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概述了在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膜生产中,对含有重金属及有机染料的工业污水处理的应用研究进展。基于材料本身特性以及材料复合技术对各种纳米纤维吸附材料进行了总结,表明复合纳米纤维膜制备和化学改性是实现高吸附性材料的主要途径。展望了未来纳米纤维材料的研究方向,包括采用生物复合纳米纤维作为吸附材料、提高静电纺丝效率及提高纳米纤维的力学性能等。  相似文献   

2.
纤维型雷达隐身吸波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纤维在涂覆型吸波材料和结构型吸波材料中的应用及发展,结果发现,采用异型截面纤维、螺旋形纤维以及不同纤维混杂是得到“薄、轻、宽、强”吸波材料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竹原纤维增强聚乳酸完全可降解材料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竹原纤维、聚乳酸为原料,采用非织造结合模压成型工艺制备了完全可降解材料。研究了材料降解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及材料中增强纤维体积分数对材料拉伸、弯曲及降解性能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研究了材料的降解机理。结果表明,当纤维体积分数为50%时,材料的纵横向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均达最大,分别为20.60、15.12MPa和27.47、21.27MPa;材料的降解速率随时间增加呈加快趋势,且纤维含量高的材料降解较快;降解首先发生在材料界面的缝隙处,随后产生了树脂开裂和纤维降解。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相变材料的分类及各自的性能特点,综述了目前相变微胶囊及相变调温纤维的制备方法,并指出了不同制备方法存在的优缺点及应用范围。目前,适用于纺织领域的相变材料主要为有机相变材料石蜡;相变微胶囊的制备主要采用化学法,该方法在纺织领域应用较多,关键技术是乳化工艺;相变调温纤维的制备多采用复合纺丝法和后整理法,但存在相变微胶囊的制备工艺较复杂、加入相变材料损伤纤维机械性能、相变调温纤维经过纺纱及织造等流程后调温能力减弱等问题。指出相变微胶囊的制备技术、相变调温纤维的制备工艺、相变材料的保持率及温度调节能力的稳定性等是相变调温纤维未来发展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玄武岩纤维在环保领域的应用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玄武岩纤维作为一种新型高性能材料,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但在环保领域的巨大优势和潜在市场一直未得到重视。针对玄武岩纤维的特点,对其在水处理、气体净化及环保材料应用三个方面进行综述,重点关注了玄武岩纤维作为生物填料、催化剂载体及高温过滤材料的优势与不足,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建议和方向。未来还需要继续研究玄武岩纤维改性及其与不同材料、不同处理过程的结合,充分发挥材料性能,拓宽玄武岩纤维在环保领域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静电纺纳米纤维蛋白质吸附材料的研究进展,简要介绍了蛋白质吸附原理和蛋白质吸附性能的影响因素,具体分析了无机、有机及有机/无机相结合等不同组分静电纺纳米纤维的蛋白质吸附性能。蛋白质吸附的影响因素包括蛋白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吸附载体表面性质及环境因素。静电纺无机纳米纤维蛋白质吸附材料具有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等特性,在蛋白质吸附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静电纺有机纳米纤维蛋白质吸附材料通过疏水基团或疏水改性,表现出优异的吸附性能;静电纺有机/无机复合纳米纤维蛋白质吸附材料结合有机纤维疏水特性与无机纤维高孔隙结构,可显著提高蛋白质吸附效果。建议加强对多组分复合纤维蛋白质吸附材料的开发,进一步提升静电纺纳米纤维蛋白质吸附材料的吸附性能,并拓展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在生物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环境材料的含义及研究内容。扼要介绍了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特别是纤维状吸附分离材料-活性碳纤维、离子交换纤维及螯合纤维的结构、性能特征及其在水和大气处理和资源回收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合成纤维工业》2015,(5):47-50
介绍了双组分纺粘纤维网的成形过程、双组分纺粘非织造材料的种类、不同开纤方式赋予双组分纺粘超细纤维的结构特征,以及纺粘非织造材料的应用领域;分析了双组分纺粘非织造技术在超细纤维非织造材料中的应用进展。双组分纺粘非织造技术的关键是双组分纤维的开纤方式,材料应用领域主要为过滤材料、革基布及隔音材料。今后双组分纺粘非织造技术在超细纤维领域的发展将呈现多技术复合、纤维复合的形式多变、聚合物种类多样化、应用领域更广阔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特殊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天然材料纤维、聚合物纤维、纤维组合材料及连续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的研究近况进行了综述,并对它们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胶带用纤维骨架材料及其粘合技术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高称意 《橡胶工业》2003,50(1):57-62
介绍了胶带的分类及所用骨架材料、胶带用纤维骨架材料的发展历程和其粘合技术。胶带用纤维骨架材料粘合技术的新进展主要是芳纶粘合技术和切割式V带用聚酯硬线绳的浸渍技术。我国的纤维骨架材料结合处理技术基本与国外同步。  相似文献   

