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我国地铁站空间界面文化性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建筑》2013,(11):37-40
通过比较北京、上海、天津三市地铁站空间界面提出地铁站空间界面文化性设计概念。分析总结三个城市地铁站空间界面文化性设计特点,并从"墙界面"、"顶界面"、"底界面"三个主要构成部分和站点案例分析出发,探讨地铁站空间界面文化性设计手法,提出在我国地铁站空间界面设计中应当明确主题、凸显文化性;提升内涵、增强互动性;丰富形式、增添层次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城市规划学刊》2000,(3):76-77
该书对城市设计的过程和结果展开了广泛的讨论,旨在形成对城市设计的完整认识,作者强调了对城市物质空间的社会、心理属性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该书对城市设计的过程和结果展开了广泛的讨论,旨在形成对城市设计的完整认识,作者强调了对城市物质空间的社会、心理属性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王曼 《建筑设计管理》2012,(12):38-40,48
以建筑美学的眼光审视,介绍了建筑美学思想及其发展趋势,从影响、联系、作用三方面系统分析了建筑美学与城市物质空间属性之间的关系。并从城市设计角度判断城市物质空间属性走向。本课题的研究是针对现有城市规划内容、方法和城市特色理论的深入和细化,针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从新的视角和切入点了解城市规划的“物质空间属性”走向。  相似文献   

5.
城市序列空间的创造:以徐州市“三场一路”为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靖华 《规划师》2000,16(2):67-69
1 城市形象与序列空间1.1 城市形象的构成 城市是一个多功能、多层次的复合系统,其物质形态具有多样性,其印象的获得又是人们主观感受的结果。诺伯格·舒尔茨从人的实存空间与建筑空间同构开始,概括出空间形念的中心、方向、区域这三种基本形态分别对应于实仔空间的场所、途径和领域这三种基本属性。这三对概念的建立明确地反映了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6.
吴天谋  蒋万芳 《规划师》2004,20(1):58-59
提高城市空间品质是当前城市设计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城市细部的复合性、艺术性、文化性、教育性、生态性对城市空间品质有重要影响,城市设计需要在城市细部设计的层面进行研究,从而提高城市空间环境品质。  相似文献   

7.
武汉市城市开放空间系统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城市开放空间理论的探讨,分析了武汉市城市开放空间系统构成,并结合实际提出建构武汉城市开发空间系统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8.
论健康城市空间的双重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康城市空间的属性探讨是研究城市空间健康间题的理论前提,也是探寻健康城市空间建设路径的基础.通过对健康城市空间构成的剖析,从居民健康需求层级的角度,阐明了健康城市空间所具有的健康保障性和健康促进性的双重属性,明确了健康城市空间建设的层级、重点和方向,目的是更有效地指导和落实健康城市建设,为居民营造健康和谐的城市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9.
余志红  石磊 《福建建筑》2007,(10):23-25
本文从城市开放空间设计研究基础的角度阐述了空间以及开放空间的涵义,由此引申出开放空间的五种属性:可达性、多样性、文化性、艺术性和生态性,为开放空间提供了一定的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10.
建筑涅Pan     
张昕 《江苏建筑》2001,(B10):57-59
建筑是组成城市空间的细胞,是维护自然环境和创造社会环境的物质因素,文章试图从建筑发展中,找出建筑在城市环境下再生的规律,主要观点:1.自然因子再生;2,文化性传统性再生,3,建筑空间再生;4,建筑材料与构件再生。  相似文献   

11.
快速城市化是我国目前城市发展的基本特征,本次研究正是以城市化过程中的旧城更新为基本点,以空间活力为出发点,立足城市的地域文化特征,研究现代城市旧城更新过程中空间活力场的塑造,探究空间活力场形成的要素和深层原因,并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旧城更新与城市空间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城市空间中的“文化线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靖  张伶伶  戴晓旭 《华中建筑》2010,28(7):148-150
对遗产保护领域的文化线路概念进行解读,分析其核心理念,并借鉴于城市线性空间文化性的表达过程中。指出依托城市自然线性条件、强化独特线性要素、延展历史轴线以及在线性空间中植入文化主题等方式,将城市线性空间塑造为阅读城市的独特"文化线路"。  相似文献   

