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人体解剖学是一门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是临床医学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其教学质量的优劣不仅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也关系到专业技能的掌握。人体解剖学教学方法经过前人的大量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由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以及医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单纯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  相似文献   

2.
正医学成人教育对象多来自临床一线,已较系统地学习过医学基础课程,同时具有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是成人学生区别于全日制在校生的显著特点。局部解剖学是临床医学,如外科学、妇产科学和影像诊断学等学科的重要桥梁课,实践性和针对性强~([1,2])。探讨适合成人学生"非零起点、工学兼顾"的局部解剖学教学改革很有必要。现就我校对成人学生局部解剖学教学开展的一系列探索性改革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3.
正开展转化医学要汲取基础与临床脱节的教训~([1])。解剖学测量技术是人体解剖学、临床医学等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此方法的实验教学更适应转化医学教育的培养,使临床医学生更早接触到临床病例讨论,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我  相似文献   

4.
正人体解剖学主要是从形态学角度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及功能的科学,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实践性,尸体标本是学生学习解剖学的基础,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提供足够数量和品种齐全的尸体标本供学生观看和实践操作,这一过程是通过实验室教学来完成的,实验室教学在解剖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国家国力的不断增强,与国外在教育事业方面交流的不断深入,积极拓展来华留学生规模,提高教育层次,使留学生在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接受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内涵,对于提高我国软实力,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战略意义。也是当前我国教育走向世界,建设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学的重要途径。而医学教育更有独特优势,留学生学成回国  相似文献   

6.
正1刊登内容主要刊登人体解剖学、比较解剖学、临床应用解剖学、断层影像解剖学、神经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细胞生物学、再生医学、人类学等形态学方面的学术论著。主要栏目有专家论坛、专题报道、论著、研究快报、综述、技术方法、问题讨论、变异畸形、简讯等。鼓励投送英文稿件。2投寄要点2.1投稿请登陆《解剖学杂志》网站http://www.jpxzz.cn作者投稿,作者注册后按照网页上的提示进行网上投稿。请用  相似文献   

7.
正智能手机因操作简单、携带方便、功能强大,应用软件众多,深受大众的喜爱,在现代社会已非常流行。随着3G甚至4G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校园无线网络的建立,大学校园内智能手机的使用已非常普遍。不少学生因抵制力不强而成为"手机控",这对传统的教学秩序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若教师能在课堂上因势利导,将智能手机用于课堂教学,则可活跃课堂气氛、激  相似文献   

8.
正人体解剖学名词、术语繁多,大一新生要学好这门课程面临很大挑战,设计一种立体的、动态的、可反复的、易于记忆的教学资源来适应初学者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是解剖学教师思考的问题。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和各种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翻转课堂作为新型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迅速兴起,让人看到了教学革新的力量崛起。微课作为慕课、翻转课堂强有力的资源支撑,也已经成为国内外  相似文献   

9.
<正>1总则《神经解剖学杂志》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解剖学会和第四军医大学主办、神经解剖学杂志编辑委员会编辑出版,国内外公开征稿和发行的高级学术期刊,双月刊,A4开本;ISSN 1000-7547,CODEN SJZHAZ,CN 61-1061/R,邮发代号52-214。《神经解剖学杂志》反映中国及世界医学神经解剖学领域基础和临床科研、医疗、卫生防疫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和技术方法。内容主要包括与神经解剖学相关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创新性研究论著、述评和综述等。  相似文献   

