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在早期诊断急性肠系膜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48只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结扎肠系膜上动脉建立肠系膜动脉缺血模型,对照组仅行开腹手术,1h、6h、12h后分别抽血检测血浆D-二聚体和其他生化指标。结果:实验组中随肠系膜缺血时间的延长,血浆D-二聚体水平越高,实验组和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实验室指标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动态测定血浆D-二聚体可能对早期筛选急性肠系膜缺血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 (AP)患者血浆内皮素 (ET)和一氧化氮 (NO)的变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中ET ,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浆中NO。结果 入院 2 4h内重症胰腺炎 (SAP)ET为 (176± 8)pg/ml、NO为 (97± 11) μmol/L、ET/NO比值为 (1 83± 0 12 ) ,均显著高于其他组 (P <0 0 1) ;非胰腺炎急腹症和急性轻型胰腺炎 (MAP)与健康对照比较 ,ET和NO明显增高(P <0 0 1) ,但ET/NO比值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MAP组治疗后ET和NO分别为 (6 2± 6 )pg/ml和 (5 2± 11) μmol/L ,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 <0 0 1) ;SAP组治疗后第 3天ET为 (142± 6 )pg/ml、NO为(80± 12 ) μmol/L ,第 7天ET为 (95± 8)pg/ml、NO为 (5 5± 11) μmol/L ,与治疗前相比 ,ET和NO均明显降低 (P <0 0 1) ,治疗后第 7天ET/NO比值 (1 6 5± 0 2 3)明显降低 (P <0 0 1)。结论 内皮细胞功能严重受损 ,ET/NO比值显著上升可能是SAP微循环障碍的一个重要中间环节。早期动态检测AP患者的血浆ET和NO有助于对病情和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D-二聚体(D-D)联合凝血四项指标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9年2月至2021年3月于北京丰台右安门医院治疗的120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生下肢DVT的患者为DVT组(n=60),并根据DVT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选取同期住院治疗未发生DVT的患者为NDVT组(n=60)。分析下肢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比较两组患者的凝血四项指标[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血清D-D水平,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下肢DVT的诊断价值。结果 DVT组患者的D-D、FIB水平均明显高于NDVT组患者,PT、APTT、TT均明显短于NDVT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FIB、D-D水平升高均是下肢DVT形成的危险因素,APTT、PT、TT延长均是下肢DVT形成的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D-D、PT、TT、FIB对下肢DVT形成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其联合应用的诊断价...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D-二聚体对急性主动脉夹层(AD)患者在院期间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83例AD患者资料,根据患者在院期间是否死亡分为生存组(62例)和死亡组(21例),比较两组D-二聚体水平及其他相关临床因素,采用回归分析探讨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死亡组患者比例的A型病变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生存组(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型病变(OR=0.117,95%CI=0.021~0.792)与D-二聚体(OR=3.180,95%CI=1.551~5.984)是患者死亡的风险因素(均P0.05)。D-二聚体水平预测患者死亡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19(95%CI=0.807~0.974,P0.001),最佳临界点为4.85μg/m L,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5.7%和75.8%。结论:D-二聚体作为一个快速检测指标,可以对AD患者进行简便危险评估,对于D-二聚体较高的患者,应对进行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及D-二聚体(D-dimer)与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发病机制及复发的关系。方法测定74例CSDH患者(包括7例术后复发病人)静脉血及血肿液中VEGF、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三种因子的含量,测定9例健康人静脉血中3种因子的含量作为对照。