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目的 研究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病房早产儿真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高危因素、病原菌及药敏情况,指导临床防治。方法 分析本院NICU病房2012年5月-2015年5月早产儿临床资料,以同期住院早产儿为对照,总结真菌败血症的高危因素、病原分布、药敏结果等加以统计分析。结果 收治早产儿2 534例,经血培养确诊为真菌败血症23例,均为医院感染。其中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早产儿14例,超低出生体重(ELBW)早产儿5例。与同期住院早产儿比较,低出生体重儿、小胎龄、静脉置管及长期静脉营养是真菌败血症的高危因素;病原均为假丝酵母菌,其中近平滑假丝酵母菌16例(69.6%),白色念珠菌6例(26.1%),无名假丝酵母菌1例(4.3%),药敏试验均对氟康唑敏感。结论 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儿是院内感染真菌败血症的好发人群。病原菌以假丝酵母菌为主,对氟康唑普遍敏感。足疗程抗真菌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早产儿真菌血症患儿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5年12月某儿童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真菌血症的临床特点,比较早产儿的一般情况、实验室相关指标及药敏结果。结果 2011年1月—2015年12月该院收治确诊的真菌血症早产儿42例,其中白假丝酵母菌22例(占52.38%),近平滑假丝酵母菌13例(占30.95%),克柔假丝酵母菌3例,其他4例。按感染的主要病原菌进行分组,分为近平滑假丝酵母菌组和白假丝酵母菌组。白假丝酵母菌组母亲泌尿生殖系感染率、真菌性脑膜炎的发生率均为27.27%,高于近平滑假丝酵母菌组(分别为7.69%、0.00%),白假丝酵母菌组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率低于近平滑假丝酵母菌组(22.73%vs 69.23%),近平滑假丝酵母菌组血小板计数低于白假丝酵母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早产儿真菌血症感染病原菌以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和白假丝酵母菌为主,母亲孕期生殖系感染易导致白假丝酵母菌血症的发生,白假丝酵母菌血症早产儿更易患真菌性脑膜炎;PICC置管更易导致近平滑假丝酵母菌血症的发生,血小板的下降更明显。  相似文献   

3.
造血系统恶性疾病并发真菌败血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0,他引:7  
目的 探讨造血系统恶性疾病并发真菌败血症的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6年来18例造血系统恶性疾病并发真菌败血症患者的临床情况。结果 真菌败血症占血液系统医院感染的3.7%,热带念珠菌是主要菌种,占72.2%,病死率达38.9%,真菌败血症的发生与原发病、强烈化疗、大剂量免疫抑制剂及抗生素长期反复应用有关;氟康唑、两性霉素B 5—氟胞嘧啶治疗有效率分别为14.3%、63.6%。结论 非白色念珠菌败血症有增多之势,尽早明确诊断、及时防治是关键,治疗首选两性霉素B 5—氟胞嘧啶。  相似文献   

4.
69例真菌血症临床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目的 对真菌性血液感染常见真菌的菌群分布、耐药性状况及真菌血症临床特征进行分析,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04年1月-2008年12月医院69例真菌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65%的真菌血症患者患有≥2种的基础疾病,50.0%患者均有导管留置,而且患者在血培养采样前1周内均不同程度使用抗菌药物;69例真菌血症中,53例(76.8%)与假丝酵母菌属有关,但仅18例由白色假丝酵母菌引起,真菌血症患者的病死率为44.9%;不同假丝酵母菌对抗真菌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率.结论 真菌血症多发生于基础疾病严重者,由非白色假丝酵母菌导致的败血症在真菌血症中占很大比例;部分真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耐药;应重视对血液真菌感染患者的检测及合理用药,以有效控制病情.  相似文献   

5.
真菌败血症17例回顾性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目的分析真菌败血症可能的一些相关因素,进一步探讨真菌败血症的防治措施。方法对1995~2004年间医院诊断的真菌败血症17例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真菌败血症占10年间医院所有诊断败血症的5.52%;17例患者中主要菌种为热带念珠菌和白色念珠菌,有6例患者局部病灶真菌培养阳性;气管切开机械通气(47.06%),留置尿管(41.18%)、留置静脉导管及体腔引流管(41.18%)、持续使用广谱抗菌药物(76.47%)、化疗(17.65%)、进入ICU治疗(29.41%)及粒细胞减少(29.41%)为可能相关因素;死亡率70.59%。结论非白色念珠菌属感染比例增多,中心静脉插管与深部真菌感染相关性可能更强,应早期开始经验性治疗,目前临床应用氟康唑抗真菌治疗剂量偏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早产儿真菌败血症发生的高危因素、临床特点、病原菌情况,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对2009年3月~2010年9月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17例真菌败血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1)早产、低出生体重、长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气管插管,长疗程广谱抗生素及使用长期静脉营养为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2)临床症状无特异性。病原菌为白色假丝酵母菌10例,近平滑假丝酵母菌5例,热带假丝酵母菌2例,均对氟康唑敏感。(3)经氟康唑治疗后均痊愈。结论对于有新生儿真菌败血症高危因素的患儿,应加强护理、严格无菌操作、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实施预防性和早期经验性抗真菌治疗,应用氟康唑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早产儿与足月儿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97例早产儿与43例足月儿败血症的临床资料。结果 早产儿晚发型败血症的比例高于足月儿(P<0.01),足月儿早发型败血症的比例高于早产儿(P<0.01)。胎膜早破、剖宫产、PICC置管、脐静脉置管和静脉营养在早产儿败血症中的比例高于足月儿(P均<0.01)。母亲围生期感染、羊水污染、顺产在足月儿败血症中的比例高于早产儿(P均<0.01)。早产儿败血症易表现为反应差、喂养不耐受、腹胀、呼吸暂停、呼吸困难、需机械通气治疗(P均<0.05或<0.01),易合并感染性休克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P<0.01或<0.05),检测白细胞总数和血小板明显降低(P均< 0.01)。结论 早产儿与足月儿败血症在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早产儿败血症常累及多个系统的变化,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8.
