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冬末春初,气候交替变化,细菌病毒肆虐,是一年中诱发流感、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高峰期,患者的明显症状是:发热,偶有畏寒,同时伴有头痛、全身乏力、咳嗽不止、呼吸困难等,此类疾病属中医温病范畴。就温病与瘟疫的联系与区别、温病发病特点、发病原因、温病高热的辨证论治、温病暴喘辨证论治、温病当防患未然等问题,笔者访问了周仲瑛教授、杨进教授、金实教授和龚婕宁博士。  相似文献   

2.
梁伍今  刘虹 《吉林医学》2005,26(11):1195-1195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温病在发生、发展及临床表现等方面具有共同特点,这些特点是确立温病概念,鉴别温病与非温病的主要依据。这些特点对现代护理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现就温病特点及其在护理中的应用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温病学主要学派和不同的温病类型为主要依据,将温病学主要学说划分为温疫学说、伏气温病学说、伤寒法治温学说、四时温病学说、温毒学说五大学术体系。重点探讨了五个学术体系辨治温病的思路和临床用药规律。以期使温病学界在重视叶、薛、吴、王临床经验的同时,更加注重其它学术体系的研究,从而拓宽温病临床的诊治思路,提高温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温病辨病分期审证论治体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提出温病辨病分期审证论治的辨治学理论,认为温病临床应首先辨病,在此前提下按卫气营血病机层次分辨病期,于卫、气、营、血病期中据病变所在之脏腑气血阴阳变化等动态地审证辨证,据证确立相应的治法方药,如此则提纲挈领,不仅适应当前与未来温病临床发展的需要,而且和叶天士等温病学家的温病辨治学思想相吻合。而现行以卫气营血辨证作为温病辨证纲领的思路,只能笼统地概括温病发展过程的4大类证候,难以确切具体地表达不同温病的特征和本质,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5.
温病立法制方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病立法制方的基本思路王灿晖(南京中医学院温病教研室210029)主题词温病/中医药疗法温病是外感热病中具有热象偏重和易化燥伤阴特征的一大类别。它包括了临床上常见的多种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鉴于温病发病急、传变快和变化多,并具有独特的发生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6.
舌诊是温病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温病邪在营血其舌必红降或绛紫,绛舌是温病营血病证的辩证关键。但温病气分、湿热、阴虚、温疫等病症也可见绛舌;且其它疾病也有紫舌之征,临床须详细审辨,四诊合参,方能准确施治。  相似文献   

7.
《温病条辨》系统讨论温病的理法方药,其中对温病斑疹理论的论述颇为精详。吴鞠通在梳理历代斑疹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前贤经验,并结合临床实际加以发展,完善了温病斑疹理论:分析温病斑疹的病因病机,认为温邪外袭,热传阳明而发斑,热入血分而出疹;分别探讨温病发斑与出疹的治法治则与具体方药,提出治斑以清泄阳明兼凉血为法,以化斑汤主之,治疹以凉血透疹、透营转气为法,以银翘散加减主之;并明确温病斑疹治疗中应禁用辛温、发散、升提、补益之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伤寒“存津液”与温病“救阴”思想的联系与区别。[方法]比较《伤寒论》与温病代表著作中与“存津液”“救阴”治疗思想相关的治法、方药与病证。[结果]阴液的存失对伤寒与温病均有重要影响,两者联系之处在于,温病医家继承了《伤寒论》中的清热法、攻下法与滋阴法,化裁经方,立新治法,并拓展了临床运用范围。两者区别之处在于,在解表祛邪方面,伤寒以汗法为治疗手段,而温病以汗法为治疗目的;伤寒并有温阳、利水、通津等其他治法,温病以清热存阴、滋阴养血法治疗动风病证;伤寒治疗“护阳气”思想占主要地位,“存津液”则处次要地位,而温病治疗“救阴”思想占主要地位。[结论]在《伤寒论》中,阴液损伤可以是某一经病的病机,也可以是某病证的主症之一,或者可作为防患于未然思想,寓于解表祛邪之中;而温病阴伤作为病机,贯穿病程始终。伤寒部分存阴治法,被温病医家继承并发展,形成了温病坚阴育阴的治疗体系。  相似文献   

9.
论保津养阴法在温病治疗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温病的保津养阴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分析了历代医家对保津养阴法的认识和其在温病治疗中的重要意义,重点论述了保津养阴法的作用原理,指出温病的保津养阴法具有生津养液、增液润肠、养阴透邪、补阴敛阳等作用,并提出了保津养阴法在温病治疗中的运用规律。  相似文献   

