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进行绿脓杆菌血清型的研究中,分离到一株与绿脓杆菌11个分型血清不发生交叉凝集的绿脓杆菌菌株。通过鉴定证明是一株新血清型菌株。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从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K菌株的染色体DNA构建的基因文库中筛选到一 基因片段与绿脓杆菌的抗性相关。经测序证明该片段包含了绿脓杆菌基因组中PA4293所编码 序列,进一步实验证明与它相邻的另一段827bp的基因也与绿脓杆菌的抗药性有关。上述2基 因分别命名为pprA和pprB。以绿脓杆菌PAK菌株为出发菌株,经过新霉素耐受培养得到抗生素 抗性菌株PAK1-3,该菌株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抗性明显增强。经PCR方法扩增上述基因并克 隆至PAK1-3菌株中,可引起该菌株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敏感。又经pprB基因转入临床分离 得到的致病性绿脓杆菌中,导致部分绿脓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敏感性增强。pprA和pprB 很可能是一组与绿脓杆菌抗药性相关的双分子调节系统,并与细胞膜的通透性有关。  相似文献   

3.
作者从广东省湛江海南岛地区的401份土样中分离1003株菌株,从中筛选到62株38℃发酵产生谷氨酸的菌株(占分离总数的6.18%)。其中20株的产量超过0.1%(占分离总数的1.98%),对20株菌株初步进行分类学的研究,除了一株是革兰氏染色阳性的芽孢杆菌外,其余均是革兰氏阳性的棒状杆菌,大多数菌株需要生物素作为必需生长因子,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近年来从哈尔滨市五所临床医院分离的109株绿脓杆菌作了质粒图谱分析,结果发现在哈尔滨市流行的绿脓杆菌呈六种质粒图谱型别,其中77.1%的菌株呈两种相似的质粒图谱型别,且均含有一个共同的75Kb质粒。另外,还证实绿脓杆菌质粒图谱型别与血清型无明显相关性,而与耐药谱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5.
大肠杆菌与绿脓杆菌原生质球融合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利用在细菌学分类上不属同一科的大肠杆菌与绿脓杆菌原生质球的融合方法,使二种细菌发生融合和染色体重组,并通过重组体与亲本菌株遗传标记的差异来选育新重组菌株。实验中由于绿脓杆菌原生质球形成率低,适应性强,对多数抗菌素耐药。我们利用聚蔗糖—泛影葡胺分层液将活菌体与原生质球分开。并通过热处理使未与大肠杆菌杂交的绿脓杆菌原生质球在MD_3培养基中不能复原再生。为提高细菌细胞融合率及简化融合体筛选方法提供了有效的手段。通过实验结果证明所选育的二株融合体兼有二种亲本菌种的遗传性状,说明二种细菌细胞发生了融合和染色体重组。应用细菌原生质球的融合方法,使异种细菌进行杂交重组,组建一株兼备二株细菌性状的重组体,不仅为遗传育种提供一有效方法,也为异种细菌间传递质粒提供了新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ICU病区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基因的分布以及与耐药谱的关系,并初步探讨其在分子流行病学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2年1-9月ICU病区分离的大肠埃希菌76株进行qnr基因检测,并通过DNA直接测序确定;分析qnr基因在ICU病区分离的大肠埃希菌的分布及其与耐药性的关系。结果根据PCR产物片段大小及测序分析,76株大肠埃希菌中共有qm基因阳性菌株46株,阳性率为60. 5% ;对阳性菌株进行DNA测序、BLAST比对,其中25株为qnrB基因,17株为qnrS基因阳性,12株基因阳性,未检测到qwC和qnrD基因。在46株qnr基因阳性菌株中有38株为产ESBL菌株,而在qnr阴性菌株中仅有5株ESBL阳性。结论该院ICU分离大肠埃希菌qnr基因携带严重,呈现出多重耐药性,多伴随呈现为产ESBL菌株。  相似文献   

