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变异性与高血压左心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0例,其中高血压LVH组40例,高血压无LVH组60例,对照组正常血压者50例。予动态血压监测仪24 h连续记录,统计各时间段血压均值及血压变异性。结果高血压LVH组与高血压无LVH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24h各时间段的血压均值和血压变异性的差异均有极显著意义(P<0.01)。高血压无LVH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压均值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血压变异性比较,除白昼收缩压变异性有显著差异外,其余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动态血压变异性与高血压LVH密切相关。故高血压病的早发现、早治疗对减少LVH及各种并发症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压变异性特点。方法将老年EH患者100例作为老年EH组,同期年龄<65岁的EH患者90例作为对照组,对2组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血压变异性指标。结果 2组血压变异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EH患者随着血压增高,血压变异性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EH患者血压变异性与年龄关系不明显,随血压的增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析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压变异性与靶器官损害、血压增高程度、年龄、性别及肾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选取80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观察组)和60例正常人(对照组)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及24 h尿微量清蛋白及肾功能生化测定,将测得的血压标准差作为血压变异性的指标。结果观察组血压变异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差异对血压变异性影响不大;两组患者的24 h尿微量清蛋白差异也较为明显;观察组患者的血压变异性随血压水平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其中年龄≤60岁的患者血压变异性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大,年龄>60岁的患者血压变异性将不再增加。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越高,其靶器官的损害程度越大,血压值也越高,在一定范围内,年龄越大血压变异性越大。且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高血压性肾功能损害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率变异性与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方法分别检测高血压伴靶器官损害患者(实验组75例)、高血压患者不伴靶器官损害患者(对照组40例)24h动态心电图(SDNN、SDANN、LF、HF)、心脏彩超(LVM、LVMI)、颈动脉彩超、血生化、24h尿蛋白定量等指标。结果实验组SDNN、SDANN、RMSSD、HF低于对照组,实组组LF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75例中左室肥厚者35例,对照组75例有10例左室肥厚。实验组颈动脉壁增厚率73.33%,对照组为10.67%。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24h尿蛋白定量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与对照组血糖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酐、TC、TG、LDL-C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HRV程度与其靶器官功能损害程度有密切关系,定期观察高血压患者HRV与血压变化情况,并积极改善自主神经功能,对防治靶器官损害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和左心室肥厚的影响.方法 选择4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予缬沙坦80mg口服、每天1次,若血压控制不理想,加至160mg/d,共治疗8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压、心率变异性和左心室肥厚的变化.结果 40例患者经缬沙坦治疗8周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控制于正常,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1),4项心率变异性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且3项左心室肥厚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 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疗效肯定,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和左心室肥厚,从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分析老年高血压中药辨证特征与血压变异性相关性。方法将2017年1月~12月门诊接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0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进行中医症候分型,研究血压变异性特点。结果阴阳两虚症24 h动脉压变异性与其他中医各症候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肝火亢盛证24 h平均舒张压指标与其他中医症候分型比较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阴阳两虚型24 h平均脉压与其他中医症候分型比较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高血压中药辨证特征与血压变异性具有一定的关系,可辅助作为临床的判断依据,对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硝苯地平控释片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 方法:临床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9例,用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4 wk前后分别采用无创性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动态血压及血压变异性,同时选取49例健康人作对照组观察血压及血压变异性. 