结果①CSDH患者血肿液中VEGF、D-二聚体的含量明显高于静脉血中的含量(P<0.05),而纤维蛋白原的含量明显低于静脉血中的含量(P<0.05);②CSDH术后复发患者血肿液中VEGF、D-二聚体的含量明显高于未复发患者(P<0.05),而复发患者纤维蛋白原的含量明显低于未复发患者(P<0.05);③CSDH患者静脉血中3种因子含量与健康人静脉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EGF、Fibrinogen及D-dimer在CSDH的发病机制及复发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内皮素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脑损伤发病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血浆和脑组织内皮素-1(ET-1)水平与脑损伤的相关关系,以及生长抑素和生长激素的保护作用。方法:经胰胆管逆行注射3.5%牛磺胆酸钠2.5ml/kg建立大鼠SAP模型。将200只大鼠随机分成5组: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AP组)、正常对照组(N组)、生长抑素组(S组)、生长激素组(G组)和联合治疗组(S G组)。观察各组治疗前后脑水肿、血脑屏障、脑细胞凋亡指数、脑组织ET-1的免疫组化。结果:SAP大鼠体内血ET-1显著升高,脑水肿、血脑屏障损伤程度加重。免疫组化显示SAP大鼠脑组织ET-1的表达增强。生长激素和生长抑素可以降低血ET-1、NO水平,减轻脑组织水肿,减弱脑组织ET-1的表达,改善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同时观察到SAP大鼠时脑电图呈慢波改变,治疗后好转。结论:生长激素和生长抑素能降低SAP体内血浆和脑组织中的ET-1水平,改善脑水肿和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对SAP时脑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检测P-选择素、D-二聚体在早期诊断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PVT)中的价值。方法:对82例经手术治疗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门静脉彩色多普勒检查,根据有无PVT将患者分为PVT组和非PVT组,动态检测2组患者血清P-选择素、D-二聚体含量,并采用受试者特性(ROC)曲线分析二指标联合检测诊断PVT的价值。结果:PVT组术后P-选择素水平、O-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VT发生前P-选择素水平、D-二聚体水平亦均高于对照组最高值(P〈0.01)。P-选择素、D-二聚体以及二者联合检测PVT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3.0.880和0.931,3种检测的敏感性分别为85.2%.88.9%和82.0%,特异性分别为85与%.78.2%和97.6%。结论:门静脉高压症术后P-选择素、D-二聚体二指标联合动态检测有助于PVT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8.
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单胎头位、无难产因素存在、宫缩正常、年龄在20~35岁的初产妇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硬膜外分娩镇痛组(E组)和自然分娩组(C组),每组40例。分别于镇痛前(T0)、宫口开全(T1)、胎儿娩出时(T2)、产后24h(T3)、72h(T4)采集静脉血标本,用免疫比浊法测D-二聚体水平,观察产后2h和24h产妇出血量。结果血浆D-二聚体水平于T0后各时点E组明显低于C组(P<0.05)。与T0相比,E组各时点D-二聚体水平均降低(P<0.05),C组在T1~T3各时点显著升高(P<0.05)。两组产后2h和24h产妇出血量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硬膜外分娩镇痛可降低产妇血浆D-二聚体水平,改善分娩前后产妇血液高凝状态,利于预防静脉血栓形成,而对产后出血量无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D-二聚体与反复种植失败(RIF)患者体外授精-胚胎移植(IVF-ET)后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 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本院就诊的RIF患者在IVF-ET后验孕日(2周),孕早期(6~12周),孕中期(13~24周)以及孕晚期(25~37周)均需抽取枸橼酸钠抗凝血,使用Mini VIDAS全自动化荧光酶标免疫测试系统进行D-二聚体检测。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根据妊娠结局将患者分为种植失败组、种植成功(自然流产和成功分娩)组,比较组间D-二聚体水平以及妊娠期D-二聚体水平在孕期的变化情况。结果验孕日,种植失败组与种植成功(自然流产和成功分娩)组的D-二聚体浓度无显著性差异(205ng/ml vs.194ng/ml,P>0.05);孕早期(6~12周),自然流产组与成功分娩组D-二聚体浓度无显著性差异(276ng/ml vs.237ng/ml,P>0.05);成功分娩组患者的D-二聚体浓度随着孕期逐渐升高(F=20.3,P<0.001),并且与孕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762,P<0.001)。结论 D-二聚体水平与RIF患者IVF-ET后的种植失败无显著相关性,孕早期D-二聚体的浓度对其早期流产无预测价值,临床医生应根据RIF患者的不同妊娠期的D-二聚体浓度参考范围进行血栓前状态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严重四肢骨折并消化道出血的发病因素。方法 对 71例严重四肢骨折患者采用乳胶凝集法 (半定量法 )测定血浆中D -二聚体。结果 严重四肢骨折患者伤后 1、 3d ,1、 2周血浆中D -二聚体浓度均比正常对照组呈不同程度的增高 (P <0 0 1) ;同时显示 :严重四肢骨折患者合并消化道出血组与不合并消化道出血组血浆中D -二聚体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严重四肢骨折并消化道出血的发病因素与凝血机制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1.
