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清腹水蛋白梯度(SAAG)在水腹定性诊断上的价值。方法 选择2001—2004年收治的病因明确的152例腹水患者的血清及腹水标本,分为门脉高压性和非门脉高压性。腹水呈混合型表现有5例(肝硬化合并结核1例、肿瘤4例,其中合并肝癌3例)。腹水总蛋白(AFTP)≥25g/L,腹水密度≥1.1018为渗出液,反之为漏出液。SAAG≥11g/L诊断为门脉高压相关性腹水,SAAG〈11g/L为非门脉高压相关性腹水。结果 以SAAG〈11g/L为诊断标准判断腹水为非门脉高压性的准确率为91.3%,而AFIP为62.2%,P〈0.01;混合性腹水5例肝硬化合并结核或肿瘤患者(应属于门脉高压性腹水、渗出液),SAAG的诊断准确率为100%(5/5),而AFTP的诊断准确率为20%(1/5)。结论 SAAG直接反映了门脉压,建议在腹水的定性分类中用SAAG取代既往的渗出-漏出系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rhCn)对肝硬化腹水伴低蛋白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肝硬化腹水住院患者6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每晚睡前半小时皮下注射rhGH4U,10d为1个疗程;对照组33例,每周输注白蛋白20g,10d为1个疗程。两组均限制钠盐500—800mg/d(氯化钠1.2-2.0g/d)、液体摄人量1000ml/d左右。口服螺内酯100mmg/d+呋塞米40mg/d。静脉滴注能量合剂强力宁100ml/d。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4、15、30d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浆白蛋白、空腹血糖,并监测肾功能。动态观察24h尿量、腹水的消退情况。结果治疗后4d,治疗组血浆白蛋白增加为(30.50±2.64)g/L,与对照组的(27.46±1.83)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5、30d,治疗组血浆白蛋白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空腹体重下降,24h尿量增加、腹水消退明显。结论rhGH有明显促进肝硬化患者血浆白蛋白合成的作用,治疗肝硬化腹水效果显著,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苯那普利小剂量渐增的方法治疗肝硬化腹水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72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常规给予限制钠水的摄入、保肝、利尿、补充白蛋白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苯那普利(起始剂量为2.5nag,每周增加剂量一次,2.5mg/次,直至10.0mg)。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浆肾素活性(PRA)、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Ⅱ)、腹水消退时间、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及尿量、24h尿钠(UNa^+)。结果治疗组用药后PRA、血浆AⅡ较治疗前无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CCr均无明显变化。腹水消退时间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为(32.0±7.6)、(44.2±9.3)d(P〈0.05);治疗显效率分别为72.22%和44.44%(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3d的平均UNa^+分别为(121.2±32.4)、(84.8±23.6)mmol/L,平均尿量分别为(1954.8±345.4)、(1202.2±321.5)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苯那普利小剂量渐增能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使尿钠排出增加,有利于肝硬化腹水患者的腹水消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患者血清和腹水中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水平的变化及丹参治疗作用机制。方法肝硬化腹水并SBP75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8例(A组)常规治疗+丹参;观察组37例(B组)予常规治疗。治疗前后测定两组患者血清和腹水的NO、ET的变化,同时选肝硬化腹水漏出液组35例(C组)作对照。结果SBP组血清和腹水的NO、ET水平明显高于漏出液组,且腹水NO、ET水平又明显高于血清中的NO、ET水平(P〈0.01)。丹参组治疗后血清和腹水中NO、ET下降水平和住院天数缩短,与观察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腹水NO、ET的检测有助于SBP的诊断和疗效观察。丹参是治疗SBP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0PD)GOLDⅡ、Ⅲ级患者的营养状态和呼吸困难等改变,评估GOLD分级判定COPD病情程度的有效性。方法选择稳定期COPD患者30例,病情程度分别处于GOLDII级(GOLDⅡ级组)和GOLDⅢ级(GOLDⅢ级组)各15例。观察患者的体重指数(BMI)、肱三头肌皮褶(鸭F)、血浆白蛋白(Alb)、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呼吸困难分级(勃氏分级)。运动负荷试验采用递增负荷的运动方案。结果GOLDⅢ级组和GOLDⅡ级组的BMI分别为(19±5)、(23±3)kg/m^2,TSF分别为(8±3)、(13±5)min,Alb分别为(32±7)、(36±6)g/L,PaO2分别为(72±9)、(78±8)mmHg(1mmHg=0.133kPa),勃氏分级分别为(5.0±2.0)、(3.0±1.0)级,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GOLDⅡ级组12例进行了运动负荷试验,8例测定出无氧阈;GOLDⅢ级组5例进行了运动负荷试验,均未测定出无氧阈。结论COPDGOLDⅢ级患者较GOLDⅡ级病情程度更为严重。在临床工作中,GOLD分级能够较好地反映患者的COPD病情程度和预后评估,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刘海亮  李军  杨雁灵 《消化外科》2013,(12):905-908
