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生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太湖水生植物种类逐渐减少,已有伊乐藻(Elodeanuttallii)、水盾草(Cabomba caroliniana)和篦齿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3种外来迁入物种出现;1960~2014年期间,太湖水生植物总生物量呈现单峰型变化,挺水植物生物量占水生植物总生物量的比例也同样呈现单峰型变化,而其它水生植物生物量占水生植物总生物量的比例则在持续增大;太湖水生植物群落的优势种也发生了变化,沉水植物群落的优势种由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和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变为仅为马来眼子菜。目前,对于太湖水生植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生植物的分布调查、光合特征、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和重建水生植物群落、水生植物管理等方面,在太湖北部"藻型湖区"和太湖东北"草—藻过渡湖区"重建稳定且多样的水生植物群落,已经成为太湖水生植物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2.
湖泊植物群落的形成和分布由水文和水质共同决定.以白洋淀台田沟渠内水生植物为研究对象,研究水生植物在不同营养盐含量和与台田边界不同距离条件下的蔓延分布特征.运用野外调查方法,于2012年5月和9月初,对白洋淀20个主要淀区台田沟渠内的水生植物和水质条件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在台田沟渠内共发现水生植物14种,占淀区水生植物总种数的40%.沟渠内水生植物对营养盐含量的适应性可以分为3类: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紫背浮萍(Spirodela polyhiza)、水鳖(Hydracharis dubia)、蓖齿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槐叶萍(Salvinia natans)、莲(Nelumbo nucifera)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适宜于各种水体;狸藻(Utricularia vulgaris)、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和品藻Lemna trisulca)适宜于低氮水体;轮藻(Chara sp.)、光叶眼子菜(Potamo geton lucens)和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适宜于低氮和低磷水体.不同的水生植物分布于台田沟渠的不同位置,菹草、蓖齿眼子菜多分布于台田“外边缘”;轮藻多在台田“内边缘”和“内部水域”分布;浮水植物、浮叶植物和金鱼藻在台田区内分布相对均匀.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沿台田沟渠与台田边界的距离呈单峰曲线关系,在台田入口处达到峰值.  相似文献   

3.
2017年4月21~30日,对邛海浅水湖带及其附近人工湖和沟渠中沉水植物的分布进行了野外调查;2018年4月22~28日,在邛海浅水湖带及其附近人工湖和沟渠中设置采样点,采集沉水植物底质以上植株的样品;在实验室中,测定了样品中的全氮和全磷含量。研究结果表明,2017年4月,在邛海浅水湖带及其附近人工湖和沟渠的水中,共发现了9种沉水植物,分别为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穗状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篦齿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穿叶眼子菜(Potamogeton perfoliatus)和大茨藻(Najas marina),其中,穗状狐尾藻和苦草分布最广;2018年4月,沉水植物底质以上植株的全氮和全磷含量存在差异,分布较广的7种沉水植物金鱼藻、穗状狐尾藻、苦草、马来眼子菜、菹草、篦齿眼子菜和黑藻底质以上植株的全氮和全磷含量依次减小。  相似文献   

4.
2017年4月21~30日,对邛海浅水湖带及其附近人工湖和沟渠中沉水植物的分布进行了野外调查;2018年4月22~28日,在邛海浅水湖带及其附近人工湖和沟渠中设置采样点,采集沉水植物底质以上植株的样品;在实验室中,测定了样品中的全氮和全磷含量。研究结果表明,2017年4月,在邛海浅水湖带及其附近人工湖和沟渠的水中,共发现了9种沉水植物,分别为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穗状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篦齿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穿叶眼子菜(Potamogeton perfoliatus)和大茨藻(Najas marina),其中,穗状狐尾藻和苦草分布最广;2018年4月,沉水植物底质以上植株的全氮和全磷含量存在差异,分布较广的7种沉水植物金鱼藻、穗状狐尾藻、苦草、马来眼子菜、菹草、篦齿眼子菜和黑藻底质以上植株的全氮和全磷含量依次减小。  相似文献   

