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分析影响AIDS合并隐球菌脑膜炎(CM)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AIDS合并CM患者的诊断、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查、治疗及预后等资料,并将预后良好与预后不良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7例AIDS合并CM患者均在脑脊液中检出隐球菌。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及脑膜刺激征。CM患者CD4+T淋巴细胞均值40.2/mm3。27例AIDS合并CM患者均合并其他部位感染。6例死亡。在治疗初始时颅内压测定预后良好组(194.74±100.97)mmH2O与预后不良组(358.75±129.44)mmH2O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两种敏感药物抗隐球菌与单用一种敏感药物效果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颅内压测定可作为判断AIDS合并CM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早诊断、早治疗可降低病死率,及时予HAART可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2.
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88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AIDS合并肺孢子菌肺炎(PCP)患者临床特点及其与预后相关的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我院88例AIDS合并PCP患者的一般资料、感染途径、血气分析、血常规、血清清蛋白、血乳酸脱氢酶、治疗和转归情况等临床资料.按照PaO_2水平将88例AIDS患者分为轻度异常组(PaO_2>70 mm Hg),中度异常组(50 mm Hg≤PaO_2≤70 mm Hg)和重度异常组(PaO_2<50 mm Hg)3组,比较3组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3组患者的血清清蛋白水平、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患者与死亡患者两组比较,PaO_2和SaO_2下降以及是否需要呼吸机呼吸支持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aO_2、血清清蛋白水平下降是发现AIDS合并PCP患者病情加重和预后不良的指标,治疗中应予重视并尽早给氧和营养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合并神经外科疾病时进行手术治疗的可行性、时效性、安全性、并发症及是否影响预后的治疗经验。方法对2012年4月至2017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52例AIDS合并神经外科疾病患者的入院情况、神经外科疾病种类、手术治疗方法、术后并发症、检验结果及术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52例AIDS患者均接受了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术前住院时间(5. 6±1. 2) d,术后住院时间(12. 0±1. 5) d;血CD+4细胞计数及病毒载量数值对术后并发症未见明显影响,术后并发症无明显增加;不同部位、病理类型及手术方式对AIDS患者预后不同,手术可改善AIDS合并神经外科疾病患者预后。52例患者术后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或手术切口感染,同时未见患者其他机会性感染情况增加。术后随访12个月,52例患者中临床症状缓解(减轻或消失) 38例(73. 0%),症状持续11例(21. 1%),临床症状进展3例(5. 7%)。结论 AIDS不是神经外科疾病手术的禁忌证,及时、有效、安全、适当的手术治疗对AIDS合并神经外科疾病患者有益。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清白蛋白水平对艾滋病(AIDS)合并重度肺孢子菌肺炎(PCP)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2008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AIDS合并重度PC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测结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对其预后价值进行评估。结果 共纳入94例AIDS合并重度PCP患者,男性88例,女性6例,患者平均年龄40.3±11.4岁;CD4计数0~289个/微升,中位数15个/微升。存活组43例,死亡组51例。死亡组患者年龄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而CD4计数、动脉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pO2)以及血清白蛋白(ALB)水平明显低于存活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ALB是影响AIDS合并重度PCP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0)。血清ALB水平对AIDS合并重度PCP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0.944(95%可信区间:0.890~0.998),P=0.000,血清白蛋白<25.8g/L提示预后不良的敏感度为90.7%,特异性为94.1%。结论 AIDS合并重度PCP病死率高,血清白蛋白水平与其预后具有一定相关性,发生低蛋白血症会增加AIDS合并重度PCP患者的死亡风险,故监测血清白蛋白水平对评估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爱新  王莉琳  姜太一  张彤  汪雯 《医学研究杂志》2020,49(10):97-100, 130