10.
<正>1总则《神经解剖学杂志》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解剖学会和第四军医大学主办、神经解剖学杂志编辑委员会编辑出版,国内外公开征稿和发行的高级学术期刊,双月刊,A4开本;ISSN 1000-7547,CODEN SJZHAZ,CN 61-1061/R,邮发代号52-214。《神经解剖学杂志》反映中国及世界医学神经解剖学领域基础和临床科研、医疗、卫生防疫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和技术方法。内容主要包括与神经解剖学相关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创新性研究论著、述评和综述等。2撰稿2.1研究论著应包括文题、作者、单位、中文摘要、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新鲜标本下胫腓联合韧带的解剖学特点,为下胫腓联合韧带相关损伤及韧带重建提供解剖学依 据。方法: 选取新鲜胫腓下联合标本,剥离新鲜标本的下胫腓联合的肌、血管及筋膜组织,对下胫腓联合前、后、 横韧带进行解剖学测量,包括胫腓下联合前、后、横韧带的近端长度、远端长度、平均宽度、与水平面的夹角、 冠状面的夹角等相关解剖学数据。结果: 下胫腓联合前韧带近、远端平均长度为(8.51±0.70)mm、(19.03±1.35) mm,平均宽度(15.98±1.17) mm,与水平面、冠状面夹角分别为(42.27±3.43)°、(20.50±4.69)° ;下胫腓联 合后韧带近、远端平均长度为(9.32±0.62)mm、(16.92±1.76)mm,平均宽度(14.36±0.88)mm,与水平 面、冠状面夹角分别为(40.96±3.16)°、(13.10±1.99)°;下胫腓联合横韧带近、远端平均长度为(18.46±2.48) mm、(21.87±2.52)mm,平均宽度(4.56±0.17)mm,与水平面、冠状面夹角分别为(30.60±3.65)°、(13.48±1.60)°。 对左右、男女的下胫腓联合前、后、横韧带的解剖学数据进行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了解下胫腓联 合韧带各解剖结构及其特点,有助于指导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的修复和重建,帮助外科医生制定手术方案,改善 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终末期骨性关节炎患者的髋臼解剖形态特征,探讨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R)中各型髋臼缺损发生的特点和重建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2012年9月60例72髋成人DDH终末期骨性关节炎患者行THR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髋臼解剖形态特征;并以髋臼中心为同心圆,Harris窝底为深度磨削髋臼塑形后,观察髋臼缺损的特点。根据缺损大小和对髋臼假体初始稳定性的影响分别行不植骨、骨泥植骨和结构性植骨治疗。结果72髋中,20髋呈浅杯状,其中CroweI型14例、CroweⅡ型4例、CroweⅣ型2例,髋臼缺损〈10%者15髋、10%~30%者5髋;22髋呈浅盘状,其中CmweI型2例、CmweⅡ型16例、CroweⅢ型4例,髋臼缺损〈10%者2髋、10%-30%者16髋、〉30%者4髋;20髋呈贝壳状,其中CroweⅡ型5例、CroweⅢ型17例,髋臼缺损〈10%者1髋、10%-30%者5髋、〉30%者14髋;10髋呈三角状,均为CroweⅣ型,髋臼缺损〈10%者8髋、10%~50%者2髋。髋臼缺损〈10%者,髋臼假体稳定,未植骨;10%-30%者,髋臼假体较稳定,骨泥植骨;〉30%者髋臼假体不稳定,行结构性植骨后假体稳定。结论成人DDH终末期骨性关节炎的髋臼具有浅杯状、浅盘状、贝壳状和三角状4种解剖形态,这些异常解剖形态的发生除与先天性发育缺陷和后天长期的异常力学环境有关,还与股骨头脱位程度有关;在人工THR中,应根据不同形态髋臼缺损发生的特点和对髋臼假体稳定性的影响确定髋臼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寰椎因素致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发病机制及手术切开横突孔减压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5 0例中国成年人干燥寰椎标本上 ,对具有临床意义的数据进行解剖学测量。结果 寰椎横突孔与椎动脉沟的成角左侧为(6 7 87± 5 39)°,右侧为 (6 9 84± 4 5 5 )° ;椎动脉沟绕寰椎侧块成角 :左侧为 (6 2 4 6± 4 6 6 )°,右侧为 (6 3 6 1± 2 31)°。寰椎横突孔前壁厚度 :左侧为 (2 96± 0 5 4 )mm ,右侧为 (3 2 1± 0 4 0 )mm。横突孔后壁厚度 :左侧为 (2 2 8± 0 5 7)mm ,右侧为 (2 0 2± 0 2 6 )mm。以上数据左、右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椎动脉行经在寰椎横突孔与椎动脉沟内时 ,在骨性结构上有明显的两个成角 ,即横突孔与椎动脉沟的成角和椎动脉沟绕过侧块的成角 ,椎动脉的这两个成角增加了血液循环的阻力 ,同时在头颈部旋转运动时 ,椎动脉与骨性成角间更加贴近 ,这两个成角与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发生有关。寰椎横突孔后壁较前壁薄 ,此数据可作炒寰椎横突孔后壁切开减压时手术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跟骨的解剖分部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研究跟骨解剖学分部的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HTSS〗将跟骨按其解剖学特点分为前部、体部、结节部、载距突部和丘部5个部,并在54对108侧跟骨干燥标本上对各区进行骨性测量.结果跟骨各区在骨的质量、大小、形态和结构方面各有其解剖特征和功能.跟骨前部长、高和宽分别为(19.8±2.2)、(24.5±3.2)、(22.4±3.2)mm;跟骨水平长(68.6±6.4)mm;跟骨载距突长、宽、高分别为(23.6±3.0)、(23.6±3.0)、(9.5±1.2)mm;跟骨丘部宽、高和底长分别为(27.5±2.6)、(16.4±1.2)和(40.9±5.1)mm.结论[HTSS〗跟骨解剖分部与跟骨骨折线的形成有关,并有利于对跟骨骨折和病损进行恰当的解剖学描述.  相似文献   

15.
翼腭窝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翼腭窝是位于颞下窝内侧、眶尖后下方的狭小骨性间隙,窝内有重要的血管、神经结构通过,并与颅内外多个腔和窝相通。由于其位置特殊,解剖结构复杂,许多起源于鼻腔、眶、鼻旁窦及鼻咽顶部的病变可累及此窝,并可沿其通道向与之联系的腔和窝蔓延。随着以鼻内窥镜为代表的微侵袭颅底外科手术的开展,临床医生对翼腭窝的解剖学研究产生了新的兴趣。因此,掌握有关翼腭窝的解剖结构、毗邻关系及影像学特点成为迫切需要。本文就近年来翼腭窝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的相关文献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兔膝关节血管分布及关节囊附着,为兔膝关节动物模型建立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将20只新西兰大白兔麻醉后,4%多聚甲醛灌注固定。解剖分离兔膝关节的动脉来源及分支、暴露兔膝关节囊的附着点。测量各动脉起始处及其在水平方向上和关节囊附着点距髌骨下极的距离。  结果    分布兔膝关节的各动脉距髌骨下极的距离上、下和左、右约为20 mm和5 mm,关节囊的上、下端和左、右侧的附着点距髌骨下极约为10 mm和4.5 mm。  结论 在制备兔膝关节模型时,髌骨下极可设为参考的基准点,并通过距其距离判断手术安全范围。  相似文献   

