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脊髓诱发电位的特征及成份来源,用乌拉坦麻醉的大鼠,分别暴露背部皮肤、椎板或脊髓,记录电刺激坐骨神经诱发的脊髓电位,结果如下:一、脊髓诱发电位的分布及节段性电位的特征:刺激坐骨神经诱发的脊髓电位可分布在腰(L)段和下胸(T)段脊髓表面,由尾向头端电位幅度与持续时间逐渐降低,潜伏期延长,波峰数减少。在T_(13)~L_1之间可见明显的节段性反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对脊髓病变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通过经皮恒流电刺激胫后神经,采用髂棘、脐部和头皮Fpz作参考电极,分别于第4腰椎棘突、第12胸椎棘突和头皮Cz’置记录电极,依次记录CE、N24和P40电位之峰潜伏期。共检测15例健康成人和29例经核磁共振证实的腰骶神经根或脊髓病变患者。结果:①CE、N24和P40电位均异常,见于腰骶神经根病变;②CE正常,N24和P40异常,见于腰骶髓病变;③CE、N24正常,P40异常,见于颈胸髓病变。结论: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能够鉴别腰骶神经根或不同节段的脊髓病变,临床上具有定位诊断价值。但对于轻度的腰骶神经根或脊髓腹侧病变,结果可出现“假阴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刺激健康成人胫后神经 ,分别于腰骶段、下胸段和颈段脊髓表面或脊椎皮肤表面记录的体感诱发电位 (SEP)的类型、起源和临床应用 ,一直是临床神经电生理工作者所注目的重要课题。经过 30余年的努力 ,SEP的研究和应用已有很多进展 ,兹综述如下。1 腰骶部体感诱发电位的类型和起源通过刺激健康成人下肢周围神经 ,采用表面电极 ,可以在腰骶椎皮肤表面记录到由两个潜伏期不同的阴性波组成的SEP ,其中第一个阴性波的潜伏期随着记录部位向第 12胸椎移动而不断延长 ,而第二个阴性波的潜伏期在腰骶椎随着记录部位的不同而变化不大。统计…  相似文献   

4.
帕金森病患者正中神经和胫神经体感诱发电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同时观察帕金森病患者正中神经和胫神经体感诱发电位的异常并推测其发生机制。方法:选择30名帕金森病患者和20名健康对照者,刺激正中神经,记录顶叶体感诱发电位的N20、P25、N30波,额叶的P20、N30波的潜伏期和波幅。刺激胫神经,记录顶叶体感诱发电位的P40、N50、P60波的潜伏期和波幅。结果:帕金森病患者上肢额叶N30和下肢N50波幅明显降低(P<0·05)。结论:帕金森病患者上下肢SEP同时出现异常是黑质纹状体系统多巴胺缺乏的结果,下肢N50波幅比上肢N30与临床症状的严重性更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痉挛性斜颈患者大脑皮层功能的变化。方法:对30例痉挛性斜颈患者刺激正中神经后体感诱发电位(SEP)的P22、N30波潜伏期及P22、N30波幅进行比较分析,30例正常对照组仅在颈部主动向右侧扭转时对双侧P22、N30波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病例组SEPP22、N30潜伏期正常,双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头部扭转方向的对侧大脑半球前中央区的P22-N30波幅比明显高于对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正常对照组前中央区记录的双侧P22N30波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EP P22、N30潜伏期正常提示传导通路结构完整,头部扭转方向的对侧大脑半球前中央区的P22-N30波幅比明显高于对侧,提示患者对侧大脑皮层前中央区电活动存在异常的兴奋及抑制,即抑制性减弱,兴奋性增高,N30记录的是刺激正中神经SEP中长潜伏成分,可能来源于运动辅助区,进一步提示患者存在感觉一运动整合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按照超神经节溃变的机理,利用Gomori酸性磷酸酶(AcP)改良法研究了大鼠坐骨神经、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向脊髓胶状质投射的节段和区域定位。大鼠坐骨神经和胫神经向胶状质投射的节段为L_2~S_1;腓总神经的投射节段为L_(2~6)。坐骨神经在各节段胶状质的投射区,L_(2~3)为最内侧一部、中间一部和最外侧一部;在L_4~S_1为全部胶状质区。胫神经在各节段胶状质的投射区,L_(2~5)为最内侧一部和中间一部;在L_6~S_1为内侧一部。腓总神经在各节段的投射区,都在中间部。  相似文献   