急性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前后血清D-二聚体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深静脉血栓(deepvenousthrombosis,DVT)是一种常见疾病,国外文献统计每年的发病率高达4.8‰[1]。D鄄二聚体(D鄄dimer,DD)在国内外广泛用于DVT和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的诊断[2,3]。本院1999年10月至2004年2月检测DVT病人溶栓前后的DD水平的变化,现报道如下。对象与方法一、对象共46例病人,其中男30例,女16例,年龄26~81岁,平均49.8岁,病变累及左下肢36条,右下肢10条,共有患肢46条。健康对照组20例,年龄25~78岁,平均51.3岁,男11例,女9例。所有病人都在发病后48h内入院,根据临床症状(下肢肿胀、压痛、Homans征阳性)加下肢静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对血浆D-二聚体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100例乳腺癌患者化疗前后的血浆D-二聚体,并与100例健康体检者和良性肿瘤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乳腺癌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Ⅰ、Ⅱ期患者化疗前明显低于Ⅲ、Ⅳ期患者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化疗后Ⅲ、Ⅳ期患者三周期化疗后与化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05).结论:乳腺癌晚期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可作为观察乳腺癌患者的严重程度、化疗疗效判定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急性胰腺炎近年来有上升趋势,而急性胰腺炎可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MAP)及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后者常伴有多器官功能障碍,其中包括病人血液凝血及纤溶系统的改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血栓性疾病患者D-二聚体(D-D)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4月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华润武钢总医院收治的132例老年急性血栓性疾病患者为血栓组,另选取同时期的58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治疗前血栓组与对照组患者的D-D水平及凝血四项指标;观察血栓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7 ...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血浆内皮素(ET)和P-选择素的变化特点以及生长抑素对其的影响。方法将68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分为SAP和轻型胰腺炎(MAP)组,并将32例SAP患者分为一般治疗组和生长抑素组,采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血浆ET和P-选择素。结果入院24?h内SAP组ET和P-选择素分别为(165.45±9.07)ng/L和(72.16±5.34)μg/L,均显著高于MAP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SAP患者经一般治疗后ET和P-选择素的水平较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生长抑素治疗后ET和P-选择素的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1)。生长抑素治疗组的治愈率明显高于一般治疗组(χ2=6.412,P<0.05)。结论内皮功能严重受损,血小板高度活化可能是SAP微循环障碍的一个重要中间环节。生长抑素能强烈地抑制血小板活化,降低内皮功能损害,从而改善血液循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D- 二聚体(D-dimer)与急性胰腺炎(AP)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 年10 月—2020 年7 月天津市南开医院住院和门诊收治的AP 患者87 例,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AP48 例、重度AP 组39 例;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 例为对照组,检测各组的血清Hcy 和D-dimer 水平并进行比较,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 曲线)分析Hcy、D-dimer 对AP 病情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结果:AP 组患者的血清Hcy、D-dmier 水平明显高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87 例AP 患者的血清Hcy 和D-dmier 的阳性率为71.26%、58.62%。