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热处理工艺对新型贝氏体钎具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金相组织观察和力学性能测定,研究了热处理对新型贝氏体钎具钢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奥氏体化经不同冷却介质冷却后,新型贝氏体钎具钢具有较高的强韧性配合及淬透性,经900 ℃奥氏体化空冷300 ℃回火后材料具有最佳的强韧性配合;500 ℃回火出现回火脆性,其原因与组织中的贝氏体铁素体及残留奥氏体分解形成的碳化物有关.提出了适合新型贝氏体钢钎具的最佳热处理工艺及应用结果.  相似文献   

2.
对低碳Mn-Cr系和低碳Mn-Si-Cr系低合金钢采用空冷和油淬方式分别处理成贝氏体/马氏体复相组织和马氏体组织,探讨了显微组织和回火温度对钢的强韧性的影响.电镜分析表明,空冷处理的低碳Mn-Cr系和低碳Mn-Si-Cr系低合金钢中的贝氏体分别为典型贝氏体和无碳化物贝氏体.Formaster-F相变仪测定表明经空冷处理后,两种钢复相组织中的贝氏体含量均约为20%.力学性能实验表明,空冷低碳Mn-Cr系合金钢在未回火状态下就具有较高的冲击韧度.低碳Mn-Si-Cr系低合金钢油淬后的低温回火脆性开始温度约为220℃,而空冷后其低温回火脆性开始温度提高至360℃以上.示波冲击实验表明,未回火状态的空冷低碳Mn-Cr系低合金钢和360℃回火后的空冷低碳Mn-Si-Cr系低合金钢具有较高的冲击韧度是由于在该状态下实验钢具有较高的裂纹扩展功所致,因此,空冷低碳Mn-Cr系合金钢可在未回火状态下使用,空冷低碳Mn-Si-Cr系低合金钢必须在回火后使用,经340-360℃回火后,空冷低碳Mn-Si-Cr系低合金钢具有较高的强韧性.  相似文献   

3.
贝氏体/马氏体复相组织对低碳合金钢强韧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低碳Mn-Cr系和低碳Mn-Si-Cr系低合金钢采用空冷和油淬方式分别处理成贝氏体/马氏体复相组织和马氏体组织,探讨了显微组织和回火温度对钢的强韧性的影响.电镜分析表明,空冷处理的低碳Mn-Cr系和低碳Mn-Si-Cr系低合金钢中的贝氏体分别为典型贝氏体和无碳化物贝氏体.Fbrmaster-F相变仪测定表明经空冷处理后,两种钢复相组织中的贝氏体含量均约为20%.力学性能实验表明,空冷低碳Mn-Cr系合金钢在未回火状态下就具有较高的冲击韧度.低碳Mn-Si-Cr系低合金钢油淬后的低温回火脆性开始温度约为220℃,而空冷后其低温回火脆性开始温度提高至360℃以上.示波冲击实验表明,未回火状态的空冷低碳Mn-Cr系低合金钢和360℃回火后的空冷低碳Mn-Si-Cr系低合金钢具有较高的冲击韧度是由于在该状态下实验钢具有较高的裂纹扩展功所致.因此,空冷低碳Mn-Cr系合金钢可在未回火状态下使用,空冷低碳Mn-Si-Cr系低合金钢必须在回火后使用,经340-360℃回火后,空冷低碳Mn-Si-Cr系低合金钢具有较高的强韧性.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TMCP和回火工艺参数对含Nb无碳化物贝氏体/马氏体钢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轧后空冷可获得超高强无碳化物贝氏体/马氏体复相钢,屈服强度高于1000 MP、抗拉强度高于1800 MP;贝氏体含量略高,钢的回火稳定性较好。空冷有利于微合金元素Nb第二相粒子析出,发挥细晶强化作用,提高钢的强韧性。回火过程中,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抗拉强度逐渐降低,冲击性能呈现“W”型变化趋势。350~400 ℃回火时,强韧性最优,450 ℃回火时,发生回火脆性。  相似文献   

5.
采用不同的伪渗碳热处理工艺,研究了新型贝氏体渗碳钢的组织和力学性能及工业渗碳试验非渗层的组织。结果表明,常规正火热处理和不同的伪渗碳热处理后贝氏体渗碳钢具有良好的强韧性配合,伪渗碳工艺实验材料的组织和渗碳工艺中非渗层组织没有出现过分长大及粗化的情况。920℃×10h降温至880℃空冷+680℃空冷+加热880℃空冷+200℃回火伪渗碳处理和渗碳热处理,实验材料才可获得良好的强韧性。  相似文献   