目的探讨改良腹腔镜胃旁路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分析2012年1月至10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收治的3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住院号将30例患者分为常规手术组(15例),施行常规腹腔镜胃旁路术;改良手术组(15例),施行改良腹腔镜胃旁路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严重并发症、术后3个月BMI、空腹血糖(FPG)、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空腹血清C肽(FC—P)和糖化血红蛋白(HbAlc)的差异,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常规手术组和改良手术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141±22)min和(113±26)ra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84,P〈0.05)。常规手术组和改良手术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3个月BMI、FPG、Fins、FC—P和HbAlc分另1为(65±29)ml、(2.5±1.2)d、(7.5±2.1)d、(27±4)kg/m2、(6.7±1.5)mmol/L、(18±8)mU/L、(2.0±0.6)斗∥L、5.8%±1.5%和(57±25)ml、(2.1±1.0)d、(7.1±1.9)d、(28±4)kg/m。、(6.4±2.0)mmol/L、(17±6)mU/L、(1.9±0.6)¨g/L、6.1%±1.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09,0.992,0.545,0.485,0.463,0.523,0.130,0.572,P〉0.05)。常规手术组患者术前BMI、FPG、Fins、FC—P和HbAlc分别为(31±4)kg/m。、(11.3±2.3)mmol/L、(13±4)mU/L、(1.4±0.5)μg/L和8.6%±1.0%,与术后3个月相应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4,6.615,3.109,2.920,5.997,P〈0.05)。改良手术组患者术前BMI、FPG、Fins、FC—P和HbAlc分别为(31±4)kg/ITI。、(11.9±2.4)mmol/L、(12±5)mU/L、(1.4±0.6)μg/L和8.9%±0.9%,与术后3个月相应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65,6.711,2.616,2.478,6.571,P〈0.05)。结论改良腹腔镜胃旁路术的安全性、治疗2型糖尿病的近期疗效与常规腹腔镜胃旁路术相当,但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化疗联合腹腔灌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过继免疫治疗胃癌腹水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伴有明显腹水的42例晚期胃癌患者,根据患者个人意愿分为单纯化疗组(22例,希罗达加奥沙利铂的XELOX方案)和联合治疗组(20例,XELOX方案化疗联合腹腔灌注CIK)。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免疫功能。结果与单纯化疗组相比,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患者Karnofsky评分明显更高(78.0±9.8比70.0±8.9,P=0.009),两个周期内的腹水引流量明显减少[(4500±1218)ml比(5527±1460)ml,P=0.018],中位疾病进展时间延长(4.0个月比2.5个月,P=0.006),中位总生存时间延长(11.0个月比6.0个月,P=0.001),CD4^+/CD8^+比值升高(1.34±0.36比0.96±0.26,P=0.001),但疾病反应率(35.0%比22.7%,P=0.499)和疾病控制率(75.0%比54.5%。P=0.209)均未见明显增高。两组患者治疗过程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与单纯化疗相比,化疗联合CIK免疫治疗对胃癌腹水患者疗效更好,不仅可延长生存期,提高免疫功能,而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行脾部分栓塞术后阿德福韦酯疗效。方法41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行脾部分栓塞术治疗后,21例口服阿德福韦酯10mg/d,疗程1年,对照组20例常规护肝、降酶等对症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肝功能、血清肝纤维化指标、HBVDNA、HBeAg/抗.HBe血清学变化、Child-Pugh分级比较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ALT、AST、TBil、ALB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血清肝纤维化HA、PC-Ⅲ、Ⅳ—C各项优于对照组,治疗组HBVDNA转阴11例,对照组转阴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P〈0.05)。治疗组发生HBeAg/抗.HBe血清转换者4例,对照组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P〈0.05)。