7.
逆行电刺激对相邻背根节PPT 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予大鼠左侧胸 9脊神经背侧皮支或其外周断端较强电刺激后 ,用原位杂交方法观察相邻节段背根节 PPT m RNA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 ,电刺激完整神经后 2 4h,同侧胸 8、胸 9和胸 10背根节 PPT m RNA表达的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 P<0 .0 5 )。电刺激断离中枢的神经外周端后 2 4h,同侧胸 8和胸 10背根节 PPT m RNA表达的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 P<0 .0 5 )。表明较强的逆行电刺激 ,可以在外周通过跨节段传递信息 ,引起相邻节段背根节的 PPT m RNA表达的增强。提示由 PPT生成的 SP等生物活性物质在跨节段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大鼠脊神经节神经元对其中枢突与外周突刺激的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应用细胞内记录技术在大鼠腰骶段脊神经节(DRG)记录到68个单位,其中对刺激坐骨神经和背根,盆神经和背根,坐骨神经、盆神经和背报以及时侧背报发生反应的单位分别为33、11、16和8个;同侧坐骨神经、盆神经和背根刺激诱发反应的传导速度分别平均为36.80±17.86m/s(x±s,下同);36.76±17.66m/s和32.11±16.39m/s.刺激一侧背根,在对侧脊神经节记录到短、长和短长潜伏期兼有的单位分别为3、2和3个.结果提示:大鼠脊神经节神经元具有分叉的外周突和中枢突;两侧脊种经节神经元之间存在交互支配.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不同情绪面孔刺激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执行持续注意任务时的事件相关电位特征。方法: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的混合型ADHD患儿32例(年龄9~15岁)及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对照组儿童32例,要求被试在高兴、中性、恐惧和愤怒等4种情绪面孔刺激随机呈现后执行注意与选择任务,同时记录事件相关电位。观察ADHD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儿童面孔诱发的N170电位及靶刺激诱发的P300电位的特征。结果:ADHD组患儿在4种不同情绪面孔刺激下颞枕区面孔特异性N170波波幅均低于对照组[如恐惧面孔,(17.7±9.5)μv vs.(25.8±14.0)μv,P0.05],顶枕区P300潜伏期长于对照组[如恐惧面孔,[(454.2±51.3)ms vs.(433.0±29.8)ms,P0.05]。ADHD患儿组在四情绪面孔诱发的N170波幅和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诱发的P300在四种情绪刺激中以恐惧面孔刺激后执行注意任务的P300波幅最低,潜伏期最长。结论:ADHD儿童在4种不同情绪面孔刺激下,以恐惧面孔刺激引起的P300波幅最低,且P300潜伏期延长最明显。提示恐惧面孔可能影响ADHD患儿情绪调节,并影响其持续注意过程。  相似文献   

10.
应用雄性家兔12只,将20%HRP溶液100μl沿左肾门注入肾的纤维膜下.结果:在所有家兔的双侧脊神经节内均发现有标记细胞,计有1316个,其中同侧有1075个,占81.68±1.06%;对侧有241个,占18.31±1.06%.肾经交感神经传入的节段分布于:同侧T_(10)-L_4节段,但T_(12)-L_2节段较集中,有842个,占78.32±1.25%,对侧分布于T_(11)-L_2节段,而T_(12)-L_2较集中,有194个,占80.49±2.55%.标记细胞的大小甚为悬殊,细胞中以中小型细胞为主,占81.15±1.07%.  相似文献   

11.
在麻醉麻痹大鼠上,用诱发电位记录技术和条件检验刺激程序,观察了刺激C_2引起的下行性脊髓场电位(dSFP)及刺激腓神经诱发的节段性脊髓场电位(sSFP)的变化及其关系。 结果表明:dSFP对sSFP的抑制显著地强于sSFP对自身以及对dSFP的抑制;条件性dSFP或sSFP对检验性bSFP或sSFP各成份的抑制程度以P波最强,N波次之,A波最弱;dSFP和sSFP互为条件、检验反应时,也发生类似变化,但检验性dSFP和sSFP之间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2.
脊柱胸腰段侧面的应用解剖学观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胸腔镜辅助下脊柱胸腰段前路椎间融合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观测22具(44侧)经防腐处理的成人尸体标本脊柱胸腰段侧面血管神经的走行、分布及毗邻关系.结果:在脊柱胸腰段侧面,上下位节段血管、交感干与内脏大神经或腰丛之间构成了一个相对无血管神经的"安全区",椎间隙恰好位于该"安全区"内.在T10/11、T11/12椎间隙,"安全区"的面积双侧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左侧分别为17.54 mm×17.53 mm、20.50 mm×14.56 mm,右侧分别为17.54 mm×27.85 mm、20.50 mm×21.47 mm;在T12/L1、L1/2、L2/3椎间隙,同节段"安全区"的面积双侧无显著性差异(P>0.05),同侧面积向下逐渐增大,依次为24.56 min×19.95 mm、27.37 mm×25.31 mm、28.28 mm×27.51 mm.结论:在脊柱胸腰段侧面,椎间隙位于一个相对无血管神经的"安全区"内,该区可为胸腔镜下前路椎间融合术提供足够的操作空间,并以椎间盘为参考标志,可减少对血管神经的损伤,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单侧L_(4~5)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感觉神经电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单侧L_(4~5)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神经肌电图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与波幅数据,并与健侧比较。结果:47例患者患侧和健侧的腓浅神经、腓肠神经在波幅和传导速度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有3例(3/47)患者腓浅神经异常,且均表现为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波幅降低,分别为健侧27.7μV、患侧7.5μV;健侧11.5μV、患侧2.3μV;健侧6.5μV、患侧3.8μV。感觉传导速度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单侧L_(4~5)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神经肌电图检测中,可能会有腓浅神经SNAP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患者的体感诱发电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电子计算机迭加平均技术,记录了23名正常人和25例糖尿病患者的电刺激正中神经和胫后神经的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s)。结果发现,大部分患者均有SEPs成份峰值潜伏期的延长,以及正中神经和胫后神经传入纤维传导速度的减慢;部分患者有中枢传导时间(N13-N20传导时间和P40-N80传导时间)的延长。此外,外周神经三相电位的波形也出现异常变化。这些结果提示,糖尿病患者不仅可出现外周神经传导功能障碍,而且也可出现中枢神经传导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5.
将HRP注入8只家兔的肠系膜下节内,观察内脏传入神经元的胞体在脊神经节的分布节段,结果如下。标记细胞分布在双侧的T_(11)-L_6脊神经节,89.83%的标记细胞集中分布在L_1—L_4节段,其中以L_3最多,占标记细胞总数的29.67%。向颅、尾侧逐渐减少,表明内脏感觉经交感途径的传入节段既有弥散又有相对集中的特点。此外,路经家兔肠系膜下节的传入神经元与支配该节的节前神经元在分布节段上存在着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可能为内脏活动的反射通路提供了形态学证据。左、右侧脊神经节内标记细胞的数量相差不多。标记细胞的基本形态为圆形或椭圆形,97.66%的标记细胞为50μm以下的中、小型细胞。  相似文献   

