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湖州市区地处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西侧。北靠太湖,西倚天目山脉。国土面积1 567km2。区内水陆交通发达。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貌形态可划分为低山丘陵、山前及沟谷坡(洪)积斜地、冲—湖积平原三种类型。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主要存在于低山丘陵区。  相似文献   

2.
以我国石油天然气项目土地复垦为对象,采用文献分析、资料总结和区划等方法,剖析油气项目土地损毁环节形式、损毁与复垦特征,探讨其土地复垦工程类型区划和关键技术模式,为油气项目土地复垦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导。根据研究结果表明:提出了我国油气项目土地复垦工程类型区划的技术路线以及区划方法,确定了我国油气项目土地复垦工程类型区三级层次体系,将我国油气项目复垦区划分为9个一级工程类型区和38个二级工程类型区,明确了涵盖工程技术和生物化学措施的油气项目关键复垦技术和要求。解决我国油气项目土地复垦工程类型区划和关键技术等基本问题,为油气项目土地复垦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许寅年  方军 《矿山测量》2011,(4):92-93,96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复垦前期工作的中心环节和项目决策依据,运用科学技术、经济技术、信息学、预测学及数理统计学等理论,从技术、经济、社会等方面分析土地复垦适宜性.我国高潜水位平原矿区土地复垦除了受土壤、气候、地貌、水源、耕作习惯等因素影响外,潜水位也成为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的主要限制因子,文中就高潜水位平原矿区土地复垦...  相似文献   

4.
王保霞 《煤炭工程》2020,52(8):159-162
为了更好地恢复平朔矿区生态环境,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生态治理理念,分析了平朔矿区土地复垦区的基本情况,给出了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原则,从土地复垦、土壤再造、景观再生等方面研究了平朔矿区生态恢复方式,并通过开发大棚种养采摘观光项目、林下养殖项目、矿史博物馆教育项目、康体健身项目、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适度开发工业项目等途径,打造了平朔矿区舒适宜居的人文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5.
我国煤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文章分析了煤炭开采对生态环境破坏的特征,将采前生态系统类型与采矿扰动因子列为矿区生态破坏类型划分的两个重要因素,并对煤矿区生态破坏类型进行了划分;回顾了我国矿区土地复垦研究历程,简要介绍了各阶段所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在矿区土地复垦评价与规划、复垦土壤重构、矿区土地复垦界面要素演替规律、矿区生态重建原理等方面的研究为土地复垦科学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矿区土地复垦技术不断创新,初步形成了地下开采矿山充填复垦与非充填复垦、露天开采矿山剥采复一体化、矸石山绿化、复垦土壤剖面重构、植被恢复的技术体系;综合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6.
我国煤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分析了煤炭开采对生态环境破坏的特征,将采前生态系统类型与采矿扰动因子列为矿区生态破坏类型划分的两个重要因素,并对煤矿区生态破坏类型进行了划分;回顾了我国矿区土地复垦研究历程,简要介绍了各阶段所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在矿区土地复垦评价与规划、复垦土壤重构、矿区土地复垦界面要素演替规律、矿区生态重建原理等方面的研究为土地复垦科学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矿区土地复垦技术不断创新,初步形成了地下开采矿山充填复垦与非充填复垦、露天开采矿山剥采复一体化、矸石山绿化、复垦土壤剖面重构、植被恢复的技术体系;综合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新疆地域特点,在合理确定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疆地区煤矿土地复垦为草地的适宜性评价模型。以新疆12处煤矿为研究背景,选取了待土地复垦单元土地损毁后的地面坡度、损毁土地深度或压占区堆积物平整量、复垦土源保证率、土地损毁造成土地产量的降低、地面塌陷或挖损后地下潜水位埋深、土壤中粘粒含量、覆土厚度、矿区河流径流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等9项因素作为评价因子,以12处煤矿的55个土地复垦单元作为学习样本,建立了相应的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模型,采用回代估计方法对学习样本逐一进行检验,正确率达98.2%,将该评价模型应用到伊犁一号煤矿矿井,对该煤矿的16个待土地复垦单元进行分析评价,评价结果理想,该评价模型可广泛应用于新疆地区煤矿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工作中。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新疆地域特点,在合理确定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疆地区煤矿土地复垦为草地的适宜性评价模型。以新疆12处煤矿为研究背景,选取了待土地复垦单元土地损毁后的地面坡度、损毁土地深度或压占区堆积物平整量、复垦土源保证率、土地损毁造成土地产量的降低、地面塌陷或挖损后地下潜水位埋深、土壤中粘粒含量、覆土厚度、矿区可供灌溉水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等9项因素作为评价因子,以12处煤矿的55个土地复垦单元作为学习样本,建立了相应的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模型,采用回代估计方法对学习样本逐一进行检验,正确率达98.2%,将该评价模型应用到伊犁一号煤矿矿井,对该煤矿的16个待土地复垦单元进行分析评价,评价结果理想,该评价模型可广泛应用于新疆地区煤矿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工作中。  相似文献   

9.
<正>国土资源部公示149个2015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申报项目,其中10个涉煤项目入围。10个涉煤项目分别是:典型地区煤层气富集规律与勘探开发目标评价,内蒙古自治区东胜煤田漫赖—车家渠地段煤炭普查,辽宁省昌图县古榆树煤、煤层气普查,采煤区损毁土地复垦与监管关键技术及应用,新疆准噶尔盆地南缘煤层气选区评  相似文献   

