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高感砧木3-1-29-4和高抗砧木1-1-10-8为试材,对其叶片接种轮纹病菌(Botryosphaeria berengriana.f.sp.piricola),测定了接种后防御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轮纹病菌侵染后,叶片的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均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且抗性砧木1-1-10-8的活性高于高感砧木3-1-29-4。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在接种后持续升高。接种后,抗病砧木1-1-10-8的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先升高后降低,高感砧木3-1-29-4的PPO活性持续升高。  相似文献   

2.
轮纹病菌对不同抗性苹果品种防御酶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实验研究了3个苹果品种被轮纹病菌(Botryosphaeriaberengrianaf.piricola)侵染后苹果枝干轮纹病防御酶系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受病菌侵染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均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且抗病品种的峰值出现较晚。抗病品种鸡冠的PAL、SOD和POD活性变化峰值和均值要高于国光和富士,而PPO活性变化的峰值和均值则低于国光和富士。  相似文献   

3.
经1995—1997年研究,探明唐山地区金冠苹果果实轮纹病菌在果实皮孔部位开始扩展的时期为7月26—30日,从此前1周开始连续喷洒铲除性杀菌剂苯霉灵400倍液3次,进行集中铲除性防治,其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全年喷药8次的常规防治,明显减少了防治次数,降低了防治成本。经在唐山、唐海、乐亭等地应用推广,防病增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苹果轮纹病菌侵染机制的研究(英文)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苹果轮纹病菌(Botryosphaeriaberengrianaf.sppiricola)能在培养基及活体内产生一系列果胶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聚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多聚半乳糖醛酸反式消除酶(PGTE)和果胶甲基反式消除酶(PMTE)。其中PG和PMG是降解果实胞壁的主要酶类,在整个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从结果可看出PG活性随着侵染的进展而升高,PMG的作用在侵染前期更大一些,2种果胶酶可能是引起被接种苹果果皮上还原糖变化的重要因素。接种与未接种果实果皮的pH值差异随侵染进程而降低,接种40d后,接种处pH值开始低于健康组织的pH值,这一变化可能造成细胞壁软化而有利于PG和PMG活动。接种后10~20d,PG活性及组织中还原糖的增长速度比其他阶段要快。对侵染点的病原组织学研究进一步表明,病菌产生的各种果胶酶不论是在侵染初期还是后期都是重要的致病物质。  相似文献   

5.
激发子物质处理富士苹果果实后抗轮纹病病菌侵染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富士苹果果实经硝普钠(SNP)、茉莉酸甲酯(MeJA)、水杨酸(SA)和氯化钙处理后再接种轮纹病菌,各个处理均能不同程度地防止轮纹病菌的侵染和扩展,其中MeJA和SNP处理效果最明显,烂果率和烂果面积分别比对照减少26.7%、26.7%和41.6%、36.2%。另外,还对各处理果实的PAL、SOD、POD和PPO活性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接种轮纹病菌的72h内,4个处理的PAL和PPO活性均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而SOD和POD活性变化除SA处理一直保持平稳波动上升外,其余3个处理也表现为先升后降趋势;各处理的PAL和POD峰值出现的时间均早于SOD和PPO。PAL、POD和PPO活性峰值和平均值均以MeJA处理最高,SOD活性峰值和平均值SNP处理最高。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2009年和2018年采集的苹果轮纹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变化,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了每个年份采集的50株苹果轮纹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结果表明,2009年采集的50株菌株EC50平均值为(0.681 3±0.554 9)mg/L,2018年采集的50株菌株EC50平均值为(1.286 4±0.946 6)mg/L。随着时间的变化苹果轮纹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开始降低,部分菌株产生了2~5倍的低水平抗药性。  相似文献   

