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10年来进行了性激素对肝脏作用的研究,一般认为肝脏是激素的靶器官。本文目的是回顾评价雌激素受体(ER)阳性和阴性与肝细胞癌(HCC)之间的关系。资料和方法检测66例原发HCC根治性切除病人的ER水平,术前未接受过化疗、放疗或肝动脉栓塞。26例测出ER,余40例未测出。  相似文献   

2.
射频消融治疗复发性肝细胞癌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对肝细胞癌(HCC)手术切除后复发病例再治疗的效果,比较不同复发时间的疗效差别。方法以行超声引导经皮射频消融(RFA)治疗的手术切除后复发性肝细胞癌(RHCC)患者(RHCC组)和同期行RFA治疗的首发HCC患者(首发HCC组)为研究对象。(1)RHCC组42例患者,男34例,女8例,平均年龄(58±10)岁;复发灶大小1.5~6.6cm,平均(3.8±1.4)cm。RFA治疗前5例伴肝外转移。肝功能A级21例,B级19例,C级2例。手术切除距肝内初次复发时间为1~96个月,平均22.8个月。术后1年内肿瘤复发者20例40灶(RHCC近期组),术后1年以上复发者22例37灶(RHCC远期组)。(2)首发HCC组148例患者,男117例,女31例,平均年龄59岁。肿瘤大小1.2~7.0cm,平均(4.0±1.4)cm。RFA治疗后1个月采用增强CT检查评价消融成功率;比较RHCC近期组、RHCC远期组和首发HCC组的治疗效果、复发转移情况及生存期。结果首发HCC组RFA成功率为87.2%(129例),局部复发率为16.2%(24例),另位复发率为37.8%(56例),平均生存期为(39.0±2.1)个月;RHCC近期组、远期组RFA成功率分别为85.0%和95.5%(P>0.05),局部复发率分别为15.0%和13.6%(P>0.05),另位复发率为60.0%和18·2%(P=0.005),平均生存期为(15.4±2.3)个月和(39.5±4.5)个月(P<0.005)。与首发HCC组相比,RHCC远期组消融成功率与局部复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RHCC近期组生存期低于首发HCC组(P<0.05)。RHCC远期组1例患者治疗后出血,经射频止血、输血等保守治疗缓解。结论RFA治疗RHCC的预后及疗效与复发的时间相关;对于术后远期复发者,行RFA治疗可获得同首发HCC相似的生存期,而手术后近期复发者疗效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妊娠期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妊娠期HCC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4例病人乙肝表面抗原均为阳性,3例血清甲胎蛋白水平明显增高(310.1~5630.0 ng/m1).3例病人在诊断时HCC已为晚期,分别于诊断后第7个月、第6个月、第4个月病死.1例早期HCC行根治性切除后已无瘤生存26个月.结论 妊娠期HCC就诊时多为疾病晚期预后差.建议对妊娠期妇女特别是乙肝流行区域的乙肝携带者行甲胎蛋白和肝脏超声筛查,以早期发现HCC,提高生存期.  相似文献   

4.
肝细胞癌 (HCC)常发生在慢性肝炎患者 ,肝切除后肝内复发常包括残余肝内新肿瘤的结节 ,作者评估影响 HCC肝切除后肝内复发的慢性肝炎组织学变数以及其他肝炎相关因素。取日本 Nara医科大学医院于1983~ 1996年收治的 173例 HCC肝切除病例 ,其中2 0例未行治愈性切除而不予统计 ,15例死于术后并发症或 2 4个月内死于其他原因也予剔除。仅对余下的138例进行随访分析至少 2 4个月 ,其中男 111例 ,女2 7例 ,平均年龄 6 0岁 (2 9~ 79岁 )。 34例的 HBs Ag阳性 (2 5 % ) ,79例的 HCVAb阳性 (70 % ) ,12例的 HB-s Ag和 HCVAb均阴性。肝切…  相似文献   

5.
