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对儿童危重症手足口病早期预警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6月在该院就诊的普通手足口病(普通组)、重症手足口病(重症组)及危重症手足口病(危重症组)患儿各40例,分别检测3组患儿NT-pro BNP、血糖及白细胞水平,统计各组心功能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和转归,并记录小儿危重病例评分。结果危重症组NT-pro BNP、血糖及白细胞水平均高于普通组和重症组患儿(P0.05);危重症组心功能分级在Ⅲ~Ⅳ级患儿所占比例高于普通组和重症组,0级患儿所占比例低于普通组和重症组(P0.05)。危重症组患儿小儿危重病例评分低于重症组和普通组(P0.01);此外,危重症组患儿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及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75.0%、22.5%)高于重症组(45.0%、5.0%)和普通组(15.0%、0),组间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T-pro BNP测定对儿童危重症手足口病早期诊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防止疾病进一步恶化,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王洁 《中国卫生产业》2013,(15):73-73,75
目的观察米力农辅助治疗重症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我院2013年1—2月份收治的88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按入院时间分为两组,A组(2013年1—2月)收治的44例为A组,为常规治疗;B组(2013年1—2月)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米力农辅助治疗,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结果 A组44例,治愈31例,有效8例,无效5例(转ICU科),治愈有效率88%;B组44例,治愈38例,有效5例,无效1例,治愈率98%,B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029P〈0.05)。结论重症手足口病及早使用米力农辅助治疗,对阻止重症患儿向危重症发展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对重症手足口病(HFMD)患儿疗效,以及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血浆S-100β蛋白的影响。方法某院2011年4月—2014年6月收治的140例重症HFMD患儿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试验组,选择同期门诊体检健康儿童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常规治疗组予以抗病毒、降颅压等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加用神经节苷脂,比较3组儿童NSE和S-100β蛋白水平,以及常规治疗组和试验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1.43%(64/70),高于常规治疗组78.57%(55/70)(χ2=4.54,P0.05)。重症HFMD患儿NSE及S-100β蛋白分别为(17.63±4.21)μg/L、(492.05±119.33)ng/L,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79±2.12)μg/L、(296.35±91.02)ng/L](均P0.01)。治疗前,常规治疗组和试验组患儿血清NSE、S-100β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10 d后,两组患儿血清NSE、S-100β蛋白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均P0.01),且试验组NSE、S-100β蛋白下降水平分别为(10.18±2.36)μg/L、(247.55±64.64)ng/L,均高于常规治疗组[分别为(5.87±3.03)μg/L、(113.97±43.44)ng/L](均P0.01)。结论神经节苷脂对重症HFMD患儿有明显的疗效,可有效降低脑组织损伤标志物NSE及S-100β蛋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羚羊钩藤汤对手足口病重症患儿心肌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9月于定州市某医院诊断为手足口病重症伴心肌损伤患儿12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儿依据《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给予对症处理,研究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羚羊钩藤汤口服。治疗前后对2组患儿进行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及血浆脑钠肽(BNP)水平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2组患儿血浆BNP与血清HMGB1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89,0.675,P0.05);治疗后,2组患儿血浆BNP与血清HMGB1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94,2.878,2.875,1.984,P0.05);且研究组患儿血浆BNP和血清HMGB1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05,1.984,P0.05)。治疗前,2组患儿血清CK-MB,cTnI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83,0.686,P0.05);治疗后,2组患儿血清CK-MB,cTnI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83,2.871,3.031,2.217,P0.05);且研究组患儿血清CK-MB,cTnI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83,2.586,P0.05)。结论羚羊钩藤汤可以降低手足口病重症患儿血清CK-MB与cTnI水平,减轻心肌损伤,同时还可降低血浆BNP及血清HMGB1水平,改善心脏功能,对手足口病重症患儿心肌功能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重症手足口病是危及儿童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易引发肺水肿、心力衰竭和脑膜炎等并发症,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为防止病情向危重症和极危重症发展,及时有效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探究甘露醇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早期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7-10-01-2018-08-31收治的早期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组间性别、年龄和病程等因素均衡可比的原则,在不同治疗方法中选择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1例。对照组采用甘露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地塞米松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住院时间和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36%,高于对照组的88.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16,P=0.028。观察组惊跳或抖动消失时间、脑膜刺激征消失时间、退热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56%,与对照组的8.2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0,P=0.729。结论甘露醇与地塞米松联合治疗早期重症手足口病效果确切,能促进患儿神经系统症状缓解,缩短住院时间,且联合用药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6.