AP 组患者血清Hcy、D-dimer 阳性率高于CON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SAP 组与MAP 组患者的血清Hcy、D-dmier 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cy、D-dmier 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56、0.7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y 诊断AP 的敏感度为92.0%,特异度为92.0%,分别高于D-dmier 的78.2% 及6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cy 检测对AP 早期预测及严重程度评估的价值优于D-dmier 检测。结论:AP 患者Hcy 和D-dmier 水平高于对照组,且随着疾病严重程度的加深而增高,Hcy 检测诊断AP 的临床价值优于D-dmier 检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P-选择素与D-二聚体变化及其临床药物干预后的变化.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FCM),以单克隆抗体为探针测定40例下肢DVT患者及20例健康人P-选择素阳性表达率,应用免疫方法测定D-二聚体(D-dimer)含量.结果 DVT组在发病的早期P-选择素与D-二聚体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溶栓抗凝等治疗后不同时间P-选择素与D-二聚体阳性表达率呈降低趋势,其中应用奥扎格雷钠组与非奥扎格雷钠组比较P-选择素阳性表达率有显著差异.D-二聚体的变化无显著差异.出院1个月后P-选择素与D-二聚体含量明显降低,但P-选择素阳性表达率较正常人偏高.结论 急性DVT患者早期体内血小板活化,纤维蛋白溶解处于亢进状态;奥扎格雷钠能降低血小板活化;P-选择素,D-二聚体可做为DVT诊断的指标之一;出院后DVT患者仍是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需要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18.
张矛  赵渝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0,30(12):1011-1014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经纤溶酶作用后的终末产物。只要机体血管内有活化的血栓形成及纤维溶解活动,D-二聚体就会升高。D-二聚体检测阴性可用于急性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排除诊断;特殊情况下,D-二聚体阳性结合临床表现可用于急性VTE的诊断。此外,D-二聚体的监测还可反映急性VTE药物抗凝溶栓治疗的效果以及评价VTE复发的危险程度及预后。老年、肿瘤、孕妇等特定人群的D-二聚体普遍偏高,VTE诊断的D-聚体截断值应作适当的调整,以调高D-聚体的诊断效率。  相似文献   

19.
探讨D-二聚体在预测胃肠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价值。我院2017年10月—2019年1月收治的胃肠手术患者63例,根据术后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其中DVT组28例,非DVT组35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3、7 d检测患者空腹静脉血D-二聚体浓度,观察其对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两组患者术后1、3、7 d各时间点血浆D-二聚体浓度与术前相比均明显升高(P<0.05),其中以术后第3天增高最为明显(P<0.05)。绘制术后各时间点ROC曲线发现,术后1 d曲线下面积为0.715,其中D-二聚体浓度最佳临界值为2.07μg/mL,诊断DVT的敏感性为96.4%,特异性为45.7%;术后3 d曲线下面积为0.861,其中D-二聚体浓度最佳临界值为4.35μg/mL,诊断DVT的敏感性为71.4%,特异性为85.7%;术后7 d曲线下面积为0.763,其中D-二聚体浓度最佳临界值为2.69μg/mL,诊断DVT的敏感性为60.7%,特异性为82.9%。D-二聚体对于预测胃肠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一定价值,其中以胃肠术后第3天血浆D-二聚体浓度升高诊断准确性最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检查骨创伤患者术后血浆D-二聚体变化值,观察严重创伤后D-二聚体数据对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本院骨创伤患者120例,根据创伤和损伤严重程度(ISS)评分将120例骨创伤患者分为:轻度损伤组(ISS≤16)、中度损伤组(16〈ISS〈25)、重度损伤组(ISS〉125),并将120例骨科创伤患者设为观察组;另取60例健康体检患者设为对照组,对比分析D-二聚体检测数值。结果观察组血浆D-二聚体和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创伤程度越重,术后1、3、5天血浆D-二聚体逐渐增高,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术后DVT与血浆D-二聚体呈正相关,P〈0.01。结论骨创伤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检验值升高后逐渐降低,通过D-二聚体水平检测及动态监测可用于患者伤情的判断和骨折术后DVT的诊断和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