11.
(续上期)4进出口贸易2003年骨架材料进出口的特点是:纤维骨架材料及合成纤维长丝进口量有所减少而出口量明显增加,我国已成为纤维骨架材料及原材料的净出口国,贸易顺差逐年扩大。但盘条及钢丝帘线进口量明显增加,锦纶6纤维的单体———己内酰胺及纤维骨架材料加工用化工品的进口量仍居高不下。出口产品多属附加值较低的低端产品,进口产品多属附加值较高的高端产品。2003年进口的骨架材料原材料有:己内酰胺、高品质普通型聚酯长丝及高模低缩型聚酯长丝、人造丝长丝、芳纶纤维、高弹性锦纶66长丝、钢盘条。骨架材料成品有:芳纶帘子布及线绳、…  相似文献   

12.
《合成纤维》2017,(9):44-49
纳米纤维在污水过滤领域是最有发展前途的过滤材料。阐述了静电纺纳米纤维过滤材料对液体的过滤机制,总结了有关静电纺纳米纤维过滤材料对重金属离子和有机污染物及细菌的应用研究现状,简单讨论了纳米复合过滤材料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展望了静电纺纳米纤维过滤材料在污水处理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综述了纤维增强聚双环戊二烯(PDCPD)复合材料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简单介绍了单体双环戊二烯(DCPD)聚合反应、PDCPD性能及其应用,重点讨论了碳纤维、聚乙烯纤维、芳纶纤维、碳纳米管及玻璃纤维增强PDCPD材料的国内外研发情况。最后,对有关纤维增强PDCPD材料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相变纤维的研究与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了相变材料(PCM)及相变纤维的调温原理、纤维用PCM的选择原则、相变纤维的加工方法以及相变纤维的应用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国产PBO纤维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国产PBO纤维制备过程中在单体合成、聚合物及纺丝的方面的研究现状,表明PBO的单体合成工艺较为成熟,产品纯度高,满足聚合需求;纤维制备具有较好的技术基础,能小批量提供产品,纤维的力学性能与东洋纺Zylon纤维相当。PBO纤维作为一种高强、高模、耐高温材料在航天航空、国防军工、耐高温及增强材料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16.
纤维增强摩擦复合材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摩擦材料中增强纤维的选用进行了综述。探控讨了钢纤维,玻璃纤维,碳纤维等在摩擦材料中应用的优缺点及对摩擦材料性能的影响以及怎样优化纤维增强摩擦材料,并指出高性能纤维增强摩擦材料必然会替代石棉基摩擦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17.
相变储能纤维制备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概述了相变储能纤维对相变材料的要求及其调温机理;详述了相变储能纤维的制备技术,主要包括复合纺丝法、中空填充法及织物涂层法等;分析了我国开发相变储能纤维的技术瓶颈;展望了相变储能纤维应用前景;指出今后应重点开发以聚合物基体为骨架的新型相变材料,提高相变材料密度,完善纺丝工艺,实现相变储能纤维的产业化。  相似文献   

18.
短纤维补强弹性体的补强因素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短纤维作为弹性体的新型补强材料,能赋于弹性体许多独特的优异性能。本文分别阐述了短纤维的五个补强因素,即纤维的长径比;纤维的含量;纤维的取向;纤维与基质材料的粘合强度;橡胶的性质和纤维的种类。对其补强的规律及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价。随后相应介绍了短纤维补强在胶带、胶管、轮胎及密封制品中的应用概况。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聚四氟乙烯(PTFE)纤维的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能;详述了PTFE纤维制备技术,如载体纺丝(湿法纺丝、干法纺丝)、糊料挤出纺丝、熔体纺丝、切割膜裂法等纺丝工艺,比较了各种纺丝工艺的优缺点,载体纺丝法制备PTFE纤维技术较为成熟,可制备线密度较小的纤维;叙述了PTFE纤维在过滤材料、医学材料、密封填料和纺织工业等方面的应用;指出我国PTFE纤维发展的关键是改进及开发新的制备技术,提高PTFE纤维的质量及产量。  相似文献   

20.
增强纤维含量对汽车摩擦材料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不同体积百分数混杂纤维增强材料对汽车摩擦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及硬度、冲击强度和三点弯曲性能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摩擦材料的冲击强度、三点弯曲断裂强度及硬度随纤维含量的增加而上升。纤维含量变化时,摩擦系数和磨损量变化较大,SEM 及EDX 分析表明,其机理与摩擦材料和对偶之间的转移膜的特性密切相关。在所研究的摩擦材料中,混杂纤维的含量以体积百分数10% 为最佳,此时材料有较高的摩擦系数和较低的磨损量,冲击强度、弯曲强度及硬度等性能指标都能达到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