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肝脏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术后48h取其肝脏,观察bFGF在肝脏中的表达情况,设假手术组进行对照。结果模型组大鼠肝脏中可见肝细胞水肿、体积增大,胞浆疏松化,部分肝细胞出现脂肪变性,肝血窦狭窄,门管区炎细胞增多;bFGF表达增高,主要表达在肝小叶中央静脉周围。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肝脏中bFGF出现上调。  相似文献   

2.
赵海  张倩云 《沈阳医学院学报》2011,13(2):108-109,121
早在1940年,Hoftman等在脑和垂体的抽提物中发现一种能够促进成纤维细胞生长的物质。1974年该物被分离纯化,并命名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FGF因对酸和热敏感,等电点呈碱性(9.6),称为碱性FGF(bFGF)。bFGF的生物学作用极其广泛,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轿-再灌注损伤模型。方法: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再灌注损伤脑组织中Ca^2 、H2O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的变化。结果:模型组脑组织中Ca^2 、H2O及MDA含量明显增加,SOD活性明显降低。结论:线栓法大鼠局灶性脑缺轿-再灌注模型是脑缺轿实验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4.
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改良后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参照ZeaLonga报道的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动物模型,并予以改良。结果发现,脑缺血后缺血侧有恒定的梗塞区,缺血侧脑血流量明显下降,脑组织含水量较对侧明显增多,有明显的神经元缺血性损伤改变,再灌注时脑血流量达到并超缺血前水平。  相似文献   

5.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Jak1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Jak基因在大鼠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及其在缺血性神经细胞损伤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 注损伤的模型。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Jak1蛋白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不同时间点脑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12h在栓塞侧梗死区神经元可见大量Jak1蛋白阳性表达,24h达高峰。梗死周边区表达最显著,表达持续时间达1周。结论 Jak1在脑血后的表达增加,表明Jak1可能参与了脑缺血神经细胞损伤与修复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影响。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G-CSF治疗组及对照组,根据取样时间点的不同每组又分为7、14及21d3个亚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MCAO/R),治疗组于MCAO/R后24h予G-CSF50μg·kg-1·d-1,连续5d,对照组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观察不同时间点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NSS)。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FGF阳性细胞。结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7、14、21d治疗组NSS分别为(4.0±0.9)分、(3.8±1.1)分、(3.5±1.3)分,对照组分别为(5.5±1.3)分、(5.8±1.4)分、(5.7±1.6)分,治疗组NSS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大鼠脑缺血周边区均有bFGF免疫阳性细胞存在,并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少,bFGF阳性细胞计数(个/HP)显示术后7、14、21d治疗组分别为25.4±4.2、17.1±3.3、12.6±3.4,对照组分别为18.0±4.0、12.0±3.1、6.4±2.0,治疗组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MCAO/R大鼠,可增加脑缺血后梗死边缘区bFGF的表达和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即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2000u/kg的bFGF组和4000U/kg的bFGF组,每组10只,以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为模型,观察血清肌酐(Cr)、尿素氮(BUN)、丙二醛(MDA)含量变化及肾组织内一氧化氮(NO)、MDA含量、Ca^ -ATP酶活性和肾病理变化。结果:4000U/kg的bFGF组可明显降低血汪BUN、Cr,MDA含量和组织MDA、NO含量,增强Ca^2 -ATP酶活性(P<0.01或0.05),减轻肾组织病理变化,结论:bFGF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自由基损伤和减少细胞内钙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梗死灶的影响。方法:56只大鼠通过大脑中动脉持续性栓塞制成脑缺血模型,于缺血2h后一次性静脉给予bFGF或生理盐水200μ1,分别在3、6、12h,1、3、7、14d后处死动物进行观察和分析梗死灶的变化。结果:给药组在3h~3d各时间段梗死灶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面积百分比缩小值为16.73%~23.53%。结论:外源性bFGF能缩小梗死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各脑区NO含量的变化。方法用改良的血管内栓线法复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亚硝酸盐还原法反映脑组织中NO的含量。结果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左右皮层、海马的NO含量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缺血侧与其自身对照侧相比,升高不明显。结论大鼠一侧脑缺血再灌注后,两侧同时受到损伤。  相似文献   