7.
绿脓杆菌的粘附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绿脓杆菌的粘附功能被认为是绿脓杆菌呼吸道感染的首要一步。粘液型菌株是由细胞外粘多糖(MEP)介导,而非粘液型菌株则由菌毛(Pili)介导,国内外文献早有报道并认为MEP和菌毛均为绿脓杆菌的粘附素。绿脓杆菌的菌毛与菌体的粘附、动力和噬菌体的吸附有关。MEP除了粘附功能外,尚与抑制白细胞的吞噬作用、抑制抗LPS抗体介导的调理吞噬作用有关,并能增强菌株对抗体包被的抵抗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本地区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能力与耐药性之间的关系,为临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治疗及耐药性分析提供合理的依据.方法 对所分离的金葡菌进行药敏试验,采用刚果红平板法,定性检测生物膜粘附能力,探讨金葡菌的耐药性与生物膜形成之间的关系.结果 对50株金葡菌进行生物膜检测发现,15株为生物膜阳性,均检测为ica A基因阳性,35株生物膜阴性.生物膜阳性菌株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利福平及庆大霉素的耐药性显著高于生物膜阴性菌株,生物膜阳性菌的MRSA阳性率高达66.7%,显著高于生物膜阴性菌株,但均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耐药的菌株.结论 本地区金葡菌生物膜阳性菌株比例较高,生物膜阳性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明显高于生物膜阴性株.  相似文献   

9.
百部内生放线菌的分离、分类及次级代谢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对叶百部块根为材料分离内生放线菌,并对分离菌株进行分类、抗菌活性和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研究。【方法】样品经过严格的表面消毒,选用4种培养基分离百部内生放线菌;分离菌株通过形态观察和16S rRNA序列分析进行分类鉴定;采用琼脂移块法测试分离菌株的抗菌活性;通过PCR检测分离菌株的PKS/NPRS和卤化酶基因;使用HPLC-UV/VIS-ESI-MS/MS分析发酵产物。【结果】从6个样品中获得18株内生放线菌,分属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假诺卡氏菌属(Pseudonocardia)和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分离菌株绝大部分具有抗菌活性和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其中13株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或绿脓杆菌有拮抗活性,17株具有PKS/NRPS基因,8株菌具有卤化酶基因,且卤化酶阳性代表菌株的发酵产物具有抗细菌活性和卤代化合物特征。【结论】百部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其内生放线菌以链霉菌和小单孢菌为主,在次级代谢产物合成方面具有很好的潜力,可作为一类重要微生物资源进行活性产物开发。  相似文献   

10.
自住院患儿腹泻大便中分离的115株绿脓杆菌分属于10个血清型、11个菌素型。血清型以2、6、3型多见,合占71.3%,菌素型以112431、125113、161112、142421为主,合占80.5%。并证实住院患儿感染绿脓杆菌与医院感染有关,同一血清型、菌素型的菌株易在同一病房出现。  相似文献   

11.
绿脓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在临床与卫生学检验中最为常见,当遇到产色素差或不产色素的菌株时,在血平板等有色培养基上不容易识别。而且有的鉴定用培养基须要用特殊的试剂。我们在工作中设计了一种简便快速的鉴定绿脓杆菌的培养基,所用试剂几乎任何实验室都具备。在此培养基中能观察到多种特性,有助于绿脓杆菌的鉴定。其配方(%)为:KNO_3,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技术对菌株进行stx1基因、stx2基因、eaeA毒力基因检测;并对stx阳性、eaeA阳性的菌株进行O抗原基因rfbE(O157)、wzx(O26)、wbdI(O111)、ihp1(O145)、wzx(O103)检测。探究了实验室保存的94株非O157:H7大肠杆菌是否存在产志贺毒素菌株(STEC)存在;结果表明94株大肠杆菌中检出3株含有stx基因、12株含有eaeA基因;对stx和eaeA阳性菌株O抗原基因试验,检出2株含有wzx(O26)基;这2株大肠杆菌血清凝集试验结果为阳性。研究结果显示,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等特点,可用于产志贺毒素菌株(STEC)前期筛查。  相似文献   