治疗组Child.Pugh分级为A级者9例,B级10例,C级2例;对照组A级6例,B级7例,C级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P〈0.05)。阿德福韦酯治疗组未发现相关的肾功能损害和其他不良反应。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行脾部分栓塞术治疗,脾功能亢进可获得明显改善,但不能阻止乙型肝炎肝硬化病情进展,脾栓塞术后采用阿德福韦酯是较理想的长期抗病毒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胃吻合术与胰肠吻合术患者的远期营养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至2010年12月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胰腺外科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胰胃吻合者19例,胰空肠吻合者1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MI)以及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等营养参数。结果胰胃吻合组和胰空肠吻合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胰瘘发生率、围手术期死亡率及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胰胃吻合组和胰肠吻合组的BMI分别为(17.1±7.0)和(19.0±4.8)kg/m2。白蛋白分别为(30.1±0.5)和(32.1±1.3)g/L,转铁蛋白分别为(1.89±0.57)和(2.01±0.61)g/L,前白蛋白分别为(0.18±0.05)和(0.18±0.09)g/L。较术前均略有下降,但两组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两组的上述营养参数均恢复到术前或高于术前水平,但两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胃吻合和胰空肠吻合对患者术后营养状况的影响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CA125水平与Child-Pugh分级CHE及腹水量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82例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按Child-Pugh分级、腹水量分组,另外选取同期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速率法检测血清CA125,CHE水平,Spearman相关分析CA125与Child-Pugh分级、CHE及腹水量的相关性。结果 CA125水平:Child C级患者Child B级Child A级,三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量腹水组中量腹水组少量腹水组无腹水组(P0.05)。CHE水平:Child C级患者Child B级Child A级,三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A125与CHE呈负相关(r=-0.599,P0.05),与Child-Pugh分级呈正相关(r=0.736,P0.05),与腹水量呈正相关(r=0.779,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清CA125与有无腹水、肝功能损伤程度、CHE有关,血清CA125、CHE的监测可能对评估肝硬化患者的病情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复杂腹腔感染对白蛋白合成速率的影响。方法前瞻陆收集2009年12月至2010年10月间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研究所收治的肠瘘合并复杂腹腔感染病例(感染组,8例);另选取同期8名年龄、性别、BMI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受试者在空腹状态下经外周静脉给予首剂量无菌L-[ring-^2H5]-苯丙氨酸溶液(4μmol/kg),继之以6μmol·kg^-1·h^-1的速度持续输注6h。输注前和输注后的每小时取3ml动脉血:通过GC-MS测定血浆游离氨基酸和掺入到白蛋白中L-[ring^2H5].苯丙氨酸的同位素丰度。结果感染组患者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浓度分别为(62.2±1.0)g/L和(32.5±4.0)g/L,显著低于对照组[(74.2±1.7)g/L和(46.1±2.6)g/L;均P〈0.05]。感染组患者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和体温3项全身炎性反应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感染组患者白蛋白合成速率为(5.3±1.6)%/d,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的(7.8±1.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游离氨基酸谱显示,感染组患者血浆谷氨酸高于对照组.苯丙氨酸和脯氨酸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复杂腹腔感染可明显抑制白蛋白合成,是腹腔感染患者低白蛋白血症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C反应蛋白(cRP)对其病情和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测定9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观察组)和45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血清NSE和CRP水平,并分析观察组NSE和CRP水平与神经功能损害程度及梗死部位的关系。结果观察组血清NSE和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重型者NSE和CRP水平[(35.63±7.12)μg/L、(13.82±3.57)mg/L]显著高于轻、中型者[分别为(17.24±5.32)μg/L、(5.61±2.35)mg/L和(26.08±5.91)μg/L、(9.07±2.14)mg/L](P〈0.01)。