5.
水生植物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湖泊的营养状态和营养循环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于2012年5月和9月,对白洋淀台田沟渠水生植物进行了野外调查,分析水生植物的营养盐特征及其与水体理化因子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台田沟渠共有水生植物14种,分别分布于台田内、外边缘及内部水域.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紫背浮萍(Spirodela polyhiza)、水鳖(Hydracharis dubta)、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和光叶眼子菜(Potamogeton lucens)营养盐含量相对较高,而轮藻(Chara sp.)和穗花狐尾藻(Myrioph yllum spicatum)营养盐含量较低;植物全氮含量分别与全碳含量、全磷含量显著相关.水体营养盐和光照是决定台田区水生植物营养盐特征的关键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6.
长湖湿地水生植被演替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2006年调查的基础上,结合长湖湿地历史资料,对长湖湿地1985年至2006年21a间水生植被的演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湖湿地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下降。长湖现有14个水生群落,其中挺水群落3个,浮叶群落3个,沉水群落8个。优势群落发生了变化,从1985年的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群落演替为1999年的微齿眼子菜(P.maackianus)、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群落;进一步演替为2000年的苦草、微齿眼子菜群落,至2006年演替为莲(Nymphaea nelumbo)、莲 菰(Zizania na-duciflora)群落。优势群落生活型由沉水型转变为挺水型,植被覆盖度由100%减少到30.35%;群落总生物量为2202.08t(未包括挺水植物群落生物量),其中狸藻(Utricularia aurea) 轮叶狐尾藻(M.verticillatum)群丛最大为1633.48t,微齿眼子菜 日本茨藻(N.gracillima)最小为0.43t。群落单位面积平均生物量从1195.67g/m2增加到1850.53g/m2。人类的活动如过度养殖、打捞水草及污水排放等导致了长湖湿地植被面积、种类及总生物量的下降。  相似文献   

7.
熊志斌  王万海  玉屏  于奭 《热带地理》2018,38(4):557-564
为深入研究板寨地下河流域水生植物种类及其固碳潜力,于2014―2016年在植物高生长期和生长结束期对流域内水生植物进行物种鉴定及优势水生物种确定。最终通过对优势种群开展生物量及δ13C测试,推算其固碳潜力。结果表明:1)该地下河有大型水生植物28科、35属、41种,按其经济价值来分,可食用的6种,药用的33种,观赏的20种,具有较大经济开发潜力。2)流域内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竹叶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小眼子菜(Potamogeton pusillus)、普生轮藻(Chara vulgaris)和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为优势种群,其生物量依次为136.70、225.00、16.00、172.00、17.00 g/m2。3)板寨地下河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的固碳能力竹叶眼子菜最大,为111.83 gC/(a·m2),小眼子菜最小,为7.95 gC/(a·m2)。4)板寨地下河水生植物利用作用碳源的比例平均为23.21%,即板寨地下河出口至下游无机碳年通量的损失量中,约23.21%是被水生植物固定下来,其固定的碳量为14.39 gC/(a·m2),说明水生植物光合作用与岩溶作用相结合表现出巨大的固碳潜力。  相似文献   

8.
调查记载了滕州湿地挺水植物群落、浮水植物群落、浮叶根生植物群落、沉水植物群落等4大类典型水生维管植物群落,其中包括芦苇群落、香蒲群落、菰群落、豆瓣菜群落、水苦荬群落、酸模叶蓼群落、空心莲子菜群落、浮萍群落、紫萍群落、水鳖群落、槐叶萍群落、莲群落、莕菜群落、睡莲群落、眼子菜群落、菱群落、芡群落、菹草群落、水毛茛群落、马来眼子菜+穿叶眼子菜群落、狐尾藻群落等21种群落类型,群落的组成以世界广布的植物为主,其次为暖温带性质的种类。同时对水生维管植物群落的生态价值、人类干扰及保护和利用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2016年12月至2017年3月,采用粪便分析法,研究在新乡黄河湿地越冬的大天鹅(Cygnus cygnus)的食性组成。结果表明,大天鹅的越冬食物有14种;其中,芸薹(Brassica campestris)(又名油菜)是大天鹅越冬期间食用最多的食物,其在大天鹅粪便组成中所占比例为80.35%;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wrightii)由于丰度较低,其在大天鹅粪便中的检出量逐渐减少,由2016年12月的12.94%逐渐减少到2017年3月的4.34%;续断菊(Sonchus asper)所占比例由2016年12月的8.82%逐渐减少到2017年3月的0.15%;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仅在2017年3月被检出,所占比例为9.89%;大天鹅没有消化的小花山桃草(Gaura parviflora)的草籽仅在2017年1月被检出,所占比例为4.83%。与20 a前该地区大天鹅以水生植物为食的结果相比,大天鹅的食物组成发生了重要变化,可能原因是目前湿地中只生长着少量的马来眼子菜和菹草等沉水植物。根据以上对大天鹅食性的研究结果,可以在湿地保护区的陈桥宋源湖、青龙湖等水域人工种植菹草等冬、春季生长的沉水植物,在湖周边种植芸薹,为在此越冬的大天鹅提供充足的食物资源;另外,可以扩大水域面积,禁止垂钓、捕鱼,减少湖四周的道路,减少人为干扰,控制旅游开发,以保护越冬的大天鹅。  相似文献   