6.
Si-Mn-Mo系贝氏体钢组织和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了新型高碳Si-Mn-Mo系贝氏体钢的组织和性能。结果表明,该钢空冷条件下得到贝氏体、马氏体和残留奥氏体的复相组织。其中包括板条马氏体和孪晶马氏体,而贝氏体为变态下贝氏体组织。试验用钢空冷后经250~300℃回火可获得较高的强度、硬度及良好的塑韧性配合。超过300℃回火,强度、硬度明显降低且有回火脆性出现。  相似文献   

7.
热处理对SiMn3型贝氏体高强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学金相、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观察,以及拉伸、硬度、冲击等试验方法,研究了热处理对复合微合金化低碳SiMn3型贝氏体高强钢的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对其组织与性能关系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该钢在空冷条件下,可获得均一的粒状贝氏体组织,并具有良好的强度与韧性(σ0.2=820 MPa、σb=1118 MPa、αKU=87 J/cm^2);空冷后经200~300 ℃回火,在贝氏体铁素体(BF)基体上析出了弥散细小的ε碳化物,屈服强度、韧性提高(σ0.2=824~835 MPa、σb=1019~1085 MPa、αKU=136~140 J/cm^2);在400 ℃以上回火,粒状贝氏体组织开始逐渐分解,BF基体上析出椭球状碳化物,并使强度、韧性降低;500~600 ℃回火,产生回火脆性(σ0.2=787~790 MPa、σb=967~1002 MPa、αKU=72~75 J/cm^2).空冷后低温回火使该钢获得最佳强韧性组合.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新型高碳Si-Mn-Mo系贝氏体钢的组织和性能,结果表明,该钢空冷条件下得到贝氏体,马氏体和残留奥氏体的复相组织。其中包括板条马氏体和孪晶马氏体,而贝氏体为变态下贝氏体组织,试验用钢空冷后经250 ̄300℃回火可获得较高的强度,硬度及良好的塑韧性配合,超过300℃回火,强度,硬度明显降低且有回火脆性出现。  相似文献   

9.
18Cr2Ni4WA钢在淬火空冷条件下,对尺寸稍大的工件多为粒状贝氏体组织。由于获得粒状贝氏体组织工艺极为简单,而且具有一定的强韧性,在普通热处理条件下获得的粒状贝氏体,其强度相当于板条马氏体的高温回火组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不同冷却介质对贝氏体耐磨钢板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轧制、低温回火及热轧后奥氏体化空冷低温回火耐磨板的组织为板条贝氏体铁素体和残留奥氏体,油冷、水冷热处理耐磨板的组织为板条马氏体和残留奥氏体。经轧制、低温回火及奥氏体化空冷低温回火,新型贝氏体耐磨钢板具有良好的强韧性配合。热轧后用控制奥氏体化介质冷却可以获得不同力学性能的耐磨钢板.  相似文献   

11.
准贝氏体钢是在贝氏体钢合金化的基础上添加适量的硅而组成的。准贝氏体是含碳过饱和的贝氏体铁素体板条和以不同形式分布的富碳奥氏体的复合组织。应用实践证明 ,准贝氏体钢具有高强、高韧、耐磨等特性 ,而且工艺性能良好 ,在许多工业部门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准贝氏体是高强度超级钢的一种理想的基体组织。  相似文献   

