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比较左旋氨氯地平与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9年1月云南省丽江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113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57例和对照组56例。试验组给予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对照组给予氨氯地平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74,P=0.300)。治疗后2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6%低于对照组的3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12,P<0.05)。结论左旋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效果好,不良反应轻,有助于高血压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左旋氨氯地平与氨氯地平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在2010年10月至2011年3月期间从我院内科门诊抽取轻、中度高血压患者150例,随机分为"左旋氨氯地平"组(治疗组)和"氨氯地平"组(对照组)各75例,"左旋氨氯地平"组以口服左旋氨氯地平2.5mg/d或5mg/d,"氨氯地平"组口服氨氯地平5mg/d或10mg/d,观察4~5周,每周嘱咐患者来院测量一次坐位血压,观察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9.30%和86.67%,两组间治疗效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每组治疗效果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67%和22.67%,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治疗组的不良反应程度明显更轻微。结论 2.5mg/d左旋氨氯地平与5mg/d氨氯地平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疗效相似,但左旋氨氯地平的不良反应更少、更轻、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对比左旋氨氯地平与氨氯地平、硝苯地平、非洛地平引起的不良反应。方法将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因服用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高血压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服用氨氯地平的有42例,硝苯地平的有34例,非洛地平20例。研究分析患者不良反应症状,所有患者均停止服用1周后,服用左旋氨氯地平4周,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程度。结果结果表明,患者水肿程度、小腿围和足颈围程度均出现明显的好转,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在服用左旋氨氯地平后面色潮红发生率与眩晕发生率明显降低,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与此同时,服用左旋氨氯地平前血压为(141.61±13.41)/(87.31±8.74)mm Hg,治疗4周后为(124.31±8.23)/(77.91±7.21)mm Hg,服用左旋氨氯地平前心率为(71.36±8.3)次,治疗4周后为(68.18±5.78)次,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患者的红细胞与白细胞在服用左旋氨氯地平前后均出现变化,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治疗高血压的过程中,相对氨氯地平、硝苯地平以及非洛地平,左旋氨氯地平应当属于一种安全有效的降血压药物,对患者产生的不良反应比较小,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了国产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压氏达)与进口国产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络活喜)门诊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不良反应。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双盲法观察国产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8周的疗效。60例原发性原发性高血压的门诊患者经2周的安慰剂洗脱期后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分别服用国产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5mg,2次/日或进口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络活喜)5mg,1次/日,治疗8周。治疗开始前及治疗8周末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每2周随访1次,记录受试者的血压、心率、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收缩压与舒张压的下降均有显著性差异,国产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组(压氏达)有效率为83.6%,进口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组(络活喜)有效率为85.2%,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轻微。结论国产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安全有效的药物,不良反应轻微,患者能很好耐受,且具有价格优势,是理想的一线降压药物。  相似文献   

5.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是第三代 L-型钙通道阻滞剂,是一种强效、长效的降压药物。近年来国内有文献报道其不良反应,现概述如下。 1过敏反应 田硕等报道,患男,47岁,因高血压病给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2.5rag口服,qd,次日出现腹痛、腹泻2次,下肢、胸、腹部出血性红皮疹,呈米粒大小,形态不规则,即停药,予对症治疗,3小时后患者腹泻停止,自诉症状减轻,2天后皮疹逐渐消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左旋氨氯地平与氨氯地平、硝苯地平、非洛地平所致水肿等不良反应的差异.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开放、自身对照研究方法.2008年6月至2009年3月,83例服用氨氯地平(38例)、硝苯地平(30例)、非洛地平(15例)后出现水肿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纳入研究.全部患者停用上述药物1周,再服用左旋氨氯地平2.5~ 5.0 mg/d,共治疗8周.观察和比较治疗前后水肿等不良反应程度,血压、心率、体重及血常规、血生化等指标.结果:足背水肿凹陷程度治疗前1周为(2.69±1.21)mm,治疗4、8周后分别为(1.63±1.35)和(1.74±1.90) mm,治疗4周与治疗前1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腿围1及小腿围2治疗前1周分别为(37.73±2.48)、(35.41±2.85)cm,治疗8周后分别为(37.18±2.50)、(34.73±2.96)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足颈围治疗前1周为(23.47±2.19)cm,治疗8周后为(22.83±2.09)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面部潮红的发生率治疗前1周为15.7%,治疗2、4、8周后分别为7.3%、2.5%和1.3%.眩晕的发生率治疗前1周为4.8%,治疗2、4、8周的发生率分别为2.4%、0和1.3%.血压治疗开始前为(140.59±12.92)/(86.76±9.63)mm Hg,治疗8周后为(125.76±8.53)/(77.84±6.46)mm Hg,心率治疗开始前为(70.93±8.30)次/min,治疗8周后为(69.17±6.52)次/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5).红细胞、血红蛋白治疗开始前分别为(4.45±0.60)×1012/L、(131.22±14.95)g/L,治疗8周后分别为(4.66±0.62)×1012/L、(138.09±17.46)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体重、血常规和血生化各项指标治疗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左旋氨氯地平与氨氯地平、硝苯地平、非洛地平相比,为一种较为安全的降血压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左旋氨氯地平降低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的疗效。方法对符合条件的98例高血压患者,1次/d口服左旋氨氯地平2.5 mg,服药2、4、6、8周后,分别测定患者的血压、心率。结果98例高血压患者治疗8周后,收缩压、舒张压平均降幅分别为24.0 mm Hg、13.1 mm Hg,服药8周后与服药前相比,收缩压、舒张压的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降压总有效率为83.5%。心率较基线时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旋氨氯地平降压疗效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针对高血压患者开展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92例,采用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6例,治疗组样本给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开展治疗,对照组给予硝苯地平缓释片开展治疗,比较两组样本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开展分析与讨论。结果两组样本治疗前的舒张压与收缩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用药后治疗组患者的舒张压为(75.4±3.0)mm Hg,收缩压为(112.6±6.4)mm Hg,治疗组样本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9%,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均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对高血压患者具有确切的血压控制作用,并且用药安全,不良反应较少,更适合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左旋氨氯地平与氨氯地平治疗夜间高血压病人的疗效及其对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60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必须同时具备夜间血压增高)随机接受氨氯地平5mg或左旋氨氯地平2.5mg(和30例)治疗4周.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治疗前后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结果氨氯地平和左旋氨氯地平降压疗效显著,但两药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药均不影响血压昼夜节律.结论氨氯地平和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具有夜间血压增高的轻中度高血压病人疗效好且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与缬沙坦联合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204例高血压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2例。对照组应用缬沙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后舒张压、收缩压、心率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89.22%高于对照组的63.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心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3.92%与对照组的1.9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与缬沙坦联合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显著,且用药也较为安全,是一种优秀的联合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11.