10.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改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参照有关方法,成功地制作经颈外脉至颈内动脉尼龙线栓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适当做了改进,并初步进行了病理学研究,该模型无需开颅即能观察再灌注损伤,较好地模拟大脑中动脉区缺血的病理状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前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纹状体,皮层神经元损伤情况。方法:夹闭Wistar大鼠双侧颈总动脉5min制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电镜,Tunel染色观察前脑神经元损伤情况。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再灌注第2d,纹状体和皮层神经元坏死,凋亡情况较明显,第4d,海马神经元坏死轻微,凋亡情况最明显,神经元凋亡形态学典型表现持续时间较短,呈色深浅不一。第2d后坏死神经元数量不再增加。结论:脑缺血可致神经元坏死和凋亡,凋亡持续时间较短,以后细胞的形态改变与坏死近似,不同神经元耐受缺氧能力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12.
缺血后处理减轻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最佳方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静  董海龙  栾琪  赵翚  路志红  熊利泽 《医学争鸣》2007,28(24):2214-2216
目的探寻缺血后处理(IP)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保护作用的最佳时间,比较该处理方案与缺血预处理(IPC)脑保护效应.方法IP最佳时间确定实验分组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n=10).对照组,行单纯缺血再灌注;IP-15 s,30 s,1 min,2 min和5 min不同时间点组,分别于大脑中动脉线栓阻闭(MCAO)90 min后,再灌注15 s,30 s,1min,2 min和5 min,缺血15 s,30 s,1 min,2 min和5 min,反复三次,组间比较得出IP最佳时间.比较IP最佳时间与IPC脑保护效应实验分组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10).对照组,IP-15 s组和IPC组,预先阻闭大脑中动脉20min,再灌注24 h后行MCAO 90 min.上述实验90只动物经再灌注24 h后进行神经功能障碍评分.取大脑行2,3,5-氯化三苯四唑(TTC)染色确定脑梗死容积百分比,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再灌注24 h后,在IP最佳时间的确定实验中,IP15 s组神经功能评分和脑梗死容积(34.0±4.8)%明显低于对照组[(58.9±12.2)%,P<0.01];在IP与IPC脑保护效应比较实验中,IP-15 s和IPC的神经功能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IP-15s脑梗死容积(36.1±10.3)%大于IPC组[(26.8±3.3)%,P<0.01].结论IP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保护作用的最佳时间为15 s再灌注/缺血,反复三次;IP的脑保护效应弱于IPC.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棕榈油(palm oil,PO)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梗死体积及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棕榈油的脑缺血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IR)、PO处理组。空白对照组与假手术组每组12只大鼠,缺血再灌注组与PO处理组再分为再灌注2 h、6 h、12 h、24 h、72 h、7 d等6个亚组,每亚组12只大鼠。TTC染色观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损伤体积;SDS聚丙烯酰胺凝胶转移电泳(westernblotting,WB)检测Bcl-2、Bax的表达水平并观察PO的保护作用。结果①TTC染色:空白对照组与假手术组未见缺血失染区域,缺血再灌注组与棕榈油处理组缺血再灌注后2h均未见明显的缺血失染区,在缺血再灌注6 h、12 h、24 h、72 h、7 d各时间点,PO处理组梗死质量百分比与对应的IR组数值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PO处理组较缺血再灌注组缺血梗死脑区质量百分比减少;②WB:缺血再灌注组及棕榈油组从再灌注6 h开始Bcl-2、Bax在半暗带区表达增强,随缺血时间延长,表达呈先升高后降低,Bcl-2于缺血12 h达高峰,Bax于缺血24 h达高峰。各时间点PO处理组与相应缺血组相比,Bcl-2的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Bax的表达量显著减少(P〈0.05)。结论①棕榈油可以减小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缺血受损范围;②棕榈油能够增加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凋亡抑制基因Bcl-2表达作用,降低凋亡基因Bax表达作用,保护神经细胞。  相似文献   