10.
于2019年4月1日至11月1日,在栽种了刺苦草(Vallisneria spinulosa)、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wrightii)和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的花盆中,添加配制的总氮质量浓度为1.0mg/L、总磷质量浓度为0.05mg/L的营养盐,同时设置未添加营养盐的花...  相似文献   

11.
2015年7~9月,在淮阳龙湖国家湿地公园开展了植物调查,研究了该公园的植物区系组成、群落分类和组成、物种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在淮阳龙湖国家湿地公园,共记录植物280种,隶属于59科175属;调查的36个样方被划分为8种植物群落,分别为垂柳+女贞群落(Comm.Salix babylonica+Ligustrum lucidum)、狗牙根+马唐+一年蓬群落(Comm.Cynodon dactylon+Digitaria sanguinalis+Erigeron annuus)、喜旱莲子草+藨草群落(Comm.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Scirpus triqueter)、芦苇群落(Comm.Phragmites australis)、香蒲群落(Comm.Typha orientalis)、浮萍+睡莲+满江红群落(Comm.Lemna minor+Nymphaea tetragona+Azolla imbricate)、莲群落(Comm.Nelumbo nucifera)、菹草+眼子菜+狐尾藻群落(Comm.Potamogeton crispus+Potamogeton distinctus+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垂柳+女贞群落的Pielou均匀度指数最大,各植物群落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存在较大差异,各植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2.
在模拟的不同水体富营养化条件下,研究了分别由4种挺水植物[雨久花(Monochoria korsakowii)、黄花鸢尾(Iris wilsonii)、泽泻(Alis maplantago-aquatica)和野慈姑(Sagittaria trifolia)]、4种沉水植物[狐尾藻(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和竹叶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组成的群落以及由以上随机2种挺水植物+2种沉水植物组成的混合群落对水体中总氮和总磷的去除作用,旨在明确与单由挺水植物或沉水植物组成的群落相比,由挺水植物与沉水植物混合组成的群落是否对水体中的总氮和总磷具有更强的去除能力,并探讨其去除总氮、总磷的增强作用是否受水体富营养化水平的影响。在实验开始和结束时,分别测定了植物、底泥和水体中的总(全)氮和总(全)磷含量以及植物群落的总生物量。研究结果表明,混合群落中黑藻、金鱼藻、雨久花和黄花鸢尾的相对生长速率和累积生物量显著高于它们在单由挺(沉)水植物组成的群落中的相对生长速率和累积生物量,相应地,混合群落中的黒藻、雨久花和黄花鸢尾的全氮和全磷积累率也显著高于单由挺(沉)水植物组成的群落;与单由挺(沉)水植物组成的群落相比,混合群落具有较高的水体总磷去除率,且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加重而增大,然而其对水体总氮去除率与单由挺(沉)水植物组成的群落差异不显著;在水体中、高富营养化水平下,混合群落底泥的全氮去除率和全磷积累率显著高于单由挺(沉)水植物组成的群落;在水体不同的富营养化水平下,在所构建的混合群落中,狐尾藻+黒藻+雨久花+黄花鸢尾群落、黑藻+金鱼藻+雨久花+野慈姑群落和黑藻+竹叶眼子菜+泽泻+野慈姑群落群落都表现出较高的水体总氮和总磷去除率。因此,与单由挺(沉)水植物植物组成的群落相比,混合群落生长和生态功能都具有一定的增强效应,且该效应受水体富营养化水平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采煤塌陷区人工湿地含有氮、磷、重金属等污染物,适宜采用水生植物进行生态修复。通过调查分析,发现九里湖人工湿地含有芦苇、菖蒲等挺水植物,水鳖等浮叶根生植物,金鱼藻、马来眼子菜、菹草等沉水植物。水生植物通过吸附、吸收等净化作用,有效降低了九里湖水体悬浮物的浓度、水的浊度,增加了水体的透明度、溶解氧,有效抑制了藻类生长。  相似文献   

