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通过对郄穴用于痛证的文献资料进行总结,分析郄穴用于止痛的病症范畴及临床疗效,为研究其作用机理及推广该类特定穴在痛证中的使用提供依据。从近年来郄穴治疗痛证的使用情况来看可大致归纳为:头痛、胃脘痛、胆绞痛、痛经、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软组织损伤、术后镇痛等40多种病症,尤其在骨、伤科病症中使用较多。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用于痛证治疗的大多为阳经郄穴,亦有阴经郄穴治痛证的应用。可以认为郄穴治疗痛证疗效好,范围较广,是痛证治疗中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的特定穴位之一。虽然目前郄穴用于临床研究较多,但其作用机理仍处于研究空白状态,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抵当陷胸汤对癌痛的镇痛及抑瘤作用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小剂量组、中药大剂量组、治疗对照组,灌胃给药后测定对小鼠热板致痛、醋酸扭体反应、小鼠腹腔冲洗液PGE2含量及小鼠S180肉瘤生长的影响。结果:抵当陷胸汤有较强的镇痛作用,且持续时间和镇痛效果与曲马多相当。其镇痛作用与剂量有关;抵当陷胸汤可明显降低小鼠腹腔冲洗液中PGE2含量,其降低程度与剂量有关。结论:抵当陷胸汤对实验性癌痛有显著镇痛效果和一定的抑瘤作用。  相似文献   

3.
内关穴治疗痛症的文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内关穴用于痛证的文献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内关用于止痛的病症范畴及临床疗效,为研究其作用机理及推广该穴在痛证中的使用提供依据.历代医书对内关穴治疗痛证的描述主要有:心痛、胸满、腹痛、胁痛.近年来扩大了内关止痛的临床应用范围:偏头痛、颈项痛、龋齿痛、痛经及分娩、戒毒和阑尾手术中的镇痛.实验研究显示:内关穴可缓解冠脉微血管的痉挛、调整脑循环、促胃电规整、提高痛阈,并与额叶皮层参与VPL痛放电有关.通过分析,认为内关穴治疗痛证范围广,疗效好,是痛证治疗中值得研究和推广应用的穴位之一.  相似文献   

4.
伊藤氏对如何使用附子剂治疗慢性关节风湿痛、神经痛及变形性膝关节症等病的身痛,做了介绍。 关于附子药效问题,小岛氏认为附子有兴奋、强心、镇痛和祛寒作用,而伊藤氏等则认为有祛寒、兴奋及镇痛作用,并指出在镇痛作用中,少量附子可改善血液循环,重用时有麻痹作用。伊藤氏又将与附子配伍的处方分为治疗身痛及祛寒兴奋两类。在附子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析乌头止痛功效与其峻烈药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总结乌头的不同配伍在痛证治疗方面的应用,为临床灵活运用乌头拓展思路。[方法]通过查阅历代文献医籍,搜集部分医家的学术观点及相关用药经验,从痛证的不同病因病机探讨乌头的配伍应用,并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总结一般规律。[结果]在风、寒、湿、瘀等以实邪结聚,阻滞经络为主要病机的痛证中,多取用乌头辛热发散之药性祛除病因,同时消除湿浊、瘀血、痰饮等病理产物来达到止痛目的;热痛虽为邪实疼痛,但其病机与乌头大辛大热之性不相适宜,治疗应配伍石膏、知母、白芍等与之药性相反的药物,起到"去性存用"的效果;虚痛的治疗应以标本兼治为原则,在补虚扶正的基础上保留或增强乌头的止痛作用",减毒增效"成为其应用的关键;在外伤、麻醉、癌痛等各类杂痛中,重视对乌头药理活性成分及其抗炎镇痛效应的现代研究,并结合历代医家方药,侧重于发挥乌头"对症治疗"的作用。[结论]乌头为止痛之要药,通过准确辨证,合理配伍,各类痛证均可大胆用之。  相似文献   

6.
镇痛丸为我省名老中医,主任医师梁乃津提供的临床经验方剂,与广州市中药一厂共同研制,处方以芍药甘草汤为基础,配合郁金、佛手等行气药及田七、延胡索等活血药,经一定的制作工艺而成。从1984年下半年始,我院内科、妇科以消化道疾病的痛证及妇科痛经为重点,对172例痛证用镇痛  相似文献   

7.
针灸治疗痛证选穴配方及针刺镇痛的作用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灸镇痛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针灸治疗痛证,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诊断及辨证施治。一、祖国医学对痛证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癌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生存期,是目前肿瘤治疗领域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阿片类药物在镇痛的同时,易引起严重的消化道反应、中枢神经系统反应,治疗作用和副反应相当。肿瘤绿色治疗理论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为目标,以最小的治疗伤害获得最大的治疗效果为落脚点,以中医寒热辨证为纲领,运用中药针对病因治疗,综合运用消瘤、大毒、清解伏阳之中药,通过外敷直达病所,既针对整体病因治疗,又针对局部疼痛治疗,并通过案例说明运用上述理论指导中药外敷切实可行。今后的研究拟通过适当改良来延长贴敷的止痛时间及皮肤过敏问题,并根据中医寒热理论研制出针对性更强的中药癌痛贴敷剂。  相似文献   