目的 探讨影响艾滋病(acquired immune-deficiency syndrome,AIDS)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ryptococcal meningitis,CM)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近期预后的风险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9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收治的95例AIDS合并C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转归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建立预后模型,并对所得模型的预测价值进行评估。结果 男性85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37.9±10.8岁。存活组70例,死亡组25例。死亡组出现颈抵抗、意识障碍以及脑脊液(CSF)压力、中性粒细胞(N)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而淋巴细胞计数(L)、血小板计数(PLT)、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HE)、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明显低于存活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意识障碍是AIDS合并CM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808,P=0.035),而ALB和CHE则是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OR=0.004,P=0.004和OR=0.072,P=0.030)。预后模型logit(Y)=2.866+2.760×意识障碍-5.417×ALB-2.632×CHE。所得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974(95%CI:0.919~0.996,P=0.000),敏感度88.0%,特异性97.1%。预后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明显高于各单独影响因素(P<0.05)。结论意识障碍、ALB、CHE是预测AIDS合并CM患者近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据独立影响因素构建的近期预后预测模型对患者预后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SM)的死亡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调查2008-01—2009—12广西壮族自治区龙潭医院收治住院的307例AIDS合并PSM患者,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导致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AIDS合并PSM307例患者中,生存组226例,死亡组81例,死亡率为26.38%。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感染途径、治疗方案、是否接受过高效抗反转录病毒(HAART)治疗、合并细菌或其它真菌性肺炎、合并耶氏肺孢子虫肺炎(PCP)、中毒性肝炎、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白蛋白减少、血尿素氮升高、血清总胆红素升高等16个因素为死亡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实施氟康唑治疗方案及两性霉素B治疗方案是预后的保护因素,合并PCP、血小板减少、血尿素氮升高、总胆红素升高是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通过对死亡危险因素的研究,可有针对性采取有效治疗和控制措施,对降低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AIDS)合并肾损伤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450例HIV/AIDS合并肾损伤患者临床特征等相关资料并评价其预后.结果 (1)450例HIV/AIDS合并肾损伤中急性肾损伤90例(20.0%),慢性肾病360例(80.0%);死亡53例,病死率11.8%.(2)肾脏病患者肾功能分级升高,HIV-1核酸检测(HIV-1 RNA)载量、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胆固醇血清胱抑素C(Cys C)、糖类抗原125(CA-125)指标升高,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血清清蛋白定量下降.(3)再次入院率34.2%,终末期肾病12.4%,心血管事件发生率27.1%,住院病死率10.4%.结论 HIV/AIDS合并肾损伤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常合并有机会性感染及各种并发症,以慢性肾损伤为主.  相似文献   

8.
背景 肺孢子菌肺炎(PCP)是由肺孢子菌(PJ)感染引起的呼吸系统机会性感染,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指征性疾病。AIDS合并PCP患者多以亚急性发病为主,部分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内科治疗效果差、短期内病死率高,因此对该类患者近期预后需进行准确预测,以便指导临床救治。目的 分析影响AIDS合并PCP患者预后危险因素,并建立预后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7年8月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AIDS合并PCP患者300例,通过SPSS 19.0统计学软件随机分组(建模组241例和验模组59例)。回顾性分析建模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本资料、合并症、实验室检查等。