13.
舒波  张蒙 《华中建筑》2011,29(7):129-132
通过对达州白塔片区的城市空间概念设计实例的剖析,从城市意象的角度阐述了如何利用城市民族性、地域性的建筑风格来体现达州市的地域特色,以及如何将地域历史文化元素运用到白塔片区城市空间的具体设计中去,以体现城市空间鲜明特色和魅力.设计中深入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把握城市文脉,进而突出城市空间的可识别性、丰富性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胡玎  王越 《园林》2020,(1):39-44
连接城市特色文化空间可以提升市民和游客体验城市特色文化的品质。本文在城乡特色文化空间理论框架下,将连接城市特色文化空间的方法总结为三个层次:展示城市特色文化空间地图、建设引导性体验线路、提供专线体验的交通设施和导览服务。同时为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本文提议以杨浦图书馆新馆和江湾体育场为源空间,绿瓦大楼等为拓展空间,形成特色文化空间地图,并由道路和滨水带组成环形体验线路,旨在为上海杨浦区连接“大上海计划”特色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5.
朱捷  汪子茗 《中国园林》2021,37(3):38-43
中国城市建设进入存量提质阶段,如何提升城市品质已成为现阶段城市建设的热点议题。城市开放空间体系是城市复合空间系统中最主要的子系统之一,体现了环境保护、生态修复、文化表达、形象展示、社会交往和身心健康等综合空间价值,是提升城市活力、品位和魅力的重要抓手。针对城市品质提升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剖析开放空间影响城市品质的作用机制与研究优势;在总结山地城市开放空间显著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以开放空间为架构的城市品质提升研究方法及实施途径;引导城市空间沿着生态系统稳定、游憩活动丰富、文化魅力彰显的方向持续更新,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针对人们日常生活日益增多的需求与城市开放空间缺乏活力的矛盾,提出具有人的尺度的生活场景之设计手法来营造和恢复城市空间的活力,满足人们交往与休闲的需求。希望能为城市开放空间的景观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城市对于地下空间开发所关注的焦点,已由扩充商业容量转变为发掘其所具备的公共空间价值。苏州平泷路地下空间为了达成建构地下公共空间与特色街区的开发目标,针对特色街区的影响因素,提出解决与对应影响因素的项目设计思路。为了确保开发过程中,项目能确实发展为平江新城的公共活动平台,平泷路地下空间以设置专业沟通平台,坚持合理与科学化发展的方式作为核心策略。同时,在项目计划初期阶段,从区域开发的角度优化调整相关的规划与建筑设计;在商业策划阶段,藉由制订主题、调整空间业态与经营定位的方式,精准定位未来运营方向;在设计概念阶段,增设了文化活动空间,为城市文化活动的产生保留余地;在设计深化与施工阶段,对内部重要与竖向节点进行重点设计,使平泷路地下空间最终能成为一个舒适、安全与安心的城市步行环境。最后,指出以公共空间开发为主,结合空间主题与城市文化设计的地上地下一体化开发模式,能够创造出地下空间街区的特色,并建议此模式可作为我国未来开发地下空间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消费时代城市空间的生产与消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消费时代的来临,消费社会的城市空间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明显的商品印记。主要表现为两方面的转变:首先,空间中的生产与消费正转变为空间本身的生产与消费;其次,空间消费正从小范围和使用意义上的消费向大众参与和更广泛意义上的空间消费转变。这些变化已成为中国当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镇空间景观文化失谐现象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中德  杨玲 《中国园林》2010,26(2):24-26
当下迅猛的城镇化进程改变了我们的城镇空间景观,也促使着传统文化的转型与发展。但多方面原因造成这个进程中的文化转型并不能完全与城镇空间景观的建设、发展合拍,由此造成二者之间的错位使得我们在获得了愈来愈多高品质物质空间的同时,城镇空间景观文化失谐现象渐显。从文化的视角分析中国城镇空间景观发展历史,剖析当代城镇空间景观文化失谐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以适应性理念促进城镇空间景观与文化的和谐发展对于当今的城镇空间景观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黄浦江城市空间是上海城市发展的核心空间,也是历来上海城市空间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着限于近代开埠至今黄浦江城市空间演进的总体特征,从城市空间形态的多维角度着眼,以文献解析与图证分析为主要方法,总结了黄浦江城市空间在滨江延展、纠深扩展和强度提升三方面的基本形态特征。在此基础上,提炼出黄浦江城市空间演进的5N基本规律,分别为跃迂拓展、交通引导、形态聚合、功能多元和自然互动。这5项基本规律在归纳基本的形态演进规律的基础上,将形态的演进与肉在功能的转换联系起来,并将其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密切关联纳入视野。试图以这5项基本规待,指出黄浦江城市空间发展的基本方向,从而为当前黄浦江沿岸大规模开发实践提供一些基于历史视角分析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