院内侵袭性深部真菌感染80例临床与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目的探讨深部真菌感染的现状、病原菌的种类、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及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地分析2004年1月-2005年12月,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状况,并对收集的病原菌进行体外药敏测定。结果2年中共收集88株真菌培养阳性的临床标本,其中确诊或疑诊为假丝酵母菌属感染者72例,占81.8%,其次为新型隐球酵母菌8例,占9.1%,曲霉菌属5例,占5.7%,其余为其他真菌;其中假丝酵母菌属中最常见的病原菌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共48株,占66.7%,其次为光滑假丝酵母菌12株,占16.7%,再次为热带假丝酵母菌8株,占11.1%,最后为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和克柔假丝酵母菌各2株,分别占2.8%。结论假丝酵母菌属仍然是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而假丝酵母菌属中最常见的是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氟康唑仍是治疗假丝酵母菌属尤其是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最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解国内真菌性败血症的流性病学特征及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医院2005~2008年住院患者真菌性败血症的发病情况。结果共40例患者发生真菌性败血症,发生率为4.76/10 000,多为高龄患者,平均年龄(64±16.54)岁,男性(82.5%)多于女性(17.5%),内科患者多见(67.5%),多发生于ICU(57.5%),恶性肿瘤患者多发(32.5%);假丝酵母菌属是常见的致病菌,其中最常见的为热带假丝酵母菌(30.0%),其次为白色假丝酵母菌(25.0%);继发真菌性败血症的危险因素为深静脉置管、肠外营养、长时间使用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入住ICU,其中长时间使用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肠外营养是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真菌性败血症预后差,避免滥用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有助于减少真菌性败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24例真菌菌血症的临床及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报告由酵母菌引起的真菌血症24例,皆由血培养证实。病原菌不少于10种,70.8%为念珠菌,但白色念球菌仅4株。本组病人的大部分有严重的基础病。24例中10例为血液病,7例是心血管及腹部手术后,1例是先天免疫缺陷症,其他6例。9例死亡(死亡率37.5%)。结果表明,两性霉素B及咪康唑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重症监护病房败血症早产儿病原菌分布及其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某院早产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血培养阳性,实验室确诊败血症155例,对不同病原菌早产儿败血症临床特点进行比较。结果 155例早产儿败血症中,革兰阴性(G~-)杆菌组76例(占49.03%),以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为主;革兰阳性(G~+)球菌组42例(占27.10%),以表皮葡萄球菌败血症为主;真菌组37例(占23.87%),以近平滑假丝酵母菌、白假丝酵母菌败血症为主。G~-菌组和真菌组早产儿胎龄、出生体重小于G+菌败血症组;真菌败血症组早产儿起病日龄大于G~-菌组、G~+菌组,深静脉置管比例高于G-菌组、G~+菌组;真菌组早产儿血小板计数低于G~-菌、G~+菌组;G~-菌组C反应蛋白(CRP)高于G~+菌组和真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55例早产儿治愈好转率94.84%,病死率5.16%。G~-菌组患儿病死率高于G~+菌组、真菌组,真菌败血症组治疗日数长于G~-菌、G~+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早产儿败血症致病菌主要为G~-菌,G~-菌组、G~+菌组及真菌组败血症早产儿临床表现不同、实验室指标及预后不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重症监护病房败血症早产儿病原菌分布及其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某院早产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血培养阳性,实验室确诊败血症155例,对不同病原菌早产儿败血症临床特点进行比较。结果 155例早产儿败血症中,革兰阴性(G-)杆菌组76例(占49.03%),以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为主;革兰阳性(G+)球菌组42例(占27.10%),以表皮葡萄球菌败血症为主;真菌组37例(占23.87%),以近平滑假丝酵母菌、白假丝酵母菌败血症为主。G-菌组和真菌组早产儿胎龄、出生体重小于G+菌败血症组;真菌败血症组早产儿起病日龄大于G-菌组、G+菌组,深静脉置管比例高于G-菌组、G+菌组;真菌组早产儿血小板计数低于G-菌、G+菌组;G-菌组C反应蛋白(CRP)高于G+菌组和真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55例早产儿治愈好转率94.84%,病死率5.16%。G-菌组患儿病死率高于G+菌组、真菌组,真菌败血症组治疗日数长于G-菌、G+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早产儿败血症致病菌主要为G-菌,G-菌组、G+菌组及真菌组败血症早产儿临床表现不同、实验室指标及预后不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小剂量氟康唑预防早产儿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产科出生胎龄在28~34周的早产儿160例收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随机分为实验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均给予两组早产儿常规治疗和护理;在此基础上对实验组患儿进行小剂量(3.0mg/kg)氟康唑静滴,静滴4周后比较两组预防真菌感染的效果以及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早产儿在性别、胎龄、体重、5分钟Apgar评分、运用广谱抗生素、激素、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肠外营养、机械通气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实验组的真菌性败血症确诊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12.68,P<0.05);两组的病死率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视网膜屏(ROP)、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等患病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实验组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出院时患儿体重均稍高于对照组,但两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的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分别低于治疗前(t值分别为3.25、4.36、5.22,均P<0.05),处于正常水平,两组治疗后的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实验组的鹅口疮、红臀及真菌性眼炎的患病率和真菌性败血症确诊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53、6.11,均P<0.05).结论 小剂量氟康唑运用于早产儿,可显著降低其真菌败血症的感染率,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4.