郭娟 《医疗装备》2020,(2):12-13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脑苷肌肽治疗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医院收治的64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脑苷肌肽治疗,试验组采用依达拉奉联合脑苷肌肽治疗,比较两组氧化应激指标、意识情况、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治疗后丙二醛(MDA)、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及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评价(APACHE-Ⅱ)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以及临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采用依达拉奉联合脑苷肌肽治疗安全有效,有助于身体氧化应激水平的降低和意识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脑利钠肽(1BNP)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在手足口病病情变化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手足口病患儿120例,均纳入病例组,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死亡组、危重症组、重症组、普通组各30例,同时选择健康体检儿童30例为对照组。测定各组急性期和恢复期的血清BNP和CK-MB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急性期病例组血清BN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27.549,P<0.05);重症组、危重症组和死亡组急性期BNP水平显著高于普通组(F=42.147,P<0.05);在恢复期,病例组BNP水平较急性期明显下降(t=22.425,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86,P>0.05)。CK-MB水平在病例组急性期显著高于对照组(t=8.931,P<0.05);死亡组CK-MB水平较危重症组、重症组及普通组均明显升高(F=13.226,p<0.05);在恢复期,病例组CK-MB水平较急性期明显下降(t=7.389,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05,P>0.05)。结论手足口病患儿的血清BNP水平与病程进展密切相关,其可作为判断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有效指标,值得进一步推广;CK-MB水平不能预测重症倾向,但对危重症患儿,血清BNP和CK-MB两者互补合并检测可以提高对患儿存亡的评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对手足口病患儿中血清模式识别受体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达州市中心医院和达州市妇幼保健院于2013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102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1例与试验组51例。对照组患儿口服利巴韦林颗粒,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注人免疫球蛋白。两组疗程均为5 d。比较两组治疗疗效和症状消失时间,治疗前后血清模式识别受体和炎症因子变化。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4.12%,高于对照组76.47%(χ~2=6.331,P=0.012);试验组手足疱疹消退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和口腔溃疡消退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膜蛋白细胞分化抗原14(CD14)、树突状细胞相关性C型植物血凝素1(Dectin)和胶原凝集素表达下降,且试验组血清CD14、Dectin和胶原凝集素表达低于对照组;两组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表达下降,且试验组血清CRP、PCT和IL-6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对手足口病患儿疗效明显,可降低模式识别受体表达及减轻炎症反应,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对重症手足口病危重症转化率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指导临床治疗。方法2015年4月至10月份收治重症手足口病患儿417例,随机分为三组,其中常规治疗组(空白组)130例,常规治疗+小剂量甲基强的松龙组(小剂量组)154例,常规治疗+冲击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量组)133例。小剂量组给予常规治疗+甲基强的松龙2mg/(kg·d),静脉滴注,12 h给药1次,病情稳定后减量或停用,疗程为3~4d。冲击量甲强龙组给予常规治疗+甲基强的松龙20mg/(kg·d),静脉滴注,病情稳定后渐减量。对三组患儿神经系统受损情况,转入ICU及其转入原因,体温降至正常的天数,精神恢复天数,住院天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小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冲击量组患儿转为危重症患者人数均高于小剂量组、对照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冲击量甲基强的松龙明显增加重症手足口病的危重症转化率,甲基强的松龙对重症手足口病的病情并没有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重症手足口病临床特点及救治措施.方法 分析西安市儿童医院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100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依据病情严重程度将患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患儿病情较为严重,对照组患儿病情相对较轻;经治疗后,比较综合治疗和常规治疗措施的效果.结果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临床表现为发热、易惊或四肢抖动、惊厥或昏迷、皮肤花纹状、四肢末梢凉、收缩压> 130mmHg、心率>130次/min,甚至有呼吸节律不整、点头样呼吸等症状,需要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实验室检查中,研究组患儿白细胞计数(wBC)、血糖、乳酸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8.316、9.457、6.769,均P<0.05),但两组患儿的二氧化碳总量(TCO2)、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研究组患儿治疗后的呼吸和心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5.971、28.653,均P<0.05),治疗的总有效率(96.0%)显著高于对照组(76.0%),x2=12.753,P<0.05,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6.0%)显著低于对照组(20.0%),x2=15.117,P<0.05.