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坐隐园选址于安徽休宁,为徽商、戏曲家、版刻家汪廷讷所有,是晚明文人园林的典型代表。《环翠堂园景图》作为研究坐隐园的唯一图像史料,完整描绘了其全盛时期的园景风貌,为探析园林环境营造、解读文士生活风尚提供了重要依据。文章以《环翠堂园景图》为研究对象,从山水环境描绘、园林生活展示、人物形象刻画、园景命名隐喻四方面入手,探讨晚明文人造园特点及渴望摆脱世俗烦扰又不愿割舍世情的矛盾心态。对于解读晚明文人造园思想,丰富古代徽州园林研究成果等具有重要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严敏 《风景园林》2020,27(7):121-127
《环翠堂园景图》是一幅明代徽州长卷版画,清晰刻画出一座私家园林—坐隐园的全貌。以该版画为研究对象,以声景为研究视角,探寻传统园林绘画中的园林声景营造价值。通过画面观察结合诗文资料补充,提炼画卷中园林声景的声音要素,分析画卷中的坐隐园声景类型,总结画卷中传统园林"声色"风景营造在选址、时间维度、声景联想等方面的特征。研究得出:从传统园林绘画中可有效地提炼声景的构成要素,有助于深入理解传统园林的声景营造思想与特征,表明园林绘画在声景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坐隐园位于安徽休宁,为明代万历年间环翠堂书坊汪廷钠所有,是其生活、会友、交游、读书、收藏、游乐之处,现已不存。明代版画巨制《环翠堂园景图》描绘了坐隐园的景观风貌,是关于该园林的唯一图像史料。从《环翠堂园景图》图像内容入手,分析了坐隐园的空间布局,以及建筑、山石与植被的营造特色。图中显示,坐隐园隐于山水之中,规模宏大,园林依托昌公湖而建,园内空间布局张弛有度,建筑类型丰富且造型精美,筑山技艺复杂,置石颇具匠心,是明代徽派园林的代表作品。  相似文献   

4.
黄晓  刘珊珊 《风景园林》2017,24(2):14-24
园林绘画是研究古代园林的重要材料,对于已消失或改建过的早期园林的复原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解读和利用园林绘画的难点之一在于确定图中景致的写实程度。本文以明代宋懋晋《寄畅园五十景图》为主线,结合其他相关图像资料,尝试从园林绘画的性质和创作过程探讨这一问题。本文认为园林绘画的性质属于"功能性绘画",重视对园中景致的忠实摹写。画家的创作过程涉及"写真"与"摹古"两种方式,从不同方面影响到绘画对于园景的再现模式和程度。  相似文献   

5.
6.
晚清幕僚赵烈文撰《能静居日记》百万余字,本文通过梳理、分析其中对宅园“静圃”营建过程及园居生活的记录,谋求真实呈现晚清文人相地、建宅、营园以及园居雅集的详细过程及多维图景。同治四年(1865)七、 八月间,赵烈文前往江南考查各地区的屋价及风水,终定家址于常熟九万圩处。随着人口增加,静圃格局渐具明显的宅、园分区,以天放楼等藏书空间为核心的建筑空间和以静溪为核心的园林空间占据数次改建的重心。赵烈文于静圃的园居生活则表现为以光绪三年(1877)、光绪四年 (1878)间写仿辋川的溪北斗诗之举为代表的雅集诸事。  相似文献   

7.
正《浮生六记》是清代文人沈复的自传体散文,其文涉及清代江南文人生活的各个方面,从中能窥见明清文人的空间观念和审美趣味。本文以《浮生六记》中浪游记快所写无隐禅院作为空间意象研究样本来探讨中国传统空间的审美趣味。无隐禅院之空间意象的研究概述1.无隐禅院中的研究背景研究中国传统空间意象离不开对文人思想的研究,文人审美艺术都离不开对文人的空间观念和审美趣味及观念习俗的把握。古代文学作品中不仅有细腻的情节描述,也有丰富而诗意的空间叙述帮今人理解其空间审美品位,传统经典文学为当代读者展现了传统中国人活泼朴素的山水自然态度和精致的空间审美趣味。深入的研读这些传统经典,对当代中国空间设计工作者从整体上理解其中的空间情节,把人  相似文献   