14.
异丙酚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异丙酚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SD大鼠60只,体质量290~310 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异丙酚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用改良Longa法制成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2 h,再灌2 h),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TUNEL法观察细胞凋亡变化.结果:光镜检查异丙酚组细胞肿胀坏死明显减轻,凋亡细胞及坏死细胞明显减少.再灌2 h后对照组凋亡细胞比率、凋亡细胞阳性率、TUNEL阳性率均较假手术组高(P<0.01),异丙酚组凋亡细胞阳性率、TUNEL阳性率较对照组减少(P<0.05).结论:异丙酚能减轻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坏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nNOS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神经元型NOS(nNOS)在同脑区的表达。方法用改良的血管内栓线技术制造大鼠局灶性脑缺血与再灌注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脑组织中nNOS的表达。结果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中nNOS的表达显著性增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②缺血侧在皮质、CA1区和CA3区的nNOS表达比对照侧显著性增强(P〈0.05)。结论一侧脑缺血再灌注后,也会引起对侧损伤,但缺血侧损伤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6.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缺血半影区的界定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①目的 界定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缺血半影区的范围。②方法 应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甲苯胺蓝染色、焦油紫染色和苏木精-伊红染色界定脑缺血半影区和中心区。③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2h,缺血病灶位于纹状体外侧区和额顶叶皮质下部,随着缺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病灶范围逐渐扩大;再灌注1~2d最大,波及纹状体内侧区和额顶叶皮质上部以及梨状区皮质,之后逐渐缩小;再灌注7~14d恢复到再灌流2h的水平。缺血病灶与周围正常脑组织之间有一形态和结构过渡区,该区的着色和细胞形态结构界于病灶和正常脑组织之间,即缺血半影区。缺血中心区神经细胞明显减少,呈现坏死特征;缺血半影区细胞主要呈现核固缩、染色质凝聚等凋亡特征。④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缺血中心区位于纹状体外侧区和额顶叶皮质下部,缺血半影区位于纹状体内侧区和额顶叶皮质上部以及梨状区皮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缺失和脑组织形态学变化以及杏仁核和心肌的病理改变,探讨其机制。方法线栓法制备大鼠右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R)模型,缺血2 h/再灌注24 h。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观察神经功能缺失症状,TTC染色观察脑梗死面积,AutoCAD图像分析软件计算脑水肿程度,H-E染色观察脑组织、杏仁核和心肌的病理学改变,计数梗死侧相应脑区的正常锥体神经元密度。结果MCAO 2 h/再灌注24 h后,神经功能缺失;脑组织损伤侧出现明显梗死灶和脑水肿,假手术组梗死面积和脑水肿程度均为0,损伤组梗死面积和脑水肿程度分别为(21.95±2.13)%和(33.42±11.30)%;皮质区和杏仁核缺血性坏死、水肿,正常锥体神经元密度明显减少,假手术组皮质区和杏仁核锥体细胞计数分别为(41.56±6.50)和(40.96±4.30),损伤组皮质区和杏仁核锥体细胞计数分别为(10.08±2.67)和(8.56±2.25);心肌细胞出现严重充血及炎性细胞浸润。结论局灶性CIRI后脑组织严重受损,神经功能异常,杏仁核和心肌出现明显病理学改变。  相似文献   

18.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再灌注时间窗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再灌注时间窗,为临床治疗提供最佳时机。方法:线栓法制作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阻塞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脑切片红四氮唑染色,图像分析仪测定梗死区体积。结果:于脑缺血1h、2h、3h、4h、6h、8h、16h和24h(I1、I2、I3、I4、I6、I8、I16、I24)观察到梗死体积的变化为I8〉I6〉I4〉I3〉I2〉I1(P〈0.05),缺血16h、24h与缺血8h相比,梗死体积无明显差别(P〉0.05)。脑缺血2h、3h分别再灌注22h、21h(I2R22、I3R21),其梗死体积分别与缺血2h、3h(I2、I3)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缺血4h再灌注20h(I4R20)后,其梗死体积较缺血4h(I4)显增大(P〈0.01)。结论:大鼠脑缺血后梗死体积随缺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改进大鼠大脑中动脉梗塞法,建立更接近于临床缺血性脑卒中及其再灌注的可靠模型。方法沿大鼠右颈外动脉入栓,经颈内动脉到达大脑中动脉,入栓线长15~18mm,直径0.205mm,阻断其血流,观察大鼠神经病学改变及脑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术后大鼠表现出特殊体态及典型追尾征,6h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出现缺血性外观(TTC染色)及相应组织学变化(HE染色),模型成功率近83%。结论本方法既可构成缺血性病灶,又能形成再灌注模型,具有可逆性重复操作的特点,其神经病学与形态学的特殊表现,可作为鉴定模型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0.
栓线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尼龙线栓塞大鼠大脑中动脉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进行了探讨.结果,假手术组未见神经病学体征,手术组(缺血3h、再灌注3h)神经病学评分为1.56±0.51.用2,3,5 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示手术组在大脑皮质、基底节均出现梗死灶,手术组缺血侧脑组织含水量显著高于手术对侧和假手术组两侧脑组织含水量.电子显微镜观察到手术组额顶叶皮质神经细胞的超微结构呈缺血性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