10.
红透山铜矿尾矿库复垦适宜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尾矿库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复垦方案编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尾矿库复垦适宜土地类型选择的原则,影响重污染尾矿库复垦方向的地形坡度、有效土层厚度、排灌水条件、基底污染、稳定性、土壤质地、pH值、含盐量、土地成片面积等13个因子出发,采用综合偏差率方法,对宜旱田、宜园、宜林、宜牧草4个方向进行评价,得出影响红透山尾矿库各评价单元复垦方向的总偏差率。比较合理的复垦方向主要为二级或三级牧草地,三级林地,为保护矿区环境,主要复垦方向应选择牧草地和灌木型林地,主要的限制性因子为污染、基底的稳定性、土壤质地。研究成果为尾矿库复垦及后期规划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黄土丘陵露天矿复垦土地适宜性分区的方法与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安排露天矿复垦后平台边坡土地里利用布局是露天矿复垦的关键环节。该文以山西省吕鑫露天矿为例,根据物种生长的"适地适种"原则,分析原地貌环境下耕地、林地、草地对海拔高度、土层厚度、地形坡度、地形坡向等立地环境的要求,构建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对复垦后的平台边坡合理安排土地利用方式。结果表明:1研究区耕地分布主要海拔高度在1240m~1380m,土层厚度在100cm以上,坡度基本在6°以内;林地在各海拔高度内分布均匀,在土层厚度80cm的坡度低于25°的平台和阴坡上分布较广;草地在各海拔高度、土层厚度、坡度和坡向范围内分布均匀;2该矿区复垦后宜耕地面积约为594.47hm2,占矿区总面积的46.3%,宜林地面积约为340.94hm2,占矿区总面积的26.56%,宜草地面积约为348.45hm2,占矿区总面积的27.14%。  相似文献   

12.
草原露天煤矿区不同复垦模式效果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原露天煤矿地处水土资源匮乏的干旱西部生态脆弱区,实现有限水土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是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中的关键所在。以内蒙古大唐胜利东二号露天矿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典型调查的方法,分析了复垦矿区不同表土堆存方式下土壤质量的变化,并对不同复垦模式排土场平台和边坡植被恢复效果进行对比。研究表明:表土在草原露天煤矿复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散状的表土存放方式能更好地保持表土的质量和特性,“覆表土+草帘+打网格+施化肥”的排土场平台复垦模式和“覆表土+覆草帘+草方格”的排土场边坡复垦模式下表层土壤质量和植被恢复效果最佳,但仍然低于原地貌水平。研究成果可为草原露天煤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促进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社会经济、矿山地质环境的协调发展,分析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的可行性,介绍了矿山土地利用及矿山工程布局概况。基于此,研究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可行性,主要分析了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及生态环境协调等;并研究了矿区土地复垦可行性,主要分析了复垦区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水土资源平衡及土地复垦质量要求。研究为后期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工作部署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干旱区草原露天煤矿土地复垦技术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干旱区草原露天煤矿排土场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周边土壤盐渍化和草场退化,是干旱区草原露天煤矿土地复垦的重点和难点。以内蒙古胜利东二号露天矿排土场为例,通过实地调研与资料分析,对矿区采取的复垦技术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结果表明:①干旱区草原露天矿土地复垦的限制性因素主要有表土不足、水资源短缺、适宜物种少3种。②矿区可采取的工程措施包括表土剥覆、草帘固土防沙,生物措施有施用有机肥及合理配置草、灌、乔比例。研究结果可作为同类型草原矿区土地复垦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5.
干旱戈壁荒漠矿区破坏土地生态化复垦模式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西北干旱戈壁荒漠区气候条件恶劣,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极度脆弱,矿区破坏土地复垦难度极大。本文以太西煤集团民勤实业有限公司红沙岗矿区二号井为例,在充分调查项目区气候、地貌、土壤、水源以及植被等特点的基础上,认为西北干旱戈壁荒漠矿区破坏土地生态复垦目标定位为尽量减少原生态扰动,以保护地表砾幂层、增加地表覆盖为核心进行植被建设;本区域土地生态复垦方向为超旱生灌木林(林间种草)或草地,并针对土地利用方向构建了一套适合西北干旱戈壁荒漠区的切实可行的土地生态化复垦模式,包括生态复垦措施及其规划布局方案,可为同类型区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新时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背景下,对比中美两国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编制方式和内容差异,完善和优化我国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至关重要。本文以中国北方草原区与美国怀俄明州为例,系统对比了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水文恢复标准的差异,揭示了我国相关标准的完善方向。结果与结论:①我国地貌重塑柔性表达不足,可更充分体现注重恢复采前地貌和景观协调并相应调整参数范围等;②土壤重构质量控制,可考虑根据矿种和复垦方向丰富土壤质量选择性指标;③我国植被重建质量控制局限于可测指标的定量数值,宜完善植被种类和重建时限标准,设定采前参照区并使用数理统计核验复垦质量;④根据采前信息增加水环境恢复的相关控制标准;⑤推动当前行业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研究成果有助于变“末端控制”思维为全过程管理,变后端刚性指标阈值控制为参照采前基准信息,变注重生产能力为恢复生态功能,提升复垦质量管理全程化、科学化、精准化和普适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