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民国时期中医学校教育,是近代医学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民国时期的中医学校教育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但也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人才辈出。近代中医学校所做的各种探索可指导现代中医学校体制的完善,同时也为现代中医学校教材的编写提供了素材。民国时期中医学校以学校教育为主,师带徒为辅;主张中西汇通,崇尚经典;重视临床,加强实践。这些特点可以为现代中医学校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采用史料挖掘和分析等方法 ,梳理和总结了中国近代中医教育发展历程,将此历程划分为清代末期、北洋时期和民国时期三个阶段,对各阶段中医教育办学模式和特点进行归纳和分析。认为清代末期中医教育主要为官办教育、师带徒和中医社团等多种教育形式相结合,并显现出中西方文化、中西医教育融合的特点;北洋时期地方中医教育和学校教育逐步兴起,为今后学校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民国时期学校教育逐步走向成熟,完善并修订了学制、教材、课程等相关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3.
全科医生是未来世界各国医疗服务的主体人群,我国全科医学专业设置较晚,目前培养的全科医师数量远远不足,其中中医全科医师更是严重缺乏,不能满足临床医疗服务的需要。本文阐述了中医全科医师的特点和优势,提出中医全科医师应着重在中医药院校培养。分析了在中医药院校开设全科医学专业的必要性和具备的条件,提出应借鉴其他发达国家培养全科医师的经验,将中医学院校本科以上的教育作为今后全科医生培养的主要途径,借助师资、教学条件和学术优势,在中医药临床医学中单独申办中医全科医学专业。中医全科医师的专业设置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教材的选用和课程设置的整合,结论给出了探索中医全科医师培养模式的一些建议,包括要编制中医全科医学专业教材,并且体现出中医药特色。  相似文献   

4.
中医学在从中国传入日本之后,又具有了日本本土特点。下面从教育模式、课程设置、学生来源及医师资格的法律规定等三个方面就中日两国的中医教育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5.
中医学危机下的思考与中医教育变革思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中医教育的发展进行了反思,认为中医院校应当多元化培养中医学生,提出中医教育变革中的注意点:树立正确的中医学科学观,完整掌握中医学体系;遵从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科学设置课程;尊重学术个性,采用多途径多方式多种教育模式培养学生,推进高等中医教育的发展;完善对不同培养目标的配套管理。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中医基础学科课程设置的历史与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探讨了中医基础学科课程设置优化的指导思想和改革思路。提出中医基础学科课程的教学应考虑科学的发展,中医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疾病谱的变化,中医基础学科课程的设置,既要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进程,并要反映中医学及中医基础学科前进的趋势,使学生的知识结构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同时还阐述了中医学源于实践的特点,应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宜只着眼于基础学科本身,要考虑综合教育改革,改变教学模式,以提高中医基础学科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7.
中医院校自197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以来,为中医教学、科研、临床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门人才,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中医研究生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仅就课程设置谈点粗浅看法,以供参考。 一、课程设置现状 由于全国没有统一的中医研究生教学大纲和教材,目前课程往往是按导师指定,甚至与大学本科教育范围相同。从整体上看,基本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上,很少设置社会医学与自然医学等交叉学科的课程。虽然各中医院校也作了一些改革,但由于培养模式是单一的:即第一年学习公共基础课程,第二年进入专业学习并着手收集资料、进行论  相似文献   