17.
十二指肠空肠曲解剖学观察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与研究十二指肠空肠曲和Trietz韧带解剖变异的临床意义.方法:吸取前瞻性总结通过再次手术治愈2例BillrothⅡ式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十二指肠高度扩张的经验与教训,指导在以后的151例同类手术中对十二指肠空肠曲及Trietz韧带的解剖学观察。结果:151例中,147例十二指肠空肠曲位于脊柱前正中位置,相当于11、12胸椎平面,不论输入襻空肠对吻胃大弯还是胃小弯,术后均无十二指肠扩张。4例十二指肠空肠曲解剖变异中,借鉴本文报告2例的临床经验与教训,慎重选择输入襻空肠是对吻胃大弯还是胃小弯,术后亦无并发症.结论:在BillrothⅡ式胃大部分切除术中,认真观察每一例十二指肠空肠曲和Trietz韧带有无解剖位置变异和其它异常情况(异位胰腺、空肠憩室)等,对胃大部分切除术中胃空肠吻合方式选择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测量寰枢椎后方结构相关数据,为设计寰枢椎后路内固定系统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测量30例寰椎和枢椎骨标本、50例男性和50例女性CT寰枢椎后方结构相关数据,分别比较骨标本、CT图像测量指标的侧别及性别统计学差异,比较骨标本数据和CT数据统计学差异。 结果 骨标本测得后中线处高(10.75±1.38)mm、厚(8.55±1.77)mm,内、外侧后中线到两侧椎动脉沟内侧缘距离分别为(13.45±0.73)mm、(20.28±2.20)mm,内、外侧缘后弓夹角分别为(141.00±3.43)°、(134.67±2.87)°。CT测量后中线处高(10.45±1.61)mm、厚(8.12±1.57)mm,内、外侧后中线到两侧椎动脉沟内侧缘距离分别为(13.60±1.26)mm、(20.48±2.05)mm,内、外侧缘后弓夹角分别为(141.23±9.64)°、(135.47±9.02)°,后弓外侧缘半径(26.77±2.14)mm,枢椎板斜率(58.34±7.60)°,寰椎后弓下缘至枢椎棘突上缘高(19.07±2.73)mm,寰枢椎后间隙高(6.83±2.01)mm。CT数据大部分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标本和CT数据左右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标本与CT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寰枢椎后方骨性结构解剖特征较为固定;CT能较好地反映该特征;本研究可为寰枢椎后路内固定系统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测成年人下颌隆突形态结构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为下颌隆突阻滞麻醉术的定位提供客观参数。方法使用游标卡尺(精确度为0.1mm)圆规和直尺对92例(184侧)下颌骨下颌隆突相关解剖学标志进行形态学观测,记录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下颌隆突形态不规则,在下颌小舌上点处,下颌隆突的水平宽度为(8.67±1.65)mm,下颌神经沟的宽度为(12.44±1.81)mm。下颌隆突的垂直高度为(17.86±3.49)mm,下颌小舌的垂直高度为(9.63±2.23)mm。结论本研究结果为临床下颌隆突阻滞麻醉的定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测量臀肌悬带的相关解剖学参数,为国人解剖学数据提供资料,同时为临床通过切除臀肌悬带降低坐骨神经麻痹发生率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择国人成人尸体下肢标本24例,测量其臀肌悬带以及其与坐骨神经、第1穿动脉、股骨大转子尖和坐骨结节的关系。结果臀肌悬带的长度为(8.68±0.80)cm;悬带的近侧端和股骨大转子尖之间的距离为(6.57±0.92)cm;坐骨结节后尖的臀大肌纤维和悬带近侧端距离为(5.56±0.71)cm;悬带近侧2/3末端与坐骨结节的连线与坐骨神经夹角为(42.2±5.4)°;坐骨神经外侧缘与悬带近、远侧端之间的最小横向距离分别为(2.93±0.56)cm和(2.30±0.42)cm;大转子尖和第1穿动脉的距离为(10.84±0.54)cm;大转子尖和第1穿动脉升支的距离为(8.77±0.58)cm;悬带近端到第1穿动脉的距离为(3.84±0.53)cm;悬带近端到第1穿动脉升支的距离更近,为(1.78±0.93)cm。结论切断悬带近侧端约6cm就足以释放坐骨神经压力而不必完全切除悬带。第1穿动脉特别是其升支与臀肌悬带极为接近,极易受损,解剖分离后者与周围结构时,应极为谨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