16.
狗脊髓腹角神经元和肾上腺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HRP法研究了8只2月龄左右健康狗的肾上腺神经起源。将CB-HRP 20-25μl注入一侧肾上腺,存活2-3天,TMB法反应成色,光镜下观察。其标记的交感节前神经元分布于脊髓注射侧T_3-L_2节段内的中间带区,以中间外侧核标记细胞最多(87.03%),交感节后神经元位于T_8-L_4节段的椎旁节和椎前节包括腹腔神经节,前肠系膜神经节和主动脉肾神经节(其中以后者标记细胞最为密集)。初级感觉神经元位于T_4-L_3节段的背根节中。上述结果与文献报道有不同之处,但大体相似,是可以预料的,因为动物种属之间及个体之间均有差异。有趣的是在脊髓腹角T_12-L_2节段内(有个别例延伸于T_7-L_3节段)见到标记细胞,以腹角内侧和外侧较多,中间和背部亦有分布,主要是直径为20-30μm的中型细胞,呈星形,棱形或椭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内脏大神经传入神经元在后根节内的节段分布,本研究将家兔的左侧内脏大神经中枢侧断端浸泡于HRP溶液中。其HRP标记细胞的节段范围为胸_2——胸_(12)节,并以胸_5——胸_(11)节为多。91.2%HRP标记细胞的直径在34微米以下。  相似文献   

18.
本实验用HRP法对家兔子宫初级感觉神经元在脊神经节的节段性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酶标细胞出现在T_9~Co_1脊神经节范围内。较集中于L_(2~5)和S_(3、4)脊神经节,尤以L_4和S_3节最多。而L_(6、7),S_1节很少。胸腰段与骶尾段酶标细胞数的比约为5:1。兔子宫以源自颈部标记神经元数量较多。源自子宫体中部的标记神经元分布较少,上、卜两部标记的神经的数量相近。子宫各部感觉的传入节段一致。子宫的初级感觉神经元,以小细胞为主,中细胞次之,大细胞最少。初级感觉,均传入同侧脊神经节中,左右未见交叉现象。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脊柱胸膜结合段侧面血管神经进行应用解剖学研究,为胸腔镜下脊柱胸腰段前路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观察29具(58侧)经防腐处理的成人尸体标本脊柱胸腰段侧面血管神经的走行、分布及毗邻关系并测量相关数据.结果: 在成人尸体标本上可观察脊柱胸腰段侧面,节段动、静脉较为恒定地存在并走行于相应椎体侧面中央浅沟内,且动脉有细小的分支.上、下位节段动脉间构成了1个相对较少血管神经的安全区,椎间盘恰好位于该安全区中部.结论: 脊柱侧面存在一个血管神经较少的安全区,以椎间盘为参考标志,安全区可为胸腔镜下前路椎间融合等手术提供足够的操作空间.  相似文献   

20.
第四章 神经电图 第一节概述 神经电图的检查项目包括MCV、SCV、F-波、H-反射等。共同点都是用电等对机体的一端进行刺激,在机体的另一端接受机体反应的生物电信号。神经电图的基本机制是刺激点到记录点(或称接受点)间都是经过一段神经通路传导,我们可以通过刺激的信号在体内传导的快慢(潜伏期或传导速度)和接受信号的大小(波幅)间接的判断,在刺激点和记录点之间的神经通路是否功能正常神经电图一般遵循的共同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