人肝细胞癌血管生成拟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在原发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表达及生物学和临床意义.方法 42例患者共47个原发中心结节HCC的根治性手术切除肿瘤组织标本,42例患者分为2组,VM阳性组(16例)和VM阴性组(31例).应用CD31和PAS双重染色检测VM表达及形态结构.RT-PCR检测VE-cadherin、EPHA2和MMP-2基因的表达情况及相关性.结果 42例HCC患者标本中,有16例(38.1%)存在VM结构.VM结构为由肿瘤细胞围成的无内皮细胞衬附的管道样结构或PAS染色阳性的网络样结构.VM的生成与HCC的Edmondson病理学分级、肝内转移、术后复发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C中VM阳性的VE-cadherin、EPHA2和MMP-2基因表达高于VM阴性(P<0.05),其基因表达与VM形成具有相关性.结论 HCC中存在VM.HCC恶性程度越高形成VM的能力越强.VM阳性的HCC更容易发生肝内转移,并且有较高的术后复发率,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6.
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和外科治疗的效果.方法对46例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术前误诊率43.5%(20/46).18例手术切除,总手术切除率39.1%(18/46),其中根治性切除率26.1%(12/46);22例行周围胆管空肠吻合术;6例U管引流术.根治切除、姑息切除、胆管空肠吻合和U管引流组病人的平均生存期分别是(20.32±11.24)月,(18.12±10.43)月,(12.46±8.78)月和(7.32±5.24)月.切除组病人的生存期显著长于姑息性手术组(P<0.01),而且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结论临床医生应重视肝门部胆管癌的早期诊断.根治切除术可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和改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肝移植治疗肝细胞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病人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1999年7月至2003年3月收治的24例施行肝移植的HCC合并PVTT病人(移植组)临床资料和生存情况。对照组分别选取同时期HCC合并PVTT行常规肝叶切除、门静脉癌栓取出术者(手术切除组,27例)和非手术治疗者(未手术组,59例)。结果 移植组手术死亡率(1个月内)为0;6个月、1年以及2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6.7%、29.5%和23.6%,均高于手术切除组的33.3%、22.2%和14.8%(P=0.0335)和非手术组的42.1%、24.4%和4.1%(P=0.0316);移植组的6个月、1年和2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1.5%、23.2%和0;随访期间肝外转移或肝内复发的总发生率为66.7%。结论 现阶段HCC合并PVTT病人的肝移植治疗是一种有效的姑息性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新生血管生成与肝细胞癌侵袭、转移和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 (HCC)新生血管生成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及其可否用于预测HCC侵袭、转移和预后。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了 2 0例正常肝组织、2 0例肝硬化组织、85例HCC及癌旁组织中CD34的表达 ,以及HCC的微血管密度 (MVD)。结果 CD34的染色定位在血管内皮细胞上 ,HCC窦样血管CD34表达为强阳性 ;除门管区小血管分支及中央静脉外 ,癌旁肝组织、肝硬化组织、正常肝组织基本不表达CD34 ;HCC的MVD范围 (18~ 36 0 ) / 0 74mm2 、(15 6 5±6 2 4) / 0 74mm2 。HCC的MVD与肿瘤大小、病灶数目、分化程度、门静脉瘤栓形成、包膜状况均有显著关系 (P <0 0 5或 0 0 1) ;与HBsAg是否阳性、术前AFP水平无关 (P >0 0 5 ) ;与预后亦有关 ,少血管组(MVD <15 6 )预后显著优于多血管组 (MVD≥ 15 6 ) ,术后平均无瘤生存期少血管组为 5 3个月 ,多血管组为 14个月 ,(P <0 0 0 1)。结论 CD34的表达反映了HCC的新生血管化 ,与HCC的发展有关。MVD可作为判断HCC侵袭、转移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肝癌癌变过程雄激素受体的动态变化及氟他胺(Flutamide)对成癌和受体影响。方法 以3'-Me-DAB建立诱发性肝癌模型,95只雄鼠分为3组:A组(n=35),3'-Me-DAB治疗组,B组(n=35),3'-Me-DAB加氟他胺组,C组n=25),对照组。结果 ①诱癌结节及大小为A>B。②B组肝体比值上升相应比A组延迟1个月(P<0.05),肿瘤分化程度提高。③A组受体以癌变启动期(第1个月)和成癌期(第5个月)最高,第2个月最低,胞核雄激素受体蛋白质分别为(56±9),(59±4),(34±3)1)pmol/g。B组的变化趋势与A组相反(P<0.05),C组的生理性表达与年龄依赖性活动能力一致。④A组癌瘤受体定量以肝细胞型肝癌最高(P<0.05),且癌瘤组织>癌周组织(P<0.05)。结论 癌变过程雄激素受体有明显的时间和空间特点,雄激素敏感期的拮抗治疗可能抑制雄激素的促增殖效应。  相似文献   

10.