8.
重温近代沪上中医学校的办学宗旨、招生要求、师资状况、课程设置及中体西用等的办学理念,探索近代名医培养的成功经验,反思现代中医院校的教育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对于中医的传承与发展来说,中医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民国期间,各地纷纷兴办学校,培养中医人才,但在台湾一直没有专门的中医学校。1951年,郑品聪先生倡议成立私立“东南中医专科学校”。直到1958年,“东南中医专科学校”始得成立,并更名为“中国医药学院”。其后,学校以及相关的教材建设、学科设置等也不断发展,中医药研究工作及研究生教育也逐步开展。1998年,长庚大学也成立了中医学系。随着中医教育的发展,中医师的证照考试也日趋规范。曾经实行的中医特考也逐渐废除。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近代浙江中医教育发展史,探讨其对现代中医教育的影响。[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的方式,整理、挖掘史料并进行归纳分析,了解近代浙江中医教育发展脉络、中医办学概况、中医教育特点。[结果]近代中医教育虽处于困难时期,却在改革中积极前行。近代浙江中医从办学理念、招生制度、学制和课程设置等各方面对传统的中医教育进行了全新改革,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推动了中医教育的发展。[结论]近代浙江中医教育在曲折中发展,成绩斐然,为现代中医教育理论与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临床上在使用中成药时存在一些不合理应用现象,为了从源头上制止这种现象,提出对西医院校的学生开设中成药教学,并将中成药教学延伸到今后的继续医学教育中,以杜绝不合理用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近代湖南的中医界人士开办了十余所中医学校。他们参照西方教育形式,自行编印教材,聘请名医执教,授课以中医经典著作为主,兼顾西医内容,注重对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训练。这些为湖南现代中医学校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经验,某些方面直到今天依然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邓老认为:铁杆中医,不是中医与西医结合,而是中医与现代尖端科学结合。中医学就是尖端科学,两个尖端科学结合,那就是更高的医学。关于中医传承与创新,邓老说要学习好中医,就要从经典入手,因为经典是中医学之根,是后世各家学说之源头,必须下一番工夫才能学好。而要学习好经典,还必须注重临床实践。临床实践是中医的生命线,离开临床实践,中医就寸步难行。此外,中医也要与时俱进,西医的检查手段,西医可以用,中医也可以用,用‘拿来主义’的办法,补充中医的不足,中医也是这么发展过来的。要发展中医,就必须把中医教育办好,要抓紧抢救老中医学术经验,办学要多样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人员规范化培训模式与应用效果,培养适应中医医院护理工作需要的人才,推动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的发展。方法:成立培训管理组织机构,制定培训计划和考核方案,编写培训教材。从2008年至2011年。对西医院校应届毕业的200名护理人员进行为期2年的中西医结合护理规范化培训。结果:通过培训,非中医护理专业毕业的护理人员不仅掌握了中医基础知识和中医护理操作技术,而且能够熟练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方法,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结论:实施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人员规范化培训,有利于中医医院护理队伍的建设和中西医结合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能真正实现中医医院“西医不落后,中医要领先”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5.
重症医学(critical care medicine)作为现代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发展迅速。以研究生教育及5C培训等继续教育为主的重症医学人才培养模式,难以缓解我国各级医院ICU人力资源匮乏的问题。面对社会经济发展及医学新技术不断涌现、医学院校专业设置亟需进一步优化的新形势,医学本科教育体系中可考虑增设重症医学专业方向。皖南医学院麻醉学院作为“国家级麻醉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单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相应政策号召,以发挥专业学科优势为基础、创新教学模式为核心、加强临床实践培训为手段,克服师资力量薄弱、病例资料库不全等不利因素,规划构建2+1+2课程体系的创新学制,引入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案例教学等改革措施,积极探索重症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中医妇科学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强的实践性。为进一步提高中医妇科毕业实习带教质量,建议从建立入科培训制度,出科考试制度;突出中医妇科特色,加强中医妇科临床思维能力的培训;增加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中西医结合处理妇科危急重症的能力;增加电化教学,努力提高临床动手操作能力等几方面着手,以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获。  相似文献   

17.
高等中医教育改革中课程设置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目前高等中医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在课程设置上的几点建议,包括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加强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增设医学方法论课程,吸收当代名医验案,实行本科生临床导师制等。  相似文献   

18.
剖析日本中医教育的历史与现状,认识到日本中医教育主要存在轻视基础理论、师资队伍匮乏、中医思维薄弱及过度西化等问题。为此,我们应加强海外合作办学的力度,培养高层次的"洋中医";设置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辨证论治专门课程,重视中医思维意识的培养,扭转轻视基础理论的局面;与日本各级各类学校开设教师进修班,培养中医教育师资队伍;同时,还应大力开展对古医籍文献的整理研究,开展与日本汉方医学学术团体的合作交流,推广各种中医药资格考试,进一步促进中医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9.
开展临床预防医学教育的实践与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近年来本院开展的临床预防教育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探讨临床预防教育的模式。方法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的特点,采用课程教育、选修课、入学教育及课外科技活动等多种形式,对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专业及其它医学专业学生开展临床预防观念的灌输和基本理论、服务技能的教育实践。结果我院在临床预防教育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及师资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与改善。结论临床预防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成为当今医学发展一大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