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上皮-间质转化(EMT)以上皮表型的缺失伴随上皮间质特性的获得为主要特征。上皮-间质转化现象与肝癌非手术治疗后残癌的侵袭、转移能力增加关系密切。本文对近年来有关EMT在各种肝癌非手术治疗后,促进残癌侵袭、转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上皮细胞间质转化是一种基本的生理病理变化,其在胚胎发育、慢性炎症、纤维化和肿瘤浸润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人们发现EMT与肿瘤的发生及转移可能存在关联,使其迅速成为肿瘤研究的焦点。对于EMT的研究不但能进一步了解其影响肿瘤的机制,而且可促进EMT生物标记物及靶向治疗的研究,这对侵袭性肿瘤的诊治具有重大意义。1 EMT概述  相似文献   

3.
上皮细胞间质化(EMT)与恶性肿瘤的局部浸润及远处转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EMT过程中,细胞表面上皮标志物E-钙黏蛋白表达下调,间质标志物波形蛋白、N-钙黏蛋白表达上调是其主要标志。本文就恶性肿瘤EMT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上皮-间质转化不仅参与正常胚胎发育过程中器官和组织的生成,而且也有助于提高癌细胞的侵袭及转移.当上皮-间质转化受到刺激时,细胞和细胞之间黏附及极性由于黏附分子如E-钙黏蛋的消失而被打乱,导致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生改变,导致细胞发生间充质表型的改变,最终激活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研究证明部分转录因子、生长因子以及相关信号通路参与上皮-间质转化过程,而miRNA可通过调控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参与胃癌细胞的增殖、凋亡、侵袭及转移过程,其中也涉及上皮-间质转化的调控.本文就近年来miRNA在胃癌EMT过程中的具体调控机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microRNA-21(miR-21)对胆管癌RBE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 方法miR-21及其抑制基因片段(miR-21i)通过慢病毒载体感染胆管癌RBE细胞,RT-PCR用于检测RBE细胞中miR-21表达;Transwell体外侵袭实验和细胞划痕试验用于检测RBE细胞侵袭及转移能力;Western blotting用于检测PTEN蛋白和上皮间质转化(EMT)特征性蛋白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表达情况。 结果miR-21过表达促进RBE细胞侵袭和转移,miR-21低表达抑制RBE细胞的侵袭和转移。miR-21过表达能够降低PTEN蛋白和E-cadherin蛋白,增强N-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的表达;转染miR-21i抑制基因组(miR-21i)组则有相反的效果,而转染空白基因组(对照组)相应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 结论miR-21起到癌基因的作用,可增强胆管癌细胞侵袭和转移能力,其机制是通过调节抑癌基因PTEN及改变EMT相关蛋白的变化。这些发现为胆管癌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胃癌转移是导致胃癌相关死亡的首要原因,循环肿瘤细胞的形成是实现肿瘤血行转移的最初阶段,为最终形成肿瘤转移病灶提供了可能,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对于癌症的早期诊断,疗效与预后的评估,个体化治疗的选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上皮间质转化促进了肿瘤细胞转移的发生,通过综述胃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富集检测技术,分析胃癌患者原发灶、循环肿瘤细胞及转移灶发生上皮间质转化及间质上皮转化的上皮间质标志物的表达情况,探究胃癌转移可能的发生途径和模式。  相似文献   

7.
上皮间质转化是在一定的微环境中,上皮细胞向间质细胞转化的现象,从而获得间质细胞不易黏附、运动能力增强、抗凋亡等特性.在胚胎发育和肿瘤发展过程中均发现上皮细胞向间质细胞转化的现象.研究表明,上皮间质转化在结直肠癌侵袭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作用机制涉及多种信号通路和相关分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癌细胞奥沙利铂(oxaliplatin,L-OHP)耐药与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关系。 方法:采用逐步递增L-OHP浓度持续体外诱导人胃癌SGC-7901细胞,建立L-OHP耐药细胞系SGC-7901/L-OHP;通过形态学、群体倍增时间、药物敏感性检测确定SGC-7901/L-OHP成功建立;比较SGC-7901/L-OHP细胞与亲代细胞EMT相关标记物N-cadherin和E-cadherin表达差异。 结果:经6个月诱导,L-OHP耐药细胞系SGC-7901/L-OHP成功建立,表现为该细胞的形态由上皮表型转变为间质样细胞表型;群体倍增时间较亲代细胞明显延长(P<0.05);L-OHP的IC50为亲代细胞的9.7倍。与亲代细胞SGC-790比较,SGC-7901/L-OHP细胞中N-cadherin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上调,E-cadherin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下调(均P<0.05)。 结论:EMT可能是人胃癌细胞对L-OHP产生耐药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CoA carboxylas,ACC)在肝癌细胞侵袭与迁移过程中的调控作用与机制。方法 (1)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30例肝癌患者癌与癌周组织中的ACC表达,明确ACC在肝癌中表达是否发生异常改变。(2)siRNA干涉肝癌细胞中ACC表达后,用Transwell法检测肝癌细胞的迁移与侵袭能力。(3)siRNA干涉肝癌细胞中ACC表达后,用q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相关分子E-cadherin、ZO-1、N-cadherin与Vimentin表达。结果 (1)免疫组化结果证实,ACC在肝癌组织中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癌组织中染色阳性率为93.3%(28/30),癌周组织中染色阳性率为40%(12/30)。(2)干预ACC表达后,肝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均下降。(3)干涉ACC表达后,肝癌细胞中由Snail介导的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被抑制,具体表现为:干涉ACC表达后,上皮细胞标志分子E-cadherin和ZO-1表达上调,而间质细胞标志分子N-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下调。结论 ACC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并通过参与细胞上皮间质转化促进肝癌转移。  相似文献   

10.