1979~1991年日本Otemate医院共做100例肝细胞癌(HCC)根治性肝切除术,其中5例术后1月死亡,4例1月后死亡,余91例在门诊密切随访。每2个月测血清α胎球蛋白值和每3个月行超声扫描,以便早期确诊复发。一年至少做一次CT检查。疑有HCC复发者则做血管造影和用CO_2微泡注入肝动脉强化超声扫描。91例平均随访36.1个月(1~112个月)。随访期间,36例在初次肝切除后2~81个月(平均23个月)出现HCC复发,其中6例行探查和酒精注射疗法,16例行肝切除。在22例再次手术病人中,19例为男性,3例为女性,原均有肝硬变,再次手术时平均年龄62.9岁(39~79岁)。第一次手术为肝叶切除2例,肝节段切除4例和部分肝切除16例。第二次为肝  相似文献   

11.
整合素αv亚基对肝细胞性肝癌血管生成、侵袭转移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 研究整合素αv亚基 (αv)在原发性肝细胞癌 (HCC)中的表达情况及意义。方法对 4 3例HCC和 6例正常肝组织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观察αv的表达与HCC的病理学特点、微血管密度 (MVD)之间的关系。结果 αv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与肝癌卫星灶的形成密切相关 (H =9 0 0 8,P =0 0 0 3) ;αv在癌组织内皮细胞中阳性与阴性表达组的MVD值分别为 (15 1± 5 4 )和 (115±39) ,两组MVD的差异有显著意义 (t=2 5 0 3,P =0 0 16 )。结论 αv在HCC中的表达对肝癌的血管生成、侵袭转移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解剖性肝切除术肝细胞癌(HCC)合并微血管侵犯(MVI)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 年 12 月至2012年12月因肝细胞癌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脏外科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198例病例资料,根据《原发性肝癌规范化病理诊断指南(2015版)》对MVI进行病理学分级,分为M0组、M1组和M2组,比较解剖性肝切除和非解剖行肝切除对每组病人的预后影响。结果 198例病人中,111例行解剖性肝切除,87例行非解剖性肝切除。M0、M1、M2 三组间病人术前性别、甲胎蛋白(AFP)值、肿瘤数量及AJCC分期情况及术中、术后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0、M1、M2 三组行解剖性肝切除病人分别为35例、37例和39例,行非解剖性肝切除分别是20例、31例和36例。 M0组和M1组内病人是否行解剖性肝切除对总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2组行解剖性肝切除病人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32个月,非解剖性肝切除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2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 解剖性肝切除可以延长高危组病人的总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mRNA表达对肝细胞肝癌(HCC)及其血液微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参照甲胎蛋白(AFP)mRNA,半定量与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41例HCC、41例癌旁组织、52例非瘤肝组织(41例远离癌灶组织与11例正常肝组织)及67例外周血的GPC3表达。结果半定量PCR显示组织与外周血细胞全部存在GPC3 mRNA表达,HCC、癌旁、非瘤肝组织的表达量分别为78.9±35.5、30.6±21.6、23.8±15.5;而AFP mRNA的表达量依次为61.2±32.6、31.5±23.6、21.2±15.9。各基因在HCC与其他组织中的表达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各基因在非瘤肝的相对表达量上限(x-+1.96s)为界,HCC中GPC3 mRNA和AFP mRNA的高表达分别占80.5%与63.4%;至少一个基因高表达HCC达总数的92.7%,与AFPmRNA单独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发现AFP mRNA与HCC分级及血清AFP浓度有关,GPC3 mRNA表达与HCC分级及侵袭性有关。67例外周血GPC3 mRNA的表达量为15.9±9.0,各类组织中GPC3 mRNA表达均强于相应的外周血表达(P<0.01)。外周血GPC3mRNA表达量在HCC组、非HCC组分别为16.1±8.3、15.6±10.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HCC转移组、HCC无转移组的表达量各为16.0±9.0、16.3±7.7,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巢式PCR显示,AFP mRNA表达比率在HCC组与非HCC组各为56.1%、23.