报道苯磺酸氨氯地平致过敏反应1例,经停药及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苯磺酸氨氯地平致过敏反应偶有发生,临床应用时应予注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 124 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62 例。对照组给予硝苯地平缓释片10 mg/次,2 次/d;治疗组给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2.5 mg/次,1 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12 周,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血压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6%,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1%,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 0.05);治疗后,治疗组舒张压、收缩压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 0.05)。结论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患者血压,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是治疗高血压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并对方法进行验证。方法采用培养基稀释法、薄膜过滤法。结果验证试验中各类菌的回收率均大于70%。结论该方法有效可行.可用于该品种的微生物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苯磺酸氨氯地平片采用RP-HPLC测定方法的不确定度进行评估.方法 采用因果图分析方法和相关数据模型量化分析方法中各不确定度分量,计算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结果 各不确定度分量中由对照品质量分数引入的分量最大,测定的扩展不确定度为0.009 6(k=2),应表示为(99.86±0.96)%.结论 通过不确定度的评估,证明了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测定方法的科学、合理,并可以根据各分量的大小优化方法,为实验设计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5.
990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描述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02~2005年医务人员自愿呈报的990份ADRs报告进行分析。结果:我院ADRs报告数逐年增加;990例ADRs中涉及25类1174例药品,抗感染药占其中45.9%,其次为抗肿瘤药;抗感染药中喹喏酮类药品所占比例最高,为29.5%,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分别占26.7%、15.6%;ADR累及系统多为皮肤及附件,其次为消化系统;990例ADRs经过停药或治疗后,59.3%治愈,39.0%好转,仅0.5%有后遗症或死亡;进行关联性评价,肯定占13.0%,很可能占65.4%,可能占15.4%。结论:应继续加强ADR监测工作,降低漏报率,逐步提高ADR报告质量,尽量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治疗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疗效。方法随机将150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分为3组,A组50例,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5.0mg/d;B组50例,口服贝那普利10mg/d;C组50例,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5mg+贝那普利10mg,1次/d,疗程4周,对比分析3组的疗效。结果 A组、B组与治疗前相比,A组、B组总有效率收缩压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控制收缩压,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疗效明显大于单纯苯磺酸氨氯地平和贝那普利组(P<0.05)。结论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治疗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疗效优于单种用药,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与瑞舒伐他汀钙联合治疗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原发性高血压并颈动脉硬化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试验组(40例)。对照组使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2·5mg,1次/d,2周后,血压未达标者,增加剂量至5mg,试验组同时口服瑞舒伐他汀钙10mg,1次/晚,疗程为4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颈动脉IMT、血压、血脂、hsCRP的变化。结果服药48周后,两组IMT、BP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其中试验组IMT降低更明显(P<0·05)。试验组TG、TC、LDL-C、hsCRP明显下降,HDL-C明显增高,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与瑞舒伐他汀钙联合对颈动脉IMT作用明显,能有效延缓?逆转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我院开展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工作的经验与体会,为进一步提高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质量,加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2013年ADR监测的汇总分析报告和质量指标,及各年为更好开展ADR监测工作所采取措施的效果.结果 我院采取了成立监测组织,构建监测网络;把监测工作纳入科室绩效考核范围;开展多层次培训与宣传,提高ADR报告质量;监测工作为临床服务;开发院内网络上报系统,简化上报程序等措施.通过这些措施,ADR监测工作在数量和质量上逐年上升,医院安全、合理用药水平有所提高.结论 根据医院的自身情况和ADR监测工作的不同阶段的特点,采取相应的管理方法和促进措施,能很好地促进ADR监测工作开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9.
20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本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和特点,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本院近年来收集的206例ADR/ADE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以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总报告例数的70.39%。抗微生物药物的ADR发生例数最高,占39.09%;其次为中药注射剂,占16.46%。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常见。结论:应加强ADR监测,合理规范使用药物,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药品不良反应信号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适合我国的药品不良反应(ADR)信号检测方法。方法:检索各种ADR信号检测方法有关文献,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和比较。结果:目前各国普遍使用的信号检测方法主要有频数法和贝叶斯法,前者主要有比例报告比法、报告比值比法、MHRA法等,后者包括贝叶斯判别可信区间递进神经网络模型与相对比值法等。结论:建议我国信号检测的实施综合采用BCPNN、PRR、ROR、MHRA等多种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