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后模型,用验模组患者资料评价预后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清蛋白(ALB)〔OR=0.759,95%CI(0.595,0.967)〕、乳酸脱氢酶(LDH)〔OR=1.009,95%CI(1.003,1.015)〕、CD4+T淋巴细胞计数〔OR=0.878,95%CI(0.790,0.975)〕、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OR=1.164,95%CI(1.073,1.262)〕是AIDS合并PCP患者的预后独立因素(P<0.05)。预测模型为P=1/(1+e-y),Y=-0.278-0.276×ALB-0.131×CD4+T淋巴细胞计数+0.009×LDH+0.152×P(A-a)O2,其中P为患者的恶化概率,Y为预测指数。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显示,模型拟合度好(χ2=3.974,df=8,P=0.859)。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86〔95%CI(0.970,1.000),P<0.001〕。验模组验证结果显示:所构建模型预测的特异度、灵敏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总正确率分别为97.50%、89.47%、94.44%、95.12%和94.91%。结论 ALB、LDH、CD4+T淋巴细胞计数、P(A-a)O2作为独立的危险因素可用于预后判断模型的构建。本研究中所构建的预后模型能够较准确的预测AIDS合并PCP患者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选取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110例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时期肝硬化无静脉血栓形成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2组临床资料,探讨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并对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糖尿病、脾切除史、硬化剂治疗史、血红蛋白水平低是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年龄≥65岁、Child C级是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预后差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受多重因素影响,为改善患者预后,临床应全方面、多角度干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住院及门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患者(简称HIV感染者/AIDS患者)不同免疫状态下合并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 HCMV)感染率情况,进一步了解HIV/AIDS合并HCMV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进行HIV/AIDS体内CD4+T淋巴细胞亚群的计数,采用聚合酶链-荧光法进行HIV/AIDS尿液中HCMV-DNA检测,采用χ2检验分析HIV/AIDS不同来源、不同免疫状态下合并HCMV感染率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HIV/AIDS患者合并HCMV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817例HIV/AIDS患者合并HCMV感染阳性率21.5%(147/817)。HIV/AIDS患者的年龄、性别在是否合并HCMV感染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4+T细胞≤50个/μL、合并梅毒感染为HIV/AIDS患者合并HCMV感染危险因素(P<0.001,OR=6.410,95%CI=4.141~9.922;P<0.05,OR=1.790,95%CI=1.206~2.657),门诊和住院HIV/AIDS患者合并HCMV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042,P<0.001)。以患者来源为分层因素进行CD4+T淋巴细胞计数与HCMV感染率分析,住院HIV/AIDS患者CD4+T细胞≤50个/μL时为合并HCMV危险因素(P<0.001,OR=4.796,95%CI=2.998~7.668);门诊HIV/AIDS患者,CD4+T细胞≤50个/μL时为HIV/AIDS患者合并HCMV危险因素(P<0.001,OR=18.468,95%CI=6.668~51.154)。结论 AIDS期患者应及时筛查有无巨细胞病毒合并感染, AIDS CD4+T细胞数≤50个/μL、合并梅毒感染为HIV/AIDS患者合并HCMV感染的危险因素,门诊AIDS患者CD4+T细胞≤50个/μL其合并HCMV感染可能性为CD4+T细胞>50个/μL的18.468倍,应予以重视,尽早治疗,获得更好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146例HIV/AIDS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的变化,为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IV/AIDS的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数并统计分析其特征。结果 146例HIV/AIDS中,初次检测的CD4+T淋巴细胞平均数为(346.40±182.14)个/μL;其中,CD4+T淋巴细胞200个/μL的有40人,占27.4%;200~350个/μL的有43人,占29.5%;不同性别、年龄CD4+T淋巴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在不同免疫状态的各组之间,CD4+T淋巴细胞绝对值在不同范围内的下降数有统计学差异(F=20.505,P0.05);接受了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CD4+T淋巴细胞普遍可以回升,表明抗病毒治疗是有效的。结论 146例HIV/AIDS的CD4+T淋巴细胞免疫水平普遍偏低,初次检测中有27.4%新发现感染者已进入艾滋病期,对HIV感染者进行定期检测T淋巴细胞,对制定预防控制措施、监测病情的进展和制定治疗方案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林艳荣 《中国热带医学》2012,12(11):1358-1360
