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北京市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26处非正规垃圾场地区地下水安全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采用DRASTIC方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相结合的地下水安全性评价方法,选取地下水埋深、含水层介质类型、土壤类型、包气带介质类型、氯离子、总硬度和硝酸盐等7个影响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并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最终计算出北京市南水北调受水区26处非正规垃圾场地区地下水安全性评价综合评分值,并划分了各垃圾场地区的地下水安全性等级:5个一级区安全性较高,15个二级区次之,6个三级区地下水安全性最低。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南水北调受水区地表水资源严重匮乏,由于长期超量开采地下水,造成诸如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面沉降及地裂缝、岩溶塌陷、海水入侵及水质污染等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在综合考虑复杂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利用FEFLOW模型软件建立了南水北调受水区地下水系统三维数值模型,经过模拟调试所获得的水文地质参数基本符合水文地质勘查结果,计算所得的地下水流场基本反映了南水北调受水区的地下水位的实际分布情况,表明所建模型具有较好的仿真效果和较高的可信度。使用识别后的地下水数值模型,分析区域地下水动态变化,研究南水北调受水区深浅层地下水资源量,为超采区地下水综合治理措施和效果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南水北调工程是缓解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状况,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工程.工程通水后,将形成受水区当地地表水、地下水、工程水和南水北调工程外调水多种水源供水格局.通过建立受水区多水源水价模型,适当调整受水区综合水价,引导人们调整用水行为,可以实现南水北调工程的良性运行和受水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4.
根据水利部和黄河水利委员会对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的部署要求,甘肃省对全省受水区进行了总体规划,论证了工程的必要性。提出了全省的供水对象,及对应的高线、中线、低线供水方案,并对配水方案的整体效益进行了分析。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将为甘肃受水区提供有力的水资源保障,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其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是十分显著的。  相似文献   

5.
根据水利部和黄河水利委员会对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的部署要求,甘肃省对全省受水区进行了总体规划,论证了工程的必要性。提出了全省的供水对象,及对应的高线、中线、低线供水方案,并对配水方案的整体效益进行了分析。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将为甘肃受水区提供有力的水资源保障,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其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是十分显著的。  相似文献   

6.
黄河流域最大的矛盾是水资源短缺。从农业、工业和生态用水等方面识别流域现状缺水状况,考虑新形势下黄河流域水资源条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要求,预测黄河流域2035年需水量约为545亿m3,缺水量约为136亿m3,其中上中游六省(区)缺水量约103亿m3,占比76%,是流域内缺水最严重的地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解决黄河流域缺水问题的根本措施,上中游六省(区)是主要受水区,一期工程调水80亿m3可基本解决上中游六省(区)生活、工业等刚性用水需求。  相似文献   

7.
夏朋  姜斌 《水利发展研究》2012,12(5):10-14,27
本文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受水区地下水压采与保护在监督依据、监督体制、监督制度和监督手段等方面的监督机制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借鉴澳大利亚、以色列、英国、日本等国家地下水监督管理和我国江苏省苏锡常地区地下水禁采监督管理以及我国土地督察、环境监督和森林资源监督等行业的监督管理经验,结合地下水压采和保护实际,研究提出了受水区地下水压采与保护的监督机制框架和相关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南水北调受水区地下水超采现状,在分析国家有关法制措施、政策以及南水北调受水区各地有关法制措施及工作成效基础上,从法制建设角度对南水北调受水区地下水控制开采亟需采取的措施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为了定量回答南水北调工程对受水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对2000年以来东、中线一期工程受水区生态环境状况和所辖72座设市城市用水状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受水区生态环境和地下水循环更新能力正在退化;进而采用水量平衡分析方法,从一期工程对缓解受水区干旱程度、减少地下水超采、置换城市挤占农业用水量、调水可增加农业和环境用水量等方面定量分析了一期工程对受水区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结果表明,一期工程对受水区城市供水和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具有较显著的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地下水超采问题;充分发挥一期工程效益需节水、调水、治污三项措施同步实施。  相似文献   