13.
食源性沙门氏菌耐药性及质粒介导喹诺酮耐药基因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机采集的638份食品样品中沙门氏菌总检出率为9.7%(n=62株),共检出16种不同的血清型,其中最常见的为鸭沙门氏菌。受试菌株对磺胺甲基异噁唑、复方新诺明、链霉素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较高。16株耐环丙沙星沙门氏菌按GyrA和ParC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不同氨基酸替代组合可分为5种突变型,其中GyrA亚基发生Ser83Phe和Asp87Gly变异,同时ParC亚基发生Ser80Arg变异为最常见的突变类型。62株食源性沙门氏菌中,qnr基因阳性的菌株共7株,占受试菌株的11.3%。qnrA和qnrS基因阳性菌株分别有2株和5株,没有菌株携带qnrB、qnrC和qnrD基因。aac(6')-Ib基因阳性菌株共有8株,其中3株经确认为携带其变体基因aac(6')-Ib-cr。结果表明,新乡市食源性沙门氏菌血清型分布呈多样性,耐药状况较为严重,并且一些菌株携带质粒介导喹诺酮耐药(PMQR)基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深圳市人民医院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合并产AmpC酶的状况及基因型特点.方法 从近几年深圳市人民医院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临床菌株中,筛选出对头孢西丁耐药菌株51株,PCR分别扩增菌株的TEM、SHV、CTX-M基因,同时应用多重PCR检测菌株的AmpC酶基因,序列测定PCR阳性产物以确定其基因亚型.结果 51株菌中有49株至少检出一种ESBLs或AmpC基因.单ESBLs基因阳性菌株37株(72.5%),单AmpC基因阳性4株(7.8%),合并ESBLs和AmpC基因阳性的8株(15.6%).共有41株(80.4%)含CTX-M-14基因,4株含CTX-M-15,其他基因型ESBLs较少.2株检出两种ESBLs基因;一株同时检三种ESBLs基因.检出AmpC基因的菌株12株,其中10株为DHA-1型,2株为CMY-2型;其中6株DHA-1型及2株CMY-2型菌同时检出CTX-M-14基因.结论 该院头孢西丁耐药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中大多数为单产ESBLs菌,主要为CTX-M-14型;少数同时产生ESBLs和AmpC酶,AmpC酶以DHA-1型为最常见.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天然抗菌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白念珠菌和黑曲霉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杯碟法和微孔板法测定天然抗菌剂对5种致病菌的抑菌圈大小、最小抑菌浓度(MIC)及对1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结果 1%天然抑菌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白念珠菌和黑曲霉的抑菌圈分别是14.47 mm、10.67 mm、9.13 mm、28.13 mm、10.53 mm;天然抑菌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白念珠菌和黑曲霉的MIC分别是0.08%、0.16%、0.63%、0.08%、0.16%,阳性对照(Sensiva SC50)对这5种菌的MIC分别是0.16%、0.16%、0.31%、0.16%、0.13%;天然抗菌的对1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值分别为0.08%、0.06%、0.05%、0.09%、0.06%、0.07%、0.10%、0.06%、0.09%、0.07%。结论天然抗菌剂对这5种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念珠菌的抑制效果优于阳性对照,对大肠杆菌和黑曲霉的抑制效果与阳性药相当,对绿脓杆菌的效果略差于阳性药,对1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I类整合子在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中的分布,分析整合子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方法采用K—B纸片扩散法对127株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进行药敏试验;并用WHONET5.6软件分析菌株药敏情况;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127株肺炎克雷伯菌株的I类整合子。并对I类整合子阳性株与阴性株的耐药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27株菌中有53株(41.70%)含有I类整合子,I类整合子阳性菌株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及大多数B一内酰胺类的耐药率高于整合子阴性的菌株。结论I类整合子在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存在较广,含有I类整合子的肺炎克雷伯菌更易获得耐药性。  相似文献   