结果:9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85例完成观察,治疗前原发性高血压组血压及血压变异性明显比对照明组高(P<0.01),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及血压变异性与用药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增高,硝苯地平控释片在稳定降压的同时可降低血压变异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动态血压及血压变异性与左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 2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有无左室肥厚分为左室肥厚(LVH)组及非LVH组,分别进行动态血压和超声心动图监测。结果高血压LVH组与非LVH组动态监测各时间段血压均值及血压变异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非高血压LVH组与非LVH组超声心动图检测的左心室质量指标(LVMI)差异有显著性(P<0.05)。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伴左心室肥厚者的血压变异性增加。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大可引起左室明显肥厚。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血压变异性对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程度的影响。方法将冠心病患者分为合并高血压组和血压正常组,比较2组心肌缺血总负荷(TIB)差异,研究TIB差异与血压水平及其变异性的关系。结果合并高血压组和血压正常组TI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压水平包括收缩压(sBP)、脉压差(PP)和平均动脉压(mB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变异性包括sBP、舒张压(dBP)、PP和mBP的标准差(分别标记为D-sBP、D-dBP、D-PP和D-mBP)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因素相关分析显示2组中TIB均与sBP、PP以及D-sBP、D-dBP、D-PP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dBP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血压变异性对冠心病心肌缺血具有一定影响,在冠心病的治疗上,降低血压变异性,可能有助于改善冠脉供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替米沙坦与咪达普利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替米沙坦组和咪达普利组),每组各40例,分别服用替米沙坦40 mg/d、咪达普利5 mg/d,共治疗8周.比较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动态血压和血压变异性的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沙坦组、普利组治疗后两组患者24 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白昼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舒张压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米沙坦组治疗后血压变异性明显减小(P<0.05),两组间相比替米沙坦组更能有效地降低患者白昼和夜间血压变异性(P<0.05).结论 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替米沙坦与咪达普利白昼的降压疗效相当;替米沙坦在改善血压昼夜节律,降低血压变异性方面优于咪达普利.  相似文献   

11.
福辛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福辛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 以50例健康查体者24h动态心电图作为正常对照,比较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服福辛普利前后24h动态心电图,分析心率时域指标。结果 原发性高血压组用药前时域相邻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纽,经福辛普利治疗后SDNN、SDANN较治疗前有改善(P<0.01),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仍有显著性(P<0.05)。3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SDNN,SDANN与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比较,显示自主神经功能损害与病情呈正相关。各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经福辛普利治疗后心率变异损害均有改善,血压有效下降。结论福辛普利在降压的同时,可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心率变异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心率变异性 (HRV)、血压变异性 (BPV)的改变 ,评价 HRV及BPV对患者远期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脏性猝死的预测价值 ,探讨 BPV预测价值的临床意义。方法  6 8例急性心肌梗死后行 2 4 h动态心电血压监测检查的患者 ,根据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分为非心律失常组及心律失常组 ,记录非心律失常组 HRV、BPV各值及心律失常组的 BPV各值 ,并与 19名正常对照组的 HRV、BPV值相比较。全部患者平均随访 12个月。比较两组发生恶性心脏事件及猝死者与未发生者 HRV、BPV改变情况 ,分别评价心律失常组 BPV,非心律失常组 BPV、H RV各自及两者结合的预测敏感度、特异度。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 HRV各值减小 ,BPV各值增大。在随访期内非心律失常组发生心脏事件 4例 ,心律失常组发生 3例。以 SDNN<5 0 ms及 DSD夜 >8m m Hg为指标 ,非心律失常组 HRV预测的敏感度为 75 % ,特异度为 87% ,BPV预测的敏感度为 5 0 % ,特异度 77% ,两者结合预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 5 0 % ,97%。心律失常组以 DSD夜>8mm Hg为指标预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 6 7% ,74 %。结论 与 HRV相比 BPV也是一个较好的心肌梗死预后指标 ,BPV与 H RV两者结合可以显著提高预测价值。 BPV对心肌梗死后合并心律失?  相似文献   

13.