上皮间质转化在前列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列腺癌(PCa)是一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据2010年美国癌症协会估计每年新发病例在各种肿瘤中最多,死亡率仅次于肺癌。未发生远处转移的PCa患者的5年生存率已接近100%,但是,发生转移的PCa患者的预后很差。因此研究肿瘤转移的机制尤其是肿瘤细胞如何从原位脱离就显得非常重要。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目前最流行的转移机制上皮间质转化的作用及其在PCa转移中的潜在作用。我们也将进一步讨论了间质上皮转化及其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最后是两者的相互作用在肿瘤转移全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XCR4和CD133在胃癌原发灶中的表达及其对淋巴转移的影响。方法:对50例原发性胃癌原发灶和癌旁胃黏膜组织行免疫组化染色法定位检测CXCR4和CD133蛋白;选用半定量RT-PCR及Western blot法测定CXCR4和CD133 mRNA与蛋白表达量,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及其与淋巴管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CXCR4和CD133分子均定位于肿瘤细胞膜表面,极少数CXCR4位于细胞核内。胃癌组织中CXCR4和CD133表达阳性率及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癌旁胃黏膜组织(均P<0.05);CXCR4和CD133 mRNA相对灰度值在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1,P=0.038);N1组CXCR4蛋白相对灰度值明显高于N0组(P=0.023),而低于N2+N3组(P=0.008),N1组和N2+N3组CD133蛋白灰度值明显高于N0组(P=0.04,P=0.01),但N1组与N2+N3组之间无明显差异;淋巴管浸润组中的CXCR4和CD133蛋白相对灰度值均高于淋巴管无浸润组(P<0.05);在淋巴转移患者中,CXCR4和CD133蛋白相对灰度值分别与转移淋巴结数(r=0.480,r=0.426)及转移性淋巴结比率(r=0.502,r=0.489)呈正相关。结论:CXCR4和CD133在胃癌原发灶中高表达,两者呈正相关,其联合表达与转移淋巴结比率和转移淋巴结数呈正相关,推测胃癌CD133阳性细胞亚群可能在CXCR4介导下更易导致淋巴管浸润和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D133和CD147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7例NSCLC组织中CD133与CD147的表达,分析其与患者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结果77例NSCLC组织中CD133与CD147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1.9%(40/77)和67.5%(52/77)。CD133和CD147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r=0.246,P〈0.05;r=0.295,P〈0.05);CD133和CD147的表达均与患者术后生存时间呈负相关(P〈0.05)。CD133和CD147的表达与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和组织分化程度均无明显相关(P〉0.05)。CD133与CD147的表达之间呈正相关(r=0.315,P〈0.05)。结论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D133和CD147的表达与NSCLC的淋巴转移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它们的高表达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3.
胃癌CD133阳性细胞亚群肿瘤起始细胞样特性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人胃癌细胞CD133+亚群的分选及其特性的鉴定.方法 对50例胃癌原发灶和癌旁胃黏膜组织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Western blot检测CD133蛋白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分化胃癌细胞系CD133所占百分比,免疫磁珠法分选CD133+细胞亚群,悬浮培养并观察其生长特性,并检测CD133阳性细胞裸鼠皮下接种致瘤能力.单细胞克隆观察单个CD133+细胞生长特性,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鉴定相关干细胞标记的表达.结果 CD133蛋白多定位于胃癌原发灶黏膜及黏膜下层的肿瘤细胞膜表面,其相对表达量高于癌旁胃黏膜组织(P<0.05).不同分化程度的人胃癌细胞系KATO-Ⅲ、SGC-7901、AGS及MKN-45中CD 133+亚群所占相对百分比为(28±2)%、(17±2)%、(6±2)%及(4±2)%.人胃癌细胞系KATO-Ⅲ分选后阳性组中CD133+亚群比例分别为(91±3)%;培养1周后,达到(95±2)%,并不断增殖形成细胞球.而且其增殖能力强于阴性细胞[群体倍增时间分别为(21±3)h和(40±8)h,P<0.05].CD133阳性组和未分选组细胞裸鼠皮下接种时成瘤率分别为100%和80%;而CD133阴性组不成瘤,CD133阳性组移植瘤平均体积及重量均大于未分选组(P<0.05,P<0.05).单克隆形成实验示单个CD133+细胞可形成新的细胞克隆.半定量RT-PCR检测示其表达干细胞标记物Oct-4、Nanog、Sox-2、Musashi-1及EGFR.结论 体外可成功分离、纯化和扩增人胃癌细胞CD133+亚群,其具有自我更新、增殖能力及较强的致瘤能力,并表达部分干细胞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14.