8.
中国园林研究正成为国际景观设计行业的研究热点与关注对象,而如何在卷帙浩繁的国际学界中把握中国园林研究的学术潮流则成为进一步促进中国景观研究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旨在对《园林与设计景观史》(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Gardens&Designed Landscapes)和哈佛大学敦巴顿橡树园(D...  相似文献   

9.
王晖  叶佳成 《建筑师》2022,(1):68-74
基于司马光《书仪》等历史文献,对北宋中大型住宅中主体建筑的布局、功能及内部空间格局进行了推断。住宅由前至后有大门、厅事、中门、中堂的空间序列,影堂多位于厅事以东。中堂是家庭内部的礼仪场所,厅事多用作男性的活动空间。影堂用以陈设祖先牌位和画像等,应是唐代家庙和南宋祠堂之间的过渡性产物。中堂和厅事内的堂、室、房大致承袭了古制“前堂后室”格局,也有很多简化的情况。与唐代相比,北宋住宅中厅事和影堂得到广泛使用,中门的内外区隔作用明显增强。推测唐宋社会转型过程中发生的“礼制下移”,是社会文化层面引起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曹雪芹对大观园的空间营造与当时寓画于园的宗旨息息相关,以山水画的空间法则解析大观园园林空间营造意匠,可以拓宽中国传统园林空间的画意内涵。大观园园林空间在动态游观法则下,从整体与局部、空间序列、景观集群三个方面推进了园林空间形态的完善;在气韵生动法则下,从风声、水声、动物声三种声景营造加强了园林空间结构的音韵流通;在象征隐喻法则下,从植物象征与文学象征引发了园林空间氛围的意境呈现。大观园园林空间的画意营造,既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经典内核,又有园林空间形态、结构与氛围方面的创新和拓展,体现了诗意栖居的和谐境界。  相似文献   

11.
肖雨晴 《中国园林》2023,39(4):139-144
山阴祁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藏书家和藏书理论家,其藏书楼澹生堂在中华藏书史上极负盛名,受到周恩来总理的重视。密园是祁氏营建的越中名园,澹生堂等藏书建筑便位于其中。在对文献材料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密园的营造过程,基于对《密园前后记》内容的梳理,得到具有空间关系和景点类型的示意平面,结合地方研究与文献材料,对密园的位置和范围进行了初步推测,形成相对完善的密园复原平面图,并在此基础上对祁承?造园思想、密园造园意匠与特点进行简析。密园是晚明越中园林的营造范本,其营建见证了越中园亭由少转多、由朴转奢、由简转繁的过程,在晚明江南尤其是越中造园风格转变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段建强  张桦 《风景园林》2018,25(11):29-32
豫园与寄畅园是两座始建于明代的古典园林。两园造园各具特色,是明清两代交替时江南园林的代表,其中对两园园林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的,是两座园林中的假山。本文通过对两园的掇山格局尺度、堆掇技法、造景逻辑3方面进行比较,探讨我国古典园林假山堆掇在晚明清初园林营造中的若干艺术发展趋向与问题。  相似文献   

13.
陈意微  黄晓燕 《中国园林》2022,38(7):127-132
明末兴化府莆田县进士彭汝楠之私园“岸圃”为当时闽中地区首屈一指的名园,是“文献名邦”莆田在造园史上的骄人成就。此园在营造艺术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与艺术价值,然而目前尚未发现此园的营造艺术研究成果。通过研读明末拓本《岸圃大观》图记、《岸圃十二首》及莆田古地图等史料,采用图景互证、图像互证、图文互证的方法考证园林整体方位,推敲园林空间结构,辨析园景细节,作出园林平面复原图。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对岸圃的选址、造园过程、园林布局等方面的营造特点进行分析,从而对这一具有重要价值的明末福建园林作出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4.
古代园林绘画的复原价值近年来得到学界的持续关注,同时,相关问题如画中园景的真实程度、传统绘画表达景致方位和尺度的准确性不足等,也引发了人们的反复讨论。《徐园图册》是清末一套描绘海盐徐园的园林册页,其特殊之处在于图中留有许多修改建议的文字,这一特殊性对于园林面貌的再现价值值得深入的讨论。因此,围绕《徐园图册》,通过挖掘更多相关史料,运用图像互证、图文互证等方法, 探讨了《徐园图册》的性质,并对徐园平面布局进行了复原,以期丰富园林史个案,并为相关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晚明江南园林开始兴起使用黄石来叠造假山,明末清初以后,黄石被大量运用到造园中,形成了与太湖石分庭抗礼的局面,这是晚明至清初江南造园的转折中一个细微但重要的变化。梳理其兴起的过程和影响,并从多方面来探究这个现象背后的影响因素:除了石材资源与成本的影响外,晚明造园画意原则引导下叠山技法的变革是主要的原因,其背后还有当时社会审美思潮的推动。  相似文献   