7.
苹果轮纹病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测定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2007年8-10月从山东主要苹果产区轮纹病果上分离获得83个苹果轮纹病菌(Botryosphaeria berengriana f.sp.piricola)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了各菌株对多菌灵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多菌灵对83个菌株的EC50值呈单峰频次分布,分布在0.0196~0.4867mg·L-1,均值为0.1080±0.0152mg·L-1;在83个菌株中选择对多菌灵最敏感的泰山海棠菌系进行重复测定,将其EC50平均值0.0428mg·L-1确定为苹果轮纹病菌对多菌灵的敏感基线;通过Duncan氏新复极差法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理来源的苹果轮纹病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都处在较高水平,总体上不存在明显差异,没有出现敏感性下降的抗药性亚群体。  相似文献   

8.
不同培养条件对苹果轮纹烂果病病菌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 ,苹果轮纹烂果病发生严重 ,给苹果生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严重影响了苹果的质量和产量。造成苹果轮纹烂果病的病原菌有2种类型 ,一类是贝伦格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berengerianade Not.) ,即苹果干腐病菌 ,另一类是贝伦格葡萄座腔菌梨生专化型 (Botryosphaeria berengeriana deNof.f.sp piricola) ,即苹果轮纹病菌。在生物学特性方面 ,对这 2种病原菌已有过较多报道。作者于 1 998~ 1 999年做了不同培养条件对苹果轮纹病病原菌菌丝生长影响的试验 ,现将试验方法和结果报道如下。1 材料和方法  供试菌种为苹果轮纹病菌和苹…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苹果轮纹病菌对多菌灵抗药性及其地理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苹果轮纹病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多数苹果轮纹病菌菌株对多菌灵表现敏感,建立了以敏感性苹果轮纹病菌菌株的EC50平均值(0.2582±0.1208)mg/L为准的敏感性基线;11.11%的菌株已产生2~4倍的低水平抗药性,抗药性菌株主要分布于山东西部区域。  相似文献   

10.
苹果轮纹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明确苹果轮纹病菌对三唑类杀菌剂戊唑醇的敏感性现状,从有代表性的苹果种植区采集、分离了47个苹果轮纹病菌(Botryosphaeria berengeriana f.sp.Piricola)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戊唑醇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戊唑醇对47个菌株的EC50值在0.0054~3.3253mg·L-1,平均值为0.4359±0.1902mg·L-1。其中,菌株XX2B(EC50为3.3253mg·L-1)对戊唑醇的敏感性较低,QF2(EC50为0.0054mg·L-1)对其最敏感,其毒力倍数是XX2B的620.38倍。山东省、河南省和辽宁省的苹果轮纹菌对戊唑醇的EC50平均值分别为0.5715±0.4612mg·L-1、0.4119±0.2157mg·L-1和0.2667±0.2083mg·L-1,表明辽宁省的苹果轮纹菌对戊唑醇的敏感程度最高,山东省的敏感性最低。但不同地理来源的苹果轮纹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苹果轮纹病是子囊真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引起的病害之一,每年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全面而深刻理解苹果响应该菌侵染的分子机制有助于采用有效防治措施。综述了苹果轮纹病的病原、侵染循环、抗病机制及防治措施等方面的新进展,侧重阐述与抗(感)病密切相关的基因及蛋白质,为全面理解该病害的抗(感)病机理奠定基础。此外,还讨论了苹果轮纹病菌的生防菌种,为预防性药剂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对Botryosphaeria dothidea通过皮孔侵入果实的过程进行了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接种后2d分生孢子完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过程。接种后10d,菌丝体在皮孔表面缓慢生长。从20 ̄30d菌丝体加速扩展并形成几个分枝,通常从皮孔外围侵入果实,但仅限于皮孔表面组织。从40~50d,菌丝体扩展更为繁茂,一些菌丝开始突入皮孔的第2层组织。接种皮孔中可检测到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但活性比对照高。皮孔有3层,第1层为含果胶的死组织,易被病菌侵染降解,底部的第3层非常坚固,是阻止病菌侵染的有效屏障。随果实发育,皮孔大小、数目和裂口均有规律地增加。我们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苹果轮纹病的潜伏侵染特性。  相似文献   