目的 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巨细胞病毒性肺炎(CMP)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特点、治疗与转归.方法 对ICU收治的12例艾滋病合并巨细胞病毒性肺炎伴ARDS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血清学指标、T淋巴细胞亚群、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12例患者均表现为发热、咳嗽、气促症状,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肺部听诊可闻及少量湿性罗音,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减少,血清白蛋白16~31g/L,CD4+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9~42/μl,乳酸脱氢酶、血乳酸增高,CMV抗体检测阴性,血气分析表现为严重进行性加重的低氧血症,X线胸片检查为两下肺弥漫分布的网状或小结节斑片状淡薄阴影,病灶迅速发展为大片状致密影,经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低氧血症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抗巨细胞病毒治疗不能有效阻止病情的进展,病灶很快波及全肺,死亡率高.结论 艾滋病合并巨细胞病毒性肺炎出现ARDS预后差,建议对于CD4+T淋巴细胞计数<50/μl的艾滋病患者应常规预防性使用更昔洛韦口服,防治CM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艾滋病成人抗病毒治疗(ART)效果,并分析影响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山西省2004年6月至2012年12月纳入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系统病例,收集资料补充调查,使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伴时Cox回归模型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1 887例抗病毒治疗病例中存活156例(83.1%)、死亡255例(13.5%)、停药26例(1.4%)、转诊23例(1.2%)、失访15例(0.8%);治疗后第0.5、1.0、2.0、3.0、4.0、5.0、6.0、7.0、8.0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0.91%、0.89%、0.88%、0.86%、0.85%、0.82%、0.80%、0.79%、0.79%;CD4+T细胞从ART前的143.5个/μL平均增加205.3个/μL,治疗前后<100个/μL的比例由41.4%下降至7.8%、>350个/μL的比例由0.9%上升至46.7%。病毒载量治疗前小于最低检测限占18.2%,治疗后提高到89.1%;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做多因素分析发现,ART前CD4+T细胞计数、ART时年龄、ART前体质量指数3个变量的分组与生存时间差异分别有统计学意义。死亡危险比(HR)分别为4.05、3.68、3.44;对ART后CD4+T细胞计数、ART前后CD4+T细胞计数之差、ART后病毒载量编写程序生成3个伴时协变量,连同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和专业意义的15个变量在内的18个变量进行多因素伴时Cox回归模型分析,最后仅有ART后CD4+T细胞计数与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为30.28。结论抗病毒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生存时间与ART后CD4+T细胞计数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HIV/AIDS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计数和血常规检测结果.方法 收集78例HIV/AIDS患者(HIV/AIDS组)、55例健康体检人员(健康对照组)的抗凝血,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外周血CD4+T及CD8+T淋巴细胞,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常规.结果 78例患者中有71.79%(56/78) CD4+T淋巴细胞数<200个/μl,98.72%的HIV/AIDS患者CD4+/CD8+比值<0.8,其中75.64% (59/78)患者4/8介于0.1~0.5之间.CD4+、CD8+、CD3+、CD4/CD8、WBC、LYMPH六个项目HIV/AIDS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EUT、%NEUT及%LYMPH三个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V/AIDS患者在发病过程中与CD4+、CD8+、CD3+、CD4+/CD8+及LYMPH密切相关,建议HIV感染者尽早进行医学咨询并做CD4+、CD8+和血常规的检测,以了解病情的进展及进行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抗病毒治疗对老年艾滋病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采取回顾性队列研究,选择20052013年百色市460例60岁及以上的老年艾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9例接受抗病毒治疗,251例未接受抗病毒治疗,运用SPSS21.0统计软件,Kaplan-Meier进行生存比较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生存影响分析。