16.
栾河淞  薛晓飞 《风景园林》2022,29(5):135-140
明代太仓弇山园是王世贞的私家园林,而今早已荡然无存。在前人有关弇山园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弇山园复原的可能性方案。基于对相关史料更全面深入的发掘,以游观视角梳理园林文学,以图像学方法解析园图,二者结合以确保结论的可靠,并运用数字技术对复原成果加以完善,在景象复原的基础上对景意进行再现,并在现有复原研究的基础上,对园林的空间布局、节点数量与分布、建筑形制与朝向、要素间相对位置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做了进一步推进。通过对复原模型的意匠分析,印证明代中晚期园林更加注重动态游观体验的特点,以及弇山园中蕴含的“人巧”与“天趣”的造园意匠。  相似文献   

17.
李娜  方小山  刘爽 《中国园林》2021,37(6):122-127
15世纪苏州刘珏的小洞庭、寄傲园一直未有清晰的考证.据正德至崇祯的吴县方志及文人文集,发现《六味斋笔记》《文氏族谱续集》以及《清河书画舫》中新的文献线索.通过基址考证,推断文震亨宅园"香草垞"是"寄傲园"旧址,得出寄傲园与小洞庭是刘珏2个不同园林的结论.根据文献推测出"小洞庭"的大致空间布局,并对《寄傲园小景十幅仿卢鸿...  相似文献   

18.
园记包含了园林要素、空间构成、人文场景等丰富 信息,是研究唐代园林的珍贵材料。通过收集整理唐代园记, 解读时空信息及景观信息,研究唐代园林景观印象的时空分布 关系。首先,将唐代园林景观印象分为5种景观单元类型,并 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其次,提出了4种地理空间推断方式和3 种时间定位方式解析园记时空信息;最后,采用核密度、方向 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分析唐代园林景观印象的空间关系与时空 演变。研究表明:唐代景观印象单元主要分布于“两京”“江 浙”和“永州”,类型以山水、植物、建筑为主。时空演变 上,前期集中分布于“两京”;中期以“两京”为主,“永 州”“江浙”为辅;后期转变为以“两京”“江浙”为核心的 两核多点的分布模式。随时间演进,分布中心向中国东南移 动,方向分布趋势也显著增强。证明了应用GIS对园林文献进 行空间分析的可行性,也为深入分析古代园林的地理空间分布 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卫红  刘保国 《华中建筑》2007,25(8):191-193
从汉唐洛阳私家园林产生的造园背景、造园理念和美学思想、造园手法和特征四个方面阐述了汉唐时期洛阳私家园林的发展变迁.  相似文献   

20.
张渝新  张之帆 《中国园林》2012,28(6):103-105
通过对新繁东湖、李德裕、三贤堂以及新繁县治变迁的考证和探讨,论证虽然在宋代新繁县曾经有过远近知名的卫公堂、三贤堂和东湖,但是现在的新繁东湖却不是宋代文人在卫公堂记中所说的东湖。今天的新繁东湖是清代县令程祥栋在同治三年根据文献记载而新建的东湖因树园,并为记载此事撰写《东湖因树园记》。另外,据地方志记载,原新繁县城明末被毁(当时四川有一大批县城被毁),清康熙时期在今址重建,也旁证新繁东湖不是唐代园林,而是清代园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