10.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水方案基本确定,一期工程调水40亿m3,受水区为青海、甘肃等6省(区)。主要介绍了甘肃省受水区规划的思路与方法,受水区的选定原则,初步规划的成果以及调水水资源配置所需的配套工程情况,分析了南水北调工程在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生活垃圾填埋场对地下水的污染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分析河北省生活垃圾及其渗沥液化学成分入手,确定生活垃圾及其渗沥液的主要成分。通过实例,采用污染指数法,分析研究生活垃圾填埋场对地下水的污染情况,并总结河北省18个生活垃圾填埋场对地下水的污染规律。结果表明:生活垃圾填埋场总体上已对地下水造成了较严重污染,其污染程度因垃圾填埋场所处的地貌单元不同而有差别。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地下水位上升时垃圾填埋场衬垫的性能,针对我国规范中规定的各种衬垫系统,对地下水进入填埋区的水量和透过衬垫底部的无机污染物累积量进行数值计算。研究表明,衬垫渗透系数是控制地下水进入填埋区水量的主要因素,GM+GCL复合衬垫的效果最好,进入填埋区的水量最少;但是从衬垫底部污染物累积量来看,GM+GCL复合衬垫的效果最差,在地下水位升高时对地下水污染的威胁最大。得出GM+改性CCL复合衬垫对地下水变化的适应性最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选址涉及多方面因素.本文充分论述了水文地质条件对填埋场选址的约束,以及如何对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充分调查和勘查.优选出安全可靠的城市垃圾的地下填埋场.使城市的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求之间达到最优化的联合.重点分析了时地下填埋场选址的地质条件约束.包括含水层的特征、地下水特征、地质、岩性、地质构造等因素.最后说明了城市垃圾填埋场地质勘查的工作程序、步骤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为系统识别危险废物填埋场项目建设可能对区域地下水环境造成的影响,结合黄土丘陵区特殊的水文地质条件特征,建立基于包气带污染物垂向迁移模拟的数值模型方法。从拟建危险废物填埋场工程布局及可能的污染风险识别出发,设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要素及情景,开展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和预测分析。影响预测结果表明:在填埋区防渗层事故破损出现泄漏的情景下,随渗滤液进入土壤环境的铅、镍污染物穿透包气带需18~19 a,事故情景下污染物渗漏不会影响区域地下水环境。在按照相关技术规范要求对填埋场区采取有效防渗措施,并完善填埋场防渗系统的渗漏破损检测系统建设的前提下,该选址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可行。  相似文献   

15.
非正规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控制技术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我国北方某非正规垃圾填埋场为例,应用数值模拟方法,分别对不同的地下水污染控制技术效果进行了模拟预测。结果显示:针对研究区的水文地质结构特征及场区内垃圾特性,抽水为短期内最优控制技术;源项去除控制技术则为长期的最优选择;帷幕灌浆、河流防渗以及顶部覆盖不透水层的控制技术,只能阻滞场区内潜水中污染物向外迁移,无法阻止污染物对微承压水的入渗。  相似文献   

16.
地下水取用水总量与水位双重控制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促进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有效预防或解决因地下水不合理开发利用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维系区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2012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明确提出,实行地下水取用水总量控制和水位控制。通过对地下水取用水总量控制和水位控制制度内涵分析,论述了实行水量和水位双重控制管理的重要性,探讨了制度实施过程中主要的技术问题,提出了加快推进制度实施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7.
作为北京水资源储备区,北京西山地区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对北京市水资源管理具有重大意义。时间序列模型是研究预测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特征的有效方法。为了解北京西山地区地下水位未来变化趋势,本文选用北京西山地区地下水位长观序列,通过拟合序列的趋势项、周期项及随机项分量,建立地下水位动态变化模型。模型精度检验表明模型拟合程度良好,预测结果显示西山地区未来五年内地下水位呈现动态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8.
简易渣场无规范环保措施,是地下水和土壤的重要污染源。针对简易渣场,以彻底清除污染源和重新规范渣场建设为优先方案,但确无条件实施上述方案时,一些地方也采用封场配套物理阻隔和抽出-处理等措施,最大程度控制和缓解渣场对周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以某临河工业渣场为例,建立了就地封场、就地封场联合水动力阻隔、就地封场联合防渗帷幕及抽出-处理方案的Modflow模型,模拟了各方案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封场虽可较快恢复渣场区地下水质量,但并未从根本上消除污染物;封场基础上在临河侧设置抽水量170 m~3/d的水井1口亦有较好的控制效果,但存在运行管理困难的问题;封场基础上联合帷幕注浆及抽出-处理,相对有一定优势,但运行管理仍有一定难度。因此,若条件允许,最好的方案仍是彻底清除污染源或重新规范渣场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