17.
从临床分离绿脓杆菌菌株中,筛选与CMCC(B)-10117株抗原高度相关的菌株PA02010,PA02015,PA02033,PA02037和PA02048进行抗原成分分析。在此基础上,选择了PA02048进行家兔抗原性试验和小鼠保护性试验。家兔抗原性试验证明,肌肉注射的效价为1:320~1:640;静脉注射产生抗体能力强于肌肉注射,效价为1:2560~1:5120。从动物保护性试验看,免疫动物均能很好耐受5个LD50的本菌攻击,在10个LD50的本菌攻击时,免疫动物的存活率能达到90%;而对照组动物没有一个存活。所有试验表明。PA02048菌株是替代CMCC(B)-10117菌株的较为理想的菌株。  相似文献   

18.
【目的】阐明霍乱弧菌DsbA蛋白(VcDsbA)在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Overlapping PCR的方法构建VcdsbA基因敲除质粒p MH524;采用同源重组和基因克隆的方法对霍乱弧菌dsbA(vc0034)基因进行敲除和回补;通过结晶紫染色实验,比较野生株(WT)、dsbA突变株(ΔdsbA)和回补菌株(CΔdsbA)的生物被膜形成差异;用荧光素酶基因作为报告基因分析与生物被膜形成相关的甘露糖敏感血凝素纤毛合成蛋白(Mannose-sensitive hemagglutinin,pili biogenesis protein,MSHA)在霍乱弧菌WT、ΔdsbA和CΔdsbA中表达水平的区别。【结果】成功构建霍乱弧菌dsbA基因缺失突变株和回补株;与WT相比,ΔdsbA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显著下降,且msh操纵子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结论】VcDsbA可能通过影响其它调控因子直接或间接增强霍乱弧菌MSHA的生物合成,从而促进霍乱弧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本文为进一步研究DsbA在霍乱弧菌生物被膜形成中的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159株蜚蠊肠道内生放线菌的卤化酶等相关基因进行检测和初步分析。[方法]活化蜚蠊肠道内生放线菌,制备各菌株基因组DNA,根据依赖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H2的卤化酶基因保守区设计简并引物,通过PCR扩增卤化酶基因片段,TA克隆后进行测序鉴定。在此基础上,对卤化酶阳性菌株进行聚酮合酶PKSⅠ和非核糖体多肽合成酶NRPS等2个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主要基因进行检测。[结果]159株蜚蠊肠道放线菌有84株含有卤化酶基因,占比52.83%;卤化酶基因阳性放线菌中71株含有PKSⅠ基因,70株含有NRPS,占比分别为84.52%、83.33%。[结论]蜚蠊肠道含有较丰富的卤化酶基因阳性放线菌,可作为未来分离卤化活性物质的微生物资源。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血流感染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机制及其耐药传播机制,为临床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3月至2013年9月住院患者的血液培养标本中分离获得的肺炎克雷伯菌86株,应用PCR扩增方法检测耐药基因,MLST和质粒接合试验分析其耐药传播方式。结果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中有26株KPC基因阳性,2株IMP基因阳性,4株VIM基因阳性,1株NDM-1基因阳性;整合子基因中有4株int基因阳性,int基因阳性的4株整合子可变区基因均为阳性;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中有22株acc6′-Ib基因阳性;喹诺酮类耐药基因中有48株qnrA基因阳性,20株qnrS基因阳性,8株qnrB基因阳性。MLST结果显示34株(39.5%)为ST395型,是主要基因型。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阳性菌株接合成功7株;喹诺酮类耐药基因阳性菌株接合成功15株。结论血流感染肺炎克雷伯菌主要以携带耐碳青霉烯酶基因和耐喹诺酮类基因为主,耐药传播机制多种,包括克隆传播和质粒介导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