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HCC转移组与无明显转移组各为80.9%、3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GPC3 mRNA是潜在的HCC组织诊断指标,与AFP mRNA有明显的互补作用,两者联合检测可提高HCC的阳性检出率;外周血存在GPC3 mRNA的广泛表达,但其与HCC的转移复发无关,不能用于HCC微转移的检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 (HCC)患者术前血清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β1)与HCC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方法 (ELISA)检测 5 1例HCC患者术前血清TGF β1水平。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 ,对影响预后的指标进行分析 ,确定影响术后复发转移的指标。结果 HCC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 2年有复发转移组术前血清TGF β1水平(3 65 .13±10 8.67)ng/L明显高于无复发转移组(2 41.0 6± 89.73 )ng/L(P <0 .0 1)、术前血清TGF β1水平有癌栓组 (3 73 .13± 119.40 )ng/L明显高于无癌栓组(2 5 4.18± 81.5 6)ng/L(P <0 .0 1)、大肝癌组(3 5 1.44± 93 .79)ng/L明显高于小肝癌组 (2 76.83± 10 1.90 )ng/L (P <0 .0 1)、肿瘤无包膜组(3 42 .2 0± 13 0 .5 6)ng/L明显高于有包膜组(2 3 7.42± 97.89)ng/L(P <0 .0 5 )。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 :血清TGF β1、门静脉癌栓及肿瘤大小是影响HCC切除术后患者复发转移时间的显著因素(P值分别为 0 .0 0 5、0 .0 12和 0 .0 45 )。结论 HCC患者术前血清TGF β1水平是预测HCC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转移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表达与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生物学行为及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9例HCC癌组织和40例癌旁肝组织中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59例癌组织的PCNA标记指数(Labelling index,LI)(41.9%±21.8%)显著高于40例癌旁肝组织(1.9%±1.0%)(P<0.001)。分化程度Ⅰ、Ⅱ、Ⅲ、Ⅳ级的癌组织其平均PCNA LI分别为14.6%±3.5%、26.7%±6.9%、50.4%±16.7%和72.7%±14.7%,经统计学分析,PCNA LI与肝癌组织的组织学分级有显著相关性(P值均小于0.005)。高PCNALI组(≥42%)与低PCNA LI组(<42%)相比,前组的肿瘤包膜浸润率(91.7%)和静脉癌栓形成率(83.3%)显著高于后组(分别为45.0%和42.9%)(P值均小于0.05)。术后存活期<5年组的PCNA LI(59.3%±15.6%)显著高于术后存活期≥15年组(32.7%±9.8%)(P<0.001)。结论:测定PCNA LI对于判定HCC组织学分化程度、评估其生物学行为、判断HCC患者预后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Bx蛋白表达对间歇肝门血流阻断技术(Pringle法)肝切除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根治性肝切除234例肝细胞癌,石蜡组织制备组织芯片,免疫组织化学采用Envision二步法,统计分析HBx蛋白表达对Pringle法肝切除预后影响。结果 Pringle法肝切除组168例(71.8%),HBx蛋白阳性表达48.2%(81/168);非Pringle法肝切除组66例(28.2%),HBx蛋白阳性表达53.0%(35/66),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ringle法肝切除组术后1、3、5年存活率分别是69.1%、42.3%、28.3%;非Pringle法肝切除组术后1、3、5年存活率分别是71.2%、37.8%、30.5%,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ringle法肝切除组:HBx蛋白阳性表达亚组1、3、5年存活率分别是50.6%、33.9%,23.2%;HBx蛋白阴性表达亚组术后1、3、5年存活率分别是86.2%、50.5%,33.3%,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Pringle肝切除法组:HBx蛋白阳性表达亚组术后1、3、5年存活率分别是71.4%、36.0%,32.2%;HBx蛋白阴性表达亚组术后1、3、5年存活率分别是73.3%、41.5%,26.9%,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ingle法不影响肝细胞癌肝切除的预后,但HBx蛋白表达可以导致Pringle法肝细胞癌肝切除术后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7.