乙酰肝素酶及E-钙黏蛋白对胃癌侵袭转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乙酰肝素酶及E-钙黏蛋白对胃癌侵袭转移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5年2月至2007年5月辽宁省肿瘤医院手术切除的50例胃癌标本.采用RT-PCR法检测乙酰肝素酶mRNA及E-钙黏蛋白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钙黏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 乙酰肝素酶与E-钙黏蛋白的表达在胃癌的细胞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99,4.258,1.735;1.286,6.794,3.091;χ~2=6.273,9.397,5.640,P<0.05).乙酰肝素酶阳性/E-钙黏蛋白阴性与未分化型、淋巴结转移及TNM Ⅲ、Ⅳ期有关(χ~2=11.306,10.208,8.420,P<0.05).结论 乙酰肝素酶在胄癌组织中的表达增高,E-钙黏蛋白在胃癌组织中表达降低,乙酰肝素酶与E-钙黏蛋白的异常表达具有协同作用,两者同时异常表达使胃癌细胞具有更强的侵袋转移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异黏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调控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 免疫组化染色检测68例胃癌组织标本异黏蛋白和E-cadherin表达,并利用x2检验等分析其对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影响.Transwell实验和划痕实验检测胃癌细胞侵袭迁移能力.利用小干扰RNA(siRNA)技术,特异性干扰异黏蛋白蛋白表达,观察异黏蛋白对MKN45细胞侵袭迁移的影响并探讨其调控机制.结果 胃癌组织中异黏蛋白阳性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P =0.029)、淋巴结转移(P=0.001)、TNM分期(P=0.014)及抑制E-cadherin表达有关(P=0.001).同时,异黏蛋白阳性患者预后比其阴性患者预后更差.当下调MKN45细胞异黏蛋白表达时,则其E-cadherin表达增高,N-cadherin、Slug及Snail表达下降,且细胞的侵袭能力(P=0.027)和迁移能力(P=0.008)下降.结论 异黏蛋白通过转录因子Slug、Snail而非Twist诱导上皮间质转化过程促进胃癌的转移,并降低患者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因子Snail、E-cadherin、N-cadherin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预后及胃癌肿瘤起始细胞表面标志物CD133表达的关系。方法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50例胃癌及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中EMT相关因子及CD133蛋白的定位及定量表达,分析EMT相关因子及CD133蛋白表达与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指标的关系,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EMT相关因子和CD133表达的关系,Kaplan-Meier方法分析EMT相关因子及CD133表达与胃癌患者生存的关系。结果①胃癌组织中Snail、N-cadherin及CD133蛋白表达相对灰度值明显高于其在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Snail:0.599±0.114比0.259±0.108,P=0.020;N-cadherin:0.754±0.154比0.329±0.134,P=0.001;CD133:0.635±0.119比0.485±0.116,P=0.029),E-cadherin蛋白表达相对灰度值明显低于其在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0.378±0.123比0.752±0.156,P=0.003)。②Snail蛋白、N-cadherin蛋白表达平均相对灰度值在有血管浸润、淋巴管浸润、N3淋巴结转移及肿瘤直径≥5 cm和Ⅲ+Ⅳ期胃癌患者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无血管浸润、淋巴管浸润、N0~N2淋巴结转移及肿瘤直径〈5 cm和Ⅰ+Ⅱ期的胃癌患者(P〈0.05),而E-cadherin蛋白表达平均相对灰度值在有血管浸润、淋巴管浸润、N3淋巴结转移及Ⅲ+Ⅳ期胃癌患者中的表达显著低于无血管浸润、淋巴管浸润、N0~N2淋巴结转移及Ⅰ+Ⅱ期的胃癌患者(P〈0.05),CD133蛋白表达平均相对灰度值在有淋巴管浸润、N3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5 cm和Ⅲ+Ⅳ期胃癌患者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无淋巴管浸润、N0~N2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5 cm和Ⅰ+Ⅱ期的胃癌患者(P〈0.05)。③Snail、N-cadherin蛋白表达与CD133蛋白表达分别均呈正相关(rs=0.278,P=0.048;rs=0.406,P=0.003),而E-cadherin蛋白表达与CD133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s=-0.504,P=0.000)。④Snail、N-cadherin及CD133蛋白低表达组的生存时间明显长于其高表达者(P〈0.05),联合EMT相关因子和CD133蛋白表达能够最有效预测患者生存。结论EMT与胃癌肿瘤起始细胞特性之间存在明显相关,并且两者与胃癌的高侵袭的临床病理特征相关,联合EMT相关因子Snail、E-cadherin、N-cadherin与CD133能够最有效预测胃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