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探讨XT-1800i血细胞分析仪血小板(PLT)检测结果偏低的原因,选择正确的方法进行复查,保证PLT检测质量.方法 对532例XT-1800i血细胞分析仪上PLT检测结果偏低的标本用手工法进行血小板计数,同时作外周血涂片镜检观察血小板形态.结果 219例患者结果仍偏低,复查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涂片血小板均匀分布,形态大致正常;313例复查后血小板数正常,其中306例血涂片上出现大、巨大血小板,7例标本血涂片上血小板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聚集.结论 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小板结果偏低的标本应进行血涂片镜检和手工计数血小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三分群ABX MICROS60血液分析仪在儿科患儿血常规检查时中间型细胞(MO)镜检复查规则,以保证血细胞分析的正确性。方法:收集216例儿科门诊常规标本进行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同时进行外周血涂片人工镜检,将仪器分类的MO结果与人工镜检分类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种方法分类结果比较,MO〈10%时,方法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良好的相关性;MO≥10%时,r值0.310,P〈0.05,2种方法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差,同时该组标本人工镜检异常结果检出率11.3%。结论:当血液分析仪检测白细胞分类MO为10%以上时,均应作瑞特染色人工镜检复查,以防止幼稚细胞、异型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等病理性细胞漏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变异型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M3v)髓系过氧化物酶(MPO)和苏丹黑B(SBB)染色缺乏的意义。方法:报告2例MPO和SBB染色缺乏的急性变异型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对2例急性变异型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进行细胞化学染色。结果:例1患者髓涂片原始(粒)细胞4.0%,微颗粒型早幼(粒)细胞90.0%;细胞化学染色氯醋酸酯酶(chloroacetate esterase,CE)阳性率98.0%,MPO,SBB阳性率仅为18.0%,8.0%;例2患者骨髓涂片原始(粒)细胞30.5%,微颗粒型早幼粒细胞64.0%,细胞化学染色CE阳性率72.0%,MPO,SBB均为阴性,2例患者均使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例1患者3天后放弃治疗,例2获得缓解,但拒绝化疗,于281天后因复发死于颅内出血。结论:极少数急性变异型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细胞可出现MPO,SBB治标色缺乏,CE在APL的细胞化学染色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骨髓和外周血检查在首诊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骨髓和外周血检查在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诊断和分期中的价值。方法 对 10 3例NHL患者外周血、骨髓涂片采用瑞特染色 ,骨髓和淋巴结活检组织采用石蜡包埋切片、H -Giemsa -E染色和免疫组化分型。结果  10 3例NHL中 2 8例 (2 7 2 % )骨髓受累 (BMI)。其中 8例无明显浅表淋巴结肿大者经外周血、骨髓涂片及切片联合检查确诊为NHL ;7例原分期属Ⅰ期、Ⅱ期、Ⅲ期者经骨髓检查后归入Ⅳ期。淋巴瘤细胞形态多样 ,同一病例亦表现各异 ,大致分为原始细胞型、多形性淋巴细胞型、小淋巴细胞型、组织细胞样淋巴细胞型。与无BMI者相比 ,BMI者血细胞明显减少 ,骨髓三系造血明显抑制 ;无BMI者骨髓亦有激惹现象。结论 骨髓和外周血检查对NHL诊断和分期具有重要价值 ,特别是可能对无淋巴结病理患者提供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报道1例形态学较特殊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并就有关文献进行复习。方法:采用MIC标准确诊。形态学包括骨髓(瑞特染色法)涂片、透射电镜观察、骨髓病理活检、细胞化学染色。采用R显带技术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多色流式细胞仪分析免疫表型。结果:该例患者确诊为ALL(Common-B,髓系抗原阳性)。结论:ALL可以有特殊的形态学表现。  相似文献   

6.
李杰 《临床血液学杂志》2009,22(4):423-424,432
目的:评价Sysmex XE-210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外周血标本时有核红细胞(NRBC)异常提示Q-flag值的可靠性,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以及影响因素。方法:将NRBC提示阳性(Q-flag值100-300)的血标本100例及无NRBC提示异常(Q-flag值100以下)的血标本100例进行手工涂片瑞特染色镜检,以显微镜检结果为金标准,判断Q-flag值提示的可靠性。结果:SysmexXE-2100测定NRBC提示的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98.7%、80.5%。结论:Q-flag值在有核红细胞的检测中有一定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建立表达急性髓系白血病(AML)1-同向性病毒整合位点(EVI)1融合基因斑马鱼模型,研究AML1-EVI1融合基因对造血转录因子的影响。方法:构建携带绿色荧光蛋白的AML1-EVI1质粒,显微注射到斑马鱼胚胎单细胞期,建立生殖系稳定转染的转基因模型,常规养殖到F2代。以F2代转基因斑马鱼作为实验对象,运用反转录(RT)-PCR验证AML1-EVI1融合基因的表达,外周血涂片、肾细胞涂片检测血细胞形态学改变,全胚胎原位杂交及荧光实时定量PCR(RFQ-PCR)检测融合基因对造血转录因子[GATA结合蛋白1(GATA1)、髓过氧化物酶(MPO)]的影响。结果:在性成熟146条嵌合表达的F0代斑马鱼中鉴定得到3条(2.1%)转基因阳性斑马鱼,其中雄鱼2条,雌鱼1条。外周血涂片及肾细胞涂片显示转基因斑马鱼出现造血细胞分化障碍,幼稚细胞增多,全胚胎原位杂交及RFQ-PCR均显示,与野生型相比,转基因型斑马鱼造血转录因子MPO基因表达量无论造血细胞发育早期还是晚期都明显下降,转录因子GATA1则在发育早期上调,晚期呈现明显下调。结论:AML1-EVI1融合基因通过调节转录因子抑制髓系分化,红系发育,促进原始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8.
洪炜  杨宁  李妍  王晗  庞君丽  朱剑功  郭桐生 《肝脏》2012,17(10):695-697
目的分析肝功能异常的嗜血细胞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调查患者的临床基本情况、原发病、实验室结果、治疗和预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肝功能结果,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常规;骨髓穿刺进行骨髓检查分析。结果 7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肝脾肿大、发热、肝功能异常及血细胞减少,6例低纤维蛋白原血症,4例自然杀伤细胞活性降低。骨髓涂片6例见吞噬血细胞现象;2例患者死亡,5例患者放弃治疗。结论临床应重视肝功能异常、持续发热且抗生素治疗无效的嗜血细胞综合征患者的诊治。  相似文献   

9.
噬血细胞综合征1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13例噬血细胞综合征(HS)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资料及转归。结果:13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肝损害,如乳酸脱氢酶及胆红素增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低纤维蛋白原血症以及顽固性低钠血症。检测5例患者的甘油三酯及铁蛋白,其浓度明显增高。使用HS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富集涂片作瑞-姬氏染色及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实验室检查用于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有效性。方法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胸腔积液患者102例,进行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T-SPOT.TB检测、胸水ADA、结核抗体、结核分枝杆菌培养、涂片抗酸染色等,探讨各种诊断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 102例胸腔积液患者中71例(69.61%)为结核性胸膜炎,31例(30.39%)为非结核性胸膜炎(包括肺癌16例,细菌性胸膜炎15例)。T-SPOT.TB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PBMC(≥6个斑点)为84.51%和70.97%,结核分枝杆菌培养、涂片抗酸杆菌染色灵敏度仅为4.23%、2.82%;结核抗体、ADA灵敏度分别为52.11%、71.83%。结论外周血T-SPOT.TB检测是诊断结核性胸膜炎一项有效的辅助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