12.
对贝氏体钢轨钢不同工艺回火后的组织和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50℃回火4h及以上,贝氏体钢轨屈服强度大于1000 MPa,抗拉强度大于1200 MPa,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分别大于15%和45%,室温冲击功大于150 J;在450~550℃回火时,出现明显的回火脆性.金相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贝氏体轨钢以粒状贝氏体组织为主,残留奥氏体在板条间以M-A岛状形式分布.不同回火温度及3%拉伸变形后试验贝氏体轨钢残留奥氏体的测定结果表明,350℃回火时的残留奥氏体机械稳定性最好.贝氏体钢轨的强韧性随回火温度的变化与残留奥氏体的机械稳定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Mo containing high-C-Cr bearing steel was modified with Si (0.8–1.5 wt.%) and 0.8Si–1.0Al to prepare nanostructured bainite by low-temperature isothermal heat treatment. The modified steels were isothermal held at 220 to 240 °C after partial austenitization in an intercritical gamma+carbide region, and the resultant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were studied. Carbide-free nanostructured bainite with plate thickness below 100 nm and film retained austenite, as well as a small amount of undissolved carbide particles, was obtained in the modified steels except in 0.8Si steel, in which carbides precipitated in bainitic ferrite. As Si content increased, the mean thickness of bainitic ferrite plates modestly decreased, whereas the fraction of retained austenite markedly increased. The thickness of bainitic ferrite plate and the fraction of retained austenite in Si-Al-modified steel were smaller than those in Si-modified steels. The hardness and elongation of the Si-Al-modified steel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Si-modified steels. The yield strength of Si-Al-modified steel was superior to that of Si-modified steels. Mid-level ultimate tensile strength and impact toughness were achieved in Si-Al-modified steel. For bearing applications, Si-modified steels could provide higher hardness and toughness but lower dimensional stability. Meanwhile, Si-Al-modified steel could offer higher dimensional stability but lower hardness and toughness.  相似文献   

14.
低温回火态新型贝氏体钢的组织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回火工艺对新型低合金贝氏体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了解了该材料的回火特性.结果表明:正火和低于400℃回火后的组织由贝氏体、铁素体和残余奥氏体组成,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回火抗性、良好的焊接性和机械加工性;在高于500℃回火后出现回火脆性,由新型贝氏体组织转变为典型贝氏体组织,其原因与回火过程中残余奥氏体和贝氏体铁素体的分解、碳化物析出有关.通过研究回火后的组织转变、残余奥氏体热稳定性、机械稳定性的变化,探讨了无碳贝氏体韧化及脆化机理,提出了适于该钢的最佳回火工艺.  相似文献   

15.
锰—硼系空冷贝氏体钢的新近发展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本文简要阐述了Mn-B系空冷贝氏体钢系列及产品近年的新发展。材料以普通元素和Mn和微量B合金化,较Mo-B系贝氏体钢成本显著低廉、可空冷自硬,强韧性好,应用面广,钢厂可直接出产品,现已可生产耐磨钢球,耐磨铸钢,离心铸管,塑料模具,汽车前轴,各种轴类零件,叉车货叉,板弹簧,圆弹簧,标准件,煤矿综采机刮板和截齿等。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贝氏体等温工艺对3Cr2MoCoWV热作模具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并与常规淬、回火处理的性能进行对比。研究表明:3Cr2MoCoWV钢经贝氏体等温处理后有大量稳定存在的残余奥氏体,经回火后残余奥氏体以薄膜状存在于马氏体板条间。经380℃等温1 h后再回火,可比常规淬、回火处理获得更好的强韧性配合。  相似文献   

17.
用焊接热模拟,普通光学金相,透射、扫描电镜及电子探针,X射线和常规拉伸、冲出等手段研究了一种新型Si-Mn-Mo系低碳贝氏体钢焊接热影响区过热区的组织和性能的关系,重点探讨了过热区的脆化机理.结果表明,在焊接热模拟条件下,原始奥氏体晶粒尺寸是影响机械性能的主要因素.少量准下贝氏体与低碳马氏体的混合组织具有最佳的强韧性配合.随线能量增加,影响韧性的主要因素是奥氏体晶粒粗化以及高温时碳原子在奥氏体晶界及其附近的偏聚;而且碳原子的这种偏聚是经过较高线能量热循环后出现沿晶脆性断口的主要原因.粒状贝氏体及粒状组织中的M-A岛不是该钢焊接热影响区过热区脆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19.
研究了稀土、钛和稀土 /钛复合变质对贝氏体铸钢成分偏析和强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采用稀土 /钛复合变质剂能基本上消除碳和其它元素 (Si、Cr)的枝晶偏析。复合变质后铸钢的硬度和冲击韧度同时提高。冲击韧度提高来源于晶粒细化、残余块状奥氏体较少、夹杂物改性等。硬度提高主要是由于成份偏析较小 ,使枝干碳和合金元素含量提高 ,从而使马氏体中的碳含量提高所致。  相似文献   

20.
多元微合金化空冷贝氏体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碳和中高碳Mn-Si-8系多元微合金化贝氏体钢,锻后空冷可获得以贝氏体或贝氏体/马氏体为主,含碳化物和少量残留奥氏体的组织。加入微量元素,使奥氏体晶粒和显微组织细化,形成的高硬度碳化物弥散分布,提高硬度,韧性和耐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