不同梗死部位患者血清NSE、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NSE和CRP是反映脑内神经元损伤或坏死的客观指标,可作为脑梗死早期判断病情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将130例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病人分为观察组(98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肝、利尿及支持等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腹水应用腹水超滤浓缩机光量子治疗仅照射后经腹腔回输治疗。系统治疗8周,随访12周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ALT、AST、白蛋白(A)、PT的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有效率观察组为89.8%,对照组为56.3%,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应用该疗法过程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提示该治疗方法可有效减少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病人的腹水量,改善肝功能,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低钙腹膜透析(PD)液对尿毒症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60例行连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且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标准钙PD液治疗组,30例)和B组(低钙PD液治疗组,30例),均继续行正规CAPD治疗。观察治疗12周前后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的变化,同时生化法检测血清钙浓度,ELISA法测定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结果经过12周的分组透析后,B组患者的血清钙、MMP-9[(2.25±0.24)mmol/L、(564.72±124.69)μg/L]较A组患者[(2.40±0.37)mmol/L、(718.56±111.83)μg/L]明显下降(P〈0.05),颈动脉IMT[(1.17±0.28)mm]亦显著低于A组[(1.25±0.19)mm](P〈0.05)。结论低钙PD液可延缓尿毒症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其对血清MMP-9的影响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术前营养风险筛查对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指导作用,为临床合理开展营养支持提供依据。方法参照营养风险筛查方法2002(NRS2002)。对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间在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及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的290例结直肠癌患者进行术前营养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比较术前接受与未接受营养支持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情况及相关营养指标。结果营养风险筛查结果显示,110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存在营养风险,其中65例实施了营养支持,其临床结局均明显优于未接受营养支持的45例患者[术后排气时间(2.3±0.5)d比(3.3±0.5)d、排粪时间(3.5±0.5)d比(4.6±0.6)d、恢复半流饮食时间(10.1±1.2)d比(12.4±2.2)d和术后住院时间(15.7±1.1)d比(18.8±1.4)d,均P〈0.05];其术后第7天营养指标也优于未接受营养支持者[血清白蛋白(33.2±4.5)g/L比(26.0±4.0)g/L、前白蛋白(0.28±0.05)g/L比(0.16±0.04)g/L和转铁蛋白(1.92±0.33)g/L比(1.75±0.45)g/L,均P〈0.05]。但对于180例经营养风险筛查术前无营养风险患者,术前是否接受营养支持其上述临床结局及营养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术前营养风险筛查提示存在营养风险的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应积极予以营养支持;但对于无营养风险者,围手术期的营养支持或并不必要。  相似文献   

16.
肝硬化腹水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影响肝硬化腹水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预后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肝硬化腹水并SBP患者的一般状况,肝硬化原因,SBP的特征病理生理,伴随状况等16项观察指标与病死率的关系。结果:19例肝硬化腹水并SBP死亡9例,病死率为47.4%,腹水多核粒细胞占粒细胞的比例,腹水Rivalta,BUN,Cr,顽固性腹水,Child-Pugh分级差,多器官功能衰竭7个因素在生存与死亡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死亡有密切关系,结论:肝硬化腹水并发SBP病死率高,SBP的诊断及预后应重视腹水多核粒细胞比例和Rivalta实验。当肝硬化腹水并发SBP,同时又伴有肝,肾功能不良和顽固性腹水或多器官功能衰竭时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7.