13.
作者在前期试验的基础上筛选出5种(茎1、茎2、茎4、花2、姜4)对苹果轮纹病菌菌丝有明显抑制作用的内生细菌,并通过与苹果轮纹病的对峙培养试验,对其进一步的筛选。结果表明,对苹果轮纹病菌菌丝生长抑制效果最好的为从黄顶菊内分离出的花2,其次为从姜内分离的姜4和从黄顶菊内分离的茎2,抑制效果最差的则为从黄顶菊内分离的茎1。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This research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king versus lateral fruit thinning effects on yield and fruit quality of ‘Elstar’, ‘Granny Smith’, ‘Starkrimson Delicious’, ‘Ultra Red’, ‘Topred’, and ‘Jonagold’ apple (Malus domestica Borkh.) cultivars grafted on MM106 rootstock in 2002-2003. Removal of the king fruit (KFR) treatment partially increased the yield in ‘Jonagold’, ‘Elstar’, and ‘Granny Smith’ cultivars while the effects were different by years in “Starkrimson Delicious”. Leaving of the king fruit (KFL) treatment gave better results in the ‘Topred’ cultivar, and similar effects were obtained from both treatments in ‘Ultra Red’ cultivar. Non-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obtained from both treatments with respect to fruit weight in the ‘Topred’, ‘Starkrimson Delicious’, ‘Jonagold’ and ‘Granny Smith’ cultivars. Leaving of the king fruit treatment increased the fruit weight significantly in ‘Elstar’ and ‘Ultra Red’ cultivars in 2002. The values of fruit flesh firmness (lb), total soluble solids content (%), pH, titratable acidity (%), total and invert sugar quantity (g/100 g?1) were not found to b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treatments with a few exceptions. The ‘KFR’ treatment that removed the dominant effect of the king fruit can be recommended for the ‘Elstar’ and ‘Jonagold’ cultivars because this treatment increased the yield and did not decreased the fruit weight significantly in these cultivars except for ‘Elstar’ in 2002. On the other hand ‘KFL’ treatment can be recommended for the ‘Granny Smith’, Topred’ and ‘Ultra Red’ cultivars. Although this treatment decreased the yield of ‘Granny Smith’ it increased the mean fruit weight 45.6-62.7 g in the two experiment years. ‘Starkrimson Delicious’ did not show clear response to the treatments.  相似文献   

15.
苹果种质资源果实轮纹病抗性的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5个不同来源的苹果轮纹病菌株,对279份苹果种质资源的果实抗病性进行室内接种鉴定。结果表明:不同种质资源在果实的发病率、潜伏期和病斑大小上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同一种质资源分别接种5种轮纹病菌,在发病率、潜伏期和病斑大小上也存在显著差异。对抗病性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多数菌株的各个抗病指标间都存在显著相关性。通过综合抗性筛选,发现‘珍宝’、‘金沙依拉姆’和‘红玉’为高抗材料;‘詹姆斯格里斯’、‘红夏’‘耍红’、‘伊朗桃苹’‘超等蔷薇’和‘极早红’为高感材料。  相似文献   

