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纯化海藻酸钠在间充质干细胞微囊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纯化海藻酸钠(PSA)制备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微胶囊。方法制备MSCs细胞悬液,MTT法分别测定PSA或海藻酸钠(SA)处理对MSCs增殖的影响。分别以PSA和SA为囊材,制备MSCs的海藻酸钠-聚赖氨酸微囊。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微囊形态;以微胶囊破损率为指标考察其机械强度;EB/Calcein-AM染色并于荧光显微镜下分析微囊化细胞存活率。SD大鼠体内移植试验对比不同回收时间点两种微囊的完整性和囊周纤维化程度。结果MTT法测定结果显示,PSA处理组MSCs的吸光度值明显高于SA处理组。与SA制备的微囊比较,PSA制备的微囊粒径均匀,微囊膜破损率较低,不同时间点的细胞存活率回升明显。SD大鼠体内移植试验显示,SA组回收微囊约25%破损,而PSA组回收微囊的破损率<10%。同时,PSA组囊周纤维化程度低于SA组。结论PSA可应用于MSCs的微囊化中,其具有机械强度高及生物相容性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正>由创伤、感染或肿瘤切除等因素引起的骨缺损一直是临床骨科面临的重大难题,目前自体骨移植仍是骨修复的常用治疗方式。但自体骨移植存在多种问题,如手术操作繁琐,自体骨数量局限,治疗效果及预后不理想等,因此亟需寻求一种新的有效疗法来治疗骨缺损疾病[1-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是一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在骨组织工程领域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3.
陆晓茜  刘霆 《四川医学》2005,26(12):1490-1493
自从Friendenstein发现并证实骨髓中存在一种可贴壁生长的纺锤形的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后,各国研究室对此展开了大量的实验,证实了这些细胞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可促进造血细胞克隆形成,分化为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脂肪细胞甚至成肌细胞。直到1991年,Caphan把这些具有一致粘附能力,在体外能高度扩增、并可多向分化的细胞群命名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正常人骨髓中间充质干细胞的含量很低(1/10^5单个核细胞),在体外,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很强的自我扩增能力,扩增10^7倍后仍保持干细胞特性和正常表型。可以通过体外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分化为基质及多种造血以外的组织,特别是中胚层来源细胞,而且易于外源基因的转染与表达,成为细胞治疗及基因治疗的理想靶细胞。  相似文献   

4.
脊柱融合是治疗诸如感染、畸形及退行性变等脊柱疾患的重要方法,促进脊柱融合的关键是骨移植,其中自体骨是评价其他植骨材料的“金标准”.假关节的形成和取骨区的损伤促使科学家和临床医师寻找可以替代的融合材料,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被引入脊柱融合的研究,本文就间充质干细胞和基因治疗在脊柱融合中的研究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存在于骨髓中区别于造血干细胞的一种多潜能干细胞,可作为多种疾病细胞替代治疗和基因治疗的载体。近年研究发现其可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存活并能分化为神经样细胞,在体外也可通过定向诱导向神经细胞转化,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可能取代神经干细胞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细胞治疗和损伤的修复。由于其取材容易,能在体外迅速培养扩增,通过自体移植可避开免疫排斥反应,且能以多种途径包括静脉注射、脑内不同部位进行细胞移植,所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中的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SC)的培养纯化条件。方法:比较不同的梯度离心速度及时间、接种密度、首次换液时间、不同培养基对脐血中的MSC分离及原代培养过程的影响,以流式细胞仪对优化条件下培养的MSC进行细胞周期分析,并对细胞表面标志进行检测。结果: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以1 000g×15 min的梯度离心速度及时间分离脐血为最宜,5×106/mL是脐血MSC培养的适宜接种密度,首次换液时间7 d。优化条件下培养的MSC传至3代时,几乎全部强表达CD29、CD44。结论:建立了一种优化的人脐血MSC分离纯化方法。  相似文献   

7.
通过探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SC)的培养纯化条件,得出结论:脐血中含有MSC,可以作为细胞移植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8.
9.
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概念 干细胞是具有无限或较长期的自我更新能力并能产生至少一种高度分化细胞的细胞。早在1867年,德国病理学家Cohnbeim在研究伤口愈合时首次提出骨髓中存在间充质干细胞(MSCs Mesenchymal Stem Cells);1987年Ffiendenstein发现骨髓中某种单核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发育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肌肉细胞等,这些间质细胞都源于中胚层,因而将这种单核细胞称为间充质干细胞MSCs(Mesenchymal Stem Cells)。将源于骨髓的间充质干细胞称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它是存在于骨髓中的另一种非造血干细胞,可发育成骨、软骨、脂肪、肌肉和内皮细胞等细胞,无发育成完整个体的能力,发育潜能受到一定的限制,属于多能成体干细胞。它在骨髓中以低密度存在,约10^4~10^5个单核细胞中存在一个BMSCs。  相似文献   

10.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损伤,如病毒性肝炎、酒精、药物、代谢性疾病和肝细胞自身免疫调节失调等原因导致的以肝组织中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为特点的慢性病理过程,最近研究表明肝纤维化过程是可逆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一类具有持续自我更新、增殖、多向分化和免疫调节活性的成体干细胞,MSCs通过肝源性分化、与肝细胞融合、旁分泌效应...  相似文献   