腹水超滤浓缩回输腹腔治疗肝硬化难治性腹水的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 35例肝硬化难治性腹水病人采用腹水超滤浓缩经腹腔回输治疗和针对性护理。结果治疗后病人体重、2 4h尿量、尿钠及血清白蛋白等显著增加 (均P <0 .0 1) ,治疗有效率 71.4 2 %。提示本治疗和护理方法能有效促进腹水吸收 ,利于原发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总IgE和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在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SPN)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荧光酶标法测定46例不同病程HSPN患儿血清总IgE和ECP的水平。结果HSPN发作组患儿血清总IgE(126.1±63.7)kU/L和ECP(16.3±6.5)μg/L明显高于缓解组的(14.7±8.5)kU/L、(3.9±1.4)μg/L以及对照组的(17.7±6.3)kU/L、(3.1±1.7)μg/L。首次发作患儿血清ECP(23.0±8.7)μg/L高于治疗后复发患儿(9.3±2.2)μg/L,以上差异均有显著性。首次发作组的IgE(142.5±58.5)kU/L与治疗后复发组(93.5±32.3)kU/L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缓解组的IgE和ECP与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血清ECP和IgE水平反映了HSPN的活动情况,可以作为监测病情和疗效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IH)患者的疗效,分析普萘洛尔对雌二醇(Estradiol,E2)、血糖、血压、心率、血管瘤B超参数的影响,考察普萘洛尔治疗IH的可能机理。方法:收集2011年10月~2013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颌面肿瘤外科收治的IH增生期患儿46例,给予口服普萘洛尔治疗,比较治疗前后E2、血糖、心率、血压和B超的变化。结果:IH患儿治疗前男婴和女婴各个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男婴: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IH患儿血清的E2(35.9±10.1pg/mLVS.6.3±2.2pg/mL)、PSV(59.3±12.1cm/SVS.34.2±8.1cm/S)显著降低(P〈0.05),RI(0.6±0.1VS.0.9±0.2)显著升高(P〈0.05);空腹血糖(5.3±1.2mm01/Lvs.5.2±1.3mm01/L)、心率(128±9次/minvs.125±8次/min)、收缩压(70±4mmHgVS.70±3mmHg)和舒张压(55±3mmHgVS.55±4mmHg)无显著变化(P〉0.05);女婴: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IH患儿血清的E2(36.7±12.8pg/mLVS.7.4±1.8pg/mL)、PSV(56.4±10.6cm/SVS.35.1±7.5cm/S)显著降低(P〈0.05),RI(O.6±O.2vs.0.8士0.3)显著升高(P〈0.05)、空腹血糖(5.2±0.9mmol/LVS.5.1±0.8mmol/L)、心率(126土3次/minVS.124±5次/min)、收缩压(70±5mmHgVS.70±6mmHg)和舒张压(55士5mmHgVS.55±6mmHg)无显著变化(P〉0.05)。患儿疗效评定I级4例(8.70%),II级10例(21.7%),III级23例(50.0%),IV级9例(19.6%)。结论: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安全、有效,对空腹血糖、心率和血压无显著影响。婴幼儿血管瘤E:水平降低,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机理可能与间接降低E: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与肾癌肿瘤分期及转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2012年收治的150例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95例,女55例。平均年龄(51.41±19.68)岁。病理类型:透明细胞癌120例、乳头状癌11例、嫌色细胞癌6例、囊性肾癌8例,其他类型5例。TNM分期:Ⅰ期87例(T1a45例,T1b42例),Ⅱ期24例、Ⅲ期22例、Ⅳ期17例。N0111例、N1 17例、N2 22例,M0 133例、M1 17例。病理明确诊断为肾良性肿瘤132例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水平。结果肾癌组患者术前Fib值(4.08±1.12)g/L,对照组(3.23±0.52)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肾癌组PT(10.65±1.38)s、APTT(31.11±3.56)s、INR(0.95±0.72),对照组分别为(11.02±7.44)s、(31.24±3.05)s、(O.96士o.64),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癌5个亚组术前Fib分别为(3.75±0.59)g/L、(3.31±0.64)g/L、(4.34±0.52)g/L、(4.99±0.38)g/L、(6.04±1.06)g/L,其中T1a、T1b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肾癌组高纤维蛋白原血症(Fib>4.0g/L)者68例(24.1%)。结论肾癌伴淋巴结及远处转移者血清Fib升高,肿瘤分期为Ⅱ期、Ⅲ期、Ⅳ期发生转移的可能性较大。血清Fib对肾癌预后具有独特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