1. The present study assesses the effects of autonomic blockade (alpha- and beta-adrenoceptor and cholinergic) on cardiovascular function studied by 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BPV) and baroreflex sensitivity in rats using non-linear dynamics.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influence of pharmacological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interventions on non-linear cardiovascular regulatory indices. 2. In 13 conscious rats, heart rate and aortic blood pressure were measured continuously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autonomic blockade with atropine, phentolamine and propranolol. Non-linear scaling properties were studied using 1/f slope, fractal dimension and long- and short-term correlation. Non-linear complexity was described with correlation dimension, Lyapunov exponent and approximate entropy. Non-linear indices were compared with linear time and frequency domain indices. 3. Beta-adrenoceptor blockade did not alter the non-linear characteristics of HRV and BPV, although low-frequency power of HRV was depressed. Alpha-adrenoceptor blockade decreased the scaling behaviour of HRV, whereas cholinergic blockade decreased the complexity of the non-linear system of HRV. For BPV, the scaling behaviour was increased during alpha-adrenoceptor blockade and the complexity was increased during cholinergic blockade. The linear indices of HRV and BPV were decreased. 4. The present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beta-adrenoceptor system has little involvement in the generation of non-linear HRV and BPV in rats. 5. Alpha-adrenoceptor blockade mostly influenced the scaling properties of the time series, whereas cholinergic blockade induced changes in the complexity measures. 6. The absence of the baroreflex mechanism can trigger a compensatory feed-forward system increasing the complexity of BPV.  相似文献   

14.
曹荣  余振球  王容华 《中国医药》2012,7(7):816-818
目的 比较老年和青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的差异,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我院高血压科就诊的83例2周内未服药的高血压病患者,60岁≤年龄<80岁患者40例作为老年组,18岁≤年龄≤30岁患者43例作为青年组.2组患者均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比较结果.结果 老年高血压组的动态脉压、动态脉压指数和24h收缩压变异系数明显高于青年高血压组[(61±12) mm Hg(1 mm Hg=0.133 kPa)比(52 ±9)mm Hg,(0.44±0.07)比(0.37±0.06),(11±2)%比(8±2)%,均P<0.01];24 h平均舒张压和24h平均心率明显低于青年高血压组[(79±10) mm Hg比(88±12)mm Hg,(69±8)次/mint比(74±9)次/min,均P<0.01].结论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主要以动态脉压增大和24h收缩压变异性升高为特点;而青年患者以24h平均舒张压升高为主.因此,临床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降压治疗时,选择的药物不仅要有效降低平均收缩压水平,还要改善脉压和血压变异性.  相似文献   

15.
王俊伟  苏悦  聂秀玲  赵伟 《天津医药》2022,50(12):1297-1301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与高尿酸血症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19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并根据其是否伴高尿酸血症分为无高尿酸血症组(143例)和高尿酸血症组(54例);根据血清尿酸(SUA)水平四分位数分为Q1组SUA≤282.35 μmol/L(49例),Q2组282.35 μmol/L406.65 μmol/L(49例)。所有患者入院3 d内完成24 h动态血压监测。收集2组患者一般资料、生化指标和血压相关指标并进行比较;采用LASSO回归筛选高尿酸血症预测因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尿酸血症的影响因素。结果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为27.4%。与无高尿酸血症组比较,高尿酸血症组男性占比及高血压分级更高,体质量指数(BMI)、三酰甘油(TG)、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及血尿酸(SUA)水平升高,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尿酸排泄分数(FEUA)及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降低(P<0.05)。随着高血压分级增加,Q2组占比逐渐下降,而Q4组占比逐渐上升,趋势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趋势=4.578,P<0.05)。与无高尿酸血症组比较,高尿酸血症组日间收缩压平均值(DDBPX)、夜间收缩压平均值(NDBPX)、舒张压的加权标准差(DBPwSD)及心率变异性(HRV)均升高(P<0.05)。以LASSO回归筛选出的高血压分级、DBPwSD、TG、eGFR、FEUA作为自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BPwSD、TG水平升高为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eGFR、FEUA升高为高尿酸血症的保护因素。结论 舒张期BPV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高尿酸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缬沙坦对高血压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服用缬沙坦,分别在治疗前与治疗14周后进行动态心电图(DCG)及心率变异性(HRV)检查,并与对照组(40例)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连续R-R间期标准差(SDNN),相邻R-R均方差(RMSSD),相邻R-R间期大于50ms百分数(PNN50)、高频功率(HF)值均明显上升;低频功率与高频功率比值(LF/HF)显著降低(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HRV下降,而缬沙坦在降压的同时,可提高HRV,改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  相似文献   

17.
