗颈淋巴结阴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收治的120例cN0期PT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组各60例,A组接受患侧甲状腺腺叶+峡部+对侧次全切术,B组行甲状腺全切术+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统计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淋巴结清扫数目、住院时间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测定手术前后不同时间患者血钙(Ca)、甲状旁腺素(PTH)水平,统计两组随访1年复发率及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率。结果两组肿瘤直径、中央区淋巴结受累情况、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中出血量多于A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5d两组Ca、PTH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B组术后1d、3d Ca水平低于A组(P0.05);B组局部复发、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率低于A组(P0.05)。结论 cN0期PT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高,行甲状腺全切联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可降低患者术后转移及复发率,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的诊治方法 选择.方法 我院2002年2月至2008年1月收治78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均给予手术治疗,根据肿瘤大小、病灶数量、颈部淋巴结转移和年龄选择不同术式.单侧分化型甲状腺癌行患侧甲状腺及峡部切除或加对侧甲状腺部分切除术;双侧者行甲状腺全切或近全切除术;高危患者(年龄>45岁,肿瘤>4 cm,肿瘤≤4 cm但超出甲状腺包膜)行颈淋巴结清扫术,术后辅以内分泌治疗.患侧腺叶+峡部切除术11例,患侧腺叶+峡部切除术+对侧腺体部分切除术19例,甲状腺近全切除术26例,双侧甲状腺全切除术22例;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25例,中央区(Ⅵ区)颈淋巴结清扫术23例.结果 乳头状癌68例(87.18%),滤泡状癌10例(12.82%);中央区淋巴结转移26例.术后并发症:短期低钙手足麻木12例(15.38%),暂时性喉返神经麻痹8例(10.26%),永久性声音嘶哑2例(2.56%),乳糜漏3例(3.85%).74例获随访,随访率为94.87%,随访6个月~6年.6例局部复发淋巴结转移,经再次手术切除,无远处转移.生存率97.30%(72/74).结论 肿瘤大小、病灶数量、颈部淋巴结转移和年龄应作为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方式选择的依据,对于高危患者应常规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