殷其改  陈晶  李珊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0):4723-4725
目的:分析258例晚期早产儿的早产原因及生后并发症,为临床合理治疗晚期早产儿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回顾性总结2008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NICU收治的胎龄34~37周的258例晚期早产儿为观察组,对其早产原因进行分析,并随机选取280例足月新生儿为对照组,对两组的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晚期早产儿占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早产儿总数的60.5%,其中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盘异常、感染是晚期早产儿发生的主要因素;晚期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最高(35.65%),其次为呼吸困难(16.27%)、败血症(13.17%)、低血糖(9.30%)、贫血(4.65%)、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和颅内出血(6.97%),均较足月儿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期早产儿早产原因主要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胎盘异常等,高胆红素血症、呼吸系统疾病、败血症等是其最常见的并发症,应该充分重视晚期早产儿的管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引起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种类及其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某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58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血培养阳性菌及其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58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血培养居前3位的细菌分别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77株,48.73%)、金黄色葡萄球菌(44株,27.84%)、大肠埃希菌(19株,12.03%)。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无耐药株;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沙星、头孢噻肟、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的耐药率较高,对四环素、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较低,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无耐药株。结论葡萄球菌属与大肠埃希菌是引起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病原体,应重视其耐药性检测,合理选择抗菌药物进行目标性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新生儿B族链球菌(GBS)败血症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血培养阳性的GBS败血症新生儿15例,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 15例GBS败血症患儿中早发型GBS败血症患儿10例,晚发型GBS败血症患儿5例,早发型GBS败血症患儿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出生24h内发病,晚发型GBS败血症患儿以高热为首发症状,均合并化脓性脑膜炎.GBS败血症患儿的白细胞水平较低,降钙素原反应灵敏,C反应蛋白反应相对滞后.GBS菌株对青霉素和万古霉素高度敏感,敏感性均为100%,其次为头孢呋辛(93.33%).结论 新生儿GBS败血症起病凶险,可造成永久神经系统损伤,医院开展产前GBS筛查对减少新生儿GBS感染有较大的意义,对于存在白细胞下降、PCT异常,且存在呼吸系统症状的新生儿,应尽早给予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老年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可能的相关因素,病原菌分布及预后,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06年1月-2010年12月干部病房16例真菌性败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真菌性败血症占同期所有诊断败血症的15.09%;高龄、严重的基础疾病、长时间住院、应用广谱抗菌药物、留置静脉导管及体腔引流管等为可能相关因素;治愈率为68.75%.结论 重视老年真菌性败血症的检测及尽早开始有效经验性抗真菌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 PIVH)的高危因素。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在西安高新医院分娩后收住新生儿病区及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早产儿126例,根据床旁颅脑B超、临床诊断结果分为脑室内出血组(72例)和无脑室内出血组(54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26例早产儿中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发生率为57.1%(72/126),其中重度PIVH发生率29.2%(21/72)。胎龄≤32周或体重≤1500g的早产儿PIVH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胎龄>32周或体重>1500g的早产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8.81和9.78,均P<0.05)。与无PIVH组相比,PIVH组患儿在宫内窘迫(20例vs 1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8例vs 7例)、血小板减少(12例vs 4例)、生后感染(23例vs 11例)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10、5.62、11.23、13.40,均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32w、窒息、机械通气、血小板减少、生后感染是发生PIVH的危险因素。结论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与胎龄、出生体重、窒息程度、机械通气、宫内窘迫、血小板减少和生后感染等因素相关;加强产前监护、提高产科技术,综合防治可减少PIVH发生,提高早产儿抢救成功率,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