王磊  魏新伟  于芳 《天津医药》2016,44(1):105-109
摘要: 目的 比较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治疗作用。方法 80 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 2 组, 分别给予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 (氨氯地平组) 或缬沙坦联合氢氯噻嗪 (氢氯噻嗪组) 降压治疗, 监测 2 组 24 h 动态血压, 观察治疗前、 治疗第 6 周和第 12 周, 2 组血压及血压变异性的变化。同时观察 2 组 6 周末血压达标率。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2 组治疗 6 周和 12 周的 24 h 平均收缩压 (SBP)、白昼 SBP、 夜间 SBP、 晨峰 SBP、 24 h 收缩压变异性 (SBPV) 均较治疗前降低 (P < 0.05)。24 h SBP、 白昼 SBP、 夜间 SBP、 24 h SBPV 及白昼 SBPV 分组因素与时间因素存在交互作用 (P < 0.05)。治疗第 6 周和第 12 周, 氨氯地平组 24 h SBP、 白昼 SBP、 夜间 SBP 及白昼 SBPV 较氢氯噻嗪组降低 (P < 0.05), 治疗第 12 周, 氨氯地平组 24 h SBPV 低于氢氯噻嗪组 (P < 0.01)。2 组血压达标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均能有效控制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 而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在降低血压和血压变异性方面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硝苯地平控释片(拜新同)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 BPV)及血清胱抑素C ( Cys-C)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老年原发性高压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及治疗组32例,治疗组予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对照组给予安慰剂作为对照。用药后第2周末做动态血压监测及检测血清胱抑素C的含量,观察BPV及其对早期肾功能的影响。结果治疗组的收缩压变异性和舒张压变异性均较对照组有明显下降,血清Cys-C含量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24h血压变异性与血清Cys-C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血压变异性与高血压性肾脏损害密切相关。结论硝苯地平控释片可有效降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同时降低血清Cys-C水平,对肾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比索洛尔与培哚普利治疗高血压的降压效果及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随机分为比索洛尔(A)组30例和培哚普利(B)组30例,疗程为4周,治疗前后均作动态血压(ABPM)监测,并作心率变异性分析。结果降压疗效:A组显效9例(30.0%),有效11例(36.7%),无效10例(33.3%),总有效20例(66.7%);B组显效4例(13.3%),有效8例(26.7%),无效18例(60.0%),总有效12例(40.0%),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5,19〈0.05);两组治疗后极低频(VLF)、低频(LF)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或P〈0.01);A组总不良反应总发生率(3.1%)低于B组(10.0%)(X2=3.85,P〈0.05)。结论比索洛尔能有效地降低血压,减慢心率,改善高血压患者的心率变异性,从而防止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20.
徐光铮 《淮海医药》2003,21(4):262-264
目的 探讨美托洛尔、苯那普利、拜新同片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 将 6 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三组 ,分别服用美托洛尔、苯那普利、拜新同片 ,治疗前与治疗后 4周做动态心电图监测并进行心率变异性分析。结果 服用美托洛尔、苯那普利组用药后时域指标中 SDNN,SDANN,SONN index均显著增高 (P<0 .0 1) ,频域指标中 L F成份明显下降 ,HF成份明显增加 ,L F/HF也明显下降 (P<0 .0 5或 <0 .0 1) ,而拜新同片在治疗后心率变异比较无显著意义 (P>0 .0 5 )。结论 美托洛尔、苯那普利在降压的同时 ,可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心率变异性 ,尤以美托洛尔组更为显著 ,而拜新同片在治疗前后则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