14.
围栏封育对青海湖地区芨芨草草原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选择青海湖地区的芨芨草草原为研究对象,以围栏内封育和围栏外自由放牧的草地做比较,研究了围栏内外枯枝落叶量、地上生物量的季节动态变化和地下生物量的状况。结果表明:枯落物生物量的季节动态围栏内外均呈现高—低—高的变化趋势,且围栏内枯落物量大于围栏外。群落总地上生物量、禾草类、杂类草和豆类草生物量围栏内外均呈现明显单峰型生长曲线,围栏内地上总生物量和禾草类生物量均大于围栏外,杂类草和豆类草生物量则是围栏外大于围栏内。围栏内外群落的地下生物量垂直分布均呈典型的倒金字塔型,从地表向下地下生物量的空间分布呈递减趋势。地下生物量主要集中分布在0~10 cm,围栏内外分别达1 408.778 g和940.934 g,占总地下生物量比例分别是84.65%和77.12%;而在10~20 cm和20~30 cm两层无论是重量,还是所占的比例,都是围栏外大于围栏内。该地区降雨量和气温呈单峰的增长,且雨热同季,这也和植物的生长规律吻合,土壤含水量达到最高值的时间较降雨量和气温滞后。围栏外地上生物量的季节变化和月均气温、降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围栏外月均地上生物量的累积量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地上生物量的月增长率与月均气温和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围栏内地上生物量的增长率与月均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他相关关系微弱。  相似文献   

15.
官厅水库国家湿地公园维管植物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在官厅水库国家湿地公园内,进行了野外植物调查,研究了维管植物的物种多样性、重要值和植物区系。研究结果显示,在官厅水库国家湿地公园内,共有维管植物318种,隶属61科191属;植物区系以温带成分为主;其中,绶草(Spiranthes sinensis)和野大豆(Glycine soja)为《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宽叶香蒲(Typha latifolia)、黑三棱(Sparganium stoloniferum)和眼子菜(Potamogeton distinctus)为《河北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的河北省重点保护植物。在官厅水库国家湿地公园内的5处调查样地中,官厅水库西北岸浅水河漫滩-沼泽中植物群落的优势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都相对最高。  相似文献   

16.
以会仙喀斯特湿地为研究区,采用样地和样方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野外植物调查,研究了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多样性和区系成分。研究结果表明,2022年8月,在会仙喀斯特湿地中分布着39科79属133种植物,被子植物(128种)占绝对优势,而且以挺水植物(77种)为主;优势科为禾本科(Gramineae)和莎草科(Cyperaceae),分别包含了15属31种和7属24种物种;优势属为蓼属(Polygonum)、荸荠属(Heleocharis)和莎草属(Cyperus),都有6种物种;会仙喀斯特湿地中主要有12种植物群落,其中,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群落和五刺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 var. oryzelorum)群落的多样性水平较高,长苞香蒲(Typha angustata)群落和菰(Zizania caduciflora)群落的多样性水平较低;会仙喀斯特湿地中的植物属区系具有热带特性。  相似文献   