<正>原发性肝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包括肝细胞癌(HCC)、肝内胆管癌和混合型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其中75%~85%的肿瘤为HCC[1]。初诊时仅30%左右的HCC病人有机会接受肝切除、肝移植等根治性治疗,国内外指南对于HCC病人手术适应证的要求基本一致但略有差异,巴萨罗那(BCLC)分期主要推荐单个病灶、肝功能Child A级且无门静脉高压的病人接受手术治疗,而我国《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中推荐的手术适应证较宽泛,从CNLCⅠa~Ⅲa期的病人均有接受手术治疗的机会。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中诱骗受体3(DcR3)表达和意义及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和TUNEL技术对62例HCC组织和配对癌旁组织、15例正常肝组织进行DcR3和细胞凋亡检测.结果 44例HCC中DcR3表达、阳性表达率为70.97%,配对癌旁组织为20.96%,正常肝组织无阳性表达,HCC中DcR3表达明显高于其他组(P<0.01),门静脉癌栓形成组中DcR3表达高于阴性组(P<0.01).HCC、癌旁和正常肝组织凋亡指数(AI)分别为3.52±1.65、6.08±1.71和6.87±1.78,HCC与后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cR3阳性表达组中AI明显低于阴性组(P<0.01).结论 DcR3在HCC呈稳定高表达,与癌细胞凋亡相关,可能参与HCC的发生和影响肿瘤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肝癌中HSP90α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热休克蛋白 90α(HSP90α)在人原发性肝细胞癌 (HCC)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肿瘤生物学行为、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 10例正常肝组织、40例HCC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中HSP90α的表达。结果 HSP90α在正常肝脏、癌旁组织、原发性肝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10 %、5 2 5 %、72 5 %。原发性肝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肝脏和癌旁组织 (P <0 0 5 )。HCC的HSP90α与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大小显著相关 (P <0 0 5 ) ;与病灶数目无关(P >0 .0 5 ) ;与预后亦有关 ,HSP90α阴性病人预后显著优于HSP90α阳性病人 ,术后平均无瘤生存期前者 38 6个月、后者 2 5 5个月 (P <0 0 5 )。结论 HSP90α在原发性肝癌中表达增高 ,HSP90α可作为判断HCC分化程度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RhoC基因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RhoC基因与肝细胞癌 (HCC)的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在半定量水平检测 2 5例HCC及其相对应的癌旁肝组织和 4例门静脉主干癌栓或肝外转移灶中RhoCmRNA的表达 ;同时采用PCR产物单链构象多态性 (PCR SS CP)银染法检测RhoC基因的突变情况。结果本组 2 5例HCC中RhoCmRNA的表达较癌旁肝组织高 ,其光密度比值分别为 1 8± 1 1和 1 0± 0 7,P <0 0 1,差异有显著意义 ;4例门静脉主干癌栓或肝外转移灶中的RhoCmRNA的表达较相对应的肝内肝癌病灶高 ,其光密度比值分别为 3 3± 0 5和 2 0± 0 7,P <0 0 1,差异有显著意义 ;将 2 5例HCC分为RhoC基因过表达组和高表达组后发现 ,过表达组中肝癌细胞分化较差 ,静脉受侵严重 ,且以结节性肝癌居多 (P <0 0 5 ) ;而 2 5例HCC经PCR SSCP银染法分析未发现异常泳动条带。结论RhoC基因与HCC的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密切相关 ,且可能是通过表达升高而非突变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