11.
海藻酸钠凝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效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探讨海藻酸钠凝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的生物学效应。方法:将在海藻酸钠凝胶上培养的细胞设为实验组,在塑料培养板上的细胞设为对照组。以MTT法检测细胞在两种材料上的增殖;采用甲苯胺蓝染色观察细胞在凝胶上的生长形态;RT-PCR检测bMSCs生长6天后的成骨相关基因。结果:两组的bMSCs均能迅速贴附、铺展进入增殖期;在实验组,细胞成集落样生长较明显,且形态发生改变,伸出较多的伪足,细胞间接触更为紧密;培养至第6天,进行成骨相关基因检测,发现对照组和实验组均有Ⅰ型胶原和碱性磷酸酶表达,但它们在实验组的表达量高于对照组;同时,实验组骨连接蛋白为阳性表达,而对照组为阴性。结论:bMSCs可能具有自发向成骨细胞分化的趋势;海藻酸钠凝胶具有促进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生物学活性。提示海藻酸钠凝胶可能是比较适合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使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海藻酸钠凝胶上向血管内皮细胞(VEC)分化的可行性.方法 从Wistar大鼠骨髓中分离、提纯和扩增BMSCs后,加入10 ng/mL VEGF诱导培养,12 d后采用细胞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化学染色检测第Ⅷ因子相关抗原(vWF)的表达;RT-PCR检测内皮素-1(ET-1)的表达.结果 诱导后细胞免疫组化染色可见胞浆染为棕黄色,免疫荧光化学染色呈红色,vWF表达为阳性;RT-PCR检测显示,诱导后细胞ET-1表达为阳性,提示BMSCs向VEC分化.结论 以VEGF为诱导剂,可以在海藻酸钠凝胶上将BMSCs成功地诱导为VEC,海藻酸钠凝胶作为良好的载体,可能为人造立体血管网的形成开辟一条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方法配制的海藻酸钠凝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其作为生物相容性载体在脊髓损伤后干细胞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分别以去离子水和生理盐水为溶剂,采用固态高压蒸汽灭菌和液态高压蒸汽灭菌两种方法,配制浓度为1%和5%及10%的海藻酸钠凝胶;原代分离培养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MSCs),用海藻酸钠凝胶孵育,在不同时间点用MTT法检测细胞的活性;建立小鼠脊髓全横断模型,将包被有mMSCs的海藻酸钠凝胶填充断端,术后2周内进行后肢运动功能评分(Basso Mouse Scale,BMS);术后第14天取损伤段脊髓组织进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神经丝( NF-200)的表达与分布情况.结果:用去离子水配制的海藻酸钠凝胶较之生理盐水组有更好的溶解度;MTT实验显示,固态高压蒸汽灭菌法配制的浓度为10%的海藻酸钠凝胶能显著提高mMSCs的细胞活性,用该方法配制的凝胶包被mMSCs填充小鼠损伤脊髓断端,发现该组小鼠从第3天起2周内的BM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其断端组织的NF-200表达高于对照组.结论:用固态高压蒸汽灭菌法制备的海藻酸钠凝胶促进mMSCs的活性,是脊髓损伤干细胞移植治疗中的良好载体.  相似文献   

1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体外可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采用组织工程学技术可在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心肌组织.文章从心脏组织工程的角度对BMSCs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体外可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采用组织工程学技术可在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心肌组织。文章从心脏组织工程的角度对BMSCs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及其生物学特性,并检测与其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减轻GVHD机制的细胞因子的表达。方法:通过密度梯度离心及贴壁筛选法分离、纯化及培养间充质干细胞,观察其生物学特性,并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间充质干细胞是否表达TGF-β1、HGF。结果:采用贴壁筛选法培养间充质干细胞原代经7天贴壁后变为梭形,经14~17天可长满瓶底,传代后3~4天即可长满,免疫分型示CD29+,CD44+,CD34-,CD45-,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高度表达TGF-β1及HGF。结论:密度剃度离心结合贴壁筛选法培养间充质干细胞可获得纯度较高,生物学特性稳定的间充质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可能通过TGF-β1与HGF两种细胞因子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减轻移植后GVHD。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干细胞输注肾移植术的麻醉方式,评估该情况下椎管内阻滞应用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4例肾移植术病例,男性95例,女性29例,分为静脉全身麻醉组(GA组,n=78),采用咪唑安定、丙泊酚、顺式阿曲库铵、芬太尼诱导插管,维持用微泵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硬膜外+腰硬联合麻醉组(E+s组,n=46),硬膜外穿刺点选择T。。腰硬联合穿刺点选择L2-3,硬膜外用药为0.5%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腰麻罗哌卡因10mg/2.5ml。所有患者在移植肾动脉开放前10min静脉输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2组患者均于术前、术后检测凝血四项,记录2组手术时间和手术室停留时间,移植肾循环开放时的血压,术中出血量。观察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手术前后凝血四项结果无明显变化(P〉0.05);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A组手术室停留时间[(4.20±0.33)h]明显长于E+S组[(3.00±0.51)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动脉开放时的收缩压、舒张压较E+S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组无硬膜外血肿发生。结论椎管内阻滞应用于干细胞输注肾移植术安全可行,但要规范操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阿魏酸钠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可能作用。方法 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阿魏酸钠对其进行诱导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诱导培养不同时间后细胞的形态变化,并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鉴定诱导培养后细胞表面神经细胞特异性标志物神经丝蛋白(NF)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表达。结果 阿魏酸钠诱导培养6h后即可见细胞形态发生明显变化,24h后表现为典型的神经细胞样形态,NF和NSE神经细胞特异性标志物呈阳性表达。结论 初步证实阿魏酸钠具有诱导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