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分析影响烧伤休克的因素,为烧伤休克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5824例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烧伤面积、年龄、入院时间、并发症与休克发生率的关系。结果烧伤面积越大,休克发生率越高;儿童与老年患者休克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4~12h内入院患者休克发生率高于其他入院时间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肾、肺、心功能衰竭者休克发生率更高。结论烧伤面积、年龄、入院时间和并发症等与烧伤休克关系密切,对烧伤患者应及时进行液体复苏,加强对儿童与老年患者的抗休克治疗。  相似文献   

2.
Huang L  Wang J  Li Z  Qiu X  Liu L  Wu Q  Ma 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2,32(6):910-912
目的回顾性分析近20年烧伤总面积≥50%成人烧伤患者早期液体复苏资料,探讨适合广州地区严重烧伤休克期补液方案。方法选择1991年~2010年本院收治的烧伤面积≥50%烧伤总面积(TBSA)94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入院时间顺序,分为前10年(1991年~1999年,A组)和后10年(2000年~2010年,B组)2组,比较两组休克期补液总量及晶体、胶体和水分各成份补液量,尿量,以及伤后10 d内脏器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 B组患者伤后第1个24 h晶体、胶体、水分补液量、补液总量、尿量及伤后第2个24 h晶体补液量、补液总量、尿量均较A组患者显著增多。B组患者伤后10 d内脏器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7.69%及2.56%,较A组(27.3%,18.18%)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对于地处广州地区大面积烧伤患者,休克期补液治疗需结合地区气候特点,强调个体化补液方案,适当增加烧伤休克期内胶体、晶体和水分补液量和比例,以降低内脏器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简繁 《中外医疗》2009,28(30):14-14
目的研究严重深度烧伤患者休克期切痂植皮对提高治愈率、降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收集2000年以来烧伤面积50%TBSA以上或Ⅲ度烧伤面积21%TBSA以上、小儿烧伤面积26%TBSA以上或Ⅲ度烧伤面积11%TBSA以上病例共计245例。按其入院先后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采用切痂植皮167例,对照组采用保痂治疗78例。结果2组成活率比较,治疗组成活率明显提高,内脏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严重烧伤创面休克期切痂切除坏死组织以阻断烧伤毒素对机体的损害,对降低内脏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重度烧伤患者休克期血浆脑钠素(BNP)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按烧伤面积分组:<30%TBSA或III度<10%的为A组,30%~50%TBSA或III度10%~20%的为B组, >50%TBSA或III度>20%为C组。随机选取伤后6h内入院的年龄18~50岁的烧伤患者每组各20例。留取患者伤后24h、48h、72h静脉血标本,检测BNP。同期留取20例18~50岁整形患者术前静脉血标本作对照。进行分析比较。并观察重症烧伤患者的补液量与BNP的关系。结果 重度烧伤患者伤后72h血浆BNP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重度烧伤休克期BNP含量的变化与补液量及烧伤面积有直线相关性。结论 BNP值能敏感的反映心功能的变化。烧伤患者BNP值与烧伤伤情密切相关。重症烧伤患者早期BNP值升高反映其隐匿性心功能不全的存在,对重症烧伤患者的临床救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红兵  施耘  马伟  刘群 《广东医学》2008,29(8):1305-1306
目的观察重度烧伤患者休克期血浆脑钠素(BNP)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按烧伤面积分组:<30%TBSA或Ⅲ度<10%的为A组,30%~50%TBSA或Ⅲ度10%~20%的为B组,>50%TBSA或Ⅲ度>20%为C组。随机选取伤后6h内入院的年龄18~50岁的烧伤患者每组各20例。留取患者伤后24,48,72h静脉血标本,检测BNP。同期留取20例18~50岁整形患者术前静脉血标本作对照。进行分析比较。并观察重症烧伤患者的补液量与BNP的关系。结果重度烧伤患者伤后72h血浆BNP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重度烧伤休克期BNP含量的变化与补液量及烧伤面积有直线相关性。结论BNP值能敏感的反映心功能的变化。烧伤患者BNP值与烧伤伤情密切相关。重症烧伤患者早期BNP值升高反映其隐匿性心功能不全的存在,对重症烧伤患者的临床救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分析近20年烧伤总面积≥50%成人烧伤患者临床资料,探讨大面积烧伤救治的经验教训。