17.
采用Fluor Cam便携式叶绿素荧光成像仪测定鄱阳湖南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沙湖和常湖冬季沉水植物的光合荧光特性,包括QY-max(即Fv/Fm,PSⅡ的最大光量子产量)、ΦPSⅡ(PSⅡ实际量子效率)、q P(光化学淬灭系数)等参数及其相应的荧光成像;应用频度法统计估测沉水植物的频度,并测定水环境的营养水平。结果表明:白沙湖优势沉水植物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和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的PSⅡ的最大量子产量分别为0.48-0.68和0.52-0.71,PSⅡ实际量子效率分别为0.32-0.58和0.20-0.46,表明白沙湖的黑藻和苦草具有相似的光合作用效率;而常湖优势沉水植物莕菜(Nymphoides peltatum)和苦草的PSⅡ最大光量子产量分别为0.66-0.77和0.19-0.68,PSⅡ实际量子效率分别为0.26-0.48和0.22-0.43,表明莕菜有较高的光合作用效率,容易形成优势物种。调查中发现,白沙湖黑藻的频度为90%,苦草为93.3%,小茨藻(Najas minor)为26.7%,眼子菜(Potamogeton franchetii)为10%;常湖中莕菜的频度为86.7%,苦草为16.7%,小茨藻为56.7%。白沙湖中沉水植物的频度值总体高于常湖,优势物种也存在差异性。综合分析白沙湖和常湖水体的营养水平、沉水植物多样性和光合荧光特性,结果表明:白沙湖的富营养化水平高于常湖,黑藻和苦草同为沉水植物中的优势种,光合活性相似;常湖中莕菜和苦草为优势种,但莕菜的光合活性显著高于苦草,这与湖泊水体透明度和南矶山湿地不同水体的富营养化差异及不同沉水植物的生态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洪泽湖典型水生植物群落碳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2年4月6日、7月5日、9月8日和12月11日,在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进行典型植物群落调查,选取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荷花(Nelumbo nucifera)、水花生(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浮萍(Lemna minor)、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和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群落为研究对象,研究这些植物群落的生物量、植物碳储量和土壤碳储量。结果表明,在各植物群落的平均生物量中,芦苇群落的平均生物量最大,为4 553.47g/m2;芦苇群落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平均根冠比为3.03,荷花群落为0.67;芦苇群落、荷花群落、金鱼藻群落、水花生群落、浮萍群落和菹草群落的平均土壤碳储量分别为5.32 kg/m2、3.83 kg/m2、2.35 kg/m2、2.11 kg/m2、1.57 kg/m2和1.33 kg/m2;芦苇群落、荷花群落、菹草群落、金鱼藻群落、水花生群落和浮萍群落的平均植物碳储量分别为2.25 kg/m2、0.51 kg/m2、0.19 kg/m2、0.11 kg/m2、0.09 kg/m2和0.05 kg/m2;芦苇群落、荷花群落、金鱼藻群落、水花生群落、浮萍群落和菹草群落的平均碳储量分别为7.57 kg/m2、4.34 kg/m2、2.46 kg/m2、2.20 kg/m2、1.62 kg/m2和1.52 kg/m2。  相似文献   

19.
小兴凯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小兴凯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营养状况,2011年5~9月对小兴凯湖12个采样点的浮游植物进行调查,对小兴凯湖浮游植物的种类、丰度、生物量和多样性及其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兴凯湖这5个月共采集浮游植物7门121种及变种中,以硅藻门(Bacillariophyceae)、绿藻门(Chlorophyta)和蓝藻门(Cyanophyta)为主,分别约占44%、26%和22%;优势种有颗粒直链藻极狭变种(Melosira granulata var.angustissima)、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和固氮鱼腥藻(Anabaena azotica);丰度变化范围在13.06×104~153.87×104个/L之间,生物量在0.11~1.73mg/L之间;多样性指数中,Shannon-Wiener指数变化范围在2.64~4.64之间,Margalef指数在1.46~5.17之间,Pielou均匀度指数在0.35~0.86之间。通过对小兴凯湖浮游植物的组成、生物量及多样性指数的综合评定,小兴凯湖浮游植物全年以蓝藻和硅藻为主,7月浮游植物种类最多,9月浮游植物种类最少;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都在5月最高,9月最低;Pielou均匀度指数在9月最高,7月最低;未受扰动湖区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明显高于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湖区。  相似文献   

20.
2011年8~10月,对北京市以再生水为补充水源的11座公园河、湖湿地进行了植物现状调查,共记录了水生植物42种,隶属于22科35属。42种植物中,有沉水植物5种,占被调查的植物物种总数的11.9%;浮水植物7种,占总数的16.7%;挺水植物30种,占总数的71.4%。挺水植物是被调查植物资源中的优势生态型。采用二歧指示种分析(two-way indicators species analysis,TWINSPAN)方法,将调查的143个植物群落样方划分为9种植物群落类型,其中,荷花+香蒲-睡莲+萍蓬草-苦草+金鱼藻群落(Com.Nelumbo nucifera+Typha orientalis-Nymphaea tetragona+Nuphar pumilum-Vallisneria natans+Ceratophyllum demersum)、芦苇+千屈菜+野慈姑-金鱼藻+石龙尾群落(Com.Phragmites australis+Lythrum salicaria+Sagittaria trifolia-Ceratophyllum demer?sum+Limnophila sessiliflora)、荻-王莲+凤眼莲-轮叶狐尾藻群落(Com.Triarrhena sacchariflora-Victoria sp.+Eichhornia crassipes-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为北京市典型的3种湿地水生植物群落类型,且前二者为优势植物群落类型;其余6种为零星分布的湿地水生植物群落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