结果老年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组和未治疗组艾滋病相关病死率分别为5.34/100人年和19.21/100人年,抗病毒治疗对60岁2013年百色市460例60岁及以上的老年艾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9例接受抗病毒治疗,251例未接受抗病毒治疗,运用SPSS21.0统计软件,Kaplan-Meier进行生存比较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生存影响分析。结果老年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组和未治疗组艾滋病相关病死率分别为5.34/100人年和19.21/100人年,抗病毒治疗对60岁65岁、65岁70岁、70岁龄组的生存影响高于未治疗组,其死亡风险比分别为0.255、0.445和0.309,但对75岁及以上年龄组的生存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引入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时,年龄在65岁及以上且CD4+≤100个/mm3的患者抗病毒治疗对其生存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抗病毒治疗对老年艾滋病患者的生存影响是显著的,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但对于高年龄低CD4+计数水平的患者生存影响作用并不显著,从减轻患者及其家庭经济负担,减轻患者服药、就诊等医疗负担,节约医疗卫生资源的角度考虑,对年龄在65岁及以上且CD4+T淋巴细胞计数≤100个/mm3患者和75岁及以上的老年艾滋病患者,可考虑放弃接受艾滋病的抗病毒治疗,而重点做好机会性感染的预防和治疗及临终关怀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合并结核病病人(AIDS/TB)在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过程中毒副作用的发生情况。方法对106例AIDS/TB病人进行随访,观察实施HAART后1年内毒副作用的发生情况及CD4+T细胞计数上升水平,分析其发生毒副作用与基线CD4+T细胞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HAART 1年内106例患者中出现毒副作用症状39例,占36.8%,其中24例在HAART后3个月内出现,占61.5%,主要表现为食欲改变、恶心呕吐、四肢麻木。绝大多数病人在接受HAART后CD4+T细胞均显著上升(P〈0.01)。基线CD4+T细胞〈50/μl者72例,基线CD4+T细胞≥50/μl者34例,两组HAART后毒副作用的发生率及CD4+T细胞上升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IDS/TB患者HAART后1年内毒副作用发生率较高,大多发生于HAART后3个月内毒副作用与基线CD4+T细胞计数水平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服用奈韦拉平(NVP)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艾滋病患者中,使用奈韦拉平初治发生皮疹和肝损害的情况统计及相应处理对策。方法将170例艾滋病患者按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的多少分为两组。 A组CD4+细胞计数〈200个/μL的患者,B组CD4+细胞计数≥200个/μL的患者,两组初治患者使用以下方案:齐多夫定+拉米夫定+奈韦拉平或替诺福韦+拉米夫定+奈韦拉平或司他夫定+拉米夫定+奈韦拉平。分别与治疗前治疗后半个月,1个月,2个月,3个月,监测肝功能,血常规,CD4+T淋巴计数,监测有无皮疹变化。分析两组3个月内的肝功能变化观察皮疹情况。分析皮疹及肝损害发生与CD4+细胞计数的关系。结果 A组皮疹发生率为24.7%,B组皮疹发生率为5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肝损害发生率为12.9%,B组肝损害发生率为2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服用奈韦拉平皮疹和肝损害的发生率与CD4+细胞计数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特征HIV感染者/AIDS患者(HIV/AIDS)外科手术后切口愈合率和脓毒症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玉溪市某医院外科2015—2018年开展外科手术的HIV/AIDS人口学信息、临床指标及手术特征,分别计算手术后切口愈合率和脓毒症发病率情况。结果 68例HIV/AIDS中,甲、乙、丙级伤口愈合率分别为88.24%(60/68)、7.35%(5/68)、4.41%(3/68)。不同感染途径、诊断时间、机会性感染状况、手术切口类型的伤口愈合率不同(P<0.05)。手术后21例出现脓毒症,发病率为30.88%,其中严重脓毒症2例。手术时CD4值<200 cells/μL(OR=2.29,95%CI:1.86~4.62)、没有抗病毒治疗(OR=3.02,95%CI:1.96~4.22)、HCV感染(OR=3.32,95%CI:2.10~5.02)、术前机会性感染(OR=2.41,95%CI:1.12~4.67)、肝功能异常(OR=1.91,95%CI:1.17~3.10)以及白细胞水平异常(OR=4.94,95%CI:3.00~8.43)更容易术后发生脓毒症。结论 可针对引起愈合不佳和脓毒症的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切口愈合较差和易于出现术后脓毒症的手术病人需特别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病人(AIDS/TB)以及普通AIDS病人经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后3个月的免疫重建问题。方法 AIDS/TB双重感染患者80例,未合并结核的AIDS患者118例,比较分析HAART治疗后3个月内的临床症状、CD4+T细胞计数。结果在接受HAART后3个月,绝大部分患者CD4+T细胞计数均显著上升,并且普通组比双感染组明显增高(P〈0.05)。免疫重建综合征(IRIS)发生率双感染组高于普通组(P〈0.05)。结论 HAART可使患者的免疫重建,AIDS/TB在HAART过程中发生IRIS的风险性可能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