方法选择1992~2011年收治的烧伤面积≥50%TBSA的94例成人烧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入院时间顺序分为前10年(1992~2001年,A组)和后10年(2002~2011年,B组)两组,比较两组保护心功能辅助用药情况、休克期补液总量及胶体、晶体和水分各成分补液量,尿量、休克期平稳度过及伤后内脏并发症和病死率。结果 B组患者应用心功能保护药物比率高,时间长,且多种药物序贯应用;B组患者伤后第1个24h晶体、胶体、水分补液量、补液总量、尿量及伤后第2个24h晶体、胶体、水分补液量、补液总量、尿量均较A组患者显著减少;B组患者内脏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分别为12.82%、2.56%,较A组(32.72%和18.18%)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早期、全程、多种药物序贯维护心脏功能,对休克期平稳度过、降低内脏并发症和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延辉 《河北医学》2013,(8):1215-1217
目的:探讨烧伤休克延迟复苏治疗。方法:选取我院自2008年2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不同烧伤程度并发生休克的522例患者,将其作为研究对象。给患者按照补液公式进行补液:第一个24h,烧伤面积×体重X1.5mL+5%-10%葡萄糖2000mL,晶胶体比例2:1或1:1,保持尿量80mL/h,小儿1mL.kg-1.h-1;第二个24h按实际输液量减半。观察其预后效果。结果:烧伤面积小、送诊及时、延迟复苏时间短、补液得当的患者经治疗后所引发的感染几率越小,患者生命质量越高。结论:该实验表明,烧伤延迟复苏距烧伤后时间越短,患者的生命质量越高,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烧伤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早期指标检测以及各种危险因素和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09年6月所收治的中重度热烧伤患者75例,Ⅱ度或Ⅲ度烧伤面积累计达20%~70%TBSA。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入院后3d、7d、14d和21d检测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肌酐清除率(Ccr)、24h尿量、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mALB)。结果:75例烧伤患者中有14例(18.7%)并发ARF。烧伤合并ARF组平均Scr、Ccr和尿蛋白水平在住院7d后明显高于烧伤未合并ARF组(P均〈0.05),平均BUN水平在住院14d后明显高于烧伤未合并ARF组(P〈0.05),平均尿量在住院21d后明显高于烧伤未合并ARF组(P〈0.05)。烧伤合并ARF组在入院时mALB水平已达正常值3-4倍,在观察期均高于烧伤未合并ARF组(P均〈0.05)。烧伤面积与脓毒症是烧伤并发ARF的主要危险因素(负相关系数r分别为0.52和0.23,P均〈0.05)。14例ARF患者中有10例患者行血液净化治疗,其他4例患者给予相应治疗。12例患者痊愈,2例患者(14.3%)分别死于严重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本组资料显示.mALB是早期监测ARF的敏感指标,烧伤合并ARF与烧伤面积与脓毒症相关,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烧伤合并ARF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9.
刘萍 《中国医药导报》2008,5(34):144-144
特重度烧伤是指烧伤面积〉50%或Ⅲ度烧伤面积〉20%或伴有严重并发症,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如早期(伤后48h内的烧伤休克期)处置不当,则极大增加死亡率和致残率。我院ICU于2008年8月26日某化工厂锅炉爆炸事件中收治了5名特重度烧伤并爆震伤的患者,通过积极救护和严密病情监护.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老年烧伤延迟复苏治疗方法。方法对11例60岁以上爆炸伤伤后6 h入院伴有休克症状患者,入住烧伤ICU,在心电监护、有创动脉压、血气分析等多指标综合监测下液体复苏,防治心、肺等脏器并发症。结果 11例休克患者得到有效复苏,较平稳度过休克期。结论入住烧伤ICU,多指标综合监测下液体复苏,防治脏器并发症,可提高老年烧伤患者延迟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烧伤成年患者如果有烧伤大于15% -20%体表面积,在儿童超过10%就有处于发展烧伤休克的风险.过度的液体复苏增加了腹腔间隙综合征以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液体过少又会引起重要器官灌注不足.烧伤深度和面积是补液治疗的关键,除此之外还要结合其他指标,结合公式对烧伤休克病人实施个体化补液,才能平稳渡过休克期,为后续治疗奠定了基础.对烧伤休克病人实施更合理的液体复苏,并完善各种监测指标是烧伤休克救治的目标.本文通过对烧伤休克复苏问题的相关知识及最新进展进行总结归纳,对其进行了相关综述.  相似文献   

12.