9.
抗痛灵系中药制剂,用于治疗关节疼痛和神经痛。我们对抗痛灵的镇痛作用进行了动物实验研究,用热板法和扭体法实验都证明抗痛灵0.3g/kg,其镇痛作用强度与水杨酸钠0.15g/kg相当,抗痛灵0.3g/kg对醋酸引起的小白鼠腹痛有镇痛作用,与阿司匹林0.25g/kg相当,为临床治疗上提供了可行性和可靠性依据。  相似文献   

10.
疼痛的部位繁多,性质复杂,从"不通则痛","不容则痛",两方面论述了痛证的病因病机;从中药的现代药理方面论述其对中枢神经系统及周围神经的影响以及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中药毒性及其内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中医理论与临床运用经验为背景的中药毒性有自身特殊内涵。本文从历史与逻辑的角度,在追溯中医“药毒”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分析比较了西医和中医关于药毒的不同理解,提出中药在运用中涉及诸多调控要素和中药成分及作用的复杂性,中医关于中药毒性的认识与西医对药物毒性的认识有所不同,简单套用现代药毒的概念和研究思路来研究中药毒性是不适宜的。药毒的相对性决定了将有更多的中药毒性被发现。现代中药毒性的研究应在药毒内涵界定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中药性能与毒性、中药配伍与毒性、方药毒性与病证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被忽视的中西医汇通大家祝味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近代名医祝味菊著作《伤寒质难》中的学术思想,指出其关于中西医汇通方面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但尚未引起中医界足够的重视。祝氏以《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为例,指出中医治法的本质为顺应或增强人体的自愈、自调节能力。其中,人体的阳气是人体患感染性疾病时主要的自愈能力,因此祝氏在治疗时重视扶阳,擅用附子等温热药物。此外,祝氏将外感内伤病的中医辨证概括为“五段八纲”。总之,在中西医汇通史上,祝氏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对于指导临床思维和中医药的现代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气虚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和寒热错杂体质多寐病患者的体质进行判别与分析,采取同病异治的方法针对多寐患者偏颇体质进行调理,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实践证明体质辨证是临床疾病辨证论治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应用于慢性病和疑难病治疗与调摄。对于人体体质的认识应该不断完善和发展,在临床的具体运用中不能局限于目前所颁布常见体质相关内容,而要通过临床实践不断提升和丰富中医对人体体质的认识,从而为中医药更加精准解决各类临床问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分析中西医结合法治疗顽固性跟痛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3~2008年采用药物局部注射、中草药煎汤外洗、局部理疗、针灸治疗、配合服用活血药物等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顽固性跟痛症患者61例。结果:经治疗1疗程内症状体征消失25例,2疗程内症状消失28例,3疗程内症状消失7例。治愈时间最短7d,最长32d,平均18d。经随访半年无复发病例。结论:中西医结合法治疗顽固性跟痛症长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脑安滴丸治疗偏头痛的临床适应症状群,探讨中成药适应症状群的研究方法。[方法]采用观察性研究的方法,纳入394例患者,治疗4周后,对一般情况、疾病史及全身四诊信息进行评价,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研究脑安滴丸治疗偏头痛的中成药临床适应症状群。[结果]具备以下特征有效性相对较好:偏头痛伴纳差;具备以下特征有效性相对较低:内向型性格、劳累后加重、中午头痛发作、少腹胀满窜痛。[结论]中成药临床适应症状群是以中医病机为内涵,一般情况、中医症状及西医学症状为表现的概念,可以准确判断偏头痛的中成药适应症状群及非症状群,对于中成药的合理使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药内服结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符合膝骨关节炎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中药内服+中药离子导人,对照组单独服用中药内服,两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评价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结果中药内服联合中药离子导入在疗效上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内服配合中药离子导人能明显缓解膝骨关节炎的疼痛症状,改善膝关节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17.
肠道菌群是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参与人体复杂生态系统的构成,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中医药疾病治疗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其与人体肠道菌群的联系紧密,肠道菌群参与中药有效成分的生物转化,中药有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和数量的作用,中医药治疗疾病的肠道菌群途径将为中医药疾病治疗提供新思路,促进其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药熏洗法是外治法的一种,通过局部外洗,使药物通过皮肤直接进入循环而发挥药效,避免了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对胃肠道和肝脏的损害,具有良好的依从性,达到了以外治内之效。对于化疗药物所致的神经毒性,根据其麻木、疼痛、感觉减退的症状,属中医痹症、萎证、不仁的范畴,主要病机为经络阻闭,气血不行。治疗以活血通络法为根本原则,或益气养血,或温经散寒,或益气养血、温经散寒并用,或清热利湿。  相似文献   

19.
石灰具燥湿、杀虫、止血、定痛、腐蚀等功效,主治疥癣、湿疮、水火烫伤等症,同时石灰也可以作为辅料炮制中药。本文综述了石灰及石灰水在中药炮制中的应用,并对其进行展望,以期为深入研究石灰炮制中药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癌痛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认为,癌痛的病因不外乎六淫邪毒、七情内伤、饮食失调、正气亏虚,病机为“不通则痛”,虚痛病机属“不荣则痛”,其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以标实为主。治以活血祛瘀、行气补血、清热解毒、清热祛湿、温经散寒等法为主。常用外治方法有敷贴、涂擦、穴位离子导入、注射及埋线、拔火罐、灸疗、灌肠、喷雾、中药外敷与西药止痛药联合。治疗癌痛的起效机制是扶正祛邪,今后癌痛中医外治法应从WHO推荐的三阶梯止痛疗法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