结论 重症手足口病的病情进展能够在易惊或四肢抖动、惊厥或昏迷、皮肤花纹状、四肢末梢凉、收缩压>130mmHg、心率>130次/分、发生率、发热时间,以及WBC、血糖、乳酸水平升高中得到有效预测.综合治疗较常规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对手足口病合并细菌感染患儿早期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7月某院住院的234例手足口病患儿病历资料,按照出院诊断结果分为单纯病毒感染组(178例)和合并细菌感染组(56例),同时选取20名健康儿童资料作为对照组,进行血清PCT、C反应蛋白(CRP)及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的比较。结果各组血清PCT、CRP及外周血WBC水平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81.94、24.18和26.46,均P<0.05)。各组血清PCT、CRP及外周血WBC水平的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78.25、38.98和71.21,均P<0.05),其中合并细菌感染组的血清PCT、CRP及外周血WBC水平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2.86%(52/56)、85.71%(48/56)和87.50%(49/56)]明显高于单纯病毒感染组[分别为3.93%(7/178)、62.36%(111/178)和30.90%(55/178)]及健康对照组[分别为5.00%(1/20)、10.00%(2/20)和5.00%(1/20)]。PCT、CRP及外周血WBC的敏感度分别为92.86%、85.71%和87.50%,特异度分别为95.00%、90.00%和95.00%。结论PCT水平对于鉴别手足口病合并细菌感染具有重要价值,其准确率、敏感性优于CRP及WBC水平,能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宁波市江北区2012—2014年手足口病重复发病率、重复发病发生率,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2—2014年江北区手足口病数据来自中国疾病监测信息系统,接种资料来自宁波市免疫规划信息系统,筛选多次感染的病例,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宁波市江北区2012—2014年重复发病发生率为5.40%,手足口病患者发病月龄中位数单次发病为33.77(20.03,47.83)月,重复发病为38.26(22.05,54.75)月,第一次发病为23.93(15.87,36.87)月;重复发病的时间间隔中位数为10.27(5.23,16.06)月。3~岁组的重复发病发生率最高(χ2=37.51,P<0.001)。职业分布主要以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为主。性别为女性是手足口病重复发病的保护因素(OR=0.73,95%CI:0.57~0.92),职业为幼托儿童是手足口病重复发病的危险因素(OR=1.46,95%CI:1.16~1.84)。重复发病病例所在街道7 d内罹患率中位数为10.36(9.29,11.44)/10万,对照组街道同期罹患率中位数为8.95(8.16,9.74)/10万,两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8,P<0.001)。重复发病儿童(病例组)与对照组接种针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8,P=0.17)。结论宁波市江北区2012—2014年手足口病重复发病疫情较严重,应重点关注男童、幼托儿童等人群,减少其与患者接触,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3.
切口牵开保护器预防腹部Ⅲ~Ⅳ类手术切口感染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切口牵开保护器在预防腹部Ⅲ~Ⅳ类手术切口感染中的效果。方法2013年1月—2014年12月某院普通外科收治的Ⅲ~Ⅳ类腹部手术患者,根据是否使用切口牵开保护器将患者分为实验组(使用)和对照组(未使用),比较两组手术后切口感染发病率的差异。结果共监测患者310例,实验组150例,对照组160例。实验组手术切口感染发病率为4.00%(6例),对照组为11.88%(19例),实验组手术切口感染发病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8,P0.05)。实验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42.10±3.30)min、(7.00±2.20)d,均短于对照组[分别为(58.30±4.10)min、(10.00±3.50)d],实验组患者切口疼痛程度评分为(2.00±1.70)分,低于对照组的(3.00±1.8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切口牵开保护器可有效降低Ⅲ~Ⅳ类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发病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强化培训在医学生职业暴露防护中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11—2015年武汉7所大中专院校的医学生,分为对照组(2011—2013年的675名医学生,上岗前进行医院感染控制综合培训,即一次性大培训)和干预组(2014—2015年的682名医学生,实施院-科-带教导师三步式实习生强化培训),比较两组实习生职业暴露发生情况、暴露知识知晓情况等。结果干预组各项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知晓率、防护措施执行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组职业暴露发生率为21.70%(148名),低于对照组的65.33%(441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2.91,P<0.01);干预组主动进行血清病毒检测和强化接种乙肝病毒疫苗的医学生所占比率分别为14.66%(100名)、11.73%(80名),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96%(20名)、2.67%(18名)]。干预前后职业暴露发生率最高的操作环节均为配药,干预组职业暴露报告率为72.97%(108/148),高于对照组的50.11%(221/4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52.78,P<0.01)。结论对医学生进行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强化培训,能提高职业防护意识和技能,降低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单磷酸阿糖腺苷与利巴韦林治疗手足口病(HFMD)患儿的效果。方法将某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120例HFMD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采用单磷酸阿糖腺苷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肠道病毒EV、EV71、柯萨奇病毒A16(CA16)的病毒转阴率分别为87.0%、85.7%、93.1%,对照组分别为64.0%、69.8%、78.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为(4.5±1.3)d,短于对照组的(6.2±1.2)d;各症状(发热、口腔炎、皮疹)控制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0.05)。