Liu H  Xun P  Chen KX  Li HX  Hao XS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4):2405-2407
目的 比较1981-2000年近20年间不同时期乳腺癌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情况,了解其发病和预后变化趋势。方法 从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81-2000年20年间收治的11400例乳腺癌病例中随机抽取1678例,对其临床病理及预后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比较。结果 1991-2000年(1990年代)和1981-1990年(80年代)相比,收治的乳腺癌病例数增加237%,平均每年上升11.8%;患者发病年龄未见明显变化,中位年龄为46~47岁;早期乳腺癌(0-I期)的检出率提高,由1981-1985年的12%上升到1996-2000年的15.5%,而Ⅲ期乳腺癌的比例明显降低,由24.9%降至16.5%,原位癌比例由3.7%上升到4.4%;同时腋淋巴结转移率和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几率降低,分别由51.8%和27.8%下降到46.3%和13.5%;生存分析显示,患者术后5年及10生存率分别从1980年代的76%、63%提高到1990年代的86%和74%。结论 近20年来乳腺癌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早期乳腺癌检出比例增加,腋淋巴结转移率和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几率降低,患者预后得到改善,5年、10生存率均有提高。  相似文献   

13.
深圳市302例小儿烧伤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深圳市小儿烧伤的特点,为小儿烧伤发生和预防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对2001年1月~2005年4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烧伤中心收治的302例12岁以下小儿烧伤患者的年龄、性别、烧伤原因、发病季节、烧伤面积、程度、地点、看护人员文化程度、转归等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小儿烧伤4岁以下儿童占80.5%,热液和火焰为主要致伤原因,家庭内损伤占91%,受伤家庭多为打工者,冬春季发病率高,多脏器功能衰竭、全身感染和休克为主要死亡原因。结论小儿烧伤,重在预防。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诊手术对重症胸部创伤合并休克患者ARDS发生率及预后的改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112例重症胸部创伤合并休克患者,依据急诊手术方法将这些患者分为常规液体复苏组( n=56)和限制液体复苏组( n=56)两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ARDS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死亡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限制液体复苏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液体复苏组( P<0.05),ARDS、脓胸、肺部感染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常规液体复苏组( P<0.05)。结论:急诊手术中限制液体复苏法较常规液体复苏法更能有效降低重症胸部创伤合并休克患者ARDS发生率,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5.