10.
综合历代医家对湿温病诊治的认识,分析了利小便通阳法在湿温病治疗中的重要性,并把通阳法在治疗湿温病和杂病中的用法相鉴别。提出治疗湿温病通阳三法;即发汗通阳,利小便通阳,综合通阳。  相似文献   

11.
温病病因的若干属性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病病因具有五个方面的属性,即表象性,整体性,定位性,辨证性和物质性。宏观地把握温病病因五个方面的属性,有利于指导温病的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2.
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动物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应用中医理论,模拟临床病因,建立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的动物模型。方法:采用复合因素(中药造模因素+饮食、气候因素+致病生物因子),复制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的动物模型。结果:该模型从症状体征、生化、药物反证等方面,均证明近似于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的临床表现。结论: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的动物模型成立。  相似文献   

13.
吴鞠通是继叶天士之后又一温病大师,在继承叶天士学术成就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编著了系统论述四时温病的专书。《温病条辨》被誉为“温病之津梁”,“温病传世之作”。其主要贡献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温病“微观血瘀”证治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形成机制、诊断意义及治疗特点等方面,对温病“微观血瘀”证治作了初步探讨。提出“毒”是温病血瘀的病理核心。并认为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如凝血因素,血液动力学检验,可在微观阶段诊断温病血瘀,对于温病过程中仅见“微观血瘀”而无宏观血阏征象者,提出治疗上应早用化阏之药,以防微杜渐,所转病势。  相似文献   

15.
温病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非典型肺炎)属于中医温病范畴,非典型肺炎的防治可以在温病理论指导下进行辨证论治,寻找有效方药。温病学科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积累了不少防治传染病、流行病的宝贵临床经验,可在非典型肺炎的防治中发挥很好的作用。非典型肺炎从临床表现来看,其反应和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基本一致,但要注意气分证的表现和治疗,这是病情控制的关键;从治疗上看,温病的治法也同样适用于非典型肺炎,在透邪的同时,要注意扶正,同时根据药随证变的原则,要及时加减用药;从预防角度来看,温病的消毒隔离很重要,在病变后期应注意饮食调护和药物调养,以促进肺部炎症的吸收和防止肺纤维化。  相似文献   

16.
动态思维是温病辨治的特色之一,古人云“走马治温病”。温邪致病发病急骤,传变迅速,易伤津耗液。温病袭人无一刻静止,时刻处在动态变化之中。其致病因素的特异性、病理演变的规律性、临床表现的特殊性,以及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的特点无不突出“动”与“变”。只有充分认识温病的动态变化规律,才能抢占先机,药在病先,使邪无可传之机。所谓用药如用兵者,此之谓也。  相似文献   

17.
浅述《温病条辨》下焦温病的治疗赵聚山(南京中医药大学210029)关键词《温病条辨》下焦温病,中医药疗法下焦温病一般指温病后期肝肾受病,多为邪在阳明久羁,不能外解而致邪热深入下焦,劫烁肾水.损伤肝肾真阴,导致阴精亏耗,虚风内动,属邪少虚多之候。吴鞠通...  相似文献   

18.
温病气分证应注重活血化瘀陈杨荣,戴春福,江明福建中医学院叶天士创立的“在卫汗之,到气清气,入营透热转气,入血凉血散血”的治则,对温病有着重要的作用,但从临床实践体会,活血化瘀是气分证不可忽视的一个洽法。为此,我们制作温病气分证动物模型[1],揭示温病...  相似文献   

19.
温病学派的逐渐形成引起了中医学史上影响较深的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之间长久的论争。其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伤寒可不可以包括温病和《伤寒论》方可不可以治疗温病等两个方面。伤寒学派的基本观点是: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温病自属其中,六经辨证同样适用于湿病.故温病不应另立门户.自成体系。瘟病学派的基本观点是:温病与伤寒是外感热病的两大类别,病因病机截然不同。在治疗上应严格区分.概念上不能混淆。笔者认为寒温两学派所处时代不同,认识当然有异.仲景时处伤寒病严重流行的年代.专事伤寒.同时也认识到有温病的存在.“法虽…  相似文献   

20.
温病病因从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中医学因机证治、理法方药的有机联系,结合现代医学相关认识,试提出科学的温病病因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并据此认为温病的病因即是杂气,或作温邪。目前,温病病因主要包括有六淫虚邪、四时戾气、挟毒时气与潜血杂气等几类,并且可据临床实践在此基础上合理拓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