按有无合并症进行分组,观察组的治疗效果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心肌酶谱各项指标、C反应蛋白(CRP)、WBC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组HFMD患儿疗效优于利巴韦林对照组,但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万级层流病房对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诱导化疗期间医院感染发病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2013年10月—2014年6月某院血液科病房收治的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万级层流病房收治的患者为试验组,普通病房收治的患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标准诱导化疗,接受相同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及病房空气洁净度。结果共收治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79例,试验组39例,对照组40例。层流病房房间、走廊空气洁净度(分别为3.57×106/m3、24.46×106/m3)与普通病房(分别为149.36×106/m3、15 854.38×106/m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5.80、108.70,均P<0.001)。医院感染发病率试验组为23.08%(9/39),对照组为45.00%(18/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19,P=0.040)。医院感染部位试验组主要为胃肠道(5例),对照组主要为下呼吸道(8例)。患者发热持续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及费用,试验组分别为(6.20±2.10)d、(9.35±2.12)d、(27 113.79±1 559.03)元;对照组分别为(10.20±2.90)d,(14.15±3.14)d、(58 566.29±2 217.54)元;两组患者发热持续时间、抗菌药物使用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21、1 377.45,均P<0.05)。结论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使用层流病房,可降低其医院感染发病率,减少抗菌药物使用费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头孢克洛缓释片递减方案治疗再发性尿路感染(RUTI)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将某院60例RUTI患者按来诊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用头孢克洛缓释片递减方案治疗,对照组用左氧氟沙星片递减方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方案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24例(80.00%),对照组临床治愈16例(53.33%),治疗组临床治愈率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0,P=0.028)。治疗组发生RUTI 2例(6.67%),对照组发生RUTI 8例(26.67%),治疗组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P=0.038)。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67%,低于对照组的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0,P=0.006)。结论头孢克洛缓释片递减方案治疗RUTI疗效好、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可用于防止RUTI再发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重庆市市级医院医务人员手卫生状况,为制定有效的手卫生管理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2016年4—6月通过调查问卷、现场观察及手表面采样的方法,对24所市级医院的111名医务人员手卫生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所有被调查科室均设置有专门的洗手设施,且被调查者均采用流水洗手的方式进行手卫生。医务人员洗手使用消毒剂的比例(82名,73.87%)高于采用六步洗手(42名,37.84%);接触患者前手卫生执行率为99.10%(110名),高于接触患者后的89.19%(99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9.23、9.88,均P0.01)。诊疗活动中手卫生前手最大菌落总数为475 CFU/cm~2,手卫生后手最大菌落总数为85 CFU/cm~2,洗手后手菌落计数低于洗手前(P0.01)。年龄、性别、科室和职业是影响手卫生的重要因素。洗手前,护士手卫生合格率高于非护士,女性、护士以及Ⅰ类环境中医务人员手表面菌落总数分别低于男性、非护士以及其他类型环境,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洗手后各组手卫生合格率均有提高,医务人员手表面菌落总数均有减少。结论重庆市市级医院洗手设施配置和手卫生效果均较好,但≥35岁年龄组、男性、Ⅲ和Ⅳ类环境科室的医务人员,以及非护士的手卫生依从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新疆地区不同级别医院医院感染及社区感染现状。方法采用床旁调查与病历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2014年3月20日新疆二级及以上医院住院患者感染、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病原学监测信息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实际调查132所医院66 208例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患率1.83%,医院感染例次现患率2.02%;社区感染现患率24.53%,社区感染例次现患率24.83%。三级医院的医院感染现患率(2.58%)高于二级医院(1.44%),而社区感染现患率(17.84%)低于二级医院(28.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科室分布中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现患率(14.91%)最高,社区感染中儿科组感染率较高。呼吸道、手术部位和泌尿道为医院感染常见部位。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1.27%,二级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率(35.95%,15 642例)高于三级医院(22.32%,5 064例),三级医院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病原菌送检率(59.40%,2 224例)高于二级医院(53.59%,6 436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 288.974、38.964,均P0.001)。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前3位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结论横断面调查结果能较好地反映新疆不同级别医院的感染现状,提示需加强感染目标微生物的监测与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和评价,关注重点人群及重点部位感染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