16.
苹果NBS-LRR1 基因的鉴定与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霄  柏素花  戴洪义 《园艺学报》2013,40(7):1233-1243
 NBS-LRR 蛋白是植物细胞内普遍存在的主要抗性蛋白家族,该家族的蛋白包含有NBS 结构域和LRR 结构基序,在植物抵御各种病原物的侵袭中发挥重要作用。从‘嘎啦’苹果中鉴定了一个NBS-LRR 类基因,命名为MdNBS-LRR1,(GenBank 登录号:JX126858)。该基因全长为3 116 bp,包含一个2 826 bp 的开放读码框,编码包含941 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其氨基酸序列含有典型的NBS-LRR类抗病基因所具有的NB-ARC 结构域。Blast 分析发现MdNBS-LRR1 与大豆NBS-LRR 类抗性蛋白具有较高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60%)。RT-PCR 分析结果表明,MdNBS-LRR1 在‘嘎啦’苹果的幼叶、茎、功能叶、芽、皮和花等组织中均有表达,在幼叶中的表达量最高,茎中最低。苹果轮纹病病原菌侵染可促进MdNBS-LRR1 基因表达上调,接种后24 d 表达量最高,是对照的10.6 倍左右,另外,在‘嘎啦’苹果幼苗叶片中,SA、MeJA 和ACC 均可诱导该基因的表达,表明MdNBS-LRR1 基因的表达受到与抗病相关信号转导途径的调控。  相似文献   

17.
柏素花  祝军  戴洪义 《园艺学报》2012,39(10):1893-1902
 酰基辅酶A结合蛋白(ACBP)是一个保守的蛋白家族,在酰基酯辅酶A的转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水稻和拟南芥中鉴定的ACBP除了参与长链酰基辅酶A的转运以外,还参与了植物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反应。为了探讨在苹果树中是否也存在参与植物对逆境反应的ACBP,并可用于改良苹果品种,以提高抗逆能力,从苹果品种‘鸡冠’中克隆、鉴定了一个ACBP基因,命名为MdACBP2。MdACBP2包含一个378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包含125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推定的氨基酸序列中包含有一个ACB结构域,无信号肽序列。序列和结构特征表明该基因是ACBP家族ClassⅠ亚族的成员。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MdACBP2的表达,发现在苹果的根、叶、花、幼果、枝皮、芽等组织中均有表达,在叶中的表达量最高,在幼果中的表达量最低,这一表达模式暗示MdACBP2可能参与多种生理途径。不同胁迫处理的时序表达分析表明,MdACBP2的表达能被轮纹病病原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侵染和10% PEG渗透胁迫所抑制,低温胁迫则能诱导MdACBP2的表达,1 mmol·L-1 Pb(NO3)2处理对MdACBP2的表达没有显著影响。推测MdACBP2可能参与了苹果对低温胁迫的防御反应。  相似文献   

18.
利用苹果基因组筛选液泡膜单糖转运蛋白TMT 家族基因,通过qRT-PCR 探索它们在苹果各器官组织中的表达特性,并分析其表达与果实糖积累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苹果中主要存在5 个TMT 家族基因,均含有11 个跨膜区,并具有1 个长约330 氨基酸的亲水loop 区位于胞质内,它们与拟南芥和葡萄的TMTs 高度同源。定量表达分析发现,它们均在苹果中表达,且MdTMT1 表达量相对最高,MdTMT3和MdTMT4 表达量较低。MdTMT1 在花和成熟果实中表达量最高,MdTMT2 在成熟果实中表达最高。在果实发育过程中,MdTMT1 和MdTMT2 的表达量与果实中总糖、还原性总糖、果糖、蔗糖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MdTMT1 和MdTMT2 可能参与了苹果果实成熟期果糖和蔗糖的积累。  相似文献   

19.
苹果果实酸/低酸性状的SSR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姚玉新  翟衡  赵玲玲  伊凯  刘志  宋烨 《园艺学报》2006,33(2):244-246
 以91株‘东光’和‘富士’的正反交F1 代群体为试材, 测定了成熟果实可滴定酸含量和果实不同发育阶段苹果酸含量的变化, 从表型上分析了苹果酸的遗传规律。利用140对共显性遗传的SSR引物对高酸和低酸个体群体分离分析, 筛选到一个与果实酸/低酸性状连锁的标记SDY085, 遗传距离为8.89 cM, 表型分析和标记分析都表明苹果果实酸/低酸性状由一对主效基因Ma/ma控制, 并且Ma对ma为完全显性, 而酸个体中苹果酸的连续分布则是加性多基因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