过敏性紫癜337 例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儿童与成人过敏性紫癜(Henoch-Schönlein purpura,HSP)在发病季节、发病诱因、临床表现、实 验室检查和预后等方面的异同。方法:回顾性分析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皮肤性病科2013年2月至2016年1月337例 诊断为HSP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分为儿童组(<14岁)和成人组(≥14岁),分析比较两组的发病率、发病 诱因及治愈率。结果:儿童患者195例,成人患者142例,143例年龄≤10岁;儿童秋冬季发病率高于成人(P=0.006); 儿童因上呼吸道感染诱发者多于成人(P<0.01);年龄≥14岁(P=0.023)、皮肤紫癜复发≥3次(P=0.027)、有消化道症状 (P=0.021)、抗链球菌溶血素O(anti-streptolysin O,ASO)增高(P=0.001)在肾易感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 白细胞增高(P=0.001)、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P=0.001)、血小板增高(P=0.027)在消化道易感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有 统计学意义;儿童治愈率高于成人(P=0.002),无肾损害者治愈率高于有肾损害者(P<0.01)。结论:HSP好发于儿童, 尤其是≤10岁的儿童。和成人患者相比,儿童HSP易由上呼吸道感染诱发,肾损害相对较轻,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应用1.8%的高渗氯化钠葡萄糖溶液(HEGS)和0.9%的等渗氯化钠葡萄糖溶液(IEGS)进行烧伤早期抗休克治疗对补液量及肺血管通透性的影响。方法采用Beagle犬35%TBSAⅢ度烧伤模型,随机分为高渗盐糖溶液复苏组(H组)、等渗盐糖溶液复苏组(I组)和对照组(C组)。分别于伤前及伤后0.5、1、2、4、6、8、24h测血管外肺水(EVLW)、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全身血浆容量(PV)及血浆渗透压(OPP)。伤后24h处死,取肺脏测量含水量。结果H组从伤后3-4h开始,EVLW、PVPI显著低于I组(P〈0.05或P〈0.01);H组肺脏含水量明显低于I组(P〈0.05);H组从伤后2h开始OPP明显高于I组(P〈0.05或P〈0.01);H组和I组PV无明显差别(P〉0.05),但伤后2h开始均高于C组(P〈0.01)。结论HEGS进行烧伤早期复苏,能减少补液量,降低肺血管通透性,减轻肺脏水肿程度。其复苏效果优于IEGS。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烧伤的发病规律、特点,以减少或者预防烧伤的发生。方法根据我院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2537例烧伤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烧伤面积、烧伤原因等特征,揭示烧伤的特点。结果 2537例烧伤患者中,男性1698人,女性839人,男女性别比为2.02∶1;年龄段0~6岁的儿童发病构成比最高,达到40.01%,其中1~3岁儿童的发病构成比占到该组68.37%;职业分布上在岗工人的发病构成比最高,达到43.52%;烧伤面积以1%~10%的烧伤患者最多;烧伤原因中所占比例最高的为热液烧伤,为50.93%。结论烧伤重在预防,加强对儿童的监护和看管,加强对在岗工人的安全生产意识和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8.
逯军  廖凯 《中国热带医学》2009,9(2):310-311,314
目的总结小儿肺炎旁积液的临床诊疗经验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对海口市医院儿科2000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到24例肺炎旁积液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病率为10.3%,≤6岁小儿占70.8%。临床表现发热83.3%,咳嗽62.5%,呼吸困难41.7%,,≤6岁小儿更易出现呼吸困难(P〈0.05)。实验室检查单纯性肺炎旁积液占70.8%,复杂性或脓胸为29.2%。胸腔积液细菌培养阳性率低,为穿刺送检胸腔液(13例)的23.1%。影像学检查发现右侧积液发生率为最高,占45.8%(左侧、双侧分别为33.3%、20.8%)。少量积液为40%(中量及大量分别为35%和25%)。治疗以抗生素保守治疗为主(79.2%),而且以两种抗生素联合应用为多(79.2%)。随访20例无死亡及后遗症发生。结论小儿肺炎旁积液的发病例数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多发生于≤6岁的小儿。肺炎旁积液多数无需手术治疗,且预后良好。尽早出台统一规范的肺炎旁积液的诊疗常规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儿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病因和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89至2009年12例儿童DV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989至1999年间,儿童DVT患者在住院儿童患者的发生率为万分之0.52;2000至2009年间,发生率为万分之3.18.尽管其发生率不高,但近10年来,呈上升趋势.12例儿童DVT患者中,感染和创伤所致的儿童DVT各占3例,是儿童DVT的主要病因.静脉导管置入所致为2例.其他病因包括肾病综合征,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先天性血浆蛋白C缺乏各1例.2例患者合并肺梗塞,1例新生儿因患核黄疸,最终因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死亡.抗凝是治疗儿童DVT的主要方法,尤其在新生儿DVT患者中,仅抗凝治疗可达到良好效果.9例儿童DVT患者同时接受经外周静脉溶栓治疗.治疗过程中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发生.结论 由于儿童DVT发生率的不断升高和治疗的特殊性,临床上应引起对该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